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征文吧,征文具有標題醒目,讓人一目了然的特點。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征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1
轉眼間,從事護理工作29年了,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我難忘的病人如同電影鏡頭一樣,一個一個重新向我走來,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她——張玲。
不久前我因肩周炎痛苦不堪,朋友介紹我到一家診所去針灸,一進門,一愣神,一個瘦小的殘疾人拄著雙拐向我伸出了手,用顫抖的聲音說:“護士長,真想不到是您,還記得我嗎?”
怎么會不記得?三年前,外科的大夫給我打電話說他們科有一個殘疾人即將分娩,病人的樣子很可怕,讓我們有心理準備,好好照顧她。我想真是多此一舉,照顧病人是我們的職責,對病人一視同仁是我們的醫德。可當病人推到產房的一剎那我還是驚呆了,這怎么是一個“殘疾”所能概括的呢!她面目猙獰可怕,整個人身上疤痕累累,因皮膚、肌肉攣縮而變形,雙手畸形僵硬。我很快調整好心態,面帶微笑握著她的手說:“歡迎你來到產房,進來你是偉大的產婦,1小時就是圣潔的母親。”她立馬放下緊張、戒備的心理,濕潤著雙眼說:“給你們添麻煩了!”
整個分娩過程中我們都輕柔細致,對她呵護備至、關愛有加,我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做著心理輔導,讓她順利娩出一個3千克的男嬰,當她喜極而泣時,我也為她感動,多么艱辛而偉大的一個母親!
出院后她讓她的媽媽給我送來了雞蛋和面條,我堅決不要,她說,這代表她祝福我一生圓圓滿滿、順順利利。多么珍貴的禮物!之后,她姐姐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棗莊住院,她動員姐姐來我們醫院生產,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真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
3年過去了,如同我護理的一個個病人一樣,她已漸漸淡出了我的記憶。但是今天角色轉換,當我作為一個病人,走進了她的診所,也走進了她的人生,我震驚不已。原來,12歲時,她家里不幸發生煤氣爆炸,父親當時喪生,她重度燒傷,痛不欲生,是堅強的媽媽不放棄,不拋棄,輾轉幾家醫院傾家蕩產,負債累累,為她做了十幾次手術,才讓她活下來。為了報答身心疲憊的母親,也為了撐起這個家,多災多難的她不僅要活下去,還有活出尊嚴,活的精彩。她克服重重困難,憑著堅強的毅力,考試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媽媽背上背下,陪伴她苦讀五年,其中的艱辛一言難盡!
如今,她憑著自己的刻苦鉆研與好學上進,服務于當地的患者,給父老鄉親減輕痛苦,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的.針灸師了。而且,嫁的老公誠實可靠,對她體貼入微。兒子壯實、活潑、可愛。我想,老天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給她打開一扇窗戶,她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所以才會擁有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盡管她要付出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
通過她的治療,我的疼痛減輕了許多。回家的路上,我思緒萬千,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殘疾的女人,她那種堅韌和剛強的目光時常震撼我的心靈,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無論過去了多少歲月,我的腦海中都會閃出她的影子。人生再大的挫折算不得什么,只要有了信念,有了頑強不息的品格,就能一躍而過,奇跡就是熱愛生活的人創造的。我為她鼓掌,我為她喝彩!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2
“我與患者的故事”這個征文題目,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紗布門”事件,以及和產科醫生配合手術時,她們抱怨現在工作壓力大,病人難纏的場景,回想自己工作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病人,心中涌出無限感慨……
醫患重建互信
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的“紗布門”事件終于告一段落,雖然最終事情真相水落石出,醫院、醫生蒙冤得以昭雪,但還是讓本來緊張的醫患關系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堅冰,讓醫護人員工作壓力驟升,人人自危。不要太責怪媒體的虛假炒作或憤懣個別患者的“心術不正”,究其事件根源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以前常聽姥爺說起,在他們那個年代,病人對給自己看病、照顧自己的醫生、護士都是心存感激、非常尊重的,很多人和醫生、護士成為了終生的好朋友,姥爺就有很多醫生朋友,至今關系融洽、來往密切。在姥爺那個年代,醫患之間之所以能夠建立這么深厚的情誼,源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患者和醫生之間沒有隔閡。如果我們今天的醫患關系也能像姥爺生活的年代一樣,相互信任、彼此尊重,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是多么和諧美好啊!
手術室的故事
我是一名男護士,在手術室工作一年多,可能由于病人對手術室心存恐懼,亦或手術室與病人接觸時間短的緣故吧,手術室護患關系比較融洽。從術前訪視、交接患者、術中護理,到術后訪視,我護理過許多患者,有些患者雖然只有一面之緣,卻讓人印象深刻。
活潑可愛、天真無邪,是孩子慣用的代名詞。有時無情的病魔卻讓剛出生后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患兒經受手術的考驗,患兒的父母、親人承受內心的煎熬和痛苦的抉擇。每次看到患兒父母流著眼淚鄭重地將他們的孩子交給我們的時候,我就暗下決心:一定盡全力護理好每一位患兒,不辜負他們父母的信任與囑托。
這是一個剛出生一天、先天性肛門閉鎖的患兒,被推入手術室時,暖箱中的他顯得那樣幼小、孱弱,插著胃管,雙手束縛著約束帶,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只是一味地掙扎著。暖箱外面他的父母緊皺眉頭、目光呆滯地看著他,我們詢問患兒情況時,他們則一臉緊張、茫然地看著我們,嘴巴蠕動著,半天說不出話來。提前打開手術間溫毯,升至最佳溫度,輕輕地,我們把患兒抱到手術床上,蓋好棉被,第一次感到手術床這么大。我們輕柔地約束患兒,熟練地清點物品、傳遞器械,麻醉醫生輕柔地進行氣管插管全麻、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手術醫生輕柔地消毒皮膚、全神貫注地實施手術,我們齊心協力呵護患兒,不讓他受一點點損傷……在醫護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歷時3小時,手術圓滿成功,患兒重獲新生!
術后訪視時,患兒父母看到我忙不迭地打招呼,連聲說著:“謝謝!謝謝!”他們竟然還記得我。看到正在康復的患兒,看到患兒父母臉上洋溢著的微笑,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工作中,我喜歡和病人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她們的手術感受和需求,從而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一次,我巡回宮腔鏡電切手術,這是一位特殊的患者,幾年前她因車禍行左下肢高位截肢手術,如今左下肢只有10厘米長短,因為手術需要安置膀胱截石體位,難度比較大,經過充分評估,征得患者同意,我用束腿帶將殘肢妥善約束固定,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通過交談和觀察,我發現她對手術異常恐懼,從打麻醉開始,她的雙拳就始終緊握,從未松開過,手心、手背滲滿了細密的.汗珠。為減輕她的恐懼,我時刻守在她的身邊,像朋友一樣陪她聊天,用微笑的眼神給予鼓勵,她的雙拳漸漸松開了,心情也放松了下來,術中我經常巡視殘肢血運情況,詢問她有什么不適,直至手術結束。
術后我們送她出手術室,在打開門的一霎那,朋友、家人一雙雙焦急、關切的眼神向她投射過來,她指著我對他們說:“手術中他一直關心我、照顧我,像你們對我一樣好!”她的親屬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謝謝、感謝之類的話,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病人的需要其實很簡單,一句關心的話足矣,我們需要的也不多,付出被認可足矣。如果我們與患者攜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一定能締造一個溫暖的春天!
痛徹后的領悟
今年7月,我失去了最疼愛我的姥爺。年初時,一場大病,讓姥爺一直臥床不起,下肢無法活動,大小便失禁,家人陪著在醫院進行康復治療,沒有多少起色。回家后,由于姥爺身上插著尿管,我便主動承擔起了給姥爺做會陰擦洗、導尿的職責,因為工作無法天天回家,我便教會了爸媽還有家人如何做會陰擦洗,如何幫姥爺翻身、拍背,預防褥瘡的發生,我上班了還有他們照顧姥爺,我也就放心了。姥爺需要定期更換導尿管,因為不放心家人操作,每次我都是親自導尿,用自己所學,盡可能減輕他的痛苦。最終,姥爺還是被病魔帶走了,姥爺走的時候很安詳,接到家里的電話,我飛奔回家,23歲的我,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最后還是控制不住流了下來。媽媽問我:“心肺復蘇還行嗎?”我哭著搖搖頭。仰望星空,愿姥爺在天堂里沒有痛苦。
通過由護士到病人家屬的角色轉變,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是最脆弱、最無助的,求生的渴望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今后我要對待病人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照顧和溫暖。“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我們的父母、親人,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從今天做起!
洋洋灑灑的雪花籠罩著大地,銀裝素裹,遮蓋了大地的灰暗。不想再聽到媒體傳播醫患關系緊張的新聞,如果可以,大家來聽聽我們和患者的故事吧,讓我們帶你走進醫患互尊互信、攜手并進的春天畫卷,豈不美哉?
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的春天,應該也不遠了。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3
聽了好久爸爸媽媽給我講的故事,聽說外面的玩具很新奇,聽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好想出去看看那個神秘的“外面”。
在媽媽肚子里呆了39周,這段時間每隔幾天,媽媽會帶我去一個穿白大褂的叔叔那里,有時候是在媽媽手臂上抽管紅紅的血,有時候是在媽媽肚子上涂些滑滑的液體,然后用個東西滑來滑去,我和媽媽的第一次見面也是通過這個呢,只可惜那時太匆忙,我又太小,都沒來得及好好看看媽媽。媽媽輕輕撫摸我的小房子,溫柔地和我說話,我知道媽媽肯定特別喜歡我。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特別感謝那位白大褂叔叔,感謝他讓我和媽媽第一次相見,感謝他為媽媽和我的健康保駕護航。
那一天,聽白大褂叔叔說,我已經足月了,是個隨時都可以來到人世間的成熟寶寶了,我興奮地手舞足蹈,媽媽也特別開心,爸爸為了幫助我盡快入盆,還陪媽媽在午后的陽光里多走了一個小時呢。當天晚上,媽媽剛躺下就覺得我的胎動力氣比平時小,她就提高了警惕,因為我平時實在太愛活動了。記得那個白大褂叔叔在我36周的時候曾經說過,我是頭位但是臍帶繞頸一周,你看,我多調皮,我一定是把臍帶當成了玩具啦。正因為如此,媽媽的擔心也是正常的。緊張的媽媽撥通了白大褂叔叔的電話,那頭渾厚的聲音讓媽媽稍稍安定下來,收拾行李趕到醫院。接待我們的不是那位白大褂叔叔,是一位穿白大褂的阿姨。她為我們進行了胎心監護,說胎心監護挺正常的,然后詳細地詢問了媽媽各種情況,媽媽一一作了回答,很敏感地說:“雖然監護正常,但感覺胎動頻率比以前下降了,而且力度也小了。”阿姨讓媽媽趕緊去做b超看看,同時要求媽媽繼續數胎動次數,感受胎動的力度。b超室兩位白大褂叔叔在竊竊私語:“羊水太少了,臍帶繞頸至少有兩周吧?”“不能完全確定。”“先寫兩周吧!”“快回產科,讓醫生看看吧!”我們拿著結果找到那位白大褂阿姨,她說媽媽的`羊水少,而且還有臍帶繞頸,要么現在催產,要么剖宮產,總之,為了我的安全,我不適宜再呆在媽媽肚子里了。話音剛落,媽媽緊張的都快哭了。我卻不以為然:“干嘛嚇唬人!”“干嘛用這種態度跟我媽媽說話!”
“整天穿件白大褂就可以指手畫腳嗎?”“那個叔叔去哪里了,關鍵時候為什么不在?我討厭這個阿姨,討厭你們穿白大褂的!”
媽媽給白大褂叔叔打了個電話,白大褂叔叔了解情況后,二話沒說就趕到了醫院。在叔叔與阿姨的反復斟酌下,本著對我安全負責的原則,決定進行剖宮產手術。媽媽的心情很矛盾,今晚之前一直都在興奮和緊張中希望自然生產。此時叔叔和阿姨臉上堅定的神情給了爸爸媽媽很大的力量支持。經過半個小時備皮、皮試、抽血、換病員服等術前準備工作,不一會兒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趕過來了,看來我的出生絕對是件大事啊。緊接著媽媽被推進了手術室。
進入手術室,叔叔、阿姨們換上了綠色的衣服,好鮮艷、好有活力,就像我在夢中見到的大草原一樣。在帽子與口罩的防護下,他們只露出一雙眼睛。媽媽一眼就認出了那位叔叔,叔叔握住媽媽的手親切地說:“不要緊張。”這一刻,我似乎也感受到了來自綠色的力量。然后翻身打麻醉,媽媽緊張地問打了麻醉會疼嗎?麻醉醫生很年輕,和我媽媽開玩笑說:“有可能哦!”其實手術的確是不疼的,媽媽只是感覺肚皮上有輕微的動作,手術就已經開始了。
聽到幾陣剪子和鉗子撞擊的聲音,經過一陣短暫而沉悶的擠壓,我的眼前豁然開朗,我終于來到這個傳說中的“外面”了。“幸虧做了剖宮產,你看是個‘真結’呢!”是那位叔叔的聲音。“是啊,也感謝這位媽媽的配合。”那個阿姨說。當我還沉浸在安全出生的慶幸和剛剛接觸新世界的興奮之中,又一個聲音響起:“1:50、女孩。”我一驚:凌晨1:50!這應該是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候吧,他們沒有在溫暖的大床上休息,沒有陪著自己的寶貝進入夢鄉,卻在這個充滿消毒水氣息的手術間里為毫不相識的我的出生默默奮戰。我頓時心生慚愧,是我誤解您了,叔叔、阿姨,對不起!
隨后,我被一雙穿粉紅色衣服的雙手接了過去,粉紅色衣服姐姐將一根管子從我嘴里伸進去,我好憋的慌,她用嘴吸了幾下輕柔的拔出來,又拍打我的腳底,我本想淑女的跟大家打個招呼,但憋悶的感覺和腳底的疼痛讓我哇哇大哭起來。很奇怪,這一哭,原來呼吸不順的感覺一掃而光。初來乍到的我充滿陌生和無助,粉紅色衣服姐姐似乎很了解我的心思,稱完體重后把我的臉貼到媽媽臉頰上,媽媽雖然打了麻醉,但意識是清醒的,緊貼著媽媽親切的肌膚,感受到由衷的溫暖和舒服。
我在媽媽旁邊溫暖的復溫臺上側躺著,看著媽媽安心又幸福的臉龐,看著無影燈下奮戰的綠色戰士們,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我是一名剛剛出生的寶寶,沒有身份顯赫的家庭,沒有腰纏萬貫的父母,我只是三院出生的萬千寶寶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沒有花言巧語的贊美,卻給予了我們真誠的心和無私的愛;
他們從未對自己的工作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只有默默付出、無私奉獻;
他們沒有觥籌交錯的閑暇時光,無論白天黑夜,只要電話鈴聲響起,就義無反顧地奔赴急救現場。
他們是產科醫生、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助產醫師……他們都身穿白大褂,擁有一個可敬的名字“白衣天使”!我,一個剛出生的寶寶,向你們問好,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4
轉眼間,從實習到現在已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了,十年間一直在和各種各樣的患者打交道,期間的日子或喜或悲,但是我對患者的工作熱情從未消散,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或臥病在床、或行動自如的患者給我一個普通護士帶來的是什么。
記得我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實習的護生,因為剛剛進入病房實習不久,技術不熟練,再加上心里緊張,做護理操作時雙手總是哆嗦的,一號病房里有一個姓畢的大爺,一個非常慈祥的老人,每次從我進病房門大爺就盯著我看,從我哆嗦著給別人扎不上針到我和我的老師給別人道歉,他都看在眼里,許多患者都不讓我扎針,等到畢大爺時,他主動伸出自己的手“來,小姑娘,你來給我扎,我的血管好找”。
居然有人主動讓我扎針,心里當然高興,但是手抖得反而更厲害,這次更害怕扎不上了,從排氣到扎針,大爺一直在不停的鼓勵我,直到我哆嗦著將頭皮針扎進大爺迸出皮膚的血管,我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見回血了,快松止血帶,膠布……”我的老師在我身邊按部就班地提醒著我,我終于自己順利的扎上了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針。大爺慈愛的笑容,我現在仍然不能忘記。“姑娘,明天你再來給我扎針,你看你扎的多好啊,我都沒覺得疼。”瞬間,我覺得自己好厲害,這算是我工作學習中的一點點的溫暖吧,但是這點溫暖一直伴著我在工作中成長。
在后來的時間里,我一直在努力把這點溫暖傳遞給每一位患者。病房里的每一位患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幫助我成長。
記得一位癌癥患者當是住在27床,靠窗的位置,老人是一位退休老,姓梁,言談舉止非常有涵養,每天都是老伴在陪著他,老人總是很親切地喊我小于,每天上班時我都會經過他的床前問候一下老人。肺癌晚期病程進展很快,很快,老人就喘憋得厲害,胸疼難忍,我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教會老人如何做深呼吸、如何有效咳痰、如何正確使用止疼藥等,老人很是信任我,看得出她的眼神里流露出感激。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工作日,我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病房,剛進科室大門,6號病房的'門前圍滿了人,經驗告訴我這個房間里有重病人,我火速換好隔離衣進入到6號病房,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27床,靠窗的位置,梁老師已經被做了氣管插管,呼吸機在幫他呼吸,一雙眼睛痛苦的緊閉著,“吸痰!”醫生一聲令下,值夜班的老師在抽血,我立即戴上手套,拿起吸痰管準備吸痰,“梁老師,我是小于,現在要幫你吸痰了,你堅持一下哈”聽到我的聲音,緊閉的雙眼慢慢地睜開,嘴角微微露出點點笑意,我輕輕地幫老人吸了痰,不知是幸運還是老人配合得好,這一次大概10秒鐘竟然吸出不少黃色粘痰,老人明顯舒服不少,心電監護顯示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8%以上,老人費力地沖我點了一下頭,又慢慢地閉上雙眼。
后來,終究抵不過病魔的折磨,一個清晨,老人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每每看到27床,我還是會想起老人那信任的眼神,微微笑的嘴角,正是因為這份信任,讓我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再后來,因為工作調動我來到了現在的醫院,來到了產后休養中心工作,剛來這里時,產后休養中心剛剛成立,我很榮幸地和同事們一起接待了中心的第一位客戶。這位姓陳的姐姐是一位佛教信徒,吃素,而且心地善良。因為自己也是在自己的企業中做管理的,所以在中心入住的那段時間給了我們很多的寶貴意見。
“小于,你看我這里有幾本關于素食的飲食搭配的書,你幫我看一下哪些是我現在可以吃的?”“小于,我覺得這地方如果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你和領導商量一下,我是不是可以這樣?”……永遠忘不了她總是以商量的口氣去給我指出許多的不足之處。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位姐姐的出現,讓我從一個只懂得單純、機械性地給予患者技術性服務的臨床護士成長為一個懂得如何提供人文服務的多面手,而她的這種溝通方式還維護了我的小小尊嚴,我發自內心的感激她。
十年了,這是因為這些形形色色患者的出現,讓我從一個生澀的護生成長為一名成熟的護師,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學會了如何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感恩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這些人,感恩這些人給予我的溫暖和信任,成長的路上有他們真好!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5
對于一個新入院不久的檢驗科人員,我過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在檢驗科,我們直接接觸病人的機會并不是太多,大多是“一接之緣”“一扎之緣”,過后基本上就沒什么印象了。然而,總會有些人有些事讓你印象深刻。
在我工作的第二個星期,我開始學習抽血。一大早,我剛剛換好衣服,戴上手套,就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病人。看到她,我又驚喜又緊張,因為她是我的高中老師。呂老師見到我也很是驚訝,當她知道我在這工作時,馬上漏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時,我抽血的技術還在“零分”上。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對呂老師說:“我去叫老員工來幫你抽血吧,我剛開始學抽血,還沒有實踐過呢。”呂老師馬上制止了我,拉住我,對我說:“你來你來,正好讓你練習練習,你不用緊張,勇敢扎就行,老師不怕痛,老師相信你!”于是,我坐下來開始給呂老師抽血,做準備工作期間,呂老師還夸我,說:“你看,這不表現很好嘛!”老師的鼓勵讓我放松很多,然而,我一針下去卻是沒見回血,我就知道完了,沒扎出來。我頓時有些慌,就把針拔出來了,又一次對呂老師說去把檢驗科的老師叫來幫你抽血,呂老師說:“沒關系,你再試試,我的'血管可能比較細,沒有那么好抽,你現在工作了,不能事事依賴別人,萬事開頭難,多練習才能提高技術,你就在我身上多練練,練好了,才能給更多的病人抽血。”于是我嘗試了第二針,然而仍沒有成功,我都要哭了,老師的兩只胳膊都被我扎過了,這時,檢驗科的老師都看不下去了,說:“還是我來吧。”而呂老師說:“別,還是讓她來,你再教教她,這孩子很聰明,就是見到我太緊張了,她沒問題的,再讓她試試。”得到呂老師這么多的鼓勵,我努力鎮定情緒,終于在檢驗科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第一次抽血。
這次的經歷對我意義非凡,讓我在今后的抽血工作中不再緊張,并且找到了抽血的竅門,不論是細的血管還是胖人的血管,我都不再猶豫,能迅速而準確的完成抽血工作,這是我在檢驗科工作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檢驗科的老師們跟我說:“我們檢驗科的工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對待每一份標本一定要是最認真的,對待每一位患者一定要是最盡心的。”
醫務人員是一份很神圣的職業,在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耐心細心的為患者服務,不管是呂老師這樣和藹的人,還是脾氣暴躁的人,我們都該一視同仁,耐心對待,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患者的病痛。這樣,不管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事,都能富有同情心,更好的完成我們的工作。
【我與患者的故事原創征文】相關文章:
我與患者的故事征文11-17
我的故事我的夢征文08-04
我的脫貧故事征文11-17
我與讀書的故事征文11-03
我的感恩故事征文11-02
“我與足球的故事”征文08-18
我與足球的故事征文08-19
我與校訓的故事征文10-09
我的家庭故事征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