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隨筆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隨筆作文 篇1
長大真的太快,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就徹頭徹尾的變了。
我,十三歲了,一篇隨筆每次都寫得太悲哀,總是想問活著,到底干嘛。已然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變了太多太多。我在家里顯得沉重,變得不太愛和親人有過多接觸,變得開始討厭自己。我是一個壞學生吧,不愛學習,家里人總是希望我好,可我已經不屑了;蛟S從心里對家這個詞也有了抵觸吧。
對于我來說,長大真的太累,一場場的考試,一次次的離別,這些都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嗎?也許是的吧。
現在的我,喜歡開始關注別人的'家庭了,看到一些小孩子總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或許是已經長大了吧。我和別人不一樣,什么都不一樣,他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沒有。他們有對他們無比寵愛的母親。他們有對他們特別好的哥哥姐姐,我沒有。十幾年了,才十幾年啊,我竟已經數不清幾次幻想死亡了,甚至有時候覺得自己活著就是一個錯誤,什么都學不好,什么都做不好,只會被討厭,我活著干嘛呢?但是,這是長大啊,它不一樣,它包含了多少,我們都不知道,或許是一場未來美好的婚禮,或許是事業有成,也或許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因為那是未來啊,我們都不是預言家,我們如果想要知道未來,唯一的途徑就是長大啊。
時間轉瞬消失,光陰自當一去不回。既然人終會長大,那盡量快樂。
隨筆作文 篇2
過年啦,過年啦!小孩子們都穿上新衣服。里面裝滿了壓歲錢。你100,我50,孩子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臉上洋溢著愉快的笑容。孩子們最喜歡過春節:收紅包、擺年酒、拜親戚、穿新衣……到處洋溢著過年的氣氛。孩子們跑啊,跳啊,樂此不彼。
正月初一那天,所有店鋪都大門緊閉,因為都去走親戚了嘛!家家戶戶都在擺年酒,親戚朋友都圍在圓桌上吃飯,有說有笑。
除夕就更熱鬧了。家家戶戶的年菜都已經擺上桌,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門外那紅紅的對聯格外醒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一聲接一聲。出遠門的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不回來吃年夜飯的.。
正月初六許多店鋪都陸續開張。但是那天生意不會太好。因為好多人走親戚還沒有走完呢!
元宵節一開始,春節又一個高潮開始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吃著湯圓。熱騰騰的湯圓吃完后,便都去逛街了。此時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頭攢動。許多店鋪里都擠滿了人。
眨眼間,春節就過去了。孩子們又該背起書包去上學了,大人們又該去各自的崗位工作去了
過年就是這樣隆重,我們的民風民俗永遠也不會改變。
隨筆作文 篇3
過年是中國的習俗,不僅僅是那喜慶熱鬧的氣氛,更是因為一年到頭,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休生養息,與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實實在在的說,我喜歡過年的原因是——可以放假。假期在家里看看各個地方臺的春節聯歡節目,與家人吃年夜飯,沒事采購一些年貨、零食,上上網,睡睡懶覺,實在是頗為愜意。如果在北方的.老家,說不定還可以和同伴們打雪仗、堆雪人、滑冰。年夜飯更是豐盛的令人垂涎三尺,各色美味佳肴,是平時鮮為少見的。
國家似乎早就有過明令要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但在我看來,是不可能治住的。要知道過年期間,執法人員也是要休息的,很難騰出空來管制,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禁止,那么國家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則。萬不能“只許州官防火,不許百姓點燈”。在各種節日上,很多大型的晚會上,在這些大的公開場合,甚至是國家,也會放煙花炮竹。而遏制住了人們的習俗,那春節的氣氛也會大打折扣。尤其是除夕夜守歲時,那聲聲不絕的鞭炮聲,眼花繚亂、絢麗多彩的煙火,讓人難以忘懷,處處洋溢著過年的喜慶。
過年逛廟會自然是不二的選擇。廟會是一種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民間性娛樂活動。由于起源于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廟會上熱鬧萬分,有舞獅子的、踩高蹺的、唱戲的、猜燈謎的,花樣繁多有趣,也有許多各色民間小食出售。
這就是我喜慶而又簡單的新年,雖然簡單,但卻樂趣充實。
隨筆作文 篇4
什么時候都想倔強的對別人說一聲:“我還是孩子嘛!蹦菢游揖涂梢詮垞P的撒嬌、打鬧,半夜等待流星雨劃過天際的那一刻,頂著黑眼圈傻傻的去讀那長長的愿望清單……
嗯——愿望呢,應該是這一刻發自內心的吧,是我們真正想怎么怎么樣,并不是別人要我們怎么樣。
突然,突然想有一個安靜的.后院,后院里在著一棵女貞樹,待它開花時,可以聞到那濃郁的芳香。拾起一片落葉,放在鼻尖貪婪地嗅一嗅,就會有一股蘋果的清香氣味,還可以撕下葉肉,把葉脈夾在書里,讓它變成最美最真的回憶。在我煩悶時,可以用最輕最輕的聲音對著女貞樹的樹洞傾訴我的秘密,它不會輕視我幼小的心,不會嘲笑我天真的話,無論是憂傷還是喜悅,他都會靜靜地聆聽……
我們或許會倔強強盛,表面看起來氣勢凌人,像沙子一樣粗糙,但總會有一個人,或一件事,觸及到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長大后依然還會眼淚簌簌……
隨筆作文 篇5
秋,輕輕地踏至而來.我,細細地感受著秋.走在校園,歡蹦在求知的學途,渴望著豐富的學識.而校園里的落葉,悠悠地飛舞在天地間,久久不愿落地.原來,它是在施展魔法,將校園里的吵雜聲,乘載著自己的背上,送走了...留下的是悅耳動聽的瑯瑯書聲.在不知不覺中,也乘載著我,游蕩在學海里,讓豐富有趣的知識取代了往日的一無所知.秋天,凈化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散步在路邊,看著平坦的道路,留意著每一個瞬間.終于——路旁靜立著一棵棵大樹,落葉紛紛飛下,麻利而干凈地清掃著道路,動作不留絲毫痕跡.掃去了往日的塵埃與喧囂,帶來的是清晰的世界;但卻又溫柔,撫平了來往路人們皺起的眉頭,擦凈了他們臉上的裝飾與虛掩,洗濯了他們心靈的雜念與污點.走進秋天,遨游在這片寧靜的`葉海,不必虛掩自己,不必煩惱任何事,亦不必與他人爭奪,不必關心外面喧囂的世界發生了什么事!輕輕地走進秋天紛飛的落葉陶醉了我我愿成為一位淡泊者寧靜地享受——高湛的藍天迷人的清風還有那漫天飛舞的葉
隨筆作文 篇6
現在最愛做的事情,便是沉默。當初那個打開話匣子就如黃河之水的自己,已經被歲月掩埋。無法定義,是否是時光的沉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自己要比從前淡薄。
或者說,是涼薄。
年歲漸長,有了許多可以自己把握操控的東西,反而少了當初完全被人束縛的安全感。偶然間,覺得就像那浮萍,不問來路,不知歸處。其實也曾一遍遍告訴自己,是自己還不夠強大,面對世態炎涼的社會,還不能安然處之。
本來就是平凡淡薄的一身,奈何總有不甘平凡的靈魂。好像總是矛盾又糾結的活著?释裁礃拥纳,幻想什么樣的愛人,希望擁有怎樣的人生。滿心里,都是亂糟糟的想法,有的時候,會恨不得把心剖出來看看,到底想干什么。更多的時候,卻是把心沉下,沉到骨子里面。那個地方,固若金湯,卻也朽木死灰。
漸漸地,找到了生活的方式,心變得冷硬的同時也更加的頑強。當初覺得無法接受的現在也可以坦然面對。一屑不顧成了垂涎三尺。避之不及變成了趨之如騖。離經叛道的話語也會平靜的從嘴中吐出,好像更規矩了,也好像更無知了。是不是看清了現實,也就看輕了自己。
漸漸地,身邊的人都開始了新的人生,空間打開,曬完婚紗曬孩子。再看看自己,居然有一種孑然一身的孤寂感。不知不覺,時光已經淌過了二十二個年頭。我還是如新生兒一樣一無所有。卻丟失了所有新生兒對這個世界的探索。閑時總會規劃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未來編排得如果電影主角般一目了然,可以看見的通途大道。驀然驚醒間,卻發現,只是看了一場電影。
我把這種反應稱之為,空想派后遺癥。
我發現我的執著,永遠只用在追求美食上。這真是一個悲傷的'笑話。再被現實打擊的寸寸成灰的時候,會向好友咆哮:我要減肥。好友會默默的回我一句:我知道。聽了很多遍,也聽了很多年。想著王子會踏著七彩祥云來找我,莫非我就帶著這一身的肥肉去接他?想到都覺得憂傷。
瞬間就如破了皮的氣球一樣。原來我已經自暴自棄了這么多年。
是從什么時候起,生活里只剩下了賺錢。要到什么時候,生活里才只剩下錢。好像要做點什么改變了,這個念頭縈繞了好幾年,也始終只是個未成形的思維。朋友總說我是個消極主義者,我自己卻明白,這些年改變了多少。可是,還是無法成為渴望中的樣子。
庸庸碌碌,茫茫無為。一日日的這樣度過,渴望著改變,卻又懼怕著變數。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一年年的悄然劃落,余一聲嘆息…………
隨筆作文 篇7
清明節那天,我和家人準備回鄉下祭祖。舅父開車回到鄉下的家,那里風景可美了。
要出發去祭祖了,我、媽媽、表姐三人決定慢悠悠的步行上去,可賞些平時在水泥城市里看不著的畫面。我們邊走邊玩耍,還可以沿途摘一些野果、野菜。一路上我還看見了農民伯伯在田里勞作,牛兒、羊兒在吃草,多么和諧的畫面啊!走啊走,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三人迷路了,就在這時,媽媽大聲呼喊:“你們在哪兒呢?我們迷路了!”大山悠遠,將媽媽的聲音傳到了前方親人的耳朵里,只聽一會兒大山深處里傳來爸爸的聲音:“一直順著你們走的那條小路,穿過一片草叢,就能看得見我們了”
聽到爸爸的回音,我們加緊步伐超前趕去,山路到處都是割人的草,我們幾人都被割傷了,山路難走,是媽媽用瘦小的的身軀將那些割人的草給壓著,表姐帶著我走過,周而復始,在媽媽和表姐的保護下我們順利穿過那片草叢,見到了前方等待已久的親人們。
又走了一小會兒,終于到達老祖宗的墓地,大家齊心將墓前的雜草叢木除完,清干凈了目前的一片空地就開始祭祖了。點上蠟燭,插上香火,焚燒紙錢,燃放炮竹,磕頭作揖,一系列的步驟下來,我已是暈頭轉向,可看著親人們一臉的'肅穆、莊重,小小年紀的我,也知道了眼前不是嬉皮笑臉的時刻。
祭祖完畢后,坐在回家的車上,我也沒了剛開始的興奮與嘰嘰喳喳,眼睛微閉,腦海里不時出現祭祖時大人們的神情與他們偷偷抹掉眼淚的畫面。
隨筆作文 篇8
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讓學生寫隨筆,但每每因不堪重負而中途夭折,或被學生同化以致于敷衍應付。隨筆,作為一種自由寫作,理應受到學生的喜歡,但為什么學生熱情不高?我逐漸明白,是我們的反饋環節出現了故障。即使教師作了精批細改,也只是單向反饋,而沒有互動交流,更沒有全體師生參與的共生對話。反饋的簡單化,逐漸挫傷了學生的寫作熱情。為解決這個難題,我在兩個班創辦了《陌上花開》,效果頗佳。
具體做法如下:
每次周末,我的學生只有一份固定作業:一篇隨筆。周一上交后,我會以最快的速度瀏覽,從每班各挑出8—10篇有發表潛力的隨筆,將隨筆本發還給他們,并寫上修改建議。這些同學在周三放學前將修改后的習作交給我,最終再由我確定發表的篇目,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輸入電腦,下周一交電子稿。我負責將電子稿里的文檔匯集在一個文檔里,排版,在學生校對后送印。每周三,《陌上花開》與兩個班的學生見面。我再根據每期文章特點,相機點評。
《陌上花開》的制作可以簡單歸結為六個步驟:“一挑,二改,三定,四錄,五印,六評”。這樣會不會增加教師的負擔?我的體會是:不會。教師從之前的逐篇批閱,到現在的瀏覽全部、詳批數篇,時間并未多花;而且,排版時的粘貼、分欄,也不太費時。
老師的負擔不會增加,學生的寫作狀態卻得到了明顯改觀: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對隨筆冷漠以對,而是充滿期待,尤其是發表者的隨筆本發下后常會引來羨慕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敷衍了事,而是用心寫作,甚至為發表而三改、五改。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了提高寫作水平,而愛上了讀書……
《陌上花開》會不會成為寫作尖子生的展示臺、寫作困難生的傷心地?我認為,只要教師把握好評選尺度,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寫出達到發表水平的隨筆。我的評選尺度就是每期報紙頁眉處的十二個字——“做真人,說真話,抒真情,發真論”。這個標準,是每位學生用心努力能夠達到的。其實,我在評選時,有時會“偏袒”一些寫作困難生,只要他們的隨筆接近發表水平,我都會盡力幫助他們,促其發表。在學期快結束時,我還會推出一期“增刊”,給未發表的學生提供發表空間。每期報紙約6000字,文章篇數約10篇。一學期近20期報紙,能給所有發表愿望強烈的同學提供機會。前些日子,我對《陌上花開》前二十期的發表情況作了統計,幾乎所有學生都發表過,發表最多的達15篇。
寫作素養的鑒定途徑是多樣的,即便是應試成績,也能反映出學生寫作素養的變化。學期結束,我所教班級的作文平均分遠高于平行班級;一學期以來,有多人次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獲一、二等獎;《陌上花開》上錄用的文章也能頻頻見于各級刊物,目前已有十多篇公開發表。 依托《陌上花開》,我的隨筆化作文教學煥發出無限生機。審視我的作文教學實踐,發現它在有意無意間向作文教學的“原點”逐漸靠近,體現出對某些理念的自覺踐行。
第一,養護學生的言語生命本性,讓每一個內在生命健康生長。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的背景下,潘新和先生提出:“語文教育,不應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而應指向人的生命本體的人性、人心、人格的養育,順應人的'言語本性,張揚人的言語天性,指向表現、創造、發展的言語人生、詩意人生。”言語生命本性的養護,是對學生的真正尊重,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隨筆的寫作遵循“三自”原則:文體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擺脫束縛后的隨筆寫作呈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繁盛景象:就文體而言,有古體詩、雜文、小說、劇本、賞析類文章……就題材而言,有追懷過往、關注校園、品評時事、暢談藝術……也許大部分隨筆還存有瑕疵,但學生稚嫩、自由的筆觸,清新、樸實的語調,展示出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真實生命。由于學生間的言語差異,每位學生所選擇的文體類型、語言風格都是不同的。我鼓勵他們寫“放膽文”,就是對言語生命本性的呵護。
第二,關注學生的言語生命動力系統,幫助學生自我實現。
每個生命都有著言說的欲望、傾訴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說:“人的言語表現的需要——言語生命欲求,是潛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躍、最積極的動機。言語創造欲和言語上的自我實現,使人所以為人。”我在隨筆化作文教學中搭建《陌上花開》這一發表平臺,使不少學生體驗到“自我實現”的快樂,從而激發了言語生命的內在驅動力。
第三,互勵共生,激蕩起每個生命的言說欲望。
俄國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說:“幾乎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鼓舞者、自己的守護神,后者一般也都是作家。只消將后者的書看上幾行,自己立刻就想寫作了。某些書仿佛能迸濺出瓊漿玉液,使我們陶醉,使我們受到感染,敦促我們拿起筆來!边@段話固然談的是作家的創作,但對學生寫作同樣適用:找到自己在寫作上的“鼓舞者”、“守護神”,每個學生的寫作欲望幾乎都能被激發出來。作文的“不可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不作為”。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寫作空間,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寫作的“守護神”。
第斯多惠說,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作文教學的奧秘,或許正在于對學生言語生命的“喚醒、激勵和鼓舞”。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每一個言語生命在相互感召中走向共生,這不僅能實現生生共進,而且能促使師生雙贏。受學生的推動,我也會偶爾在《陌上花開》上小露兩手,而這也會反過來推動學生的寫作。至今,《陌上花開》已有二十四期與我兩個班的學生見面了,有《陌上花開》陪伴的日子,生活特別鮮亮,
隨筆作文 篇9
傍晚天氣有點涼,一路咳嗽著到家后就翻了翻柜子,想找一張來自中國電信的繳費單。家里網費已到期,他說他這兩天就去交,而今天就是這所謂兩天的最后一天的晚上。
只找到了一張供電局開的單子,卻并沒有我想要的,也就是說,他沒去繳網費。而他正在我旁邊和別人閑聊著,我遠遠地凝視著他,足足有五秒。對他的失望已經不言而喻了。他竟也看出了我的失望,輕聲地說了一句:“下午繳電費的時候是做別人車去的,也沒時間去繳網費了,明天再去給你繳!
到底是我的父親,想想還是算了,便沒有再說些什么。之后還是開機試了下,希望他是在和我開玩笑,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天氣好像更涼了,那點單薄的衣服還是蓋不住我的咳嗽聲,直到到家后才有所好轉。沒有再翻柜子,因為柜子沒有動過的痕跡,依然只能看到那張供電局開的單子,顯得很孤獨。
記得下午還和朋友說:“不出意外的話,今晚就可以上網了。”我倒還真是一個聰明的人啊。他過來了,我問了句:“繳費了嗎?”而他也只是簡單地回答了一句:“下午有點忙,又忘掉了。明天再去充吧。你咳嗽地太狠了,明天給你買點梨熬點湯喝,喝那管用!绷粝铝司洹皟纱瘟恕,也就轉身回自己的房間了。他好像還想說些什么,可看我已經不在了又沒有說出來。
忙,真忙。
他就是這樣教育我的。
沒想到秋天就已經這么冷了,讓人來不及預防。不過今天沒咳嗽,因為我已經沒勁咳嗽了,只感到肺部的虛弱,發出低得連我自己都聽不清的.哼哼聲。
到了晚上咳嗽得又狠了起來,不過還是在盡力壓住咳嗽聲,我怕他聽到后又要說這說那了,讓我好不耐煩。從外回來后聞到了一股甜味,到了廚房才知是一鍋用冰糖和梨熬成的湯,這倒是能說到做到。喝完之后的晚上身體確實感到好了許多,不過我在乎的也不是這。
也看到了那張已經找了三天才找到的繳費單,可有些東西是看不到了,亦不是輕易能找到的。凡是難看見的東西,必然也是最難改變的東西。
注:
想寫一種現象,就是中國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身體,卻很少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要是孩子生病了,他們可能會說了很多很多關心的話,但是卻很少會教育孩子做人要守誠信,說到做到之類的,至少他們自己沒有做好榜樣。
當然這一切都是指的是一個大的范圍,因為萬事是沒有絕對的,亦不可指所有人。
我習慣稱呼他為他,個人感情吧。
隨筆作文 篇10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蛴忠晕迓飞駥崬槲迨ド,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隨筆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隨筆作文08-21
(精選)隨筆作文08-24
隨筆作文(精選)08-20
隨筆作文(精選)08-20
隨筆作文[經典]08-24
隨筆作文[精選]08-27
隨筆作文【經典】08-27
隨筆作文(經典)08-21
[經典]隨筆作文08-26
隨筆作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