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病隙隨筆》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病隙隨筆》有感(優秀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病隙隨筆》有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病隙隨筆》有感 1
我沒有見過他,史鐵生。只是從那些鮮活的文字里覺得他是一個剛毅的男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先前曾拜讀過他的幾篇文章,都感觸很深。因為雖然上蒼對他很不公正,可他卻依然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是強者。史鐵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輪椅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
就如他在《病隙隨筆》中說的一樣,他的職業就是生病,48年來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來生病。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命運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舊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纏身,卻仍對生活抱著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史鐵生說:“生病是生活的體驗之一,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難以想象他的心中擁有多么大的勇氣。我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一種樂觀的氣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臉,那一定是一張很自信、很燦爛的笑臉,他的眼光中沒有焦躁和憂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一種生機,一股極強的生命力。有一些話他說得極有道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一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其實我覺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坎坷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
“其實,我們每一刻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史鐵生這樣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回頭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祝福他,史鐵生,祝他的身體和心靈上每天都存在著陽光的溫暖,祝福他可以繼續與命運抗爭,繼續頑強地走下去。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遭,因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諦。史鐵生說,如果讓他來選擇墓志銘,他會選擇這樣一句話:“我輕輕的走,正如我輕輕的來。”掃盡塵囂。生命有時很脆弱,有時很堅韌,關鍵在于它由誰主宰。史鐵生是個生命強者,在坎坷中贏得了明天。作者以細膩筆端抒發了對史鐵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
讀《病隙隨筆》有感 2
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的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書共六部分,兩百三十六則。《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關于我們人生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繁瑣的推理或考證,也沒有精美的段落,有的只是樸實的陳述與精辟的思考,甚至是對于生命的幽默的調侃。
命運與生活
李澤厚說:“哲學探索命運,文學表達命運,宗教信仰命運。”《病隙碎筆》開篇第一句,便是“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生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我們常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者把生活比作戲劇,我能讀到的就是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作者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對于病痛、殘疾,作者并沒有自卑與怨恨,而是以他豁達樂觀的心態理智地去面對,并將之展現與我們的眼前。他對生活的坦然與豁達,使我對他的堅強的意志無比欽佩。一個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從他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他的身體里去的人,他如此堅強的活下來,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嗎? 作者曾這樣調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對生命的豁達,對死亡的正視,從自然層面上升到一個哲理層面,從而超越了個體與自身的命運局限,提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的道理,過程的精彩才是生命的精彩,“因為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于你去創造精彩的過程”。此岸與彼岸之間,史鐵生選擇了彼岸,但是彼岸只能去跋涉,不能抵達,目的只是過程的方向,創造了過程,也就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他把死亡是一個節日,就好像苦讀時盼望有一個輕松的暑假。是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輕。死不帶去的一副皮囊,有時反而禁錮著人的心,靈魂。人生在世,庸庸碌碌還是叱咤風云,最后終歸要化塵化土,那么,與其把死亡說成是生命的結束,倒不如說成是一個漫長的節日來
的豁達了吧。只不過,這個節日就像夏日午后的小睡,一經睡去,不知道何時再醒來了。
塵世猶如浮云,人生彈指即過,是福是劫是禍?齊克果曾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恒。” 死亡是我們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長路的盡頭守候著我們,我們是無法拒絕的。這是我們唯一的路,我們無法回避,只有徑直地走過去。但當我們走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一路播種一路耕耘,讓身后的路鮮花遍地插柳成蔭。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只在乎過程本身,結果怎么樣,那都是次要的。過程本身就是結果,感受我們一生應該感受的,經歷應該經歷的。在歷史的洪潮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無中來,回無中去,誰也不是誰,就像在過100年誰又會記起我們呢?親情、愛情、友情,才是我們在這短暫的行程中最真實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頭連著希望,一頭連著生命,兩頭繃緊了,人生才叮叮當當的充滿生氣。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懺悔與反省
“凡你描寫他人描寫得(或指責他人指責得)準確——所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惟妙惟俏——之處,你都可以沿著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類似的埋葬。真正的理解都難免是設身處地,善如此,惡亦如此,否則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別人看得透徹。”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能描寫或指責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要不就是因為在自己身上看到、反省到真實存在的劣根性,要不就是自己極為熟悉的人有此劣根性。人最為了解的,應該是自己;而除開自身,便是極為熟稔的人。要不你怎么能把別人的所思所想分析得如此之透徹?難道對于一個僅僅見過幾次面的人甚至是毫不相識的人,你就能做到對他徹底的分析,如解剖過他一般?若真能如此,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釋便是,此人具有特異功能,他有讀心術這門高深的絕技。在武俠電影或連續劇中,我們常能看到身懷此絕技的人,任何人在他面前,毫無隱私可言,非常可怕。然而現實中呢?在現實中,會讀心術這一類對我來說是恐怖的絕技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那么,即使你是多么有天賦、有能力的心理學家或邏輯學家,也無法推斷到一顆陌生的、復雜的心的聲音吧。所有的深刻的描寫,都是從懺悔和反省中來的。
看到這一段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一個人,他就是先生魯迅。上世紀初中國國民的劣根性,我們在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說是窺盡所有。先生出于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問題。在他發表過的那么多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對國民性的弱點理解得相當透徹,相當深刻,簡直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那么些小說,把國民性的弱點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先生創造的阿q這么個典型的人物,集中表現國民的劣根性。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除了封建的政治、經濟等原因外,還有傳統的封建思想。能將阿q描寫得如此透徹,即使是一個世紀后的現在,我們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難道不是因為先生自己身上有阿q的某些劣根性?先生在深沉的強烈的自我反省中看到自己一些落后的、消極的思想,并加之他對自己所處的當時的社會清醒理智的認識,才能寫得如此尖銳與暴露。
無論是作者所說的“懺悔”,還是魯迅先生的自省,在我們當前這個時代,都是必須的。前段時間的“小悅悅事件”,已經被討論過很多回了。有人這暴露了當代社會的冷漠,有人說是父母的看管不善,有人說是交通知識不普及,還有道德的缺失······經過這些年的扶跌倒老人反被誣告的事件層出不窮,之前有位網友發布了一條說說:“生命的寬度就在于:走在路上,看見一個老人摔倒,所有人都上去扶她,讓她一時不知道該訛誰!” 只有懺悔和反省,才能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
愛情與欲望
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殘疾人的愛情與欲望的問題,最終上升到所有的人。就我個人而言,提到性與愛,在國外,不得不提的是《情人》的作者,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我看過的是早年王道乾先生翻譯的版本,譯得極好,可以說是詩意滿篇。在《情人》這一薄薄的一小本子里,杜拉斯極盡描寫之能事,將性愛描述成一種文化,一種愛情的表達儀式,真是露骨而又大膽,卻無絲毫齷齪之感。在這本《病隙碎筆》中,作者也有這樣的表述:“性······已經成長為一種語言,已經化身為心靈最重要的表達與祈告了。當然是表達愛愿。”而在國內,我最愿意想到的'是90年代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爭相打印、傳閱的《黃金時代》了。作為文壇邊緣第一人的王小波,對杜拉斯也是極為推崇的。雖然小波自己也
說了,自己描寫性愛,是“對過去時代的回顧”,“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會成為生活的主題,正如饑餓的年代里吃會成為生活的主題”。
這兩位作家對性的描寫,既不媚俗,又不骯臟,而是將性作為人的一部分來詮釋。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性如果得不到,就會成為人性的障礙。殘疾人也是人,是人就該有人性,應該勇于追求自己應有的人性。史鐵生告訴我們,殘疾人也有爭取愛情和欲望的權利。我想我們該做的,就是以正常人的眼光看待殘缺(包括心靈的殘缺和身體的殘缺)的人。
史鐵生說佛,說上帝,他似乎對于這些,并無確定的界限。對于佛法,他敬重,卻沒有皈依,因為自認無知。對于上帝,他的認識是,上帝不許諾榮光和福樂,但會給你希望。對于宗教上的信仰,史鐵生似乎并無一個堅定的判斷,是或者否。
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在病痛中書寫的對生命的了悟,質樸無華的文字,冷靜睿智的思索,表達了他對人生各種不同境遇的體驗和感受。他用勇氣去超越痛苦的智慧,以我現在的人生閱歷,是絕不能很好得地理解的。但又何妨,就把閱讀《病隙碎筆》當成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雖然我對它認知淺薄。
最后,就讓我以他的一句很出名的一句話作結尾:“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讀《病隙隨筆》有感 3
學生習作
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讀《病隙碎筆》有感
“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么準確:“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關于我們人生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仍然堅持地在寫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與病魔抗爭的時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生命體驗的記錄。他隨著年齡的增加,寫作的時間將不斷減少。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對于病痛不畏懼,努力留出時間對人生意義等去進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對“成長”、“生病”、“愛情”、“道義”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筆》,頓時覺得史鐵生不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有很高文學功底的偉人。史鐵生,我曾反復地咀嚼著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著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于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輕松地說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對于一個有著這樣經歷的人來說,沉郁、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我終于看清楚了他,終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史鐵生沒有躲避生命必須面對的問題,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也領悟到了很多道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么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于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么?”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和繼續的繼續。
【讀《病隙隨筆》有感】相關文章:
讀《病隙隨筆》有感11-29
《病隙隨筆》讀后感11-22
病隙碎筆讀后感10-09
《病隙碎筆》讀后感02-22
病隙碎筆讀書心得(精選24篇)12-16
《病隙碎筆》讀后感三篇10-10
《病隙碎筆》讀后感14篇10-08
(熱門)《病隙碎筆》讀后感15篇12-29
首頁,是種病雜文隨筆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