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糧愛糧征文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征文吧,征文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與教育,內容選擇主要是頌揚和體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征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節糧愛糧征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糧愛糧征文1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萬物維艱”當我們看到這些耳熟能詳,張貼在食堂墻上的詩句,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到底有沒有做到這樣?沒有,我們還可以看到食堂里堆積如山的剩飯剩菜。
農民辛勤地耕耘,雨露及時地澆灌,陽光無私地照耀,才培育出了這金燦燦的稻谷與綠油油的蔬菜。每一粒米飯,每一棵蔬菜,都蘊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里堆積如山的`剩飯剩菜。
也許你覺得你并未在浪費,也許你覺得浪費這一點算不了什么,也許你覺得我們祖國地大物博……現在科技飛速發展,城市變化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節約”在人們的心里已日漸被忽視和淡忘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后果不堪設想!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塊錢,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3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哪怕1毛錢,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
在此,我建議: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
5、宣傳節約,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后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如果有剩菜要打包。
讓我們愛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讓我們宣傳這節約糧食的好習慣,讓我們呼吁“愛糧節糧,從我做起“這句令人深思的口號吧!
節糧愛糧征文2
我們學校現在有了免費養分午餐,但是有許多同學隨便的倒掉飯菜,讓人看了很是心疼。
糧食和水是生命之源,沒有糧食和水就沒有我們人類。但是現在人們鋪張糧食的現象特別多。“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古詩我們耳熟能詳,但我們根據這樣做了嗎?沒有,依舊可以觀察食堂那積累如山的剩飯剩菜。
有一天中午,食堂的工作人員將撒的飯和倒掉的飯加在一起足足有四十斤,這種鋪張多大呀!這些都是農夫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要想吃上白米飯農夫伯伯先要把種子撒到育秧田里,經過細心培育,發芽后,慢慢長成秧苗。然后,把秧苗從育秧田里請出來,分成一撮一撮地插到水田里,為了讓秧苗長得更好農夫伯伯頂著烈日,給秧苗澆水、施肥、噴農藥、拔野草……在農夫伯伯的細心照料下,秧苗們長出了嫩嫩的稻穗。稻穗越長越大,也越來越飽滿,秧苗成熟了。這時農夫伯伯帶著豐收的喜悅來收獲它們了。回到家里,農夫伯伯先用脫粒機從稻穗上把稻粒脫下來,然后再把帶皮的`稻粒送進碾米機,脫去外殼,才成了大米。要吃大米要經過這么多的過程。我們再鋪張莫非不行恥嗎?現在地球上的糧食這么少,我們肯定不能再鋪張糧食,肯定不能讓糧食再陷入危機。
我們現在要節省糧食,否則我們以后吃到的是什么呢?
節糧愛糧征文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對大家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行為,比如面包、饅頭吃兩三口就扔進垃圾桶,米飯吃不了兩下就倒掉了等等,這得是農民伯伯的多少汗水換來的呀!不知道農民伯伯看到了會多么痛心。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小題大做,不就是幾粒米嗎?但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根據今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四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為我國這一最大的問題你憂慮過嗎?
世界上,非洲的大部分國家仍舊很貧窮,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如果說,全世界每人每天節約10粒米,那就會救活多少人啊!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起,從自己做起每天節約生活中的每一粒米,讓我們都成為愛糧節糧的模范小衛士吧!
節糧愛糧征文4
當今,人們浪費的現象越來越頻繁。然而,浪費糧食的事件處處可見,要知道,人們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大約2億人呢!針對中國日益嚴重的“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北京市一家民間公益組織推行了“光盤行動”。
“光盤”就是吃光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記得有一次,我的表姐結婚辦喜事,便邀請了我們一家三口去參加。喜酒擺在凱悅大酒店,酒店里人山人海,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空位,主人好客,又講究人情面子,在這種場合下,一下子點了許多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酒足飯飽后,客人們紛紛離開,可桌子上還堆放著熱氣騰騰的飯菜。我們的酒桌上也一樣,雞鴨魚肉都未動過筷子,我望著那一盤盤好菜,覺得浪費很可惜,便問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我覺得我們可以把這些剩下的菜打包帶回家,你們覺得怎么樣?”爸爸看了我一眼,反問:“難道你不覺得這樣太沒面子了,不怕被別人看不起?”媽媽卻說:“好呀,打包!浪費多可恥呀,東西吃不完打包帶走太正常了,倒掉多可惜啊。”說著,叫來了服務員,把食物打包帶回了家。
回到家,爸爸便問我:“你呀,為什么就不能不打包呢?”我回答說:“爸爸,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珍惜糧食,實行“光盤行動”,因為全球平均每年餓死的人數高達1000萬,每六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以救活400萬的饑民,所以我們不能為了面子,而讓許多的人餓死。”爸爸聽了我的話,說:“看來,我今天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呀。”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同學們,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拒絕浪費,從我做起,爭做節約達人,向舌尖的浪費說不,不要讓“光盤行動”變成一個傳說!
節糧愛糧征文5
“ 節約糧食,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上幼兒園時,我們就學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句詩告訴我們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是要讓我們懂得珍惜糧食、愛惜糧食。
記得有一次 ,奶奶帶我到一個磨面的地方去磨面,只見一大堆小麥被放進一個機器里,機器的下面有兩個口,等機器停止運轉 , 那一大堆麥子就好像是被使了魔法似的, 變成了一小堆白面粉,機器的另一個小口里倒出了許多小麥的'麩皮。奶奶說我們吃的饅頭、面條等都是用這樣的面粉經過很多次加工做成的 ,那些麥子麩皮也不能丟掉,可以用來喂小雞、小鴨 。這件事更讓我知道了糧食的重要性,更讓我懂得了愛惜糧食。
媽媽告訴我,在很多貧窮的地方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小孩子更是上不起學 ,而我們每天吃著香噴噴的飯菜 有的同學卻不知道珍惜糧食,吃飯時掉得滿桌子是飯粒,有的把不愛吃的食物偷偷倒掉 ,等等。這些都是在浪費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有的人覺得浪費這點算不了什么,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全國13億人口就能節約13億粒糧食,而這13億粒糧食或許就能讓一個貧困地區的人們吃一頓飽飯,或許就可以讓更多的小朋友安心的去上學 。
同學們,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讓我們繼承和發揚節約糧食的好習慣,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希望大家牢記:“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節糧愛糧征文6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又是一年豐收的季節。當我每次吃飯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兒時在鄉下的田野上看著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的樣子,所以,我非常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
我也見過很多浪費糧食的現象,比如:在飯店,有些人明明吃不下那么多,卻點了好多菜,結果倒掉了許多,難道不是在浪費糧食嗎?在學校里,好多小朋友有挑食的習慣,喜歡吃的就多吃點,不喜歡吃的就不吃,結果也被食堂的阿姨或奶奶倒掉了,這多么的可惜啊!如果每個同學都這樣的話,那一年要浪費多少糧食呀。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古人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勞動換來的,愛糧節糧就是對農民伯伯勞動的尊重!我們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要帶動別人愛惜節約糧食。為了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利用雙休日的機會去鄉下親身體驗了這種感覺,只見收割機在田野里歡快的`奔跑,身后留下了一排排整齊的稻穗,農民伯伯用包裝袋將脫下來的稻子用小車裝起來送進倉庫,黑黝黝的臉上掛著閃亮的汗珠,看著他們馱著的背影,更加讓我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每次看到一些浪費糧食的現象,我腦海里就會想起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背影,雖然我還小,不能對這些現象說不,但我會從我自身做起,我希望能通過我的節約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們。10月16日是第34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天節約一點點,一年我們大家就能節約好多糧食呢!讓我們大家一起愛護糧食、節約糧食吧!不要把愛糧節糧當作一句空話放在嘴邊,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愛糧節糧的好榜樣。
節糧愛糧征文7
在我牙牙學語的小時候,媽媽常常教我讀《憫農》詩,于是我跟著念:“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詩,讓我始終記憶猶新,但那時我還小,不能體會詩中的含義,隨著我慢慢長大,直到我有時機回鄉下老家看舅爺,才親眼看到什么是“辛勤種植”,也才漸漸體會到了“愛糧節糧”的真正含義。
那一天,走在老家的田間地頭,我觀察許多上了年紀的農夫伯伯正在給農作物撥草澆水。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他們那一個個辛苦的背影在不停地勞碌著,讓我的心里又敬佩又擔憂,真是勤勞的一群人呀,可是這么熱的天他們的身體能吃得消嗎?正在思索間,我來到了舅爺家門前,舅爺家是新蓋的二層房子,有好幾間房子,其中有一間特地用來存放糧食,地上放著三、四個麻袋,聽舅爺告知奶奶說上一年收成不是很好,雨水有些多喲。等舅婆端上來做好的飯時,我發覺我們每一個人都吃得很認真,生怕掉一粒米,我邊吃著飯,腦海中不由得出現出那些正汗流浹背務農的伯伯們的背影,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發酸,從鄉下回來,我總也忘不了那些背影,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并漸漸懂得要疼惜糧食。
還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外面餐館吃飯。在吃飯時,隔壁桌子的幾個叔叔、阿姨們也正在美美地吃著,突然他們中的一個人接了一通電話后對大家說:“單位要求立即加班”,在座的人全部放下正吃到一半的飯菜,起身就走,我扭頭一看,哎呀,有些菜剛上桌還沒顧上吃呢,我正想說些什么,這時,已急急地走到門口的一位阿姨折返了回來,說道,“這些飯菜還沒吃呢,鋪張了多惋惜呀,我給咱們打包帶上,加完班后再吃吧”。聽到這些話,我正揪緊的心突然放下了,心里真是快樂呀,吃了別鋪張真好呀。通過這件事,我更加體會到要節省糧食。
不知不覺,我上三年級了,我漸漸領悟了《憫農》詩的意思,我也從心底里懂得了愛糧節糧的珍貴。以前我對愛糧節糧很不以為然,現在我覺得愛糧節糧很簡潔,它就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在我們的一點一滴中。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疼惜糧食、節省糧食吧,珍惜農夫伯伯們為我們種植的每一顆糧食,珍惜這些食物當中凝聚的辛勤汗水和辛苦勞作,用感恩的心去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每一天做起吧!
節糧愛糧征文8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我們不僅每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且長輩們還變著法子翻花樣地給我們搭配伙食:面包、雞蛋、紅燒肉、肯德基、自助餐……從中可見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我們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大家吃飯時,有沒有想過這誘人的糧食從哪里來呢?
古人有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合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它的深刻含義呢?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
記得有一次我吃飯的時候,感覺沒食欲,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地說:“媽,現在都什么時代了,還在講勤儉節約!”媽媽聽了這句話立刻就生氣了,說道:“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家里的收入高低,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的習慣。”
我聽了媽媽的話,無論剩下多少的飯也要吃了,絕不能浪費。媽媽還告訴我,現在全球許多餐飲業都提出了“光盤行動”的口號,這說明了浪費糧食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是啊,全球有五十億人口,我國就有十三億多的人口。假如一人一天一碗飯來計算,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億碗飯,但是農村里的田地正在急劇地減少,一片片農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那么一天就可以節約五十億粒糧食,這些糧食足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饑餓之苦。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計算,全世界每5秒就有一名兒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而十三億中國人每日白白倒掉的糧食飯菜一年累計下來足可以養活兩億人。這個數字的確是相當驚人的!
我們再來看一粒糧食的不平凡經歷。首先,農民在播種之前要經過除草、耕田、施肥、選種等工序。播下種子之后,從發芽到成熟期間,一直伴隨著一遍遍的除草、殺蟲、施肥,農民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揮灑著一把把的`汗水,侍弄著五谷雜糧長葉、開花,直至顆粒飽滿變成金黃。農民還要頂著驕陽收割、脫粒、晾曬,歷經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糧倉。之后,再經過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工序,最終成為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七斤四兩水”,我們又怎么能忍心浪費糧食呢?浪費糧食是多么可恥的行為呀!
糧食是可貴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做一名愛惜糧食的小衛士!
節糧愛糧征文9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你做起,從大家做起。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我們應當珍惜它,節省它。
我們吃剩了的飯也不要鋪張,要留下來給雞吃,給鴨吃,據我統計,我們一年餐桌上剩下的糧食,夠2億人一年的口糧。
有首古詩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就是一滴汗水啊。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鋪張著糧食!
每天,媽媽早上都給我煮面吃,我吃一半就不吃了,就倒掉了,媽媽總是罵我說不要鋪張,可我就是不聽,直到有一日·我和朋友出去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乞丐,他正在垃圾箱里撿吃的,那都是別人家不要了的東西啊!可他吃得津津有味,我看他可憐,就把我手里的面包給他吃,他用感謝的眼神看著我,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么一個小小的面包,就可以讓他這么快樂,我之前鋪張的糧食,那都夠他吃一年的.了。我最終知道了,鋪張糧食是不好的,以后我再也不鋪張糧食了。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做起,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不剩飯,養成勤儉節省的好習慣。
節糧愛糧征文10
節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作風,自古提倡節糧的歌謠詩句就有不少。
像“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聚沙變成塔,糧食堆如山”
“糧食本是寶中寶,有了糧食心不慌。主食揚炊耐饑飽,節約糧食很重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糧食的來之不易。可就是會有一些無意識的人在浪費糧食。記得去年有報道說:中國香港中秋節因為食品過期而扔掉的月餅,可以堆滿一個籃球場!
糧食問題乃燃眉之急啊!
況且基于我國實際問題的考慮:隨著畜產品與水產品產量的增加,飼料的用量急劇加大,如何減少其投入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所以,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的節糧意識,我國社會各方面已開展了各種新穎的調查體驗活動,列如: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播出了《節糧在我身邊——快樂體驗》活動。
棗莊開展“愛糧節糧”活動。
各種有關節糧的夏令營活動。
大小中學開展節糧在身邊調查活動。
山西長治市開展節糧在我身邊青少年體驗活動。
電腦里開發了有關節糧的游戲。
一位76歲的`老爺爺用綠豆、赤豆、黃豆、谷子、粟米、油菜籽、花菜籽等8種雜糧堆砌一座長100厘米、寬42厘米、高80厘米的“嘉峪關”,表達了對08北京奧運的祝福和對節糧行動的支持。
社區等場所還有招貼畫。
看到這些,難道我們還能不行動嗎?其實要做到這些并不難,據我調查的總結,只要做到:1、盛飯適量,碗里的飯要吃干凈,不隨便剩飯剩菜。
2、到飯店去吃飯,點的菜不要浪費,吃剩的最好帶回家。
3、不挑食,不偏食。
4、監督身邊的人,及時制止各種浪費現象。
經過這次調查,我也深刻的感受到節糧之風的盛行和糧食的重要。朋友們,讓我們與之一起同行!大力弘揚中華美德!節約糧食!使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安定!
節糧愛糧征文11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不僅每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且長輩們還變著法子翻花樣:面包、雞蛋、紅燒肉、雞腿……從中可見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我們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
同學們,不要以為我們能吃飽飯了,全世界的人也都不再忍饑挨餓。其實,我國就尚有20xx萬貧困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在非洲國家的孩子們更是飽受著饑餓的痛苦!在非洲有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忘記饑餓,在每天開飯前,就燒一大鍋水,然后在路邊撿來石頭放到鍋里。不停的煮,不停的煮。孩子們眼巴巴的看著冒著熱氣的'大鐵鍋。等待快點開飯,直到他們睡著!這是真正的無米之炊!很多當地的兒童因為營養的高度缺乏都危在旦夕!據相關報導:全世界營養不足人口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10億,這意味著全世界每六個人中間就有一個人每天挨餓。每年餓死的人至少有20xx萬,每5秒鐘就有一位兒童因為糧食短缺而死亡!全球的糧食儲備只夠人類食用15天。多少可怕的數字!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全世界正面臨一場愈演愈烈的糧食危機,我們必須愛惜糧食。
我們再來看一粒糧食的不平凡經歷。首先,農民在播種之前要經過除草、耕田、施肥、選種等工序。播下種子之后,從發芽到成熟期間,一直伴隨著一遍遍的除草、殺蟲、施肥,農民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揮灑著一把把的汗水,侍弄著五谷雜糧長葉、開花,直至顆粒飽滿變成金黃。農民還要頂著驕陽收割、脫粒、晾曬,歷經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糧倉。之后,再經過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工序,最終成為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七斤四兩水”,我們又怎么忍心浪費糧食呢?
糧食是可貴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做一名愛惜糧食的小衛士!
節糧愛糧征文12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碧綠的玉米地時,她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地里,遠遠看去,那身影有點矮小,有點駝背,但在我的眼里,那卻是世界上最為高大,最為偉岸的身影。那人是我的奶奶。
時光荏苒,帶走了許多往事,也留下了許多回憶。現在回想起來,童年的許多事情都與那地,奶奶聯系起來。奶奶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家婦女,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婦女一樣,她目不識丁,那地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農村,奶奶屬于比較勤快的人。她窄小的肩膀背過糧食,背過豬羊草,也背過我的童年。每年夏天,我都會被父母送到奶奶家。那時,天未亮,夢中的我就被奶奶叫起,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每天下地前,奶奶都要多帶上件衣服,扛著鋤頭,拿一條繩。多拿衣服是給我當“地毯”,鋤頭是用來鋤地的,繩子是用來回家給家里的豬羊捆草的。
每次我們踏著高低不平的地埂,到地里時天才剛剛發亮。在地頭上,奶奶會鋪上衣服,讓我坐在上面玩,自己開始鋤地。奶奶鋤上一陣,會喊我,害怕我嚇著。快到中午了,奶奶要把鋤掉的草拾起來,捆好,背回家喂羊,喂豬。回到家里,奶奶又要做飯,洗鍋,喂豬,喂羊……
那地見證了奶奶的付出,承載了一家人的希望。多少年,奶奶就在這塊地里辛勤勞作,掙點錢,作為五個孩子上學的學費。在讀書這件事上,奶奶是做得最好的,她省吃儉用,在村上第一個培養出了兩個大學生。在那個年代,是多么令人驕傲的事情!
記憶的大門又一次敞開,那地,那人和那些事又一次縈繞在我的心頭。時代發展了,簡陋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更多的人離開了那地那個村莊,進了城,住進了樓房。奶奶依然守護者她的那塊地,守護著她的希望。
現在,我坐在學校的餐廳里,看著被同學們倒掉的飯菜,已經裝滿了三四個泔水桶。這些學生已經忘掉了田地,忘掉了祖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眺望遠方,我似乎又看到那地里熟悉的奶奶的背影……
節糧愛糧征文1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知我們農夫伯伯種糧食的辛苦,我們要珍惜糧食。可我好像不是很明白,媽媽說:“那我們一起到鄉下外婆家去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了!”
插種秧苗的季節,我便來到了外婆家。外婆正趕搶著插秧苗,看著外婆勞碌的身影,我特別奇怪、興奮的跑了過去,卷起褲腳光著腳丫,下到水田。學著外婆的樣子插了起來。可我不管怎么努力,秧苗就是立不起來,不是倒在田里,就是浮在水面。就是不聽我使喚,好不簡單插好一株,心里可快樂了,于是一口氣插了十幾株。弓著背的我已經累的直不起腰了,腳泡的都發白了,腰酸背疼,身上全是泥巴。回頭一看,秧苗們東倒西歪、亂七八糟的。有的已經浮在水里了,有的只露出苗尖了。再看旁邊外婆滿頭大汗,快速的插著秧苗,她插的秧苗一排排井然有序。就像一排排的戰士。我問:外婆,我的行嗎?外婆笑著說:“行!我的外孫真能干,快休息吧!”這時候我好累啊!就離開了。不經意間一回頭觀察外婆正在重新插過的秧苗,我的成就感一掃爾盡。唉!太難啦,真辛苦啊!
吃過午飯,外婆要去給秧苗施肥。我想這個簡潔,就端起一盆化肥朝田間走去。沒走了幾步,手就開頭發酸,化肥刺鼻的味道讓我忍不住差點吐了起來。我屏住呼吸,連續走著,沒走多遠,手酸腳軟的我只好放下盆子。外婆觀察了說:“干農活,辛苦吧!你要疼惜糧食,它可是我們用汗水換來的!”我趕忙點頭同意。外婆挑著一擔化肥從我身邊走過。我看著她的背影,立刻對她產生了鄙視之情。也深刻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鋪張在餐桌上的糧食就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我聽了大吃一驚,看來我們平日不經意的鋪張是多么
回到家,爸爸又告知我,我們國家鋪張在餐桌上的糧食就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我聽了大吃一驚,看來我們平日不經意的鋪張是多么可怕。
我們節省糧食,是對勞動人民辛苦勞動的一種敬重,又是對更需要它們的人們的一種關心,幫忙,也是我們必有的美德。我以后肯定要做一個節糧愛糧的好兒童。
節糧愛糧征文14
在我牙牙學語的小時候,媽媽經常教我讀《憫農》詩,于是我跟著念:“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詩,讓我一直記憶猶新,但那時我還小,不能體會詩中的含義,隨著我漸漸長大,直到我有機會回鄉下老家看舅爺,才親眼看到什么是“辛勤種植”,也才慢慢體會到了“愛糧節糧”的真正含義。
那一天,走在老家的田間地頭,我看見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伯伯正在給農作物撥草澆水。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他們那一個個辛勞的背影在不停地忙碌著,讓我的心里又欽佩又擔憂,真是勤勞的一群人呀,可是這么熱的.天他們的身體能吃得消嗎?正在思考間,我來到了舅爺家門前,舅爺家是新蓋的二層房子,有好幾間房子,其中有一間專門用來存放糧食,地上放著三、四個麻袋,聽舅爺告訴奶奶說上一年收成不是很好,雨水有些多喲。等舅婆端上來做好的飯時,我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吃得很仔細,生怕掉一粒米,我邊吃著飯,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那些正汗流浹背務農的伯伯們的背影,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發酸,從鄉下回來,我總也忘不了那些背影,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并逐漸懂得要愛惜糧食。
還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外面餐館吃飯。在吃飯時,隔壁桌子的幾個叔叔、()阿姨們也正在美美地吃著,突然他們中的一個人接了一通電話后對大家說:“單位要求立刻加班”,在座的人全部放下正吃到一半的飯菜,起身就走,我扭頭一看,哎呀,有些菜剛上桌還沒顧上吃呢,我正想說些什么,這時,已急急地走到門口的一位阿姨折返了回來,說道,“這些飯菜還沒吃呢,浪費了多可惜呀,我給咱們打包帶上,加完班后再吃吧”。聽到這些話,我正揪緊的心突然放下了,心里真是高興呀,吃了別浪費真好呀。通過這件事,我更加體會到要節約糧食。
不知不覺,我上三年級了,我慢慢領會了《憫農》詩的意思,我也從心底里懂得了愛糧節糧的可貴。以前我對愛糧節糧很不以為然,現在我覺得愛糧節糧很簡單,它就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在我們的一點一滴中。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吧,珍惜農民伯伯們為我們種植的每一顆糧食,珍惜這些食物當中凝結的辛勤汗水和辛苦勞作,用感恩的心去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每一天做起吧!
節糧愛糧征文15
當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碧綠的玉米地時,她的身影就會消失在那地里,遠遠看去,那身影有點矮小,有點駝背,但在我的眼里,那卻是世界上最為高大,最為偉岸的身影。那人是我的奶奶。
時間荏苒,帶走了很多往事,也留下了很多回憶。現在回想起來,童年的很多事情都與那地,奶奶聯系起來。奶奶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家婦女,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婦女一樣,她目不識丁,那地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農村,奶奶屬于比擬勤快的人。她窄小的肩膀背過糧食,背過豬羊草,也背過我的童年。每年夏天,我都會被父母送到奶奶家。那時,天未亮,夢中的我就被奶奶叫起,開頭了一天的勞作。每天下地前,奶奶都要多帶上件衣服,扛著鋤頭,拿一條繩。多拿衣服是給我當“地毯”,鋤頭是用來鋤地的,繩子是用來回家給家里的豬羊捆草的。
每次我們踏著凹凸不平的地埂,到地里時天才剛剛發亮。在地頭上,奶奶會鋪上衣服,讓我坐在上面玩,自己開頭鋤地。奶奶鋤上一總分值作文網陣,會喊我,可怕我嚇著。快到中午了,奶奶要把鋤掉的草撿起來,捆好,背回家喂羊,喂豬。回到家里,奶奶又要做飯,洗鍋,喂豬,喂羊
那地見證了奶奶的付出,承載了一家人的盼望。多少年,奶奶就在這塊地里辛勤勞作,掙點錢,作為五個孩子上學的學費。在讀書這件事上,奶奶是做得最好的,她省吃儉用,在村上第一個培育出了兩個大學生。在那個年月,是多么令人傲慢的事情!
記憶的大門又一次放開,那地,那人和那些事又一次縈繞在我的心頭。時代進展了,簡陋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更多的人離開了那地那個村莊,進了城,住進了樓房。奶奶依舊守護者她的那塊地,守護著她的盼望。
現在,我坐在學校的餐廳里,看著被同學們倒掉的飯菜,已經裝滿了三四個泔水桶。這些學生已經忘掉了田地,忘掉了祖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遠眺遠方,我好像又看到那地里熟識的奶奶的背影
【節糧愛糧征文】相關文章:
節糧愛糧征文10-17
節糧愛糧征文06-14
愛糧節糧征文11-20
[集合]愛糧節糧征文07-18
(熱門)愛糧節糧征文08-22
愛糧節糧征文(熱)05-23
愛糧節糧征文【優選】06-11
愛糧節糧征文(實用)06-03
愛糧節糧征文(合集)07-15
愛糧節糧征文[精華]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