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路徑的論文
荊州是國家重要農業主產區和農產品加工區,農業供給側改革任務緊迫而艱巨,改革推進中,金融部門如何順應和適應改革,相機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供給側服務,是一項重大的實踐課題,對此我們以荊州市為藍本開展了調研。
一、荊州市農村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情況
(一)荊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2015 年末全市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1萬個。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015年末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6%,比2011年提高7個百分點。三是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提升。2015 年荊州市糧食產量410.7 萬噸,年均增長3.3%,實現“十二連增”;油料產量59.9萬噸,年均增長1.8%;水產品產量136萬噸,年均增長5.2%;生豬出欄493萬頭,年均增長2.2%。四是農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2015 年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500億元,較2011年增長1.89倍,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1 年的1.1:1 上升為2.3:1。五是流通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荊州市不僅打造了多市場、多功能的物流交易平臺,還依托電商平臺,實現了過百億的銷售額。
(二)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一是立足政策支農,加強窗口指導。適時出臺了《貨幣信貸指導意見》、《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等,對金融部門做好支農工作予以窗口指導,有力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立足強農惠農,創新金融服務。創新信貸產品。近年來共創新開發出通用農貸產品38個,區域特色農貸產品達11 個。創新服務模式。探索了“銀行+企業﹢農戶”、“銀行+政府+專業合作社﹢農戶”、“銀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有效模式。三是立足便農助農,優化金融生態。大力實施“三通”工程(自助銀行“鄉鄉通”、電話銀行“村村通”、手機銀行“戶戶通”),編織了一張金融服務網絡;在鄉鎮加強離行式自助終端布局;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市場主體數量多,但發育不成熟。一是市場主體數量多,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不足。2015 年底荊州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12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3家,居全省市州第一,但規模化不足,產值過10億元的僅有14家;產業化鏈條不完善,像福娃集團這樣產業鏈條相對完善、帶動輻射影響強的企業基本是鳳毛麟角。二是市場主體發育不足。除產業化龍頭企業相對規范外,其余三類均存在內部運行不規范的問題,特別是內部民主管理機制不完善,產權不清晰,財務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
(二)農業產品發展充分,但競爭力不強。一是產品特色不夠。全市農產品除洪湖大閘蟹、監利洪湖再生稻、荊州魚糕、福娃食品外,更多的是普通的大路貨,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二是品牌多而不亮。全市農產品注冊商品4500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3個,湖北著名商標56 個,但真正叫得響、有競爭力的匱乏。三是農業大而不強。2014 年荊州小龍蝦產量占全省的45.1%,占全國的30.6%,但未形成產業鏈;油料產量全國市州第一,但本地名牌遠遠不及金龍魚、福臨門等。四是化肥農藥施用水平較高。2015 年荊州市化肥施用量為34.2萬噸,農藥使用量2.77萬噸,相較耕種面積,其農藥施用強度較大。
(三)適度規模推進快,但科技化程度低。全省第一家家庭農場誕生在荊州,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荊州掛牌,荊州的適度經營規模走在全省前列。但當前農業供給側中科技化程度低:一是分散經營不利于科技推廣。二是農業科技人員的匱乏,阻礙了農業新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三是農業生產全過程中介的服務組織少、程度低。四是農產品加工設備的平均科技含量偏低,大多是初加工。
(四)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但產業融合度弱。一是龍頭企業與農村一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一方面,“企業(公司)+基地+農戶”建設的程度化不高,帶來原料品質把控較難;另一方面,加工后產品銷售與現代流通嵌合度不深,價值實現難度大,導致產業鏈條難以前伸后延。二是三大產業之間利益聯結機制松散。目前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的形式,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很少。三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四是休閑與觀光農業等延伸鏈條發展嚴重不足。
(五)農產品市場種類多,但現代流通滯后。一是流通主體以單個或合伙的農民為主,組織化程度低。二是流通技術落后,完整獨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尚未成型。三是流通信息化水平低,導致生產與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四是“互聯網+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
三、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相關建議
(一)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科技金融。一是打造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制定更規范、更明晰、更具有執行力的荊州綠色金融標準,實行有保有壓、進退有序,向低碳、環保、綠色可循環領域傾斜。二是助力綠色公共品牌建設。圍繞“荊州品牌提升計劃”,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金融扶持,優中選優,集約耕地、技術、資金等,遵循綠色生態標準,全力打造、擦亮荊州農產品綠色品牌。三是圍繞農業經營體系,加大科技金融扶持。支持新型高效緩釋肥料、新型環保地膜、低毒農藥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對農業科研、新品種培育、科學種養、節能灌溉、科學施肥(藥)、精深加工等科技服務中介予以支持,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產品競爭力。
(二)適應農村產業融合趨勢,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一是完善和發展農業產業體系。金融部門要同政府主管部門一道,整合財政、信貸資源,優中選優,遴選一批重點骨干企業發展產業集群,為產業鏈上游農戶提供全方位生產服務、為下游做好農超和市場對接等批量化、集中式服務,構建產業利益共同體。二是做好對農產品流通服務的扶持,提高農業產業鏈的物流效率。三是加強金融市場建設。調整、鞏固間接融資,與政府部門一道引導、培育企業特別是骨干核心企業的市場融資意識和技能,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股權融資、債券票據直接債權融資等,改善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三)適應農產品流通需要,大力發展“O2O”金融。堅持O2O雙線推進。從線上看:一是加強農業電商平臺服務,二是支持“淘寶·荊州館”和“村淘計劃”建設,三是加快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從線下看:一是加大對區域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的支持,二是扶持區域重點農產品流通企業,三是加大現代冷藏儲運基礎設施投資。
(四)深化金融改革和創新,大力發展普惠共享金融。一是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堅持深化改革與發展新型金融主體并重,讓更多適應農村經濟主體發展新需求的金融主體在農村落地生根;探索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內部資金互助試點。二是加快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要努力打造物理網點、金融便利店、離行式自助銀行、“惠農通”和移動金融“五位一體”服務網絡。三是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金消保工作。培育農民的金融風險意識,提高維權能力。四是健全金融信用信息體系。積極引進第三方評級機構,爭取政府出資,對新型主體等開展資信評級,推進信用培育和信用建設,破解融資難題。
(五)健全風險分擔補償機制,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完善以政策性保險為基礎的基本農業保險制度,同時建立對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和巨災風險的分散機制,實現風險的多層級分擔。二是建立融資性擔保基金。建立中央、省、市、縣(市)多層級的政府主導的融資性擔保基金,對不同層次的主體提供擔保增信。三是建立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整合涉農資金,建立不同層級補償基金,發揮對農村金融風險的緩釋功能。四是給予稅收減免。鑒于農業高風險性和市場化在農業領域實施困境,建議政府適當減免農村金融機構的增值稅、所得稅等,減輕金融機構財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