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擁有教育的智慧隨筆
教育,不是只有愛心就夠,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教育的智慧從哪里來》一書中,王曉春老師點評100個小學教師提供的案例,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地剖析。讀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似乎走在熟悉的行徑,自己的影子在其中若隱若現,不禁一次次自問,教育的智慧從哪里來?
一、教育的智慧來自于不斷地反思
教師應該成為一名思想者。一名教師如果不斷地觀察學生、發現學生、研究學生,并尋根究底地思考,就會不斷地產生新思想,這些新思想會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著學生,影響著學生。書中《這個班主任到底怎樣當》的案例中,老師敘述自己的班級經常上學期好好的,下學期卻鬧翻了天,得出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善良,因而困惑班主任該怎么當?王老師第一次的回復是給這個老師出了幾招,其中最觸動我的是這個班級之所以會如此,是自己動腦筋不夠。建議老師到學生中征求學生意見,反思自己的言行,調整自己的做法。這個老師再次回復,卻是為自己找推脫的理由,王老師直言不諱:您這種思維方式令人擔憂,總是傾向于把事情弄不好的原因歸結為別人,這樣如果形成習慣,會嚴重阻礙您業務水平的提高。之后第三次回復,這個老師的思路是漂移的,鏡照自己,深覺作為一個老師,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質,而不是完場自己眼前的任務,應該反思自己的工作,學到新的視角和思維模式,同時不自我譴責,而應該對自己進行冷靜觀察和分析,多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才稱為擁有教育的智慧。智慧源于思考。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習慣思考,這是教師的必修課,也是教師走向成熟的標志。
二、教育的智慧來自于學會研究
書中《找罵》這個案例令人心碎,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因為得不到媽媽的愛,便故意在教室里制造各種契機,目的就是為了要各科老師罵自己,看見老師罵自己,就好像媽媽還在自己身邊一樣。這個孩子用這種方式尋找失去的母愛,恐怕是很多老師始料不及的。每一個老師都領教過這個孩子,卻沒有人去研究他,因為大家沒有研究的習慣,而是更習慣于“教育”這個孩子,而所謂“教育”者,批評也。然而,批評并不是一種研究方式。
“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王老師的話字字敲在我心。在平時的教育中,遇到問題時我會提醒自己首先要想為什么,再想怎么辦,并且嘗試著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應的辦法,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思考著,實踐著,明白了要想做一個智慧的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種種案例,不是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而是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背后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了解和思考過程蘊涵科學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實際的問題解決的結果,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
三、教師的智慧來自家校雙方的合作
在《指導家庭教育,教師義不容辭》一文中,王老師說,指導家長,不是你愿不愿意的問題,甚至不是你做沒做的問題,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問題。拒絕指導家庭教育的老師并沒有剩下力氣,恐怕正相反,他們會更勞累。窮與應付,疲于奔命,被動之極。他主張家長開成“專題指導”型的。班主任少說那些應試主義的話,給家長講講如何培養孩子良好性格是正經。要少說空話,多支招。
家庭教育真的非常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增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全面的發展。”但實際中不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長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這份責任來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教。這就要求我們自身必須勤學善思,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只有我們自身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和實踐水平了,我們指導家長才能游刃有余。但我們不能去埋怨家長不會教育孩子,而是要去指導他們如何教育孩子,教給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家長地全力配合和信任。讓教師與家長的關系變得融洽、和諧。
因此,我認為,作為教師,要擁有教育的智慧,也就是要擁有科學的精神,研究的態度,反省的能力,實踐的技巧,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擁有教育的智慧隨筆】相關文章:
智慧的輕舟隨筆10-02
創新的智慧隨筆10-07
智慧校園隨筆10-05
人生智慧隨筆10-26
關于我擁有什么隨筆11-18
擁有渴望散文隨筆10-07
閱讀隨筆慶幸曾經擁有10-07
珍惜擁有時的幸福隨筆10-07
智慧與愛情優秀隨筆01-08
曾經擁有,也算美好隨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