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幼兒園的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
這學期,接手了一個新班級,而且還當了班主任。當我與這群孩子接觸兩周下來后,我真心地覺得——這幫小班的孩子真可愛!我們班的孩子很調皮,有的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有的孩子排隊走到外面就自己去玩了;有的孩子會爬椅子、桌子甚至是床;有的孩子經常玩水;有的孩子要搶玩具;有的孩子吃飯把腳翹到椅子上,身子轉來轉去;有的孩子比較強勢,會打人;有的······但我們班的孩子也很聰明,早上來的時候,都會自己去參加晨檢,準確地找到自己的教室;多數孩子會主動跟老師打招呼;看不到老師會詢問老師的去處;上課的時候參與性比較強;能夠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及排隊位置;多數孩子會自己穿脫衣服、鞋子。每天一上班,一看到這群孩子,心情就特別開朗,身體上的不適被完全忽視,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的教養工作當中。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班級常規逐漸穩定后,孩子們的表現會越來越好,他們也會越來越可愛!真的很慶幸,我是一名幼兒園小班的老師!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2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孩子們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如何使游戲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游戲,如何在游戲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玩什么,怎樣玩,玩多久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放開手,給予他們自由發揮潛能的機會。
游戲都有規則,有的是明顯的規則,有的是隱藏的規則。游戲的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能夠在孩子選取了“這天玩什么”后,再來問問:“你們想怎樣來玩這個游戲呢?”此時,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規則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則是不合理的。當一個游戲提出多種玩法時,我們能夠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后他們就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這樣玩是最好的”。
例如:玩“瓶瓶罐罐總動員”時,幼兒提出了很多種玩的方法,有的能夠一個一個套在一齊,幼兒能夠把它們一個搭起來等不同玩法。”透過實踐,孩子們提出的規則要求沒辦法完成或是很難完成時,我們也要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后他們自然而然又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這樣玩是不行的!”。實例證明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地選取了行為方式,才能真實的表現他們的心理狀態,反映他們的發展水平,毫無拘束的表露他們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他們頭腦中所想到的一切。
總之,撒開手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的去選取游戲的方式方法、規則要求、主角材料,能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用心性。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會體現出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3
晨陽樣樣都好,就是管不住自己,這不,最近他積極要求當班長,老師說:“等你好好管住自己,站隊要迅速,帶領小朋友們按照老師說的做,就先讓你當排頭,排頭當得好,再讓你當班長。”晨陽高興的領命而去,最初的時候,晨陽在我不斷地提醒下還好,可是他發覺這樣有點累,需要努力地約束自己,與自己崇尚自由的個性相去甚遠,干脆放棄,但是聰明的他想了一個捷徑,就是他見每次站隊做游戲時,老師總是把長長的隊伍截成兩半,被截的橫截面就是第二隊的'排頭。
瞅準了,他就每次站隊時約摸著隊伍的中間站定,果然,老師就是從他這兒分成的兩隊,晨陽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了排頭,一開始我對此毫無覺察,因為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過了幾天,我總是見晨陽在已經站好的隊伍外徘徊,看樣子是在看隊伍中間在哪兒,毫不知情的我就說:“晨陽,你還在磨蹭?快站進去。”催促的他急不擇位慌忙站定,這次沒時間選擇位置,當然與排頭失之交臂啦,晨陽臉上的表情可愛極了,又懊惱又不甘又有羨慕,老師遲鈍的還沒猜透小孩的心事,事后一琢磨,哦,原來里面有這么多的道道,真真是煞費苦心啊!這個小鬼頭!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4
情景一:今天早上,軒寶的外婆送軒寶來幼兒園的時候,跟我說:“老師,軒寶一直說幼兒園的飯菜不好吃,中午的時候你多給喂幾口!”軒寶很“合作”地在一邊痛哭流涕。軒寶因為生病,已經有好幾天沒來幼兒園了。我從軒寶的外婆手里抱過軒寶,和他進行了交流,無奈軒寶一直哭,于是我讓他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和小朋友一起玩,他還是哭個不停,嘴里還嚷著:“我喉嚨痛!”我說:“哭確實會讓你喉嚨痛的啊!”他一聽,漸漸減弱了哭聲,但還是有稀里索羅的聲音。
分析:軒寶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由于家人的寵愛,照顧得非常仔細,使得他覺得自己很是嬌弱。前幾天的喉嚨有點發炎,在家休息了好幾天,軒寶就更加持寵而嬌了。其實,在幼兒園每天吃飯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外婆的擔心是多余的。我采用了順流而下的方法,讓聰明的他學著自我調節。
情景二:到了晨間談話的時間了,我放棄了原先預設的談話內容,改為對孩子早上表現的.評價。我特別表揚了蟲蟲,因為蟲蟲和軒寶一樣前幾天生病休息在家,今天早上來讀書,非常開心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了。軒寶看著我,希望得到我的表揚。我實事求是,沒有表揚他,軒寶止住了哭聲,開始參加我們接下來的話題。
分析:老師實事求是的表揚,具體的表揚內容讓軒寶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對錯,也意識到老師或者說是其他人喜歡的是講道理、懂事的孩子,哭鬧并不能得到他人的喜歡。
情景三:用餐前,我臨時在電腦上下載了一些非洲難民兒童的圖片,和孩子進行分享,讓孩子看那些沒衣服穿、沒飯吃、沒書讀兒童的悲慘圖片,并進行了簡單的講解。吃中飯的時候,孩子們都吃得非常好,而且吃得很干凈。
分析:雖然小小班的孩子不能理解“難民”的意思,但是當這些圖片非常真實地擺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都說:“很可憐的寶寶!”有些孩子說:“不吃飯,也會像他們一樣很細(瘦)的!”他們不能理解到對那些難民的憐憫,也不能感受自己的幸福,但是至少他們知道了,不吃飯、不穿衣服的后果。這樣也足夠了!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5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的鏡頭:教師在組織幼兒晨間活動、戶外游戲、教學活動時,不少孩子出了汗,有的還流著鼻涕,坐姿各異,但教師卻容易忽視這些現象未能抓住這些偶然事件開展隨機教育,從而錯過了一個個良好的教育時機。如果我們的頭腦里建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于捕捉各種隨機教育的'機會,并加以利用,那么教育有時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就應重視發揮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兒教育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尤其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教育,更要注重對幼兒的隨機教育。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6
我在圖書室里尋找著,無意間看到蘭海《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這本書,心里挺高興的。因為我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更是幼兒園眾多名孩子的媽媽,而自己也在一直希望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科學的親子教育知識。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以最快的速度讀完這本書,又靜下心來仔細品味蘭海在書里提到的'各種咨詢案例及解決方法,當然免不了會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孩子問題代入其中,發現感觸頗多。
對于蘭海,我已經不再陌生,《超級育兒師》這個欄目已經讓我對蘭海產生敬佩之感,那些讓家長們抓狂的孩子,在蘭海的教育之下,瞬間成為聽話的孩子。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7
在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候,我都會或坐著大椅子上或站在教室的中間看著孩子們游戲。沒過多久,孩子們游戲的聲音就會越來越響,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竊竊私語。通常,我都會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對著孩子喊幾遍"請寶寶們安靜點",但情況沒有改變,過不了兩分鐘.他們又開始鬧騰起來了。
這時,我特別惱火,不明白為什么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候會發出這么鬧的聲音呢?不明白為什么孩子們坐在一塊兒總有說不完的話。為了讓孩子們稍微安靜點游戲,我決定教育一下幾個比較"鬧"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環視了一下,看見較遠的那組孩子在玩陀螺。當我走近時,孩子們的'笑臉凝固了,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張張惶恐、膽怯的臉.一副準備受罰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們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開心,便什么話都沒說,在那組找了個空位子坐下來。一坐下來.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原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玩陀螺,可是現在陀螺只有3個了,很多孩子也想玩,但是沒有了。所以浩宇想去玩區角材料里磁鐵這份材料,但是被蘇承阻止了,蘇承說"老師說的,自由活動的時候是玩玩自己的玩具,你不能玩區角里的材料的。""可以,我想玩陀螺的,但是你們不肯跟我玩,我只好玩磁鐵呀。"旁邊的雨希也說"不可以玩的"。"可以的"。"不可以的"。于是他們的爭吵聲越來越響。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我釋然了。我對孩子們說:"自由活動的時候是玩玩自己的玩具,但是有的小朋友沒有玩具的時候,也是可以玩玩探索角里的玩具的。
但是很雨希沒有玩具的時候,你們為什么不跟他一起玩呢,他也很想玩陀螺的。"蘇承聽了我的話,對雨希說:"那我的陀螺和你一起玩。""好的"雨希開心的笑了。我連忙說:"你們在自由活動的時候,發生矛盾有問題的時候,自己來解決,但是聲音要輕輕地,不要影響到其他小朋友。"這一事件給了我很多啟發。一方面,孩子的"矛盾"行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師僅憑主觀判斷,往往會誤解孩子。當我們組織了自認為很有意思的活動而孩子參與率不高時,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觀察和了解,并及時引導和調整;另一方面,教師平時應該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8
“八寶粥,哈哈!八寶粥……”遠遠的就聽見琪琪一邊大笑,一邊含糊不清地說著。原來欒雯軒小朋友的昵稱叫周周,然后他的好朋友琪琪就幫她取了個小名叫八寶粥,還很得意的到處說給其他小朋友聽,其他小朋友聽了,覺得挺好玩的,也開始八寶粥八寶粥地嘀咕起來,搞得周周莫名其妙,很是傷心。同樣的例子也發生于另一天,琪琪對著殷墨涵說:“含片,含片,真好笑啊。”全班又是一陣哄笑,一時之間搞得我也措手不及。
其實不可否認琪琪很聰明,他的詞匯較于小班幼兒來說已經是比較豐富了,他能夠根據“周”的發音去聯想到同音的詞語“八寶粥”,由“涵”想到“含片”。但是這樣的行為也毋庸置疑會給孩子們的心情造成影響,更甚者會給幼兒的心靈留下陰影。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熟視無睹,而是要重視,我們應該明確告訴幼兒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好寶寶是不允許有這種行為的。其次我們也要讓幼兒理解昵稱的真正含義,我們爸爸媽媽或者好朋友為了表達對我們的愛,就會給我們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做昵稱,同伴之間互相稱呼這樣的昵稱會有一種友愛的感覺,而不應該是隨便取個小名來取笑他人。
換個方式來想,小班幼兒處于口語發展的`關鍵期,他們需要一些語言游戲來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既然他們喜歡說一些同音詞,那我們也不妨利用這個契機來讓幼兒“玩弄語音”,讓幼兒說出一些同音詞,來滿足幼兒想說的欲望,豐富他們的詞匯,促進其語言發展;同時將之滲透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特別是等待環節,就減少了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
所以,教師就是要充當魔術師的角色,通過一點小小的變化,將看似不適當的行為,變成一種游戲,一種學習,一種快樂。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9
一、與家長溝通,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幼兒園小班隨筆。
我班幼兒獨立性較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著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開學后,我們發現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 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癥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利用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平時的家園通訊欄和網上的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平衡膳食,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只有合理的營養才能確保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通過游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了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于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玻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借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范——挽袖,并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范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并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采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后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后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0
每一天在組織孩子午睡時,總有那么幾個小朋友磨磨蹭蹭地好長時間也不躺到床上,安靜下來。而已經躺在床上的小朋友,有的在撥弄著自我的小手,還有和自我的好朋友竊竊私語。真是讓教師頭疼。
這天,我正好拿著小朋友新帶來的一本故事書,闋闋看到了說:教師,你是不是要講故事了我一愣,立刻反應過來說:是的',我就是在等所有小朋友都躺下來,安靜下來,才會講故事呢。闋闋立刻對還沒有躺下來的小朋友說:你們還不快點,教師要講故事啦!那些還沒躺下來的小朋友一聽,立刻躺下,安靜下來。于是,我就講了兩個故事。小朋友央求說:教師再講一個吧!我說:今日時間來不及了,明天小朋友早一點躺到床上,安靜下來,教師就能夠多獎勵你們一個故事了。從第二天起,小朋友果真又快又安靜地躺到了床上,等著教師去講故事呢!并且要教師多獎勵幾個故事呢!
經過這件事,讓我明白: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除了講道理之外,還能夠經過一些適當的活動性獎勵。這樣也會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1
一:撒一把快樂給孩子
兩歲半的貝貝是新來園的孩子,她短發,皮膚黑黑的,眼睛小小的。第一天來園,就伴隨著雷鳴般的哭聲。我們哄她,抱她,用小紅花吸引她,效果也不大,她仍哭哭停停,嘴里喊著“奶奶”。
我正給小朋友喂著早飯,在家吃過早飯的貝貝來到我身邊,又開始哭了:“啊啊…”我一邊給小朋友喂飯,一邊安慰道:“貝貝不哭,我給你媽媽打電話讓她早點來接你。”貝貝還在哭,很著急的樣子:“啊…啊…”我問:“你要小便嗎?”貝貝更著急了,“啊啊”地哭喊著。我也著急了,貝貝到底是怎么了?難道是要小便嗎?于是,我放下飯碗,拉著貝貝的手,快速向廁所跑去,當我扶著她上了廁所,幫她脫下褲子,一看,她已經把大便拉褲子里了。“貝貝,要拉臭臭為什么不告訴老師呢?”我一邊說,一邊和其他老師一起給她換洗、收拾。
第二天,貝貝一樣哭,一樣喊“奶奶”,一樣拉臟了褲子。
我找貝貝的奶奶交談,得知貝貝因為才兩歲半,說話不清楚,要拉大便時,“拉拉”說不清楚,會說“啊啊”。我恍然大悟。從和貝貝奶奶的溝通中得知,貝貝其實是個很活潑的孩子,爸爸媽媽工作忙,她從小和奶奶在農村長大,所以特別依戀她的奶奶。家長特別希望貝貝早點從“分離焦慮”中走出來,盡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我請家長放心,我們會攜手攙扶寶寶,讓她感受到我們的愛,慢慢喜歡這里,家長表示愿意和幼兒園配合。
第三天早晨,貝貝來到我身邊,學著奶奶事先“表演”過的樣子,拍拍我的胳膊,“啊啊”,貝貝眼睛看著我。“你要拉臭臭嗎?”貝貝點點頭,我說:“好,咱們走。”來到廁所,我為她脫下褲子,扶她蹲好,我溫柔地說:“拉吧,拉完了老師給你擦。”說來真神奇,自從我帶她拉完了大便,貝貝就不再哭了,
我帶孩子進行簡單的表演故事《小鳥的家》,小朋友戴上頭飾,變成一只只小鳥,躲在“大樹”里,又飛出來。貝貝也想玩,我給她戴上小鳥頭飾,她高興地笑了。雖然貝貝還不能說出一句故事里的話,但對她來說,不哭,就是很大的進步,我們一起表揚她:“真是一只快樂的小鳥!”
撒一把快樂給孩子,我感覺自己做了一次陽光!讓孩子在愛與鼓勵中成長,我們會看到最美的教育風景!(李曉卉)
二:別“抖落”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天上午,我在組織主題活動《愛媽媽》時,孩子們都在熱烈地討論著與媽媽相關的話題,一位坐在靠墻邊的小男孩卻心不在焉地用腳踢著墻壁,我暗示了他好幾次,他都無動于衷,我就點名批評了他,沒想到他不僅不聽反而弄出更大的聲音,居然用手指摳墻壁。這時所有的孩子都看看他然后叉看看我。我非常生氣,感覺到教師的尊嚴受到了輕視和挑戰。為了在孩子面前維護我的威信,我決定對他進行懲罰——在接下來的區域活動時,讓他坐著反省。他不敢表示什么,但是從他的眼神里,我感覺到他的不滿和委屈,仿佛在問:老師我錯了嗎?
對于這件事情我當時沒有覺得怎樣,幾天過去后,偶然在網上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讓孩子在大家面前接受批評是件很殘酷的事情”,我突然感到十分不安。幼兒園的孩子是感性的,他們的情緒往往在活動中直接表露,那個小男孩當時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影響了他人的活動。而我卻把他當成有意破壞的行為來對待,并當著全班孩子的面輕易對他采取懲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換成我被領導如此批評,嘴巴不說但心里也肯定不開心的。這種簡單不理性的教育方式,無形之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弱化了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感情,降低了孩子對老師的信賴。我想,當時我若能采取另一種方式,如將他抱在懷墾,淡化他與全班孩子對此事的反應,待活動結束之后再單獨指出他的錯誤行為,可能會更好。因為這樣不僅能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是什么,錯在哪兒,同時也維護了他的自尊心。
幼兒從兩三歲時就有了自尊心,只不過這個時期孩子自尊的表現形式不一樣。當孩子在眾人面前受訓斥與嘲諷時,不管成人的出發點多么善良,訓斥的理由多么充分,孩子稚嫩的心靈和脆弱的自尊都會受到很大的震動和最直接的傷害。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弄不好就要抖落,我們應“十分小心”。對待孩子,我們千萬不能居高臨下地一味呵斥,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求,因為,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平等的心靈交流。(周麗萍)
三:從“目光問好”開始
清早起來格外精神,我換上一身新裝,對著鏡子送給自己一個甜甜的微笑,輕松地走出家門上班去了。
因為時間充足,我提前將班級衛生打掃干凈迎接孩子們的到來。一聲聲“老師好”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教室里變得熱鬧起來!孩子們像快活的小鳥飛進了教室。
琦琦走進教室隨口喊了一聲:“老師好!”小臉卻朝著其他方向,快速地走向自己的小櫥子。我叫住琦琦,微笑著對他說:“跟別人問好,眼睛要看著他呀!知道嗎?”“噢!可我最近都是這樣和你打招呼的呀!你的眼睛也沒看到我呀!”琦琦蠻有理地辯解著。
我笑了,馬上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剮開學教師的收發工作比較多,有時面對家長的詢問還要細細講解,有時一邊忙一邊應聲孩子的一個個問好,無意問忽視了早上孩子們“問好”的目光。正是這個忽視,讓琦琦覺得“只要讓老師聽見聲音,具體的行為是不被關注的”。
這種行為立刻引起我的重視,這也正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時機,我馬上對琦琦和所有的小朋友說:“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不僅用語言問好,還用目光問好,行嗎?”聽說和老師一起學習,還聽到新鮮的“目光問好”,小朋友都高興地答應了,琦琦興奮地使勁點著頭。
我慶幸那天發現了這一件小事,更慶幸那
天做了一件教育的大事。要知道教師在孩子們眼中永遠是榜樣,教育的細節是多么熏要呀!從那天起,我開始用目光追隨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幼兒都感受老師的關注。
現在小朋友走進教室,看到老師迎接他們的是和藹的目光、甜美的微笑,都會面對老師從心底真摯地喊一聲“老師好”。快樂的一天從一個目光、一聲問候開始了!這件事情讓我感悟很深,我們一直在學習優化教師行為,轉變教育思想,原來就這么簡單,就在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小小的目光中。(李云)
四:和孩子一起吃咸菜
陸尉剛來幼兒園時,總是不好好吃午飯,每當我走到他身邊時,他為了得到我的表揚,就使勁地吃飯,不吃菜。于是中午用餐時,我坐在他旁邊,看著他吃飯,希望他可以多吃點菜。我說:“綠綠的青菜很香哦,來嘗一嘗。”陸尉不情愿地說:“我不喜歡吃。”我夾起青菜,大口大口地吃給他看,陸尉有點心動了,學著我的樣子夾起一點青菜,可是剛嚼了幾下就又吐了出來。看到這種情況,我十分擔心。
我和陸尉的媽媽溝通時了解到,陸尉十分愛吃外公做的咸菜,或許我可以通過咸菜改善陸尉進餐難的問題。第二天午餐時,我悄悄地對陸尉說:“你的外公送給老師一罐咸菜,我知道你喜歡吃,只要你吃一點其他的菜,老師就給你咸菜做獎勵,好嗎?”陸尉喜出望外,爽快地吃完了自己的一份菜,我暗自高興。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每次午餐我都給陸尉“加餐”,有時我故意忘記拿咸菜,讓陸尉慢慢地適應,漸漸地脫離對咸菜的依賴。我還引導陸尉把咸菜和其他的孩子分享,并告訴孩子們:“這是陸尉的外公送大家的,我們都要謝謝陸尉。”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都食欲大增。等到這瓶咸菜吃完時,陸尉已經不再依賴咸菜就能吃完自己的飯菜了。陸尉的媽媽知道這一消息,十分激動。看著孩子健康的小臉,我說不出的欣慰。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2
和小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里,我覺得我很幸福。分享是一種重要的親社會行為,同時也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德——我們贊賞愿意分享的孩子,夸獎他們的慷慨、大方和友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去教育一個從小被嬌生慣養的孩子,這是一個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話題。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的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外部激勵。
分享是一種重要的`親社會行為,同時也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德——我們贊賞愿意分享的孩子,夸獎他們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去教育一個從小被嬌生慣養的孩子,這是一個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話題。我常會發現幼兒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地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也不利于他們健康的成長。
有一次我發現吳雨桐小朋友在活動過后,靠座子坐時和黃厚霖小朋友鬧得不愉快,兩個人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他們告訴我說:“兩個人在搶凳子,我就問他們倆個,是怎么回事,是誰搶誰的。”原來是吳雨桐坐了黃厚霖的座位,黃厚霖小朋友就開始打吳雨桐,吳雨桐還是不起來,于是倆人就這么打了起來,問出來后指出不對的地方,有問題首先應該找老師,跟老師說,不能打架。在幼兒園里都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然后問吳雨桐搶別人座位對不對?引導他這么做是不對的,在讓他們道歉,最后和好,幫他們把位置弄好。
在利用故事的形式把這事告訴小朋友有什么事都不能用暴力解決,與什么事應該跟老師說,而不是跟小朋友打架,打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最后在表揚下吳雨桐,知錯能改也是好孩子。和小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里,我覺得我很幸福。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3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積木,可每個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把積木扔到地上,有的小朋友甚至在地上踩來踩去而若無其事。每當看到這種情景我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地吼道:“小朋友們請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好嗎?”,盡管如此大聲地吼,也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就是那幾個膽小的孩子會很不情愿地從地上撿起一塊積木而已。怎么辦呢?我突然想到:在學前教育網上看到一篇《凳子也會痛》的文章,文章里說了關于小朋友們不愛惜小凳子的事情,作者用小凳子的口吻說:“請小朋友們好好愛惜我,你們整天使勁拖我,我會痛的”孩子們聽后就完全該變了對小凳子的態度。我就想:“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呀!”。
今天和往常一樣孩子玩著手中的積木,那幾塊躺在地上的積木時不時地被踩上幾下,我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做了一個“噓”的手勢,孩子們立刻注視著我,我就裝作神秘地說:“小朋友,你們聽見了嗎?”孩子疑惑地搖了搖頭,我接著說:“我聽見積木在哭呢?他們還說不愿意和你們做朋友了,因為你們經常把它們扔到地上,你說你們應該怎么辦呢?”,孩子們立刻就彎下腰去撿積木了。笑笑小朋友還對著被撿起來的積木說:“不要哭了啊”。
其實,教育孩子就是需要我們多用心的,如果一個方法不起作用就要換種方發,當你改變方式之后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4
小班幼兒剛入園集體意識差,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許多紀律要遵守,但許多幼兒毫無紀律意識。上廁所、喝水、拿積木、洗手都是一窩蜂樣亂擠,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我為了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品質,我充分利用一曰生活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強化幼兒集體的概念,逐漸幫助他們形成集體意識,洗手、喝水,吃點心時我們總是一組一組地請幼兒去,并提醒幼兒如果你一個人慢了,或者沒做好事情,那你們這一組的小朋友都不會受到表揚。
在室內活動后,我們總是先評價這一組集體的表現,再評價每個幼兒在這一組的表現。例如今天上課時第五組的寶寶舉手多,請第五組的寶寶來黑板上找朋友,(找朋友圖片)這個組的寶寶都為圖片找到了朋友,然后再問是誰找到的,并分別表揚以肯定幼兒為小集體作出的貢獻。
戶外活動游戲時,我往往把幼兒分成四個組進行游戲。因為小班幼兒在全班走圓圈時,有幾個幼兒總是會亂走,走成的圓圈不是圓的`,要圓圈變大時,他總是退得圓變破了,變小時又擠在一塊扁扁的,把遵守游戲規則的一組抽出來示范給大家看,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個別組,讓他們停止游戲站在邊上看。這樣讓個別搗亂的幼兒意識到,因為他的擾亂而影響他們小組的游戲,今天吹泡泡時,賈天皓搗亂影響了六組游戲,大家都責怪他沒有好好走,害得他們只有看看的份,賈天皓也意識到了大家不高興,難為情地低下了頭。我走過去摸著他的頭說:“賈天皓想做游戲嗎,好好站隊遵守紀律還是好孩子。最后一組讓你們這組做游戲吧~”大家高興地拉起了手,圓圈也走得有進步了。
或許3歲的孩子還做不到成人期望的那樣好,但只要我們平時注意培養,天長曰久聰明的孩子們就會樹立起良好的集體意識。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15
自從我進入幼兒園開始,我就覺得在幼兒園里,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并認識了很多新同事,尤其是孩子們帶給我燦爛的微笑,讓我覺得幼兒園多姿多彩。
剛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我是一個什么也不會,苦惱的我了不得,就感覺每天都很累,很壓抑。可是時間能淡化一切,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我,逐漸到了現在做什么事情也不煩惱的我,我真的覺得在幼兒園里很知足,在幼兒園里,我覺得每當幼兒們叫我何老師,問我問題那種天真單純的寶寶們,我就忍不住想抱抱幼兒,每當上完課幼兒們跟我說想出去玩一會的時候我都會陪著他們去,尤其每個小朋友在玩滑梯時,是那么可愛,很開心的樣子,幼兒在玩滑梯一個接著一個滑下來時,都會跟我說何老師你看……何老師你看……你看……我就很開心,我說很棒……很棒。
看到每個幼兒那么高興的在多彩的`幼兒園里生活著,嬉笑,頑皮,打鬧,學習中我們也挺高興的,幼兒園的生活給了我信心,勇氣,跟精神充沛的活力,也讓我一步一步邁向更大的進步和提升的空間。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隨筆05-17
幼兒園小班隨筆12-31
小班幼兒園的隨筆04-09
幼兒園小班教學隨筆11-10
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06-04
幼兒園小班工作隨筆05-27
幼兒園小班的教育隨筆12-02
幼兒園小班保育隨筆03-25
幼兒園小班的教育隨筆06-25
幼兒園小班教學隨筆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