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培根隨筆讀后感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你知道什么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贊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培根隨筆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生培根隨筆讀后感1
在那迷信和缺少對人生正確理解的時代,弗蘭西斯?培根用一本普通的筆記本記錄下了自己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理解,希望借此來指導后人,讓人們得以使用正確的方法走上正確的道路。
迷信,迷信可以在困境中給予他人希望,將一個人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人的信仰,像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能照亮所有內心灰暗的地方。只是有光明的地方便會擁有黑暗,倘若真的有神,他寧愿沒有人認識到他,也定然不希望自己的名聲被用于欺騙人民,前者只是不信神,而后者卻是利用神,利用神的威望和名譽。當在人民和迷信本身丑惡之間的華麗幕布被掀開時,神的名譽便是迷信的第一層護盾。
財富,培根覺得這是富人們所承受的一個巨大的負擔,他認為財富就像是軍隊中的輜重,古人云“兵貴神速”,但輜重卻會拖慢軍隊的`行軍速度,然而軍隊不得不依賴于輜重,富人的財富,對于一些人就像是一座會走路的金山。巨大的財富并沒有讓他們們安全,反而因巨額的財富而慘遭不幸的人就從來沒有減少過,當財富越加巨大的時候,其的價值和意義將會越來越小,帶來的風險越加巨大最終達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假使這樣,他們也不愿放棄手中的財富,富人之所以被稱為富人就是因為他們手上的財富,使他們放棄擁有的一切又談何容易。
死亡,這個名詞自生命誕生之際便回繞在其左右,人們的迷信,人們的財富,都是為了遠離此事。黑暗是可怕的,但是自黑暗過后便是光明,任何小孩經過歲月的沉淀都能將對黑暗的恐懼無限的削弱,但死亡的恐懼卻沒有人能夠抵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事更可怕,從懂事的小孩到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都會怕死,他們都怕失去對自身無比重要的回憶和珍視的感情。但這不一定是生命的懦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明天陽光的渴望,渴望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難道他們都不夠堅強嗎?不,為了心目中的美好他們都可慷慨赴死,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那了不起的名聲,也不是為了呼風喚雨的權勢,只為了捍衛自己心目中那塊最質樸最美的凈土。
一篇篇樸實無華的短文,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培根用他的筆,寫下了多少人都未曾明白的道理。雖然那個時代早已過去,當初呼風喚雨的人們卻早已長眠于地下,唯有《培根隨筆》還流傳至今,向我們敘說著培根不朽的精神世界。
高中生培根隨筆讀后感2
這個暑假,我仔細閱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個官僚家庭,從此大半生幾乎都獻給了仕途和政治。但在16,身為大法官、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的培根,卻因索賄而下野(這也是我對他的唯一不滿),居家著書,于1626年4月去世。
讀完培根的隨筆后,我感想頗多,但最令我難以忘懷、對我人生最有啟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評價一個偉人及他的著作。看了這一本書,我敢于對大思想家提出質疑,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正確的態度。正如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沒白讀。
談到正確的、嚴謹的思想,有幾句我喜歡的名言,想與大家分享一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運讓惡更加明顯,而厄運使善更加出眾”; “過分看重愛情的人都會放棄財富與智慧”;“讀史令人明智,讀詩令人聰慧,數學令人精細,物理學令人深沉,倫理學令人莊重,邏輯修辭則令人善辯”等等。我之所以喜愛這些名言,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正確之極,我找不出理由反駁,還因為他們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深遠的影響,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穩重,對我將來的發展和為人處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該說說我提出質疑的話了。請聽這句話:“最有益于公眾的豐功偉業歷來都是由沒有妻室或沒有子女的人始創的。”我始終認為這個觀點太絕對、太極端了。那有沒有這樣的偉人呢?有,當然有。如周總理,如培根。周總理是因為妻子鄧穎超身體有狀況,所以沒有兒女。我認為培根是受他的這種極端思想所致(雖然這只我的猜測),所以他只有妻子沒有子女。但是難道說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豐功偉業”了嗎?有子嗣的偉人數不勝數。培根在文中說:“妻室兒女是成就大業的妨礙”,還說沒有兒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眾”、‘努力實現其精神的再現”。我認為這些都太絕對。有的人確實為了妻室兒女拋棄大業,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義的人是不會為了兒女而拋棄大眾,大多數偉人都會把妻室兒女和大眾放在正確的`位置,他們始終都有一顆清醒的頭腦。這種偉人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這么一句話:“守口如瓶既是一種策略又是一種品行。”我認為應視情況而定。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幫助惡人守惡事,那豈不就是助紂為虐?所以這句話不全面,太片面,考慮不周全。
其實我在書中還標注出了許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我只是想說,一定要對書中所言提出質疑,但正確的一定要學,要利用,要服務于社會。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態度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便是我的感想與收獲。
【高中生培根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培根隨筆》隨筆05-17
培根的隨筆07-14
關于培根隨筆05-15
培根隨筆句子12-06
《培根隨筆》作文10-27
培根隨筆范文10-08
培根隨筆摘抄11-10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讀后感培根隨筆讀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