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馳神往的遠方游記隨筆
最近幾天有的同學自駕游去西藏,看著他們一路上發回來的照片,我的魂兒也好像跟著他們走了,沿著中國最美的國道一路向西,向著世界屋脊進發,雅安、康定、瀘定橋、折多山……,一路上盡是風景、盡是故事。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但是身臨其境才應該是最真實、最完美的體驗。感嘆之余仍是感嘆,本來是自己最向往的生活,卻總是別人在過,自己好像永遠是個看客。
看客的理由緣自不自由,細數種種不自由,無非是沒時間、沒錢、有拖累。果真如此嗎?窮有窮游,富有富過,其實這些都不是阻礙你實現自己愿望的必要條件。自由是相對的,人活在世上首先要為生存而努力,這是你必須擔當的責任個和義務。其次,是外部環境強加給你的一些“莫須有”的責任和義務,應該有所取舍。人生在世,每個人可能都有原罪與后福,誰的罪誰受,誰的福誰享,可能是宿命。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誰的包袱自己背,不要把自己當做救世主,總有越俎代庖的心理,拿不起的事情就要放下,否則會越活越累。在一生有限的時間內,忙里偷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許才是最好的生活;相反,很多人總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結果是等過了人生的時效,吃不動了,喝不動了,玩不動了,樂不動了,最后落了個“空悲切”。所以,能去西藏自駕游的人,一定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熱愛生命的人。
我也是個愛旅游的人,我心中的旅游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種文化的修行,一種心靈的超脫。不一定要拘于一定的形式,非要跟著人群豪華游,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拍照,然后回來炫耀;或者像徐霞客那樣不顧生死,非要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可。且不說你有沒有這種能力,關鍵是這種方式能不能讓你感到身心愉悅,達到旅游的目的。其實旅游不但是身在游,而且更重要的是心在游,跟對了人,去對了地方,才是一場神游,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這種境界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否則就變了味兒。話說回來,多數人的一生都是一種隨遇而安的過程,沒有幾個人能夠始終隨心所欲地瀟灑,或許通過短暫的旅游偶爾釋放一下心情,找回在世俗的生活中迷失的自己,也不失為一種小小的快樂!
說起旅游,還是繞不開“游圣”徐霞客,在我開始和他“相遇”以前,除了在中學課本上知道了他的《徐霞客游記》外,別無他知。以前有一段時間我從事售后服務的工作,要在全國各地跑,有工作、旅游一舉兩得的“苦樂”。大約在2003年,有一次我到江陰黃塘鎮去工作,廠家安排我們每天在一個酒店用餐。有一天晚上我們在那里吃飯,少老板娘給我們上菜,她長了一副“國際面孔”,媚眼迷離,眼眶凹陷,高鼻梁,高顴骨,蠻漂亮的,好像和當地人不一樣。我調侃說,你長得像外國人,你娘家是哪里人?她笑著說,我就是本地人,娘家離這兒不遠,馬鎮,你知道徐霞客嗎?他就是我們的老鄉。她的話令我有點驚訝,使我多年后又想起了徐霞客,那一天我才知道徐霞客是江陰馬鎮人。因為有“名人”助興,所以那天晚上很高興,我們師徒倆一人喝了兩瓶黃酒,結果是酩酊大醉,至此又知道了黃酒的厲害。那一次工作結束后,我們又順便去參觀了一趟附近的華西村。登上華西金塔,眺望著天下第一村,看著一排排藍色的別墅和遠處的山頂公園上起伏蜿蜒的“小長城”,你不得不感嘆這里的富裕與精神,那一刻我忽然想,到底是該用“地靈人杰”還是用“人杰地靈”來詮釋江陰這個神奇的地方?及至我們第二次去黃塘時,黃塘鎮已改名為霞客鎮,一個響當當的名字。
大約一年后的四月份,我出差到了浙江寧海,我們的機床賣到了那里,有了故障。剛到的時候心里是有壓力的,這個廠給日本汽車生產配件,沖壓的過程中出現偶爾停車的情況,一旦停車,模具沖頭就會因出現裂紋而報廢,一個沖頭五千塊錢,已經壞了十個沖頭了,來了幾波人找不見原因,用戶很惱火。最后經監控檢查是一個按鈕受震動后出現了瞬間的斷路,導致停車,過后又恢復正常。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問題解決了,心里就輕松了,后來我抽時間順便在寧海的大街小巷轉悠了一番。那時的寧海繁華而古老,繁華的大街背后的老城區還在,錯落有致的民居留出了數條相互貫通的小巷,有點青磚碧瓦的顏色,又有點土里土氣的味道。大媽們提著自家的蔬菜在小巷子里兜售,巷子里盡是賣小吃的,做小買賣的,我樂在其中,感受著這里的風土人情。遇到了一個包子鋪,看著雪白而精致的小籠包子,忽然就餓了,買了幾個吃,有茴香餡的,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野菜餡的,味道都很不錯。其實不止是寧海,南方的小籠包子都有特色,和北方的大籠包子大同,各有千秋。我想這種“苦樂”也算是一種旅游的收獲吧。
寧海小城邊有一條河,河兩邊正在修公園,旁邊的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是個公園,有臺階向上延伸到零落在山上的小憩的亭子和觀景臺,它們被翠綠簇擁著,顯得格外尊貴。這里白天有晨練的人,晚上伴著點點燈光,小情侶們依偎的身影便成了夜的魂靈。在小河旁邊的綠地上,有一尊雕塑,是一個頭綰發簪、身穿著長袍、肩挎包袱、手持黎杖、昂首向前的俊拔的古人。我問當地人這尊雕塑是誰,他們告訴我,那是徐霞客。我當時很疑惑,不知道寧海為何要塑徐霞客的雕像,又是當地人告訴我,說是徐霞客就是從寧海出發開始旅游的,他們這里五月份要開旅游節了。這是我在外“云游”期間第二次和徐霞客相遇,由于自己當時的孤陋寡聞,還是沒有搞清楚江陰的徐霞客為何要從寧海開始旅游,離開寧海后這個疑問便沉在了心底。那一次寧海的工作結束后我們乘大巴去了福建,從寧海出發,過溫州出蒼南進入福建,然后從大巴車上就偶爾能看見大海,也是一路的風景。尤其是第二天早上從福州乘大巴去廈門,大巴車沿著海濱奔馳,陽光灑在遠處的海面上,海水的光影在歡快的波動,我們在霞光飛舞與太陽雨的瀟灑下疾馳,路邊的翠綠紛紛匍匐。我想,美途中的旅程也許是上天對我們這些常年在外奔波的游子的一種安慰吧!
十幾年后的今天,我變成了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沒有了“自由”,就連出去旅游一次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很是羨慕那些看起來很自在的同學。身不由己的日子,心里倒有了反芻的機會,于是又想起了徐霞客,想起了多年前沉在心底的問題。我想知道徐霞客和寧海的淵源,更想明了幾百年前的徐霞客寄情山水的精神世界。
《徐霞客游記》是“游圣”一生成就的總結,是一部名垂青史的奇書。“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寧海這座小縣城竟然是他的游記的開篇之作,這就是寧海和徐霞客淵源的由來,所以寧海人特別驕傲。寧海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明朝名臣方孝儒、現代畫家潘天壽、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柔石等都是寧海人。但是為什么徐霞客要將寧海作為他的游記的開篇之作卻無定論,一種說法是徐霞客游天臺山的途中遭遇了老虎,被當地人解救,所以他把寧海作為其游記的開篇之作。另一種說法是他在寧海遇見了一位紅顏知己,所以寧海成為了他的游記的開篇之作。歷史的真相或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但是他卻沒有說明,給后世留下了懸念。
我在感嘆“游圣”的的驚世駭俗的傳奇人生的同時,更是迷惑于他內心的“魔力”,是什么力量讓他有了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不畏生死、跋涉群山的勇氣與毅力?專家們的解釋是他有愛國精神、有科學精神、有實踐精神,我總覺得好笑,好像他讀過辯證唯物主義的書一樣,關鍵是這種精神是怎么來的?徐霞客有一個從南宋時期傳承下來的名門望族的文化積累,更有一個能給他以物質與精神支撐的偉大的母親,這些都是他成功的因素。但是,最關鍵的是他自己是一個“奇人”,這種游圣精神無疑是他內在的天賦與熱愛,所以才會有后來的“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奇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最深的感受可能是他留給了后人的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經歷,他提醒后世的人們,人的一生也可以這樣渡過。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奢望越來越多,卻又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想逃遁,或許“生活在別處”是最好的解脫,哪怕是暫時的茍且也好。我們不妨像徐霞客一樣“云游”一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同時讓積郁在陽光下釋放,讓心靈在“朝圣”中安靜。正好在西藏旅游的同學發來了“人間天堂”的照片,蒼茫的雪山、碧綠的草原、白云的藍天、幽藍的圣湖,它們一起構成的圣地令人心馳神往。我多想游歷其中,感悟生命的神圣,蕩滌心靈的塵埃。但愿我的夢想能早一天實現,在人生的時效內,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
【心馳神往的遠方游記隨筆】相關文章:
崇湖濕地,令人心馳神往隨筆10-07
遠方的遠方散文隨筆10-07
遠方的路隨筆11-13
遠方的隨筆散文10-07
遠方隨筆散文10-07
走向遠方隨筆10-26
夢想即遠方的隨筆10-05
遠方的誘惑美文隨筆10-11
眺望遠方的隨筆10-01
關于遠方的隨筆散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