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描寫江南煙雨柳樹散文
江南的地方大家聽過吧,那么關于江南的散文大家有看過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煙雨江南
不知從何時起,我迷戀上了江南。
或許緣于我對戴望舒《雨巷》的喜歡:“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對于如此優美的意境,我一直向往;也或許是因為我們課本中有一篇《家鄉的橋》,在備課時,我被江南水鄉的一個個美麗的畫面、一座座可愛的小橋、一條條清澈的流水、一排排古典的建筑深深迷戀。
我無數次告訴自己:今生我一定要到江南看一看,親自去領略她的風采、欣賞她的寧靜、走近她的婉約、偶遇她的浪漫……
幾年前,我終于如愿以償,去了一趟烏鎮,只可惜因為臨時有變化,那次與烏鎮匆匆別過,再也沒有機會去過。
但是,烏鎮的影子――一個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韻悠長的枕水小鎮,就這樣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那水鄉的純樸氣息、那古鎮的溫婉多情,那雨巷的唯美夢境,那橋上的煙雨朦朧,都刻在了我那匆匆一瞥里。
我一直堅信:江南水鄉,我還會再來的!
果然,今年夏天,我又一次有機會下了江南。
這次我和一個老同學金子結伴而行,第一站我陪金子去了她向往已久的“東方明珠”,第二站我們來到了蘇州,一個在蘇州生活了十幾年的好朋友昕昕負責給我們當“向導”。
那天,我們相約去了蘇州有名的拙政園,天下著雨,我們打著雨傘隨著人流走進園林。
雨中的拙政園有如持傘而過的江南少女,凌波微步,充滿詩情畫意的古韻 ,迎面向我們走來。
我曾經不止一次欣賞過杭州的西湖,若說杭州的西湖妙在天趣,那蘇州的園林則貴在人工。
在一個不大的天地里,因地制宜,沿阜壘土,種植花木,建造亭榭,由此而出現多樣且幽美的畫面,從而達到了“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怡”的境界,這或許就是蘇州園林的獨特魅力之處。
漫步在全部用石頭鋪成的、彎彎曲曲的小路上,我看到的是花繁草茂滿園的華麗、是翠竹落英山石的雅致、是魚戲綠波花濃的和諧、是出水芙蓉連天的古典……一陣接著一陣的大雨并沒有影響我們欣賞園林的興致,因為古色古香的拙政之園已經令我們深深地陶醉。
出了園林,好友引領我們來到了平江路。
我早就聽說:到蘇州不到平江路,就等于沒來過蘇州;到了蘇州不到平江路,你就永遠不會真正讀懂蘇州的味道。
漫步在雨中的平江路上,聽好友用最甜美的聲音給我們娓娓道來:“平江路是蘇州一條歷史最悠久的老街,全長1606米,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
早在南宋時期,平江路就已經是蘇州城的主干道,在宋、元年間,蘇州城亦稱為平江城。
在蘇州有句話,先有平江路,后有蘇州城。
雖歷經800年,平江路仍保留著原來的格局。
平江路是蘇州城最有味道的一條街,這里有全蘇州最有特色的小店鋪和最有韻味的石板路。
在這里,你們還可以品嘗到最具蘇州特色的小吃。
原來平江路是一條依河而建的街,街旁的河就叫平江河。
沿街而行,可以看到與平江路相連的是很多小街巷,小巷內保留著老式民宅,很有些曲徑通幽的意境。
路上行車,河上搖船,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具有很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色。
聆聽著好友的介紹,我們三人款款行走在被雨水沖洗得干干凈凈的石板路上,打著漂亮的花雨傘,走過一座又一座小橋,伴著小巷里酒家的吆喝,聽昆曲、試旗袍、買蘇繡……我們儼然已經融入了這美麗的蘇州城,仿佛自己跟好友一樣,成為了一名秀美的江南女子,早已經忘記了自己只是過往的游客。
晚飯時分,我們選擇了一家有名的小吃店臨窗而坐,品嘗著蘇州的小吃,訴說著高中后的別離,感慨著時間的飛逝,體味著相聚的喜悅。
偶爾我看向窗外,欣賞著遠處的一座座別致的小橋、一棵棵倒垂到河面上的柳樹,傾聽著流水的汩汩聲,看許多小船穿行在燈火闌珊中……此刻,我的心是從未有過的寧靜,最近因瑣事而一直糾結著的心在放松中豁然開朗,神思也在欣欣然中恬淡。
眼前一條小船緩緩行過,船夫一邊劃船一邊用醇厚的聲音唱著漁歌,是那樣的怡然自得。
船頭坐著一位女子,一襲白色的長裙,一把淡藍色的雨傘,美麗優雅的她遙望著前方,托腮沉思。
她或許在靜靜地欣賞風景,或許沉醉于美麗的往事,或許在聆聽流水的歡歌,或許在期待一次美麗的邂逅……恍惚間,宛如我就是那名女子,早已經迷失在這水鄉里的萬家燈火……
第二天,我們在閨蜜慧兒的陪伴下,來到了此次江南之行的最后一站――古鎮西塘。
西塘比及其他幾個水鄉,最大的特點是幾個多:橋多、弄堂多、走廊多,而期間河流穿梭于小鎮之中,那種幽靜感真的特別適合放松心情。
漫步在景區內,我發現最奇特的當屬煙雨長廊,沿著河邊近1000米,可以遮陽避雨。
其對面是一長排古民居,普遍不是很高,寧靜中散發著滄桑,質樸中演繹著生活。
河邊的老房子上都掛滿了紅燈籠,若是在夜間燈火通明時,每條游船上也都亮起紅燈籠,當你坐船穿梭在小鎮之中,聆聽著流水的低吟、槳櫓的淺唱,定會如入夢境一般。
路過著名的西園,園中景色幽美,花格游廊、樓臺水榭、假山涼亭都別具風味。
西塘石弄既深又長,曲徑而通幽;行至盡頭,又豁然開朗。
觸摸著石弄,你能感受它深沉的呼吸,你能聽到它深遠的述說,你能觸及到它深厚的靈魂。
我們又來到古老的望仙橋,她見證著西塘的歷史,橋與兩岸的綠樹,橋與靜靜的河流,橋與濃濃的江南水鄉是那么渾然天成,相映生輝。
千年來,望仙橋就一直站在西塘水上,靜觀西塘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整整一天,我們或步行或乘船,徜徉在這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里。
蒙蒙煙雨洗凈了西塘古鎮的鉛華,賦予了西塘古鎮寧靜、古樸、閑適、溫婉……讓西塘得以在千年之后,依然保持一顆純樸、真實的心,堅持著它最初的原貌,它的古樸中沒有絲毫商業的氣息,它的淡泊中沒有絲毫浮躁的影子。
西塘,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在畫中,畫在人心,就在那不經意間,心就靜了,心就醉了,心就被擄走了,于是我愛上了西塘……果真是“水墨千年鎮,風韻醉西塘!”
這次江南之行,終于圓了我多年的水鄉之夢,即使此生不再踏足,也終究沒有了遺憾。
隨著一聲汽笛的鳴叫,火車緩緩啟動,我的夢醒了!我告別了閨蜜,告別了水鄉,告別了江南,當然,我也把自己對水鄉深深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都留在了江南……因為這里終究不屬于我,我屬于中原。
只是無數次,我仍舊會在夢里再回水鄉,遇見那小橋流水、那粉墻黛瓦、那溫婉古鎮、那煙雨江南……
煙雨江南三月春
三月,是屬于江南的季節。
三月的江南,煙雨蒙蒙,楊柳依依,流水潺潺,桃花嬌艷,清香四溢,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于是,人、便入了景、入了境。
心曠神怡。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似乎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江南夢,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江南情結”。
---題記
江南的春天是寧靜的、安詳的,宛若一只翩遷的蝴蝶悠然間就撲入你的心里。
江南的春天是婉約的、清麗的,宛如那初放的海棠花,半嬌半羞半媚。
江南的春天是細柔的、綿綿的,如那清蒙的細雨,一半細膩一半溫柔一半纏綿。
江南的春天是清柔的,如清風徐徐,一半清新一半柔美。
江南的春天是溫婉柔美馨暖燦爛的。
江南的春雨總是綿綿的,淅淅瀝瀝的氤氳著春意,飄落一地的詩韻闌珊。
三月,是屬于江南的季節。
三月的江南,煙雨蒙蒙,楊柳依依,流水潺潺,桃花嬌艷,清香四溢,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煙雨江南三月春, 幽幽江南,煙雨迷朦。
漫步于青石小巷,腳蹋著濕漉漉的青石板,走過青磚黛瓦的老屋、飛挑的檐角和層層昂起的馬頭墻,細雨蒙蒙,別有一番清雅之韻味。
在悠然清雅之中尋覓著年華的樂章。
又見那燈火跳動的雕花樓閣,悠閑淳樸的小橋流水人家。
天青欲雨,淡柳生煙。
那紛紛揚揚灑落在青石板上的如愁雨絲,是誰遺落的千年夢,千年的吻,千年的相思,是誰最初的心跳。
那丁香般的姑娘,撐著油紙傘,行走在青色石板上,撩動每個人心中的江南夢。
‘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似乎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江南夢,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江南情結”。
而那些殘留在水墨清詞里的夢境,是風化成石的曾經。
煙雨江南三月春,花開時節恰逢真。
千年古鎮,千年的老街,千年的故巷。
積淀著歲月的時光,時光承載了歲月的蒼桑與芬芳。
山光寺在時光中滄桑。
運河邊的拴馬樁寂寞的斜立在土里。
一眼望去,那一條老街古巷不長,一步一步的丈量卻是那么的悠長,走過了千年的時光,聽著那青磚黛瓦高高的馬頭墻訴說著她的無奈與滄桑。
青石板與墻角的青苔有點黏厚,馬頭墻上有些許的雜草,在雨霧微風里搖擺,弱不禁風,卻彰顯著生命的魅力與蔥蘢,仿佛說,不求其生命的長度,只求其生命的厚度。
是呀,遇見不求其永遠,只求其隨緣。
浮光掠影,似曾相識。
雨中的油菜花,清新著明亮著。
一切在雨里都是清新的。
清晰的記憶,清新的畫面。
為一首詩感動得淚流滿面的她。
真、見了,用一只手指輕輕地彈了彈她的額頭笑著說;‘傻丫頭,甚是可愛,記住,我的心門總為你敞開’。
她依舊淚流滿面,陷在那所詩的意境里,卻總不愿打開自己的心門。
三月江南夢好,江南春色濃。
江南的靈動,江南的婉約,江南的美麗盡顯其中。
沿楊柳依依花香清溢、水煙裊繞的小河,尋一處古樸清雅的茶樓靜坐泡一壺茶、慢慢品;翻看一本書,漫不經心或聚精會神。
再聽一曲小曲感受一下超然世外的風情。
江南是一幅明快淡雅的水墨畫卷。
灰蒙的天氣,霪雨的江南,有著開春的清新,也有著開春的憂傷。
江南三月的雨總是清蒙蒙的飄飛,有時候會讓人慵懶無比,有時候又會讓人豁然開朗。
在微笑中傷感,在傷感中消沉,在消沉中蘇醒。
心、在蘇醒中俏然而悠然的雅然。
“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有多少人,多少的歲月都抹不掉江南的夢;有多少人,多少的日夜都放不開江南的情,此刻春日正好,三月里,江南春色如畫,雨絲飄灑,泛舟湖上,看一排排煙柳在湖中柔美清雅之韻味。
人在畫舫坐,舟在湖中行,雨在空中飄,景在眼里移,心在景中住,情在景中溢,景在情中漾,意在景中生。
妙趣橫生。
煙雨江南三月春,細雨蒙蒙欲濕衣,煙雨水墨江南畫。
江南多水,江南多煙雨,江南多柔情。
西湖斷橋邊,油紙傘下人依偎。
長堤春柳情意深,不懼淫威來化身。
天崩地裂總兵亡,柳樹桃樹拔地仰。
一株株柳樹桃樹都是長堤和春柳的化身,如煙的柳絲是少女柔軟的長發--長堤春柳是瘦西湖其中之一景。
春風和煦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了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桃花盛開。
湖風輕吹,柳絲婀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中,怎不叫人深深著迷呢!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
但見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的柔媚動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鵑、碧桃等嫵媚的花樹點綴,更覺飄逸舒卷,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顯其中。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清瘦婉麗。
一瘦便有千姿,一瘦便有風韻萬種,于是一湖便有了千姿萬韻。
煙雨江南三月春,漫步于瘦西湖,看魚臺夕照,觀白塔晚晴。
釣魚臺臨湖三面均設計成圓洞,一洞銜塔,一洞銜橋,把遠處的景物收納洞內,以景借景自成一景,別有洞天。
歷史上很多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了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
瘦西湖的好處,全在水樹的交映,與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紅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過,還聽得見水草的鳴聲,似在暗泣。
而幾個灣而一繞,水面闊了,猛然間闖入眼來的,就是那一座有五個整齊金碧的亭字排列著的白石平橋,比金鰲玉棟,雖則短些,可是東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卻完全薈萃在這一座橋上,這五個亭上。
郁達夫曾經這樣描述瘦西湖。
清代錢塘詩人汪沆詩云:“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聲中外。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
景點珠連,風光旖旎,正所謂“西湖彎彎水迢迢,兩岸綠柳夾紅桃,畫舫輕移拔綠水,湖中西子更妖嬈。
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煙雨江南三月春,此刻春日好。
漫步在清蒙蒙的細雨里,走在青幽幽的小巷里,心、醉入唐詩宋詞里,憂郁的心情得以舒展。
時光靜美,一切皆好。
柳樹行 柳樹灣
有一村子,很小,五六十戶人家,多是一姓,就兩家外姓。
村子的來歷有個不明年代的傳說。
很久以前,這里只是一片高坡,坡上散布一些槐樹。
一年夏天的某日,下起暴雨,一道電閃突然象一把利劍,從云中直刺地面。
就看到這把劍從西北方向劃過來一條河,兩三丈寬,直向東南,正對這片高坡。
到了坡的西北角的時候,突然劍鋒一轉,河頭也轉向正南,從高坡的西邊穿過,過了高坡,又拐頭劃向東南。
河在這里的之字形,正好讓過了高坡。
不久,一位丁老太公途徑此地,夜宿高坡。
他夢見自己住在高樓大廈之中,栓馬柱均是碗口粗的金柱,大驚而醒。
醒后自覺是神仙指點的風水寶地,回家后將家族搬來居住。
他就成了這里單姓的祖宗。
因疑是神仙指點,村名就叫點仙莊。
村子前面修了一條東西路,過河的地方架了座青磚橋。
村子東頭也有了一條南北路。
這兩條路就和世外相連。
若干年后,村子里來了位學識豐富的先生,帶著幾位徒弟。
他看過村子的局面后很是感嘆,臨走時給村子里的一位書生留了一卷書冊,叫《詩經》。
并說,以后此村若改名,當叫葦子坑。
書生此后日夜苦讀。
忽一日,念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村子后面伸向西北的河道里,長出了蘆葦。
念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時,村子前向東南的河道里,長出了菏葉。
念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時,村前的東西路上和村東的南北路兩旁長出了柳樹,柳樹行一直向東向南伸去一里路遠。
在村西河道的兩邊,也長出了柳樹。
橋南河東有大片的的低洼地,居然也生出了一株株的水柳。
村西頭的這截河道因為建房取土,增大了寬度,河中什么也沒長。
書生說,這一段是留著夏天洗澡的。
而橋南那片的低洼處,又取了土,成了大片汪洋,水柳就在其中飄搖。
書生想到老先生臨走時的交代,將村名由招眼的點仙莊改稱葦子坑。
村人不解,有人說叫葦子河才對,或叫荷花淀。
書生說,名字是老先生留下的,他說就叫葦子坑。
又過了若干年,東南角上的柳行長成兩圍粗了,成了柳行。
村西的河和柳,成了柳樹灣。
小村終于按照書生的意愿長成了一個詩意的村莊。
接著發生了很多詩意的故事,被記入了詩經以后的古典之中。
書生一直惦念在水一方的麗人,不知何日得見。
這一年向春之末、迎夏之陽的時候,風和日麗,黃鶯喈喈,書生沿著蘆葦河道逆流向西北行走。
不知多遠之后,看到一片桑林,林中不少女子正在采桑。
中有一女,容貌尤姝。
書生知是天賜良緣,對其唱《蒹葭》之歌,那女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桑樹叢中卻穿傳來《隰桑》之歌。
書生大喜,遂入林中相會,后攜歸家中。
小村經年過著寧靜安穩的生活,春來冬往。
而書生最為陶醉的是小村前的柳樹。
常挽妻觀賞。
他說柳樹與云,從春纏綿到冬,臨走時相互擁抱,相約明春相會。
風向東南去,又從東南回,將云帶回,云初見有時會變成滿天濃霧,將柳緊緊擁抱,纏綿不盡。
而后化成雨,滋潤歷經一冬冰寒的柳,喚醒她的青春。
書生常在夏夜放舟河上,靜臥舟中,不時仰望樹梢鳴蟬,或俯看水中游魚。
人問其所望,答曰,我看見水中的魚在夏夜長上了翅膀,飛到柳枝上變成了蟬,放歌一曲,唱出了幾千年的寂寞心聲。
看見了蟬蛻去了翅膀,跳入水中變成了魚,從秋天的水底游進了冬天,又從春天末尾飛上了樹。
書生一日讀書讀到灞橋折柳的故事,就獨步到了村西的橋上,他想葦子坑歷來如桃源一般,沒有出現過傷痛離別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平安福啊。
忽又想到老先生贈書后從此遠去,橋還沒有起個名字,就在橋上刻上了"留經橋"三字。
接著向南度步,忽見柳梢黃鶯飛舞、竟相啼鳴,河中風吹荷葉,如濤翻滾,一時詩興大發,隨口吟道:“荷滔瞟魚躍,柳浪聞鶯啼”,正欲往下續,對面走來一人,羽扇綸巾,大贊好詩。
書生定睛一望,知是宋朝東坡居士,乃抱拳寒宣。
二人說話,驚飛了樹中黃鶯,有幾只飛到了村東頭的一家明堂前的槐樹上,啁啾不止,卻也未驚醒房中一婦人的午睡。
這些黃鶯經常在窗外歡叫,婦人也從未有“啼時驚妾夢”之怨,因為,這里無人出征到遼西。
書生一日夜讀,睡得遲了。
早上聽采菜回來的夫人說,柳行中不少柳枝被人折走,不知去向。
只在折柳處揀得一冊書。
書生大驚,急去柳行查看,果然不少低矮處的柳枝盡被折去。
書生急又回家,翻書查看。
原來昨晚迷糊中經過了唐朝,知道唐朝好多人來過此地,分別送行,均是折柳條相送友人,一來依依不舍,二來望對方象柳枝一樣隨遇而安。
書生略數點一下,自從灞橋折柳故事傳開后,歷代是愈演愈烈。
隋朝有“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朝那些有名有姓的問人都來折過,且還留下詩句,白居易、邵謁、翁綬、劉邈、盧照鄰、韋承慶、張九齡、李白、孟郊,連那個女名人魚玄機也來過了。
書生恨自己一夢太長,竟錯過這多高人,恨恨不已。
不過他卻突發奇想,若是與遇上不喜歡的年代,就大夢做過去。
書生自此不敢多睡,時常去柳行中閑逛一圈,以期遇到高人。
果然一天曉風殘月之時,看見柳永與一女子正在說著什么,那女子嗚嗚咽咽,柳詞人也無語凝噎。
書生不忍去壞人家的情緒,暗自轉回家中。
為觀河中雨景,書生在村西南的荷塘邊建了幾間亭子。
春社這日,書生觀荷,卻見兩只燕子翩然而至。
先在池塘中洗了洗身上征塵,后到了亭子內來尋舊巢。
呢喃一陣,又倏忽飛走,到了一旁的花叢中嬉鬧。
書生很愜意,不覺到了外面,正碰見史達祖路過此地,也在觀燕子,書生因請史作《雙雙燕》詞以作留念。
一個冬天午后,書生飯后曬太陽,暖洋洋的。
看到河里柳葉盡脫,荷葉全無,一時有點感慨,就對夫人說:夫人,你看我滿腹經綸,還有沒有個做官的時候?夫人笑道:你不去趕考,誰知你有什么能耐。
書生說,我看這個年代懶懶的,沒精神,做官也沒有意思。
不如我去睡一覺,等有個做官的好時候,你叫醒我如何?夫人道也好。
不覺到了某個年代,天下高考選拔人才。
夫人覺得是個做官的時候了,叫醒了書生。
書生也覺得自己滿肚經書能為時所用,遂打點行裝趕考。
天遂人愿,一舉高中,滯留江南學習深造。
江南煙雨山光迷住了書生,但他還是想念家鄉的柳樹行柳樹灣,那可是幾千年生長在詩歌里的小村莊啊,天下不會有第二個地方比她好了。
他工作所做的事也不象他希望的那么對路,竟生產出叫三廢的東西。
還有那些官僚們,有些還不如宋朝的官能為民著想。
書生大呼上當,一氣之下,遂決定辭官歸隱,回家做柳行先生。
懷著無比的思念回到家,卻發現村頭的柳樹行、村西的柳樹灣不復存在,柳樹被刨了個精光,只栽上了手腕粗的楊樹。
河中再無請波粼粼,只有污水死魚漂浮。
書生大慟。
問及夫人,答曰:分田到戶,村里的樹木牛馬,全分了。
書生問,柳樹分了也可不刨啊。
答曰:柳樹長的慢,不成材,價廉。
楊樹長的快,三五年就能賣錢了。
一個在詩歌中流淌了幾千年的小村,被一陣污濁攪得面目全非。
嗚呼!哀哉!幾千年的詩意,一朝給連根除了,村民也已非昨日之村民,何故?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描寫江南煙雨柳樹散文】相關文章:
描寫江南煙雨的散文10-26
煙雨江南隨筆散文10-09
煙雨江南散文隨筆10-07
江南煙雨情散文隨筆10-07
江南煙雨10-05
煙雨江南作文02-25
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10-05
煙雨江南陌上花開10-01
描寫江南水鄉的散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