科研工作會議的講話稿
小的時候,我很崇拜科學家。花白的頭發、大大的眼鏡,穿一件白大褂,手里要么是一支放大鏡、要么是一枝玻璃棒,在擺滿了瓶瓶罐罐的實驗室里認真地研究著普通人永遠也弄不明白的問題,這就是那里我頭腦中的科學研究的形象。它離我很遙遠,像天上明亮的星星,讓我充滿了好奇,卻找不到摘星的路。
工作后,忙忙碌碌中我似乎已不在關注什么科學研究,它已成了晨曦中的星,不但遙遠,而且模糊了。而當工作了七八年后,有一天,領導拿了厚厚一疊的表格放在我面前,告訴我:你負責這個課題的研究,聽聽專家的指導就大膽地去干吧!一句話,把我扔在云中霧里,也逼近著我去想自己所在工作:喔,原來我從事的教育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呀!我不用坐在實驗室也是可以搞科研的嘛!那里讓我參與的是關于學生成長評價方面的課題,我借它只是明白了一個事兒: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在教科書上寫好了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校、教師在工作實踐中再去探索規律、再去總結經驗。可惜的是,我還沒有找到教科研的入口,沒有定下心去做研究,只把那個課題方案高高地放在文件柜里,任它蒙上厚厚的灰塵。教育科學研究,對我來說還是神圣布不可及的天邊的彩虹,我看到了她的美麗,卻沒有邁動雙腳去接近她。
后來,我來到了瑞安,并有幸參與了我校《構建優質校園生態文化,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課題結題活動。那次活動,能讓我記憶的不多了,留有印象的是有專家來了,兄弟學校的領導老師來了,先是聽課、聽報告,還舉辦了一場“潮涌云江”文藝晚會。最后,這項國家級課題順利通過驗收,我也受到了表彰。不過,讓我實話實說,有一點,也許是我來得晚沒有趕上,也許是我頭腦簡單遲鈍,我似乎并沒有感覺課題研究和我、和學校、和學生有什么關系,一切就都結束了。讓我糊里糊涂地說一句,教科研那道美麗的彩虹,只是讓我這凡夫俗子輕輕地觸摸了一下,就變成了厚厚的一本結題報告,放到了我的書架上。(放在書架上保存至今的一個不好意思的原因是上面印了我的名字,俗了)。那次與教科研的親密接觸,成了晨風中的夢,漸漸遠了,淡了。
但我卻是一個固執的人,一旦讓我看到了彩虹的美麗,我就想擁有七彩的光華。天上的,太遠,抓不到,不屬于我;那我就想,何不自己植桑養蠶、繅絲織錦,自己去創造屬于我的美麗呢?教科研決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彩虹,也不會是俗不可耐的名利工具。這幾年,在新紀元學校,在語文教研組,在大家的幫助下,我覺得自己實實在在地認識到了教科研的本來面目:它是來自教育教學實際,出于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由從事教育的人自發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它是一種需要,所以它不會依靠別人強加于己,更不會成為敷衍塞責、靠抄襲剽竊別人的東西裝點門面、或是賺取升職加薪的資本,那些“研究”,與真正的教科研相去十萬八千里。
所以,我現在對教科研的理解是:為了教好我的學生,我會去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學生問題的解決思路方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會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去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為了提高服務水平,我會去研究管理的根本,去研究家校共導的途徑,去摸索德育工作的規范與流程。我的親身體會是:因為教科研,我必須學習,不斷地思考,時時刻刻用我眼去看,用我耳去聽,用我心去想。如果我能把這個過程中的有價值的東西整理得清晰些,能對別人有那么點幫助的意思,那么我想,它也就算是課題了吧?
開學的時候,當葉校長提出“師生共創教育幸福”這個學校核心理念的時候,我馬上想到的是春蠶:它咀嚼的是桑葉,吐出的是純潔、美麗的銀白的絲,織成的是七彩的錦。那個美麗,遠遠勝過天邊的彩虹。能捧著這樣美麗的彩虹,我想,一定是非常幸福的。為了那一刻的幸福,我告訴自己,踏踏實實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習、思考、研究吧!
一、 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也能成為研究者
我是宜昌市長陽縣漁峽口中學的一名教師,這學期在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在20xx年11月份的《中國教師報》上,我發表了一篇個人小傳,題為《一個鄉村教師的烏托邦》。在這篇小傳中,介紹了我在一所離縣城20xx年來,一直在這塊園子里從事教育科學研究,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目前,已經有了較多的收獲。
● 在上一學年,我的教學又獲得學校的“質量獎”,開發的“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獲得宜昌市一等獎,并引起省教科所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專家以及《湖北教育》編輯部的關注。
● 作為一名教育科研愛好者,我發表的教研文章邁過了30大關,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有15篇。
● 早在20xx年,我就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訪問學者邀請函;與東北師大洪俊教授在《福建教育》合辦了“農村課改”專家座談;接到了山西教育廳張卓玉廳長的農村課改實驗邀請電話。
● 上個月,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順利地進入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開始了我夢寐以求的“訪問學者”生涯。
回顧我已經走過的14年教師生涯,可以用兩件事進行概括:一是課堂教學建模,二是課程資源建庫。我感受到,這兩件事,可以作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常態化行動。
二、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常態化
行動:課堂教學建模、課程資源建庫
最近幾年,基礎教育領域刮起了一陣旋風:這就是洋思經驗,杜郎口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在瘋狂地學習他們。我覺得,照搬洋思經驗、杜郎口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是學習他們的思想。什么思想?我把它歸納為課堂教學建模、課程資源建庫。昨天,伍家崗小學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很好的數學課,這節課既不是洋思經驗,也不是杜郎口模式,而是他們自己的模式。這也表明:不要迷信別人,而要尋找自己,創自己的教學模式。
我的課堂教學建模行動經歷了無模、仿模、創模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無模
在我剛走上講臺的幾年里,教學不但無模,而且沒有模式意識。
● 第二階段:仿模
初步確立課堂教學模式意識,是在參加了第一次縣級教研活動之后。當時承辦學校推出了一種受到教研員肯定的教學模式。我曾花了較大的功夫模仿這一模式,但最終半途而廢。
● 第三階段:創模
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創建了“任務驅動,自主學習”模式。目前,教學改革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都忙起來了,學習成就感增強了、興趣提高了,考試成績上升了。
課堂教學建模是以課程資源建庫為基礎的。我的課程資源建庫分為兩塊:建紙質資源庫,建電子資源庫。
● 我的紙質資源庫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分類卡片,二是課程資源包,三是個人教育教學研究成果集和學生課程學習成果集。
● 我的電子資源庫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電子文本,二是視頻。
課程資源庫的建立,使我的教學資源豐富了,使課堂教學活動走上了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道路。同時,使我的科研資源豐富了,并且向系列化、專題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我的科研活動走上了凸顯實踐指導性、追求理論原創性的道路。
三、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具體行動路徑
我想結合自己的教研教改實踐談一些具體的想法。
● 廣博的閱讀。這些年,我每年都要拿出1000多塊錢訂閱報刊、郵購書籍。我閱讀的面比較廣,例如,我訂的刊物中有《教育研究》,也有《經濟研究》,還有《社會學研究》。
● 關注身邊的現實問題。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到一些事、一些現象,產生了想法,就把它記下來,作為選題,去研究它。
● 堅持實踐。教育科研只有以教學為土壤,才能體現價值、展示魅力。這些年,我一直堅持把教育理論研究與課堂教學改革結合起來,通過理論研究指導實踐改革,通過實踐改革豐富理論研究,正是這樣,才有了我的課堂教學建模活動,才有了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
● 積極地尋求專業指導。這些年,我經歷了很多坎坷,為什么能堅持下來,是因為我一直堅持積極地尋求專業支持、指導。我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北省教科所、宜昌市教研中心、長陽縣研訓中心一直保持著聯系,并和北師大、華中師大、湖南師大的幾位教授保持著聯系,客觀的說,是專家的鼓勵、指導,才使我在科研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最后,我想以這樣一句話結束交流:有愛好是幸福的,愛好教育科研是教師的幸福,也是學生的幸福。
【科研工作會議的講話稿】相關文章:
科研工作會議簡報范文07-17
大學科研專題工作會議總結11-30
關于召開教科研工作會議方案05-29
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會議總結01-08
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會議總結范文03-23
新學期教學科研工作會議簡報04-22
教育科研工作會議講話稿11-13
在教科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06-19
教科研工作會議領導講話稿范文12-07
[優選]教科研工作會議領導講話稿范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