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祭祖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祭祖的作文1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所以我們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回老家掃墓。
為了迎接這天的到來,奶奶也早早的蒸好了雞蛋,殺好了雞,準備好了行李。為什么要吃雞蛋呢?我問了奶奶,奶奶說:在掃墓時,我們要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征《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吃雞蛋就成了習俗。
在去掃墓的路上總有熱鬧的集市,大人們就會下車買鞭炮、冥錢、蠟燭、白酒、茶水。而我也會趁這時下車透透氣,路邊總會有各種美艷的鮮花,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摘花,我會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車上的時間是那么漫長,空氣悶悶的。終于來到了老家的房子。我們會在這里休息30分鐘,爺爺會上二樓看去年養的`蜜蜂有沒有乖乖聽話,我弟弟們總喜歡跟在爺爺后面湊熱鬧,弟弟被調皮的蜜蜂蜇了幾個像玉米粒大的包。
30分鐘過去了,我們再次回到那個灼熱的車里,開始了我們這次掃墓之旅。在這車里顛簸了半天,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墳前。一下車,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整個世界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算天氣再怎么惡劣我仍然不會放棄祭祖的。因為我知道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有多大,沒有他們以前的努力奮斗,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來到山上,到處上滿了雜草,爸爸叔叔們負責除草,嬸嬸奶奶負責搞好貢品,爺爺負責擺放好鞭炮,而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燒香。
一切都搞好了就開始祭拜,我手上抓著大將的香分給每個人,每人6根。每個人都對這祖宗喃喃自語,而我則要祖宗保佑我考試順利。拜完后點炮了,爸爸叫我先帶弟弟們回到車上,怕鞭炮打到我們。而他們則離得遠遠的,用手捂著耳朵。等到炮聲全沒,我們還要等火都滅完了才走。
掃完墓時,天已經黑了。摘了幾串香蕉我們就回家了。我們的掃墓之旅也完結了。回家的途中,因為一天的祭祖,我們都累了,在車上合上眼睛進入了夢鄉。
祭祖的作文2
在我的老家安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冬至祭祖”,別認為這很普通,其實我們全家人對其是非常重視的。在離老家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小鎮——許嶺鎮,是我們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許嶺,安葬著我們徐氏幾十代先人們。山上,數不清的樹木,荒草和荊棘,證實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為了祭拜祖先,我們也不會屈服,折斷多余的樹枝,踩平多刺的荊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墳地,我們看見了大大小小的'墳。爺爺帶路,先找到我們最親近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墳上的荒草,爸爸拿著三根香串上六張紙錢插在墳頭上,接著叔叔拿出一疊紙錢在墓碑前點燃,我當時親眼看見墓碑上玄孫一欄里有我和兩個弟弟的名字,還有幾個沒見過面的堂兄弟的名字,當時我的心情很沉重,為什么他們沒有來祭祖呢?
也許是他們有重要的事情,沒有回來。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著我們就要給祖先叩頭了,叩頭時,先要雙膝跪下,然后雙手觸地掌心向上,叩頭三次,這樣重復三遍才是對祖先最恭敬的禮節——三拜九叩大禮。最后,我們要把祖先“請回家”。回家后,要將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還要擺上供品,這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雞、魚、肉、豆腐、糕點、水果、酒、茶等一樣都不能少,而且雞和魚的頭要向著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飯,在吃年夜飯時,餐桌上也要空一個座位,那是留給祖先享用美食的。從12月21日到12月25日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斷的,否則寓意香火不旺!到12月26日的早上,我們就要送祖了,送祖時要將供品移到餐桌上,雞和魚的頭也要向著門外,我們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門外拜三拜,以示將祖先送回到極樂世界。這樣整個冬至祭祖儀式才算結束。就像奶奶祈禱時說的那樣,祖先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保佑我們,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讓我們也時時刻刻懷念他們吧!
祭祖的作文3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伴隨著這既響亮又有節奏的鞭炮聲,我們又過年了。
我們中國過年的習俗當然少不了祭拜祖先,在我老家江山,祭拜祖先可是一件極為神圣的事情。祭祖時,要神情嚴肅,態度恭敬,腦子里千萬不能想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根據習俗,我們要在大年三十那一天放鞭炮紅紅火火地接待祖先到家中來過年,一直到新年初三那一天,再放鞭炮把祖先熱熱鬧鬧地送走,到初四這天,再去祖先的墳頭上掃掃墓,說說話,愿祖先在天內之靈保佑我們。在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這幾天,每天早晨,我們都要把貢品擺到陽臺上,然后拿三支香,點燃后,對外拜幾下,拜的姿勢為:雙手合攏,掌心向內,彎腰45度,向著四面八方重復做這個動作,然后將蠟燭點燃,再拜幾下,把香插到香爐里,清晨的祭拜儀式就結束了,每天要進行2次祭拜儀式,早一次,晚一次。
在祭祖臺上,有些祭品特別引人注目,如那高高的飯塔,做一個飯塔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也曾體驗過一次。我先找來一個吃飯用的碗,然后把這個碗用米飯鋪得嚴嚴實實的,再用手把米飯壓得緊緊的,注意,千萬要壓實,可不能偷工減料哦!因為這就好比房子的地基,是飯塔最重要的一部分。接下來就要做塔身了,做塔身可要比做塔基難多了,塔身與金字塔差不多,越到上面越尖。在飯塔的上面放一個桔子,是吉祥如意之意。在桔子上面放一片柏樹葉子,象征著四季常青,再在塔身上貼一張紅色的'含有喜字的剪紙,襯托出節日的氣氛。相傳,飯塔堆得越高越勻稱,來年家里就越容易豐收、高升、發財。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祭祖儀式是多么隆重,希望這種儀式能代代相傳。
祭祖的作文4
灰白色的半圓形墳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祖父母的名字,黑色的隸體,表面覆蓋著一層淡淡的灰塵,有些模糊。石碑前,擺放著一把筷子,白米飯、鳊魚、豆腐,冒著熱氣。一個青銅色的`香爐里,插著一柱香,一縷縷青白色的煙裊裊地地向上空飄去,煙頭上,閃著微弱的的火光。一團煙灰掉落下來,落在了香爐邊上,被風一吹,四散開來。
爸爸正蹲在石碑前,燒紙錢, 紙錢各色各樣:有“銀子”、“百元大鈔”“樓房”……煙很大,隨風四處飄散,熏得我直咳嗽。
“過來拜拜爺爺奶奶!”爸爸臉色很凝重,語氣很嚴肅。
每年年初一都是這樣,只是個形式而已,為了能趕快玩手機,我急匆匆拿來一張紙,鋪在地上,跪了下去,草草地磕頭、作揖,又匆匆地站起來,準備從口袋里拿手機玩。
“要虔誠,不要匆忙。”爸爸對我的表現十分不滿,語氣里含著埋怨。
不就是走個形式嗎?何必搞得這么較真。我暗暗地想。
爸爸抬頭看了我一眼,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百善孝為先。祭祖是為了緬懷祖宗。沒有祖祖輩輩生息繁衍,一代養育一代,哪有今天的我們?祭祖是提醒我們不能忘本啊!”
老爸一席話,說得我的耳根滾燙滾燙的,原先總以為祭祖是走過場,沒想到這里面蘊含著做人的道理。
“爺爺奶奶在世時,對你怎樣?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這些恩情難道不應該牢牢記住,他們去了,在跟前盡孝是不可能了,現在,只能在墳前誠心誠意地祭拜了!”爸爸繼續用低沉、沉穩的的聲音說著。
爸爸的話勾起了我的回憶,爺爺奶奶那慈祥的笑容仿佛就出現我的眼前。我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不由“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心無旁騖,恭恭敬敬地磕頭、作揖……
祭祖的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牧寫的《清明》,這首詩讓我想起今年清明節和家里人一起回老家給爺爺上墳的情形。
4月5日一早,我和爸爸、媽媽、奶奶、叔叔一起,我爸爸開車,準備走的時候,發現早晨好大的霧,我爸爸小心翼翼地開著車,車外什么也看不見,車子開到通江大道的時候,霧慢慢散去了,我向車窗外看去,油菜花在田野里盛開了,金黃色,一大片、一大片,非常壯觀,勤勞的蜜蜂也在忙著采花粉,不時有蜜蜂飛到車子前面的玻璃上,留下一道一道的痕跡。
中途我爸爸和叔叔下車,買了準備給我爺爺上墳用的紙和鞭炮,快到11點的時候,我們到了我爺爺安葬的地方,車子不能開過去,我爸爸把車子停在一戶人家門口。因為昨天老家下了一天的雨,山里的`泥路還沒有來得及干,我只走了幾步,漂亮的白運動鞋就已經臟了,我非常心疼,但沒有辦法,只有繼續往前走,不一會,我們大家到了我爺爺的墳前,爸爸和叔叔拿出剛才買的草紙,在爺爺的墳前燒起來,爸爸也要我給爺爺燒紙,我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張、一張地燒,后來我膽子也大了,也好像大人們一樣,大把、大把地燒了,最后我在爺爺的墳前磕了3個頭,爸爸和叔叔又到其他的親戚墳前也燒了紙,最后所有的紙都燒完了,爸爸和叔叔開始點燃了鞭炮,我們就離開了墳山。
中午我們在老家的親戚家吃好飯,和爸爸媽媽他們一起到鎮上,買了一些土特產,就回來了。
爸爸說,以后每年的清明都要回老家給爺爺上墳,我期待著,明年的清明早點到來。
祭祖的作文6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聽導游講解,當時因為戰爭的原因,全國人口分布不均勻,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要把當時人口最多的山西省洪桐縣的居民,進行集體大遷移。官府要求人們在洪桐縣大槐樹下集合,人們都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大槐樹上的老鸛也在“呱呱”地叫著,好像舍不得人們離開似的。官府為了防止人們逃跑,就在移民的小趾甲上切了一刀作為記號,從此,移民的小趾甲就成了兩瓣了。而且現在只要人們看到小趾甲是兩瓣的,就認為彼此一定是老鄉,一定是大槐樹移民的后代。
我們剛到門口就看到了用鮮艷的花朵擺成的“尋根問祖”四個大字。
緊挨著的是第三代大槐樹,在雨后的陽光下顯得青翠欲滴,它雄姿威嚴,腰系紅帶,頂天立地。人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留念。
祭祖堂里羅列著全國所有的姓氏,排在前頭的是比較常見的大姓,在后面的是不太常見的,密密層層的,布滿了十個格子。
我和爸爸還有姐姐去祭祖堂拜了我們的胡姓祖先,為祖先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
在祭祖堂,我們還知道了每個姓氏的來源和家訓,可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胡姓的來源和家訓,真是遺憾。
“哇!這么多根雕啊,雕刻得真精致。”它們一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看!那個老壽星爺爺胡子長長的,滿面笑容,好像在看著我似的。旁邊還有九條飛舞的`巨龍纏繞在一起,象征著中華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抵抗外國的侵略,維護祖國的尊嚴,因為龍是中國的象征。
這次洪桐大槐樹之行,不僅讓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更讓我知道了古代勞動人民背井離鄉的無奈和不遠萬里尋根祭祖的人們的喜悅之情。
祭祖的作文7
清明前兩天,母親決定帶我回鄉掃墓
祭祖。我聽了這個決定后,既高興,又好奇,終于可以知道掃墓是怎么回事兒了。以前每次回老家,母親都要去給太奶掃墓,可每一次我要跟母親去的時候,母親、爺爺奶奶都不讓我去,他們告訴我說,等我長大了再帶我去。今年我已經十歲了,終于可以去掃墓祭祖了。
掃墓前,母親帶我去商店買了幾捆大黃紙和一些大寶紙,母親教我疊大寶,我們一共疊了4方便袋元寶。奶奶告訴母親說今年好填墳,母親又準備了一把鐵鍬。母親還給我講了一些有關掃墓祭祖的禁忌,比如到了墓地要嚴肅,不要亂說話,能幫他干點就幫他,不能看著就行。
掃墓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春風和煦,母親領著我,20多分鐘就到了墓地,這是一塊公共墓地,方圓近10公里,附近這十個村子的人老了,都葬在這里。我家的祖墳有四個,墳上都長著很高的蒿草,每座墳頭上還有一塊磚頭,母親先到附近挖了些新土,每個墳上都填了點,然后拿出四張大黃紙,每個墳頭上都用磚頭壓上一張。接著母親告訴我每個墳都應該怎么稱呼,燒紙要按輩份高低順序燒,輩份最高的先燒。我也拿著一根事先準備好的棍子幫母親燒。在太奶奶的'墳前,母親問我:“還記得你太奶嗎?”我說:“記得!”
母親聽了就說:“那你就給你太奶多燒點吧!”
燒完紙,我和母親就往回走,路邊的楊樹正泛著新綠,田地里也熱鬧了起來,農民開始整地準備春耕,“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母親跟我說,“你看,多應節氣啊,大家都忙起來了,到什么時候辦什么事兒!”
清明掃墓祭祖,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還知道了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之一。
祭祖的作文8
今天是清明節,我隨著媽媽一起到鄉下祭拜姥爺。
在我的記憶里,有一首古詩這樣描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可今天不僅沒下雨,反而是艷陽高照,不過媽媽卻是一臉的惆悵,一路上,除了對我說到了姥爺墓前要知道跪拜叩頭外,就沒有再多說其他的話。不明事理的我一路上蹦蹦跳跳,一會兒采野花,一會兒追蝴蝶。
當我們走到一個小山丘的坡面就見到很多墳墓,走近一座插滿五顏六色清明旗的新墳,“到了,坷坷過來,來給你姥爺叩頭。”媽媽哽咽著對我說。也許是媽媽痛苦的神情感染了我,我低著頭,悶不吭聲的跟著媽媽一起拿出掃墓祭拜的黃紙、冥鈔,開始焚燒。姥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對我特別好。當我跪在姥爺的墳前,不知不覺中往事就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為了不讓我失望,喘著粗氣還陪我練習打羽毛球的老人;為了我的.好奇心,頂著炎炎烈日陪著我去釣龍蝦的老人;為了坦護我,曾經被媽媽大聲嚷嚷過的老人……親愛的姥爺啊,您就這樣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里了嗎?任憑我們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再相見了?楊柳枯萎了,到了春天就會再返青,鮮艷的桃花謝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它會再開,可親愛的姥爺我卻再也見不到了。想到這兒我心里越發難過,淚珠大顆大顆地落下來。媽媽輕輕地拉起我,我們向姥爺的墳墓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祭拜完后,我們就往回走,也許是我的思緒有所停留,盡管滿坡的小草是那么的嫩綠,滿地如星星一樣的野花是那么招人愛,但我卻再也無心去理會它們……
清明節不僅讓我們增添了對祖先們的敬意,更提醒著我們要孝敬長輩,這真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呀!
祭祖的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天早晨空氣十分清新,一大早爸爸就喊道:”起床了,今兒清明要回老家掃墓!“聽到命令后全家都開始忙亂了起來。
爸爸開車到了奶奶家,準備好鞭炮、紙錢、香后我們就要出發了。
來到爺爺墓前,眼前就有一堆雜草,我們把雜草清理一番后,就開始拿出鞭炮點燃了起來,這也好讓爺爺在九泉之下的生活過得紅紅火火。然后我們又把香、紙錢,放到爺爺墓前,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跪了下來,我也不例外,不知不覺里我熱淚盈眶,淚水勾起了我小時的回憶:爺爺用他那粗糙的手牽著我稚嫩的小手,一起走進小賣鋪去買零食。小時候我是家中最幸福、爺爺最疼的人,我要什么爺爺就給什么,那時的我還小,經常向爺爺索要吃的。在我五歲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見爺爺了,于是我們奶奶:”奶奶,爺爺去哪了?“奶奶只告訴我爺爺病了需要休息,那時我也相信了奶奶的話,心里豁然開朗,感覺馬上就要見到爺爺了,于是,我默默的計算著,一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直到有一天媽媽把我帶到了醫院,病床上的爺爺帶著氧氣罩,我舒暢的心情一下子被眼前的氧氣罩所困擾,心里忐忑不安,擔心爺爺會離開我,沒想到在我的'記憶里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爺爺。
爺爺我想對您說:”我愛你!
“在我看來世上再沒有什么千言萬語比這句話更有價值了,爺爺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辜負您對我的愛與關心,我以后一定會好好學習,讓您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息的!
祭祖的作文10
上課的時候,時不時聽到外面的鞭炮聲響,響聲很刺耳,會不會吵醒安睡的靈魂?應該不會吧,記得以前自己去祭祖的時候,在鞭炮聲中就特別安靜,覺得這一切特別神圣。
有些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但在他的墓前,我仍然覺得很熟悉。沒有見過,卻依舊想念,或許這就是親情吧!燒紙錢的時候,我會偷偷地許下一個心愿,然后調皮地笑笑,以為他聽得到。紙灰滿天飛,飛得好高好高,長輩們告訴我那是他顯靈了,我信以為真,以為他就在我的身旁,只是我們都看不到。
現在呢?我不可能站在他的墓前再許下心愿了,我只能坐在教室里默默地懺悔,然后再許下心愿。現在的感覺不只是神圣了,因為多了一份沉重,或許是因為長大了,懂得了失去是再也得不到。
我的悲傷,他看不見也感覺不到,可活著的人卻可以知道。
我們總是習慣將自己的愛在心底隱藏,然后等到他不在的時候才知道后悔,才覺得不應該隱藏,因為人需要坦誠相待。
我們總容易看到離開的人的'好,卻看不到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的關愛,然后輕而易舉地傷害身邊的人,無盡地追憶離開的人,只有當身邊的人也離開的時候才知道后悔,后悔自己的不懂事和不懂得珍惜。
人為什么總是要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呢?為什么總是不懂得發現身邊的一切美好呢?
失去了,要怎樣去找回?找回了,我們又會怎樣?找回的美好已經不完美了,因為它的身上有了傷疤,可我們卻總是在看到傷疤的時候才會去真正地在意和珍惜。
這,也許是人的本性吧!
失去,我試著不再讓它充滿遺憾,好好的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再走遠的時候才大聲的喊著“不要離開”。
清明節,我沒有去祭祖,可想念依舊還在。
祭祖的作文11
今天是清明節,按照規矩應該去祭祖。
可是我為什么要去祭祖必須在清明呢?我帶著這個去問他,他不知道我又是查。原來是這樣:
“在春秋時期時,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就逃到了國外,逃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沒有力氣站起來時,隨行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就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個隨行大臣介子推走到沒有人的地方,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皇帝,也就是晉文公。上位后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逃亡的功臣,就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感到不公平,就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討厭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便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原來清明節祭祖是因為以前的君王在清明節前后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就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所以,每個節日背后都不知道經歷多少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的生活。
祭祖的作文12
祭祖,是春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通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床洗漱過后,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著祭祖的準備,有拿著香前往祠堂的,有搬著大批紅炮竹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著爸爸媽媽搬著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后,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里,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著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后,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并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里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后,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后邊站著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三旬上香后,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
接著,媳婦們和女輩們忙著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漬烤掉。”青壯年們捧著幾十盒炮竹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后,大伙們就接連著幾十盒炮竹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炮竹聲中,期待著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祭祖的作文13
清明節前兩天,爸爸決定帶我回鄉掃墓、祭祖。我聽了這個決定后,既高興,又好奇,終于可以知道掃墓是怎么回事兒了。以前每次回老家,爸爸都要去給太奶掃墓,可是每一次我要跟爸爸去的時候,爸爸、爺爺奶奶都不讓我去,他們告訴我說,等我長大了再帶我去。今年我已經10歲了,終于可以去掃墓祭祖了。
掃墓前,爸爸帶我去商店買了幾捆大黃紙和一些大寶紙,爸爸教我疊大寶,我們一共疊了4方便袋元寶。奶奶告訴爸爸說今年好填墳,爸爸又準備了一把鐵鍬。爸爸還給我講了一些有關掃墓祭祖的禁忌,比如到了墓地要嚴肅,不要亂說話,能幫他干點就幫他,不能看著就行。
掃墓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春風和煦,爸爸領著我,20多分鐘就到了墓地,這是一塊公共墓地,方圓近10公里,附近這十個村子的人老了,都葬在這里。我家的祖墳有四個,墳上都長著很高的'蒿草,每座墳頭上還有一塊磚頭,爸爸先到附近挖了些新土,每個墳上都填了點,然后拿出四張大黃紙,每個墳頭上都用磚頭壓上一張。接著爸爸告訴我每個墳都應該怎么稱呼,燒紙要按輩份高低順序燒,輩份最高的先燒。我也拿著一根事先準備好的棍子幫爸爸燒。在太奶奶的墳前,爸爸問我:“還記得你太奶嗎?”我說:“記得!”爸爸聽了就說:“那你就給你太奶多燒點吧!”
燒完紙,我和爸爸就往回走,路邊的楊樹正泛著新綠,田地里也熱鬧了起來,農民開始整地準備春耕,“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爸爸和我說,“你看,多應節氣啊,大家都忙起來了,到什么時候辦什么事兒!”
清明節掃墓祭祖,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還知道了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之一。
祭祖的作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灑家何處有,牡童遙指杏花村。關于清明節的順口溜兒還真不少。例如:十冬臘月冷嗖嗖,三十晚上熬燈油。正月十五花燈會,二月二龍抬頭,清明佳節把墳上,祭奠先人淚盈喉。五月初五端陽節,白蛇許仙不到頭。七月七日天河配,牛朗織女淚交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嫦娥犯憂愁。九月初九重陽節。要看菊花上高樓。來到東陳,在爺爺的帶領下我來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墳前,遠遠望去,金黃的油菜花間加雜著一些白色的蝴蝶,當晚慢慢走近的時候,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就撲棱著翅膀飛走了,緊接著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堆土。那些土堆成了圓錐體,上面擺了一個碗形的泥土,中間還系了一根紅色的帶子,仿佛是留著老爺爺、老奶奶他們吃飯用的,而那堆一城堡似的“小土丘”前面,竟是一塊令人顫抖的墳墓。
只見那墓十分古老,上頭是灰白色的,下面卻是被火燒的黑色。“范繆沁啊,你快點兒來拜拜呀,站在那兒做什么呀?”爸爸一邊撥天面前的油菜花,一邊探出半個臉來,手中拿著打火機問我。“哦,來了!”我敞開衣服,向爸爸那兒跑去。也學著爸爸的樣子撥開油菜花,蹦蹦跳跳地進去了。奶奶早就站在一旁等候了,見我來了,就扶著我的肩,向旁邊一比劃,推到墓前說:“站著拜,四下。”我服從了。這時,能能又遞過一沓冥幣,指指早已生起火來的'堆,對我努努嘴說:“燒吧!”我“哦”了一聲,蹲了下去,彎下腰。撕掉封口,默默地把手伸向火堆。點著點著,我就模模糊糊地想起往事:小時候的我不懂事,爺爺在抱我的時候,眼鏡兒不注意被我這個賊“偷”走了,等你發現的時候,我重重地往地上一摔,一眨眼,眼鏡兒上的玻璃片向四周濺起,還劃破了他的手指。正當爺爺伸手要打我時,還是老奶奶抱走我,老爺爺勸住了爺爺,我才僥幸“逃命。”“你今天咋了,怎么總發呆啊?”媽媽瞪大眼睛,皺著眉頭,撇著嘴問。我沒回答,繼續點著紙,但還是心不在焉的……
祭祖的作文15
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燒寒衣是個有技術含量的活兒,凡送給死者的衣物、冥幣等物,必須焚燒得干干凈凈,唯有如此,這些陽世的'廢紙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綾羅綢緞、金銀財寶。倘若有一個紙角沒有燒盡,那么對不起,你將前功盡棄,你所祭奠的亡人將得不到半分好處。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許多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祭祖的作文】相關文章:
祭祖小學作文04-20
清明祭祖作文02-14
祭祖優秀作文03-03
有關祭祖作文06-05
祭祖對聯10-08
祭祖的對聯01-01
清明祭祖小學作文06-30
清明祭祖小學作文02-05
祭祖高考作文06-07
清明節祭祖的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