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的經典散文詩
高考詩歌鑒賞題要注意短小散文的閱讀欣賞。如以下篇目: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李白 ,秋述 杜甫,冷泉亭記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唐]李白
【題解】李白與諸從弟聚會賦詩,本文即為之而作的序文。
從弟即堂弟。
但唐代風氣喜聯宗,凡同姓即結為兄弟叔侄等,所謂從弟未必真有血緣關系。
序中寫了欣賞美景、高談清論、飲酒作詩的情景。
雖有“浮生若夢”等頹廢之語,但主要是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豪情逸興。
全文僅百余字,緊扣題目,句無虛設,而層次井然。
以駢偶句式為主,鏗鏘動聽,而又瀟灑流動,無板滯之弊。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1];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而浮生若夢[2],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3]。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4]。
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5]。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6];吾人詠歌,獨慚康樂[7]。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8]。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9]。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李太白全集》
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
而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古人持燭夜游,確實有道理啊。
況且溫煦的春天用艷麗的景色召喚我們,大自然將美好的文章提供給我們。
于是相會于美麗的桃李園內,敘說兄弟團聚的快樂。
諸位弟弟英俊秀發,個個好比謝惠連;而我的作詩吟詠,卻慚愧不如謝康樂。
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賞著美景,高遠的談吐已更為清妙。
鋪開盛席,坐在花間;行酒如飛,醉于月下。
不作好詩,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賦詩不成,須依金谷雅集三斗之數行罰。
(王運熙楊明)
[注釋]
[1]逆旅:旅舍。
逆;迎。
古人以生為寄,以死為歸,如《尸子》:“老萊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也。”又如《古詩》:“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此用其意。
[2]浮生若夢:《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又《莊子?齊物論》稱莊周夢為胡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意謂死生之辨,亦如夢覺之分,紛紜變化,不可究詰。
此用其意。
[3]秉:持,拿著。
二句原出曹丕《與吳質書》:“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4]大塊:指大自然。
假:借。
文章:原指錯雜的色彩、花紋。
此指大自然中各種美好的形象、色彩、聲音等。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指出,天上日月,地上山川,以及動物、植物等,均有文采,“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5]序:同敘。
天倫:天然的倫次,此指兄弟。
[6]季:少子為季,此指弟弟。
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
幼而聰慧,十歲便能作文。
深為族兄靈運所賞愛,常一同寫作游玩。
[7]康樂:謝靈運,南朝宋詩人,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
以寫作山水詩著名。
[8]瓊筵:美好的筵席。
瓊,美玉。
羽觴:酒器,形如雀鳥。
[9]金谷酒數:晉石崇有金谷園,曾與友人宴飲其中,作《金谷詩序》云:“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
游沙湖 選自《東坡志林》 原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
余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
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
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冰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難。”是日劇飲而歸。
譯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有個鄉鎮沙湖,又叫螺螄店。
我在那里買了幾畝田,因為去看田地好壞,得了病。
聽說有個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但耳朵聾,就去他那里請他看病。
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一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
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覽清泉寺。
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多路,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詩歌:“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凈沒有污泥。
晚間蕭蕭細雨里子規啼鳴。
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還能向西,白發的老人還能作報曉的公雞。”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從蘇軾的《游沙湖》看其格調美
就散文的解讀而言,對散文格調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夠"讀其文而想見其為人",具體說來,我們要能夠通過那些充分顯示散文的"個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獨特的選材和敘寫角度、作家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深刻見解、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基調等等的細致觀察,去領略文本的藝術趣味和獨特風韻,透視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們正可以從上述思路來讀蘇軾的《游沙湖》。
現代學人呂淑湘先生論蘇軾隨筆小品,稱其"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或直抒所懷,或因事見理,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這是一種深識之見。
這篇似乎是隨手所記,決無刻意痕跡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顯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讓我見"其為人,其哲學"的佳作。
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居黃州時留下的一篇寫人記游的隨筆小品。
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寫人,后一部分以詞記游,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文寫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詞抒發的情感。
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
因此,只選取安常"以眼為耳","雖聾,而潁悟絕人"的特異之處,僅用"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一個細節,點化成文,寫出人物之不同一般。
這種寫人的手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細細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寫法其實本身就蘊含深意。
龐安常字時安,湖北蘄水人,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
及長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十愈,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以眼為耳"的"異"。
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
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
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
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
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
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只憑自己的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則是出于性情。
"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題東坡貼》)率性而為,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憑的也是眼明心慧。
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
從這一句諧謔之中,我們自然也可以見出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的性情。
而作者貶居僻遠卻自居"異人",這又是多么樂觀、自信。
這種樂觀、自信,在后文記游的《浣溪沙》詞中表現的更加充分。
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
"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
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題解】 本篇一作《游蘭溪》。
蘭溪,在湖北省蘄水縣東,水出竹箬山,其側多蘭,唐置蘭溪縣。
時蘭溪之水頗有盛名,《煎茶水記》說“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游蘭溪是元豐五年(1083)三月事。
文章記述了與聾人醫生龐安時結識的過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筆墨頗為風趣,略有苦中作樂的味道。
冷泉亭記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我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
夏之夜,我愛其泉??,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巖山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
矧又潺潔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復湖,易為形勝。
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英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
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
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譯文 東南地區的山水勝景,余杭郡的最優;在郡里,靈隱寺最突出;寺廟中,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靈隱山下面,石門澗中央,靈隱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兩尋,寬不逾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沒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愛它的草香薰薰,林樹欣欣,在這里可以吐納于清新空氣之中,令人氣血舒暢。
夏夜,我愛它泉水輕流,清風涼爽,在這里可以消去煩惱,解除酒困,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的樹林是亭子的大傘,四周的巖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生于亭梁之間,水漫到亭階之上。
你坐著玩賞,可用床下清泉洗腳;你臥著玩賞,可在枕上垂竿釣魚。
又加清澈的潺潺澗水,不息地緩緩在眼下流過。
不論你是個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門中人,你看到的聽到的邪惡門道,你想著的要說的骯臟念頭,不待那清泉洗滌,見了這里的景致,就會一下子全部消亡。
這種無形中能獲得的益處,哪能給你說得完!所以我說:冷泉亭,是余杭郡最優美的地方、靈隱寺第一的去處啊! 余杭郡從郡城到四郊,山連山、湖連湖,有極多風景秀美的地方。
過去在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虛白亭;仆射韓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觀風亭;給事盧元輔,筑見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最后筑了這個冷泉亭。
這樣,五亭相互可以望見,象五個手指并列一樣。
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經全筑好了。
后來主持郡政的人,雖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繼承他們到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導讀:冷泉亭是杭州的一處山水勝跡,位于靈隱寺前、飛來峰下,唐時亭在水中,宋移建于岸上,并建起水閘蓄水排洪,“冷泉放閘”成為古代靈隱寺的景觀之一。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出了對聯上聯:“泉從何時冷起?峰自何處飛來?”;清末大學者俞樾對得巧妙:“泉從冷時冷起,峰自飛處飛來!”。
一時成為美談。
這篇《冷泉亭記》是唐代大文學家白居易(772??846)的名作之一,作于長慶三年(823)秋杭州刺史任上。
第一段用逐層遞進的寫法,介紹冷泉亭景色為杭州靈隱之最,用筆工整;第二段是重點,舉出了春夏兩季和“坐而玩之者”、“臥而狎之者”為例,連用了四個“可”字,說明冷泉亭景色之宜人,給人“潛利陰益”之多,點明其“最余杭而甲靈隱”的原因;最后一段補充說明五座亭子及其建造者(唐代有姓名可考的杭州刺史共有99位)。
注釋:“東南”,唐代人的“東南”概念多指江南東道(包括今浙江、福建、上海全部和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部分)。
“余杭郡”,指杭州,唐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間杭州嘗改余杭郡,此處用作雅稱。
“尋”,古代長度單位,為八尺。
“薰薰”,指花草的芳香。
“欣欣”,形容草木繁盛狀。水停滯,水面平靜。
“泠泠”,清冷。
“蠲”(讀juān),免除。
“酲”(讀chéng),指酒醒后疲乏如病的狀態。
“矧”(讀shěn),況且。
“潛利陰益”,不知不覺中給人的利益、好處。
“四封”,與“提封”同義,指四周行政邊界之內的疆土。
“長慶”,唐穆宗年號,起始于公元821年,終于824年。
(錢塘導讀、注釋)
又 題記:第一段用逐層遞進的寫法介紹冷泉亭景色為余杭靈隱之最;第二段是重點,共舉了春夏兩季和“坐而玩之者”、“臥而狎之者”為例,連用了四個“可”字,說明冷泉亭景色之宜人,給人“潛利陰益”之多,點明其“最余杭而甲靈隱”的原因。
最后一段補充說明五亭及其營建者。
本文在寫法上,將狀景、抒情、文化融為一體;句式上,在長短錯落中見對偶整飭。
此文一如白居易的閑適詩,明快簡潔,悠然可掬。
詩人文中稱“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
就郡言,靈隱寺為尤。
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如此看來,冷泉亭是最好的去處了。
在冷泉亭,春天“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夜則“泉??,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作者簡介:(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出身于仕宦之家。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
晚年官太子少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
著有《長慶集》七十五卷。
秋述 杜甫
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昔襄陽龐德公,至老不入州府,而揚子云草《玄》寂寞,多為后輩所褻,近似之矣。
嗚呼!冠冕之窟,名利卒卒,雖朱門之涂泥,士子不見其泥,矧抱疾窮巷之多泥乎?子魏子獨踽踽然來,汗漫其仆夫,夫又不假蓋,不見我病色,適與我神會。
我,棄物也,四十無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處順故也。
子,挺生者也,無矜色,無邪氣,必見用,則風后、力牧是已。
于文章,則子游、子夏是已,無邪氣故也,得正始故也。
噫!所不至于道者,時或賦詩如曹劉,談話及衛霍,豈少年壯志,未息俊邁之機乎?子魏子,今年以進士調選,名隸東天官,告余將行。
既縫裳,既聚糧,東人怵惕,筆札無敵,謙謙君子,若不得已。
知祿仕此始,吾黨惡乎無述而止。
【賞析】杜甫擅長詠秋,《登高》《秋興》諸詩膾炙人口。
此文亦寫秋,與其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透寫出一種因看破世態人情而滋長的人生悲涼,這恰是杜甫特有的生命情調。
此文是如何層層渲染人生悲涼之感的呢?作者落筆即題一個“秋”字,既是點明節令,更是借助秋的特有文化意蘊,彌散“悲哉秋之為氣”的情緒氣氛。
此文作于天寶十載(751),杜甫困居長安已歷五年,故文章直狀病臥長安旅舍之悲境:“多雨生魚,青苔及榻。”次則運筆極抒世態炎涼之感,作者就眼前氣象借雨喻人,以“舊雨來,今雨不來”喻寫舊友仍來、新人絕跡的人情冷暖;又征引龐德公與揚雄(字子云)的遭遇,曲寫自己的寂寞冷落;
然后以慷慨抑憤之語點出門庭冷落緣由:士子一心追逐名利,故朱門不見涂泥,而嫌窮巷多泥。
繼則描寫魏子與眾不同,踽踽然來告別,作者明贊魏子“不以官遇我”,暗寓懷才不遇之憤。
本文旨在贈魏子以壯行色,文中寫杜魏之交突出“神會”兩字,綱舉目張,情長志遠。
一寫魏子此來,不以官遇我,乃知我信奉安時而處順的人生準則。
二寫我知魏子是卓特文士,必為世所用,成為黃帝之相風后、黃帝之將力牧式輔弼統帥。
三寫我知魏子性無邪氣,又得正始諸彥之正傳,必能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如同孔門弟子中以文學著稱的子游、子夏一樣。
四寫我知以“道”銓衡,魏子尚有不及之處,即胸懷少年壯志,未息俊邁之機心,故有時賦詩如同建安詩壇的奇杰曹植、劉楨,談話涉及漢武時西掃匈奴的大將衛青、霍去病。
五寫我知魏子此去東京洛陽為官,實乃迫不得已而入仕。
作者筆意深婉,寫我即寫魏, 本文在寫作上還有兩個特點不可不說,首先,全文構思貫徹對比手法,大者有眾士與魏子之比,小者有朱門與窮巷之比。
其次,作者學識淵博,故文中多處引用典故。
唐朝詩人杜甫在京城長安閑居時,曾受到唐玄宗的賞識,這時一些人認為杜甫的前途不可限量,所以都爭著和他拉關系交朋友。
隨著杜甫做官的消息越來越沉寂,那些曾巴結討好他的“朋友”便不再和他來往了。
一個秋雨連綿的季節,正當詩人貧病交加之時,一位姓魏的朋友冒雨來訪,這使他很受感動,于是作“秋述”一首。
序曰:“秋,杜子病臥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高車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從此“新雨”“舊雨”便成了新老朋友的代稱。
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
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
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
木斤*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
戚*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佇*幃,率稱是焉。
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云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
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
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
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
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
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
下鋪白石,為出入道。
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垤霓*,雜木異草,蓋覆其上。
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
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單*,好事者見,可以永日。
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筑聲。
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檐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
其四旁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
陰睛顯晦,昏旦含葉,千變萬狀,不可殫紀,鑼*縷而言,故云甲廬山者。
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穩之態;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
一旦騫剝,來佐江郡。
郡守以優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馀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
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
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長老湊、朗、滿、晦、堅等凡二十有二人,具齋施茶果以落之。
因為《草堂記》。
【短的經典散文詩】相關文章:
紀伯倫經典散文詩之音樂短章的美文隨筆10-11
散文詩經典散文詩歌10-05
經典短散文精選10-05
散文詩精選經典09-30
散文詩的精選經典08-25
經典的散文詩歌09-30
經典散文詩歌10-05
散文詩歌10-26
經典散文詩歌精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