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葬現代隨筆散文
土葬,在我的記憶里,像宿根的花木,久開久落,早根深蒂固了。自然,這也是我們村莊的鄉俗風情,祖祖輩輩,都是這樣一脈相承的,有不斷的香火,就有不斷的土葬。
至于城市流行的火葬,也只是聽說,沒有目睹過,還有水葬、風葬、樹葬,于我,更是傳說了。
一晃多少年過去,歲月如風,吹去了許多記憶,落花成泥,踏雪留爪,隨后全消失了,一干二凈。但有關村莊土葬的往事,有幾件,至今卻難以忘懷,一個是飄蕩在黃昏中的聲聲瑣吶,如泣如訴,仿佛講述著黃土地上一個個逝者的故事,辛酸,厚實,動人,綿延不絕,滲透進漫漫的幽夜,似魂兮歸來,飄忽跌宕;一個是香煙穿透,滲入骨子里的藍點點大祭饃,有臉盆大,那種味道,吃過一次就難以忘卻,據說和喪糕一樣具有長壽的功效,以至于多少年后,一聞見那饃饃味,就知道來至我遙遠的故鄉,就聯想到故鄉的土葬。
在漫長的歲月里,我耳聞目睹,就是親自參加過的土葬,何止三五十回。生生死死,在鄉村,像春種秋收一樣平常。但那基本上都是走馬觀花,看過就忘記了,即使參與,也是隨大流,披麻,戴孝,祭奠,下葬,其中的煩瑣,感覺過,卻并沒有完全詳盡地經歷。連村里的老人也承認,白事遠比紅事繁雜。土葬是幾千年陰宅文化的積淀,的確講究很多,從逝者倒頭,到報喪、破孝、入殮、開鼓、尸臨、發引,乃至于發引之后,盡七之前,百天之內,仍有許多議式,一個接著一個,沒完沒了,不得不講究,不然,就會被鄉鄰笑話。
我爺爺是土葬的,叔叔是土葬的,奶奶是土葬的,在我的記憶里,村莊里的人,全是土葬的。即便是易風移俗,改革喪葬的年月,也不過是簡化了程序,開個追悼會,最終還是裝在棺木里土葬了。有一段時期,隊里做了只公共棺材,將死者裝在布袋里,放入棺里,運到墓地,一抽棺底下邊的活動板,尸袋掉進墓坑,埋掉,空棺材又抬了回來,繼續使用,按推算不知能節約多少木材呢。這方法不知是誰的發明,拿到村里推廣,但從來沒有使用過,沒有厚棺材板,就是釘個薄皮楊木棺材,人們也接受不了那種新葬法。土地承包后,陰陽反背,一切復古,牛鬼蛇神全回來了,土葬也不例外,除了陪葬品與時俱進,有了麻將、電視、小汽車、小姐、樓房等等,其它的全復古了,和民國時的喪葬差不多。爺爺奶奶叔叔的土葬,輪不上我們這輩兒主持打理,不過是隨波逐流,對土葬的理解,自然只是皮毛。父親的過逝,土葬事宜,我們兄弟責無旁貸,這才親歷了村上的全程土葬。
按規格,像父親這樣的老革命,自然要火葬,但在我們這樣的邊鄙小城,尚不具備火葬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按家鄉的風俗,喪禮后,拉著棺木,回鄉土葬的。我奶奶去逝前那八年,是在縣城度過的,耳聞了一些火葬的傳說,說的有些恐怖,病重后,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回到故鄉,躺在老宅的炕上,閉眼后,入殮在堂屋停放的壽材里,然后埋在善沙地祖墳上,那怕棺木枕著墳框。一回到老宅,看著熟悉的一切,她笑了,咽下最后半口氣。我叔叔客死他鄉,家中停放了七天,棺木從幾百里外拉回了故鄉,埋在了我爺爺奶奶的腳下,已在墳框外了。按理,從我爺爺,或者祖爺起,就該遷墳了,選新墳地,立祖分枝,但由于經濟及社會原因,加上爺爺和父親天性中的懶散,也只是說說而已,并沒有真正地行動過。這座老墳園,到我爺爺時,早滿五代,已是第六代了,我爺爺聽他爺爺說,是老祖爺花了三塊大洋,請水頭村的陰陽常先生看的墳地,尋龍點穴,畫下墳譜的,在村里也算上好的風水寶地,明堂處,有條文脈穿過,且回頭停佇。
土葬,最重要的就是選墳地了,沒有最基本的土地墳園,所謂的葬,自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父親健在時,弟兄們在一起時就議論過幾回,終因多數家庭香火已斷,對此事并不熱心,無人力主,就擱置下來。父親病前,母親問過,父親也無可奈何,早沒有力量關懷了,說,就在老墳邊框外,挨著埋葬就是了。母親并不糊涂,雖然有點健忘,但大半輩子在村莊度過,根根底底閉上眼睛都摸的一清二楚,說,那邊框外的地和從前不一樣,過去是生產隊的,現在幾經易手,早不知是誰家的了,不給足錢,人家會讓你往那兒埋?父親笑了,不再說話。
父親病危,請木匠圓擱棺材時,墳地自然又成了議事的主題,且推無可推,必須面對了。我二哥早胸有成竹,說他村東有塊自留地,寬度足夠,適合做墳地,按陰宅經上的說法,那叫二陽抱陰,雖無龍鳳虎形,在村里,也算風水寶地。其他人自然無言,表示同意。二哥兒孫齊全,選墳地的事,早已反復考慮過,拿出意見時,已然成熟了。
父親是晚上亥時病逝的。待木匠圓擱住棺材,我們才輪流去吃飯。飯畢,已然遲了,全守候在病榻前,當發現呼吸極微弱,探視時,剛剛氣絕。忙取出壽衣,迅速脫去身上的內衣,抹去腕上的手表,當地風俗講究戴鐵器入殮下葬后就成了手銬,用新毛巾蘸著燒酒,擦遍身體,撫展胳膊和腿腳,往口里塞了塊硬幣,撫上嘴唇,撫上雙眼,穿好衣裳,鋪好門板,往上抬時,已快領尸了,手腳還有些余溫,卻已僵硬起來。一張黃苫單,蓋住身子,殺罷倒頭雞,在頭起擺下香案,點燃香燭,就開始商量土葬事宜。
先給陰陽先生撥了電話,說一會就到。陰陽先生是城邊鎮上的,是祖傳的手藝,點穴尋墳,擇日、漆材、紙扎,鼓匠,白案,樣樣精通,近年年事已高,將手藝分類傳給兒子和徒弟,憑他的名望承攬下來,由兒子和徒弟們實施一條龍服務。兒子買了小轎車,拉著老子滿世界轉,說話間就到了,飛似的。在小炕桌上擺出萬年老皇歷,擇吉大全,還有一張打印好的土葬程序單,一項一項落實。先是擇定下葬日期,死單擇雙,六八十,最后定在第十天清晨后起材發引。之后是鼓匠樂班,看三天開鼓還是尸臨開鼓,彩車彩門,花圈紙扎,連尸臨正日擺席的廚子都確定了。最后才說到墳地,問是埋在祖墳,還是選擇新墳地。自然不能說是擇新墳園立祖,只能說有塊地寄埋,明天請先生點個穴調調方向,這樣價錢就少多了,小門小戶沒必要行師動眾,花那個冤枉錢。
送走陰陽先生,守著父親的尸體,顧不上悲傷,含忍著沉痛,繼續商討報喪、破孝、點穴等雜七雜八的諸多事宜,不覺已快天明了。好在現在通訊發達,拔通手機電話,說幾句客套話,就算報喪了。也沒有多少人,我們是單門小戶,當家親戚,屈指可數。但在過去,就得戴上孝,拄著喪棒,走幾十里路,孝子們分頭挨門逐戶地去報喪了。緊跑著,累個半死,到全通知到時,已近三天入殮,頭臉都瘦下來了。世道雖變,但父親主家還得親自去請,入殮,由其是封材,主家不到,不敲第一斧,別人是不能動手的。
時光匆匆流逝,悲傷凝佇,轉眼就到了入殮的黃昏。我們馬不停蹄,一直忙著,甚至沒有哭泣的時間,燒幾張紙,還沒燃盡,就有事忙去了。那天的黃昏,分外冷。我累極,不知幾時靠著床頭睡熟了,一睜眼,有人正喊快入殮了。我們兄弟幾人,揭開棺材頂板,隨著陰陽先生往材底鋪塑料布、干草、衛生紙、金銀紙錢、褥子等,手忙腳亂,又不敢出聲。從炕上抬起父親,平穩地移動著,輕輕地放進棺里。我看見,父親依然微笑著,一如去前。伸展的手有些發白,白蠟一樣,幾近透明。在身邊空隙處,塞上衛生紙后,才拉上苫單,蓋上棺材頂板。跪在棺前燒紙時,我們才哭出聲來,感到從此與父親陰陽相隔了,難怪村里有句老話,叫不見棺材不掉淚。
第三天,是親戚探訪破孝的日子,接到報喪信息的親戚,在上午陸續趕來,跪在祭桌前上香燒紙,有的還帶來祭供,無非是水果、大面包,現在,已很少有人蒸大饃饃了。舊年,蒸大祭饃特別費事費時,一遍蒸不熟,先蒸個小的,熟后,一層一層裹面,一遍一遍地蒸,到成型后有洗臉盆那么大,用筷頭點上藍色的胭脂點兒,一看就是供饃。至于大面魚,就更少送的了。親家送豬頭,鼻孔插著錢花,得鼓匠吹吹打打到門外路口去迎接,叫接祭。三天,只算小祭,真正祭奠的日子,是發引的前一天,上午親戚當家孝子賢孫祭,下午時鄰里友好堂祭,供幾碟素菜,燒一沓紙錢,磕幾個頭,算是最后的告別。
到尸臨前一天,也就是祭奠正日前夕,所有的事宜,全部完善,棺漆好,孝衣孝帽孝鞋做好,麻辮編就,彩門搭起,墓穴按尺寸掘好,不能空著,每天都要去看看,扔一塊炭,下去掃一掃。到黃昏,尸臨正日的飯菜廚子基本準備就序,扣在大蒸籠里,就等那天早上加火慢蒸了。過去席面是八大碗,現在是十冷十熱,加大粉盆,已時興多年了,和過去相比,明顯粗糙多了。
三天時雖也開鼓唱戲,但沒有正日時間長。尸臨那天,除了吃飯時間,從早上鼓樂響起,直到深夜,唱到人走戲散,東家散糖散煙直到最后。天完全黑下來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響得時間越長,天空照得越亮,說明死者有福,兒孫齊全,日子紅火,逝者泉下有知,也該含笑九泉了。夜深人靜,聒完欞,就該守欞了,孝子輪流值守,按理女兒侄女等女眷們要輪流哭泣,直到黎明燒過引路車才罷。
清晨吃罷油糕粉羊雜,按時辰起材,祭畢,孝子們抬起棺材,放到拉欞車上,掃材底的人趕著清掃,掙八十塊掃材底費,然后停材喧棺,鼓匠吹一陣,歌手唱一陣,喧棺一般是孫字輩湊份子按時間加吹的。鼓樂一停,放炮上路,孝子們拄著喪棒前邊拉車,過去時挽繩子真拉,現在棺材放到汽車上,不過是拴上幾十米白布,做做樣子,象征性地拉一截。到第一個十字路口,長子摔了喪盆,孝子們卸麻辮,婦女們依原路返回家里,剩下的人坐上車,隨欞車回村,到村外墳地下葬。
真正意義上的土葬,這時才算正式開始。到了墳地,將枕木平墊在墓穴底,頭起窯洞安放好衣飯缽,有的還要埋文房四寶虎骨等明堂品,然后用粗繩木棒系著棺木,徐徐下葬,安放平穩后,放上生磚板瓦,上邊有逝著名姓生辰八字及死亡日期。主家填過土后,孝子們才趕大輪小地填土埋棺,之后抬杠的人也加入進來,不許互喊名字,順三圈,倒三圈,之后才可以自由地填土。一會兒,掘出的原土填滿,又壘起高高的墳丘,長孫插上墳桿,搖一搖,,點香,燒紙,祭奠,最后的祭菜由主家準備。在墳邊燒化所有的紙扎和紙錢,也有的將最大的絹花圈扣在墳上。每個人必須吃一口祭品,空不得肚子離開。至此,才算入土為安。
復二那天,到墳上看一看,填點土,燒紙祭奠,之后,就在家里欞位遺像前祭奠了。七天一祭,日子若正好撞七,還得剪無色旗破煞。七七四十九天后是盡七,最后一祭,至此,土葬才算真正結束,再早要百天,孝子們才可脫白鞋理發。
整個過程,相當復雜,弄得人身心疲憊,欲哭無淚。
這就是我親歷的晉北土葬鄉俗,自然,所記簡略不過,真正講究的土葬,比這何止繁雜百倍。
【土葬現代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精選經典散文隨筆10-26
散文的隨筆11-08
秋韻散文隨筆散文10-26
有關散文隨筆的經典散文10-26
現代優美散文朗誦10-26
現代經典散文(精選120篇)02-06
現代散文精選短篇60010-26
清明隨筆散文11-05
散文d隨筆06-25
隨筆優美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