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的旅行美文隨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旅行隨筆美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旅行隨筆美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旅行隨筆美文1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你出去旅游,或者“旅行”了嗎?雖然已經(jīng)是工作日的第二天,但在你的朋友圈,“旅行攝影大賽”大概也還沒有徹底偃旗息鼓吧?
放假了出去玩玩本來無可指責。但近些年,“旅行”被賦予了太多意義,它意味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意味著廣博的視野與見識,意味著詩和遠方……以至于不愛出門的人有被認為無趣、枯燥、了無生氣的危險。
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想要找到自我,探尋生命的厚度與深度,是否真的需要“行萬里路”?在鋪天蓋地的“詩和遠方”中,也許我們已經(jīng)需要警惕,抵達某個城市的火車站、拍下異域風景的照片,并不意味著他的生命比過著單調(diào)規(guī)律生活的人更豐富、更值得肯定。
真正的遠方發(fā)生在每個人的心里。行萬里者,也許能找到理想的落腳點,也許只是隨著風景逐流。
如今,“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以及“詩與遠方”成為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人們憧憬著用這種方式加入浪游者的隊伍,成為尋找人生與自我的一員。這個目的地因人而異,或者是西藏,蘭州,大理,或者是寧靜的加拿大與狂熱的南歐,浪游者一邊遠行,同時不忘閱讀手中的書籍,既脫離世俗,追求到了理想寧靜的生活,又能滿足精神的空缺——看起來理想而美好。
然而,對于是否有必要將兩種遠行并列而談,我卻抱有深深的懷疑。
雖然有些時候,地圖上的旅行和精神遠行是相互呼應的,例如松尾芭蕉在慢吞吞的步行中寫出的俳句,還有跑到塔希提島上尋找藝術(shù)慰藉的高更,如果沒有地圖上的旅行,這些藝術(shù)家的作品便不會擁有超越自我的藝術(shù)魅力,遠行是他們靈感的進化之窗。不過,現(xiàn)在我們在面對“遠方”這個意義豐富的詞語時,卻難免會有些本末倒置,很容易誤把抵達某個城市的火車站當做抵達另一種形而上的遠方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遠離塵囂的逃離路線,沒有天涯海角的行程經(jīng)歷,就難以找到自我,追逐理想,相應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便淪為了無生氣的書齋生活,喪失了活躍的生命力。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想起了吉姆·賈木許最近的電影,《帕特森》,一個生活簡單如時鐘的主人公,每天按時起床,工作,為小鎮(zhèn)的居民開公交車,在生活的間隙里寫詩,在地下室發(fā)呆,沒有發(fā)表過一行字,也沒有離開過同名為帕特森的小鎮(zhèn)。電影的色調(diào)是舒緩輕松的,或許與現(xiàn)實作家痛苦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不相符,但它起碼向我們做出了一種提示:遠方,未必真的在遠方。
《帕特森》劇照
詩人也好,小說家,哲學家也罷,他們選擇各種方式度過一生,最終目的并非為了抵達某個實在現(xiàn)存的遠方,而是為了向內(nèi)在的、永無止境的遠方苦行,在這場遠行中,有人漫游天下,也有人足不出戶,蝸居一隅。
伊曼努爾·康德
幾乎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哲學家康德的思想歷程有多么宏遠,那么相反,他的生活歷程就有多么狹窄。我不確定康德會不會是整個人文史上旅行足跡最短的一位,但他絕對有資格成為一名有力的競爭者,整個后半生,他的哲學生活與個人生活幾乎都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伊曼努爾·康德(1724 -1804)
康德是個喜歡制訂秩序的人——正如他在哲學里做的那樣,一位先驅(qū)的立法者,一個喜歡條分縷析的人——他也給自己的生活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行程,哥尼斯堡的外圍對康德而言似乎是一堵圍墻,擋著他不讓他出去,雖然康德自己給出過許多理由,諸如身體不適,過于敏感,對旅行的厭惡等等,但他更恐懼的事情,恐怕還是讓秩序以外的因素進入生活,打亂自己的思想節(jié)奏。所以,對他而言,最妥當?shù)姆绞剑匀贿是留守小鎮(zhèn)。
因此,他給自己設計了一份極為精密的生活,每天早晨讓仆人定時叫他起床,然后吃飯,在樓下上課,寫作,思考,每件事情都有嚴格的起止時間。到了下午四點鐘的時候,康德會準時出門散步,從小鎮(zhèn)的這一段走到另一端,每天八個來回,每個來回必須要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每天比教堂鐘聲還要準時,居民們甚至直接按照康德出門的時間來校對鐘表。一天忙碌過后,康德準時在晚上十點鐘睡覺,枕頭、被子都有嚴格的折疊方法,一絲不茍,也從來不會熬夜——因為他每天一沾枕頭就入睡,和電腦關(guān)機一樣。就在這樣一份機械到令人咋舌的生活中,康德不曾遠行,不曾逃離,在絕對封閉的原地創(chuàng)造出了后人難以企及的哲學遠方。
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
布雷頓角島是一切的圓心
哲學上的遠行是筆直的,如一根箭,直刺思想鵠的。而文學的遠行則是繞行的,一環(huán)一環(huán),曲折擴散,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圓點和邊緣。很多作家便選擇將這個圓心設置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抑或某個與生活經(jīng)驗貼切的體系當中,終其一生不曾遠離,所有遠大思想亦不過是通過這一圓心而射出的直徑;這種古典的理想,我們曾經(jīng)在托馬斯·哈代和威廉·福克納的身上見過,我們知道他們用一本本著作開拓棲居的荒原,將威賽克斯郡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變成建筑林立的王國,而在現(xiàn)代,我們依然可以在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身上看到這一復古的風格。
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1936 -20xx)
在十歲的時候,麥克勞德就回到故鄉(xiāng)——加拿大東部的布雷頓角島,在那里學習、成長。這個地方隨之成為他文學生涯的圓心,在麥克勞德的小說中,見不到任何布雷頓角島以外的景色,所有布雷頓角以外的世界都被他作了封閉處理,拒之門外。在所有了解世界的方式中,他選擇了最緩慢的一種:從故鄉(xiāng)開始,描畫形形色色的居民、敘述小鎮(zhèn)生活,而后在小鎮(zhèn)的故事中尋找異變的根源,將文學的反思從封閉的地域居民擴散至普遍的人性經(jīng)驗,就像巴爾扎克在房間中研究巴黎社會一樣。
同時,古典棲居的方式也讓麥克勞德?lián)碛幸环菖c當代世界格格不入的節(jié)奏,四十多年的文學生涯,卻僅僅寫完了三部小說,還全是短篇小說集。不過,并非所有定居一處的作家都是慢節(jié)奏的,如果你飛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你會有機會在某家咖啡館里遇見塞薩爾·艾拉——他的生活范圍或許不會比康德更遠——他每天都在咖啡館里寫作,像個爵士樂手,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沒有固定風格也沒有固定主題,寫完后從不修改,靈感如天氣般多變又源源不絕,時至今日,他已經(jīng)寫完了幾十本風格不同的小說。
弗朗茨·卡夫卡
在布拉格寫出世界的孤獨
很多時候,遠方是被作為逃離的手段而提出來的,人們想依靠“行千里路”的方式離開這個讓自己不滿的世界,同時用“讀萬卷書”的方式遠離讓自己不滿的社會價值,這似乎是一種雙重逃離。康德或塞薩爾·艾拉的`生活范圍雖然狹小,但都算明朗怡人,因此,他們或許沒有太多遠行的理由。
而對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來說,他或許是最需要遠行療養(yǎng)的人——但他走不出去,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弗朗茨·卡夫卡(1883 -1924)
他生活在一個把自己擠壓到異化變形的環(huán)境中,父親如暴君般統(tǒng)治著自己的生活,強迫他放棄文學改修法律專業(yè),在生活中,他的身份是保險公司的見習助理,沒有幾個人見過他作為作家的另一張面孔,他仿佛生活在“地洞”里的鼴鼠,對外界的一切存有毀滅性的恐懼,所有障礙都會粉碎他,所有人都可能毀滅他的生活。為此,他三次訂婚又三次解除婚約,他生活在“城堡”中,絕望地敞開大門,卻不知道該歡迎什么樣的生活進來。卡夫卡的作品講述了無數(shù)光怪陸離的故事,變異的人,孤獨絕望的對話,其實每一件事情幾乎都是他日常生活的變形——于是,他生在布拉格,卻寫出了讓全世界人孤獨絕望的、超越空間的小說。
卡夫卡把寫作視為劈開冰海的斧子,我不認為這是堅毅,勇氣,或是什么逃離的象征,我認為這是他內(nèi)心最深邃的痛苦,布拉格,那片生活的冰海是他劈不盡的,每次劈開一塊堅冰之后,都有更多的、成片的冰山圍涌上來。這封閉的環(huán)境既創(chuàng)造了他,也毀掉了他,最終,當卡夫卡打破足不出戶的限制,漫游歐洲的時候,他已經(jīng)處于肺結(jié)核的晚期。因為卡夫卡,整個布拉格都多了一層陰郁色調(diào),或者說,因為那個布拉格的卡夫卡,每個遠方的小角落里,都多了些陰郁的影子。
他在所有遠方,留下了自己的角落。
艾米莉·狄金森
在二十五歲棄絕社交
在很多藝術(shù)家身上,足不出戶都與痛苦和孤獨聯(lián)系在一起。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女詩人,雖然,人們無從知道這股影響力的源泉來自何方。在二十五歲的時候,艾米莉·狄金森就棄絕了社交,進入完全自閉的房間,剩下的三十年內(nèi),她從未離開過馬薩諸塞州西邊的阿默斯特小鎮(zhèn)——無論是足跡還是名聲。生前默默無聞的狄金森在別人眼中只是個有些奇怪的女性,沒有社交,自閉,終生未婚,公開發(fā)表的詩只有個位數(shù),還都被編輯改的面目全非;直到死后,她的親友才整理出版了狄金森的全部詩歌,讓她成為驚艷的女詩人,同時也成為詩歌史上的縹緲謎團。
艾米莉·狄金森(1830 -1866)
進入她的詩歌,我們便會驚訝于其中的貧乏與豐富。蝸居的詩人或散文家并不少——我是指像梭羅或安妮·迪拉德,凱倫·布里克森那樣的作家,在大自然的某一處定居,作為觀察世界的基點,將某地的特色魅力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艾米莉·狄金森并非如此,就地圖上的遠方而言,她詩歌的范圍還要再小一點,比從未離開的阿默斯特鎮(zhèn)還要小,甚至比她自己的屋子還要小……她的詩歌中看不到任何與時空有關(guān)的聯(lián)系,所使用的詞語極為簡單,例如太陽,蜜蜂,酒壺,蠟燭,他或她……沒有任何多余的修飾,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會遇見這些簡單的事物,然而狄金森的詩歌卻從簡單貧乏的事物中醞釀出一股神秘性,她用于構(gòu)成詩行的物品似乎不屬于這個世界,而是來自于另一個彼岸的神秘鏡像。
除了強烈的主體性和難以言傳的神秘感受,她的詩歌再沒有其他成分;有些沉寂,一塵不染,正如她的獨居生活,沒有任何遠方紛擾一樣,我們也不知道“遠方”這個詞對于狄金森來說會有多少份量。
萊納·里爾克
去哪里,哪里就變成工作室
有些作家的生活范圍狹小,但尚且保留了一定量的戶外活動;但對有些人而言,無論去什么地方,足不出戶都是他們一貫的生活習慣。奧地利詩人萊納·里爾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萊納·里爾克(1875 -1926)
毫無疑問,像所有德語作家一樣,他非常勤奮,在閱讀里爾克的傳記時,能驚訝地感受到里爾克的這一特點。他并非蝸居一處的詩人,他去過很多地方,去過俄羅斯,西班牙,西西里,在遠行途中寫過完美的《杜伊諾哀歌》。但無論里爾克去到哪里,那個地方的地域影響對他來說都近似于零,他去俄羅斯,結(jié)識帕斯捷爾納克的父親,迷上了俄國文化,于是每天躲在房間里沒日沒夜地學習俄語,讀書,寫作;后來去了西西里也是如此,每天十幾小時地工作,寫詩,讀書……無論他去什么地方,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窩在房間里寫詩讀書。
或許,我們可以將此視為一種規(guī)律?無論是蝸居的艾米莉·狄金森,還是開啟漫長公路旅行的羅伯特·波西格,在宇宙里,地球只有這么大,說白了,哪里都是遠方,哪里也都不算遠方,當他們在迥異的人生旅途中發(fā)現(xiàn)了某些神秘收獲,并通過藝術(shù)的形式向讀者傳遞的時候,他們便會回到封閉的房間,進入與世隔絕的唯我狀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身在何處,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個封閉創(chuàng)作的過程,便是最遙遠的浪游。
而且,真正的遠方,終極的理想,永遠不是依靠“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這樣簡單的過程就能找到的,因為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在書里,都沒有提前為每個人準備好的終點與生活模板。
真正的遠方發(fā)生在每個人的心里,行萬里者,也許能找到理想的落腳點,也許只能隨著風景逐流;讀萬卷書者,也許能體驗遙遠的存在與理想,也許卻止步于字里行間。遠方,不是逃離與尋找間隙寧靜的產(chǎn)物,而是一場狂熱永恒的追逐,就像康德,狄金森,卡夫卡他們以足不出戶的方式所抵達的精神遠方一樣。它應該交予每個人的手中去自由選擇與創(chuàng)造——我在何處,何處就有遠方。
旅行隨筆美文2
算上今天,我已經(jīng)和調(diào)豐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度過了5天,課堂時間給他們上課,課間時間和他們一起談天論地,游戲玩耍。在這期間,我發(fā)現(xiàn)了調(diào)豐小學學生的一個秘密,那就是他們十分喜歡和逐光社會實踐隊的支教老師們合影留念。而這也是我的一個哄娃法寶,當他們吵鬧,不聽老師們講話的時候,我說那就不和你們合影了,或者說現(xiàn)在要合影啦,大家快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十分迅速地安靜或者集中。
因此,在課室,在走道,在操場,在籃球場,在調(diào)豐小學的每一處,都記錄下了學生們和支教老師們的身影。在我的手機里存滿了的是和調(diào)豐小學學生們或是微笑或是搞怪或是佯裝生氣的照片,而這些照片的共同點大概是在我們眼底盈滿的笑意和愉快吧。
其實,不僅是他們想和我一起拍照,我也很愿意。我是一名嶺南師范學院的大學生,但并非師范專業(yè),換句話來說,這很有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一個老師,一個知識運輸者的身份和小朋友相處。只要這樣稍微想想我就很想為這段很有意義,很難得的.旅程進行記錄。
有人說小孩子的記性不好,可能你現(xiàn)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很融洽,他們很快就會把你忘得一干二凈了。但是,就算是這樣我還是愿意付出努力,只為給他們帶來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我感受到他們很喜歡我,而好巧,我也好喜歡可愛的他們。所以,調(diào)豐小學的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拍照吧!
旅行隨筆美文3
今天是來到調(diào)豐小學的第七天,聽說今天海南有臺風登陸,我們調(diào)豐這邊會受到影響,大暴雨即將來臨,搞得我提心掉膽了一天,害怕下雨時小朋友來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害怕下雨到處都是濕嗒嗒的,大家做什么都不方便,但幸好的是今天陽光明媚,一切都順順利利的`進行著,使調(diào)豐小學充滿了歡笑的聲音。
在我的課程安排里,今天將是我給a,b班授課的最后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過后,晚上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玩手機,愛多晚睡就多晚睡,白天,我也可以安安心心的賴床,但我心里還是莫名其妙的失落了起來。是的,今晚12點過后,我雖然還會待在調(diào)豐三天,我也還可以和小朋友們相處三天,但時間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流逝,一點一點……
最后一節(jié)課是手工課。我和小朋友一起開展了歷史悠久的剪紙課,目標是讓孩子們了解我國民間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課堂中,小朋友們善于模仿,勤有思考,動手做了許多小作品,有小窗花,有小兔子,有可愛的小牛,有蝴蝶……最令我感動的是,有的小朋友竟然在他的作品上寫了自己的名字,送給了我。
歡快的笑聲,愉快的歌聲,小小的禮物,都讓我的三下鄉(xiāng)充滿了滿滿的愛意……
旅行隨筆美文4
早晨起來,鳥兒在枝頭上歡快歌唱,悅耳動聽。然而我卻被樓下的孩子吸引了。他們在干什么呢?我抱著好奇心到了樓下,耳邊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這就奇怪了,孩子們今天怎么比以往還要積極努力了呢?原來他們在為下午的朗誦比賽做準備呢!看著他們認真的樣子自己都不忍心去打擾了,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讓我想起了童年時代,他們那樣無憂無慮,快樂美好。
下午上了兩節(jié)課后,小老師和同學開始在教室布置比賽場地:有的同學積極打掃場地的'衛(wèi)生;有的不吵也不鬧,安靜地等待比賽的開始;還有的參賽選手在臺下努力地在做準備。班長作為主持人在講臺上宣布比賽的開始,我們坐在臺下作為評委有耐心地聽著孩子們朗誦。我原以為他們都會很緊張,面對臺下的老師同學會羞怯。可是卻沒有,他們都充滿自信地走向講臺,大聲有感情的朗誦,這讓我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希望他們在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的時候也能勇敢堅強地去面對。
很快比賽就結(jié)束了,我們評委開始計算總分,并且為前三名的孩子們頒發(fā)獎狀和精美的獎品,沒有獲獎的小孩子我們也頒發(fā)了小禮品作為鼓勵,希望他們不要灰心難過,以后繼續(xù)努力。
又是美好的一天,望明天與孩子們更加美好!
旅行隨筆美文5
生活,本來就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次旅行,懂得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便是最重要的事。
那個我們用一生去奔波的生活就藏于眼前這個花花世界之中,也就是在這個世界里,對自己笑的人不計其數(shù),真心包容自己的卻寥寥無幾。所以,生活這趟旅行,看看風景就行了。
一趟旅行,選擇了就得堅持,堅持了就要珍惜,然后,千萬別去后悔,沒什么比你選擇了堅持了珍惜了人生更成功。所以,相信生活這趟旅行不會輕易失敗。
一個人的孤獨,往往不是因為別人不理會自己,而是因為自己百般在乎的人不在乎自己了。親愛的自己,何須傻得徹底,很多時候彼此都是無助的,上帝告訴我們生活這趟旅行不會太甜,適當加點鹽才會愈加美味。所以,生活這趟旅行中的.人,其實自己才是主角,要多多欣賞自己。
生活是一趟來不及準備的旅行,我們懷著忐忑不已的心,邁著好奇的腳步,一步一步走下去。總是在下一站想起上一站的幸福,想說,那個時候真好。然而不管我們走過了多少個幸福的車站,到最后都會漸漸遠逝,畢竟沒有什么能敵得過時光。所以,生活這趟旅行,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xù)。
我能否來得及?是的,我怕來不及。
于是,把那些所有的不快扔給昨天,把所有的希望還給明天,把所有的努力送給今天,因為生活這趟旅行,需要的就是隨時啟程。
旅行隨筆美文6
來到調(diào)豐小學社會實踐基地的第三天傍晚,只因我踏上了那個小小的滑板,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有一群學生在玩溜冰鞋和滑板,我用腳掂了下滑板,我覺得要是雙腳一起站在上面,肯定被它顛下來,搞不好還要擦傷膝蓋。所以,整個過程我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太大幅度去擺動滑板。第一天接觸這個東西,我甚至不能在上面站穩(wěn),以至于被學生調(diào)侃,他們實在是太厲害了,不僅會滑板,還會溜冰。
后來的.每一天傍晚,只要能讓我玩到滑板,我都覺得是一件非常讓我開心的事情,特別是當我找到訣竅,感受在滑板上那種瀟灑,隨心而動的感覺,如同光腳站在海邊的沙灘時,海浪撲上岸邊,把人往岸上推的快感。
旅行隨筆美文7
一次旅程歸來,很愉悅,很快樂,也有失落。
曾幾何時,一顆心的距離有過有過如此的遙遠,到了最后,是該有一個交代了,可是,還是接受不了。
滄海,不是跨越不了,而是滄海的那邊,早已沒了等待。
雖說在之前已有了感覺,可到了真正發(fā)生的那一刻,無法言說。
風景真的很美,但那并不是吸引我的理由。唯有你,才是我向往的所有。
我走過許許多多的'路,看過許許多多的景,見過許許多多的人,便以為可以空明萬象,放下所有,直到遇見了某些人,才知道自己是那么的單純。如果有一天,生命縱然交匯,我亦不再期待你實現(xiàn)當初說過的話語,我亦知道你不會。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個圈,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總會回到最初的那個起點。可我知道不是那樣的,因為生命本就是一條直線,勇往直前毫無退路,縱有相會的一天,不為永恒,便成曾經(jīng)。三年,比以往任何一個三年都要短暫,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痕跡,關(guān)于某個人的回憶。一遍一遍細細的咀嚼,留下歡喜的,剔掉不快的。三年,僅有如此。霧隱深山,卻擋不住我們探索的腳步,走過一條條小徑,踏過一層層階梯,登臨那絕頂,留下最美的回憶。一段旅程,了斷一樁心事,斬斷一段因果,不希望,從此以后兩不相干,可是,能隨我愿嗎?旅行?流浪?一個人慢慢的走遍這個世界,孤獨的前行著,只有這樣,才不會想起。不喜歡將事情藏在心底,可是,又有多少人我可以無條件的相信呢?于是,一件一件的事情雪藏在心底。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發(fā)起呆來,想想過去,想想未來,想想身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情,接受不了,唯有遺忘,故一周之后,我將流浪,去追尋我的天堂,遺忘過去所有的美好。再見了,我的曾經(jīng),以及我的朋友們。
旅行隨筆美文8
燈是何時亮起的?又是何時熄滅的?
那些茍活在腦海里綽約的影像,在過去與將來的縫隙里被碾成尼羅河底的沙粒。經(jīng)回流轉(zhuǎn),悄無聲息。
它一向平靜。
但我卻能清楚地感覺到尼羅河水的哀怨。那些正在生產(chǎn)的,亦或是早已出廠的記憶在侵蝕它的滄桑。
正如它在侵蝕河床。
我曾對你說過,我想去旅行。
后來,我就真的去旅行了。雖然你并不愿意。
你對我說,尼羅河是一條很古來的河,充滿著。就仿佛是六七月里的汗水,它們都有一種很苦澀的味道。
我想。若有一天我們能再見的`話,我一定會告訴你,在旅行中我喝過尼羅河里的水,但它并不苦澀。
雖然也并不甘甜。
有人說,即使記憶消失了,但依然會留下。其實這句話是有些道理的,正如有人說記憶是一條河。
人們總是能在愛情來臨時,或是愛情離開時精準地引經(jīng)據(jù)典。
對于某些本身就虛幻、縹緲的存在,越深反而越發(fā)的模糊。如同深埋在尼羅河底陰影里的沙粒。
旅行中,我曾給你寄過這樣的一封信。
所以呢?
你這樣回信著。沒什么能比這更簡單的了,正如我知道你會這么回信一樣簡單。
所以。我始終都沒能理解你口中所說的深愛。
而這一次,你沒有回信了。
而我,也依然繼續(xù)我的旅行。
甚至于忘記了有多久。
那些所謂的記憶早已融入過去的陰影里。一片陰影融入另一片陰影,正如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
誠如是。
記憶是一條河,由死去的時間所形成的河。那些尸骸的幻影在河底低語,訴說著若隱若現(xiàn)的真實。
其實,我也曾去尋找過你口中所說的深愛。
在那片充滿陰影的河底。一具具骸骨早已脫離了原始的形態(tài),反射著懾人的寒光。我甚至分不清
哪一具是屬于我的過往,哪一具又是柏拉圖亦或是蘇格拉底的魂牽夢長。
或許,真的已經(jīng)很久了。久到我們都在不知覺中偏離了原本的路線。久到即使沒有你,我也能過得很好。
我的腳步依然伴隨著那些骸骨。
我想我還沒有厭倦。看著那些所謂的愛從天荒地老到轉(zhuǎn)瞬即亡。
我想我迷戀上了這種血腥。
或許,某天。我會再次迷戀上一具美妙的軀體,然后親自將她扼殺,把她的尸骸丟進那充滿陰影的尼羅河底。
或許,我也會陪著她一起腐爛。陪她一起訴說前塵憶夢。
而你。
從此便沒有了消息。
旅行隨筆美文9
不知怎的,我突然意志非常堅決,想在清明時回一次老家。不管同時朋友們怎么拿去哪里哪里玩來誘惑我,我都堅決的回答:我要回家!也許是想念家鄉(xiāng)的粽子,也許是想念家鄉(xiāng)的土房子,又也許是想念家鄉(xiāng)年過古稀的奶奶了吧!
時節(jié),回家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在我們家鄉(xiāng)農(nóng)歷的節(jié)日都非常重視,不是非得什么習俗,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老人也倍感安慰。所以不管子女在多遠的他鄉(xiāng),不管子女在外面忙什么,每逢節(jié)日都會回家吃頓飯,和家人聚一聚。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排隊,我終于坐上了回家的汽車,看著周圍那些面孔,我知道這些都是老鄉(xiāng),都是節(jié)日回家的旅徒。望著窗外鋼筋水泥鑄成的高樓大廈,怎么也感受不到家的味道,心里期盼的是將要到達的老家,那里或許才有自己熟悉的感覺。
顛簸了一個小時左右,我掙來惺忪的雙眼,頓時沒有了一點瞌睡,因為我看到了青山綠水,看到了紅磚素瓦,看到了炊煙裊裊,看到了流水人家。望著路邊成蔭的樹木花草,屋前嬉戲的`垂髻孩童,塘里劃過的白羽鵝鴨……隔別家鄉(xiāng)幾個月的我,心里卻涌上了激動。看著熟悉的風景,想著馬上就能到家了,汽車椅子上仿佛都長出了針氈。
家里樹木都沒有變,奶奶仍屋前屋后的忙著,看到孫子孫女回來了,眼睛笑的瞇成了一條縫,然后就琢磨著琢磨弄些好吃的給我們吃。家里被奶奶打掃的一塵不染,菜園里還有奶奶的很多“成果”,用奶奶的話說一個人在家不干這些干什么呢?總不能一天到晚閑著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在清明的早晨就下起了蒙蒙細雨,奶奶吩咐我?guī)退騻悖退黄鸬匠靥磷兦逑匆路ァ3靥吝呂覟槟棠檀騻悖唤?jīng)意間就癡情于身邊的風景。早晨的池塘變是安靜的,沒有了蛙的叫聲,在這鄉(xiāng)村里葉沒有什么高的建筑物,一眼能望到很遠的田野、山川。近處小橋流水人家清晰可見,池塘四周長滿了郁郁蔥蔥的草木,和池塘里因雨水而泛起漣漪的水面相映成趣。這些都仿佛被這雨水沖刷干凈了似的,讓人看的清晰,卻又那般的賞心悅目。倏然間,奶奶已經(jīng)清洗玩衣服了,當她站起身來時,卻又罵我傻孩子,因為不知何時,我的后背已經(jīng)被雨水浸的濕透了。
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在家里享受著家里的溫暖,我突然覺得我的堅決是正確的。城市里沒有這鄉(xiāng)下的細膩,沒有鄉(xiāng)下這淳樸,沒有鄉(xiāng)下這家鄉(xiāng)的味道。時間總在不知不覺中逃走,恍然間假期已經(jīng)過去了,我也要離開家去工作了。臨行前我還深深的吸了口家鄉(xiāng)的氣息,仿佛想帶走這里的一口空氣。我發(fā)奮要努力工作,或許期盼以后能常回家來,因為這里是我愛的地方!
【旅行隨筆美文】相關(guān)文章:
清明的旅行美文隨筆10-11
美文隨筆10-08
美文的隨筆11-22
夜,隨筆美文隨筆10-11
隨筆美文推薦10-26
輪回美文隨筆10-11
渴望美文隨筆10-11
黃豆美文隨筆10-11
斷線美文隨筆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