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油條沒有宿命隨筆日志
有的食物南方叫一個名字,在北方又是另一種稱謂,比如南方叫的八角,在北方叫大料;南方叫的紅薯,在北方叫地瓜;還有北方叫的香菜,在我們桂柳一帶多愛叫“芫須”。
食物名字的南北差異,經常讓“串門”的人們摸不著頭腦,但有一種食物,無論南方北方,甚至到國外都只有一種叫法,走遍全球都不會叫錯,那就是油條,一種油炸的面食,幾百年來作為中國傳統早餐食物,根深蒂固。
而在老柳州的菜肴里,油條不僅是一種早餐,還是一道上桌的菜,最近柳州一家飯店的大廚在挖掘老柳州菜的時候發現了一道用油條做的本地菜。用油條做菜并不容易,油條遇液體即化,無論是做湯、爆炒還是清蒸,都會化成一攤面糊,不信你試試。
那老柳州人是如何將油條入菜的呢?既然能入菜,必然能解決油條遇液體即化的問題。不錯,這就是老柳州人的聰明所在,他們將油條注入肉膠。肉膠是一種提煉物,能保持油條的韌性,被注入肉膠的油條再用來做菜,哪怕是放在湯里,都還可以吃得出油條的味道。
大廚用油條與香菇做菜,油條與香菇的香味相得益彰,吃起來不油不膩,口感很好。本食探特意試驗了一下,讓油條在湯中泡了一頓飯的功夫,吃完飯后再檢查,油條依然有模有樣,雖然有些軟,但沒有成為面糊,能撐那么久,已是奇跡。
大廚介紹說,因為此菜稍欠賣相,只因為是民間自主研發的菜,所以才被埋沒多年,沒被推廣,實為可惜。其實,初見此菜就令人稱奇,因為本人自小對油條極為喜愛,恨不能頓頓都吃,偷偷試驗過許多方式用油條做菜均告失敗。曾以為或許油條的宿命就是早餐,它的搭檔就是豆漿,但從老柳州菜的挖掘來看,早在幾十年前,老柳州人就用自己的智慧和餐飲技術改寫了油條的歷史。認命,才不是柳州人的性格。
【油條沒有宿命隨筆日志】相關文章:
如果沒有紅燈隨筆日志10-06
你有多久沒有流過淚日志隨筆10-06
隨筆日志10-07
有沒有人能承受異地戀隨筆日志10-05
瘋隨筆日志10-06
煩惱日志隨筆10-06
思隨筆日志10-06
過客日志隨筆10-06
無題隨筆日志10-06
等待隨筆日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