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征文[薦]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征文的經歷,對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具有標題醒目,讓人一目了然的特點。相信寫征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世界糧食日征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糧食日征文1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但在許多學校里,有許多人把吃了幾口的饅頭仍在餐桌上,有許多的人把只吃了幾口的飯菜倒掉……
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但同學們有沒有想到,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已成我國的第一大問題。所以,我們每個同學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然而。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塊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世界還有許多人正因一餐飯而辛苦奔波?還有許多人正為饑餓而在死亡的邊緣掙扎?以前我總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認為浪費一點點算不了什么。所以吃東西常常挑三揀四,吃不完就隨手扔掉。饑不擇食,最終餓死在街頭那慘不忍睹的.情景時,我才突然覺得的我們的生活是那么地幸福:有爸爸媽媽的疼愛,有大房子住,上學放學都有我朋友一起走......正因為生活條件不好了,所以我才養(yǎng)成了不節(jié)約糧食的壞毛病。
聯(lián)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就是要我們把節(jié)約變?yōu)樽杂X、成為習慣。節(jié)約是一種美德,節(jié)約是一種智慧,節(jié)約是一種責任。
世界糧食日征文2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經濟發(fā)展之基。值此20xx年第xx個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來臨之際,我們向全社會發(fā)出倡議:
扛穩(wěn)糧食安全重任。糧食安天下安,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才有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安全,才有人民的安居樂業(yè)。當今世界仍有八億多人處于饑餓之中,超過一億人受到糧食嚴重不足的威脅。我國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但人口持續(xù)增長、消費剛性增長、資源環(huán)境約束趨緊的國情決定供求將長期保持緊平衡態(tài)勢。糧食安全這根弦依舊要緊繃。廣大人民群眾要高度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關注糧食安全、維護糧食安全,建設糧食產業(yè)強國。
樹立愛糧節(jié)糧意識。我國一年餐桌上的浪費相當于兩億人的口糧。愛糧節(jié)糧既是傳統(tǒng)美德,又是現(xiàn)實需要,更是責任擔當。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樹立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加大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宣傳,反對講排場、擺闊氣、搞攀比,努力營造文明用餐、理性消費的社會風尚。
開展愛糧節(jié)糧行動。從自身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自覺做到節(jié)約用糧、科學用糧、適量用糧,提倡不浪費一粒糧、一滴油,提倡不剩飯、不剩菜,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飯菜光盤的良好習慣,爭做愛糧節(jié)糧、反對浪費的倡導者、先行者、示范者,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愛糧節(jié)糧,你我責重。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凝心聚力,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共創(chuàng)節(jié)約型社會,為保障我市糧食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為xx奮力實現(xiàn)“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爭當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fā)展的領頭羊,作出應有的貢獻。
世界糧食日征文3
說到小偷,真可謂人人憎恨,可我今天說的“小偷”,卻是我們中華歷史上的一大功臣。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一千多年了,可每次提到他,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事情發(fā)生在明代萬歷年間。那一年,福州大旱,糧食欠收,本應哀鴻遍野的現(xiàn)象竟然沒有出現(xiàn),陳振龍從菲律賓偷回來的.紅薯拯救了3億多人的命。
做生意的陳振龍和一行人來到了菲律賓領地。他發(fā)現(xiàn)當地有一種農作物非常稀奇,是自己在國內從來沒有見過的。這種農作物生命力強,對種植環(huán)境要求不高,畝產高達上千斤,是小麥等糧食作物產量的10倍。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完全可以當做主糧充饑。那么這是什么農作物呢?這種農作物就是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甘薯。陳振龍便打算將這種農作物帶回國內,可西班牙人深知甘薯的價值,將甘薯作為“戰(zhàn)略物資”嚴加看守,根本不允許出口中國。
為了偷回甘薯,陳振龍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悄悄將甘薯運回國。說干就干,陳振龍在一次返航時,悄悄將甘薯藏在麻袋里,打算偷帶回國。可惜,西班牙海關盤查得異常仔細,陳振龍私藏的甘薯很快被搜了出來。陳振龍不死心,又將甘薯藏在竹竿里,但西班牙海關還是毫不費力地將甘薯搜了出來。接連失敗讓陳振龍意識到,想要從菲律賓帶走甘薯決非易事。陳振龍當即轉換思路,打算帶根甘薯的藤蔓回國,再自己種植甘薯。然而,甘薯易得,可甘薯的藤卻很難獲取。陳振龍刷爆自己的“人脈卡”,通過朋友輾轉找到當地土著,又拿出歷年積蓄,重金求購甘薯藤,終于“得其藤數尺”。
拿到藤蔓后,陳振龍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甘薯藤與日常使用的麻繩有些相似。陳振龍便將薯藤偽裝成麻繩,混入一堆汲水繩中,成功避過了檢查,而后又經過七天七夜的航行,總算在萬歷二十一年五月將薯藤帶回了家鄉(xiāng)。
陳振龍為我們而以身犯險,我們一定要節(jié)約糧食,才能報答我們的英雄!
世界糧食日征文4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是十分優(yōu)越的,往往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我們總會落下些什么——勤儉。諸葛亮的《誡子書》曾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意思是:
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的;沒錯,就是這不起眼的勤儉卻決定著我們品德的好壞;
先不說這些就拿我們從小學的一首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可以充分的.警告那些不珍惜糧食的人,也反映出我們當前的社會危機——鋪張浪費。就像我每次跟爸媽出去吃飯總是眼大肚子小,看見好看的就點也不管好吃與否,到最后總是剩下好多,但又覺得打包不夠顯排場,然后就剩下了。
當然有不少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這樣積累下來就足夠一個貧困地區(qū)的居民吃好幾年。這種做法很顯然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像古代的圣賢學習雖然不用穿粗布衣,吃粗米飯,喝米菜湯,但也要適度。
說起簡樸的代表當然少不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領導人毛主席。他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jié)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很大的表率,我們也要積極效仿。
當然作為未來的棟梁勤儉節(jié)約是一定要從我們做起,節(jié)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飯,每一個資源……勤儉節(jié)約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世界糧食日征文5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中國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社會上鋪張浪費、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作為xx中學的學生,我們要自覺地做“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模范,在“節(jié)糧愛糧”活動中起到表率作用。為此,xx中學向全體師生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爭當愛糧節(jié)糧的倡導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反對講排場、擺闊氣、搞攀比,以節(jié)約為榮、浪費為恥,弘揚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樹立愛糧節(jié)糧的新風尚。
二、爭當愛糧節(jié)糧的示范者。我們要樹立節(jié)約意識,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一日三餐吃飽吃好,提倡“文明用餐,把碗中的飯吃光”,倡導“適量點餐”、“小份菜碟”的文明消費理念,以“光盤”為榮,以“剩飯”為恥。
三、爭當愛糧節(jié)糧的踐行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菜一飯來之易。愛糧節(jié)糧既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對勞動者的`一份尊重。“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應盡的義務。我們要知行統(tǒng)一,認真實踐。
四、爭當愛糧節(jié)糧的宣傳者。對食糧的浪費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當前,資源環(huán)境問題倍受全世界關注,節(jié)約糧食就是對資源的。節(jié)約、不浪費糧食就是對環(huán)境的保護。我們要積極宣傳“節(jié)糧愛糧”知識,增強節(jié)約意識,引領崇尚節(jié)儉的社會風尚。還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提醒,大家共同營造氛圍、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
同學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凝心聚力,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共創(chuàng)節(jié)約型校園!
世界糧食日征文6
古往今來,糧食安全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敬天惜糧”“人勤地豐”“儉以養(yǎng)德”等優(yōu)良基因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今天的我們,應將其發(fā)揚光大,做個關心糧食和蔬菜的人。
我們這兒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開辟了自留地,或屋前院后、或山坡上、或村子四周,人們在那里種著各種各樣的瓜果時蔬。
住在城里的人又何嘗不愛惜地力,不關心糧食?
與農村相比,城市的土地可謂寸土寸金。他們千方百計地發(fā)掘“微菜園”,要是發(fā)現(xiàn)小區(qū)附近有一小塊土地無人管理,一定會使它發(fā)揮長處,在那兒種上兩行辣椒,幾棵茄子。甚至有人不辭辛苦地將泥土挑到天臺上,用泡沫箱裝填種菜。
爺爺告訴我,他們小時候沒什么機會可以吃到一大碗香噴噴的'米飯。兄弟幾人,個個面黃肌瘦,每次飯點到了廚房,看到鍋里不是地瓜、南瓜,就是米熬成的湯,胃里就直反酸。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我來自農村,深知種田多么的艱苦,遠非“汗滴禾下土”所能涵蓋。小時候沒有長筒軟皮鞋,插秧或者收割稻子時,每個人都赤足踏入水田。忙著忙著,突然發(fā)現(xiàn)螞蟥正鉆在自己小腿的腿腹上吸血,一面驚叫著一面用力拍打被吸住的四周,那簡直是一輩子的陰影!多少次在水田里,雷電交加,狂風驟雨,大家依然不收工。
所以,我們要明白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應該從實際行動出發(fā),從自己做起,做一個關心糧食和蔬菜的人。
世界糧食日征文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我想起這首詩,眼前就仿佛出現(xiàn)出農民伯伯在耕耘的場景,看到他們這樣辛苦,我心里不僅感到內疚起來。因為我平時有浪費糧食的習慣。有一次,我正悠閑自在地坐在柔軟的沙發(fā)上看電視,一邊吃著好吃的零食,一邊享受著空調清涼的風。‘開飯了,開飯了,快過來吃飯,叫上你爸爸。’我依依不舍地放下遙控,叫上爸爸,坐在餐桌旁吃飯。我剛朝餐桌掃一眼,就皺起眉頭來,啊,又是這些菜,這些菜我都吃膩了,我沒胃口。
就想把飯倒進垃圾桶里,我正要把飯倒掉的時候,媽媽竟然走過來了,看見我要倒飯,連忙上前阻止我,我看見媽媽那嚴肅的面容對我說;‘你為什么把飯倒掉。’我倔強地說;‘今天的菜不合我胃口。我不由自主地抬起頭看電視。我和媽媽爭論了一會兒,爸爸走過來說;你這樣實在太浪費了。’過了快二十分鐘了,我還是不想吃,媽媽見我這幅德行,就給我細心的談論起來。‘你看農民伯伯多辛苦啊。驕陽似火的天氣還要去天地里干農活,這么熱他們?yōu)槭裁匆パ健R驗樗麄兿胱屛覀內澜缛嗣穸寄艹陨巷埐挪粫火I死,你看你浪費糧食,是不行的。’聽了以后我很慚愧。
記得爺爺跟我說過,他們小時候為了充饑,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爺爺的這種愿望和同學們的做法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在同學們眼里,吃剩的饅頭充當“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會傷人;但在爺爺眼里,這種行為是絕對錯誤的,令人痛心的.。
仗”,刺激而又不會傷人;但在爺爺眼里,這種行為是絕對錯誤的,令人痛心的。
同學們我們要珍惜糧食,它來之不易它是為我們人類而生的,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果不珍惜糧食你會后悔的。
最后,我大聲呼吁,人人應以珍惜為榮,以浪費為恥。請大家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從自身做起。
世界糧食日征文8
我們都曾學過這樣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如今,人們的生活開始富足了起來,餐桌上的菜肴多了起來,人們過起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也就會忘記以前人們勞作的辛苦,漸漸的,鋪張浪費幾乎成為了現(xiàn)代人的標配,在酒足飯飽之后,餐桌上總是會剩下不少的食物。不妨去深思一下,如果人人都這樣的話,這樣富足的生活還會持續(xù)多久?
在現(xiàn)代世界上仍然有多到數不過來的人們在忍受著饑餓與寒冷。我們比起他們來說,難道不是幸福的嗎。民以食為天,而我們現(xiàn)在卻將食物丟之棄之。讓我們來想一下;每當中午,食堂中擠滿了饑腸轆轆的學生,其中,不乏有的同學將只吃了幾口的飯菜拿去倒掉。為什么、因為飯菜不合他的胃口,只是因為這樣,每天中午的剩菜堆中就會堆積出數不清的飯菜。同學們,當你將它們倒掉的時候,可曾想過那些仍然處于饑寒交迫的人們,他們連飽餐也只是奢侈,而我們卻在這里大肆的浪費,這難道不是可恥的嗎?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他的宗旨在于喚起全世界對發(fā)展糧食和農業(yè)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同學們,試想一下,當我們提高了對食物的高度重視程度,還會去鋪張浪費嗎。一個人的浪費或許微不足道,但是當全校、全市、全省、乃至于全國的人民都開始了鋪張浪費,還會只是微不足道的嗎反過來想,當一個人開始了節(jié)約,或許沒什么,但是當全國上下的人民齊心協(xié)力,共同開啟了節(jié)約的.新時代,還會是不起眼的嗎。有一個詞叫做;積水成淵。我們不妨將他改變一下,積糧成山,怎么樣。一點點的積累,到最后回饋給你的,會是巨大的成就,不妨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從點滴做起,從節(jié)約一粒米一葉菜開始以微薄的貢獻,來搏擊令全世界不再受饑寒交迫的新時代。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我呼吁各位;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共同努力,只為了那不再有饑寒的明天。
世界糧食日征文9
同學們、家長們:
大家好!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節(jié)約是一種智慧,節(jié)約亦是一種責任,節(jié)約更是一種涵養(yǎng)。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發(fā)揚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從節(jié)約每一粒糧食做起,自覺履行倡議,從現(xiàn)在開始,從我做起,節(jié)約糧食,文明就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此,我們xx市xx小學發(fā)出如下倡議:
1、愛惜糧食,吃多少盛多少,避免剩餐,杜絕浪費。
2、不偏食,不挑食,以勤儉為榮,以浪費為恥。
3、就餐時保持安靜,做到文明就餐,愛護餐具,保持桌面衛(wèi)生。
4、積極監(jiān)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
5、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要打包回家。
節(jié)約糧食,杜絕浪費!
從我做起,人人有責!
讓我們一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儉美德永不丟棄。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做出表率,一起對浪費現(xiàn)象說“不”。
世界糧食日征文10
糧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我們糧食來知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的大米浸透著的不僅是農民的汗水,更是一代代田間工作者的滿腔熱血和辛勤勞動的成果。
一天,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我看見弟弟把不喜歡吃的蔬菜全都挑出來扔掉了,每次吃飯總是剩一半。爸爸媽媽就教育他:“多吃蔬菜能補充維生素,不能浪費糧食,不要挑食喲!”可弟弟總是撇撇嘴,一口也不想多吃。我就勸說弟弟,“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很幸福,可是農民伯伯種地依然很辛苦。你想象一下,在酷暑的.盛夏,當我們恨不得鉆進空調里度日時,農民伯伯們還在地里汗流浹背地辛勤耕作,而他們卻毫不吝嗇地將汗水灑向大地,灑向他們視為珍寶的莊稼,而我們又怎么忍心將這一顆顆“寶貝”棄之呢?”弟弟聽完我說的話,表情看起來若有所思。
晚飯開飯時,弟弟坐得非常端正,媽媽給他盛飯他也不再嫌多了,認認真真地把飯都吃完了,一粒米都沒有剩,吃過的碗像是被刷過了一樣。看到這一幕,媽媽對我點了一個大大的贊,我知道,弟弟好像明白了。
從此,弟弟不再浪費糧食了,看到別的小朋友浪費糧食時,總會適當勸說。雖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宗旨。勤儉節(jié)約,杜絕浪費,從家庭做起,從自我做起。
世界糧食日征文11
在我牙牙學語的小時候,媽媽經常教我讀好《憫農》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記憶猶新,但那個時候的我還太小,不理解詩中的含義,隨著我漸漸長大,直到我有機會回鄉(xiāng)看到老家的伯伯,才親眼看到什么是“辛勤種植”,也慢慢體會到了“愛糧節(jié)糧的真正含義”。
那一天,我走在老家的田間地頭,看見了很多上了年紀的伯伯、嬸嬸在給農作物拔草澆水。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他們一個個辛勞的背影在不停的忙碌著,真是一群勤勞的人呀。可是這么熱的天他們的`身體能吃得消嗎?正在思考間走到了大伯家門口,大伯家新蓋的樓房,有好幾間房子,其中一間專門用來存糧食,地上放三四個大麻袋,大伯告訴奶奶今年收成不是很好,等伯伯端上做好的飯時,我發(fā)現(xiàn)我們每一個人都吃得很仔細,生怕掉一粒米。我邊吃著飯,腦海中不由得浮現(xiàn)出那些正在汗流浹背農民伯伯們的背影,我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發(fā)酸,從鄉(xiāng)下回來,我總忘不了那些背影,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并懂得要愛惜糧食。
不知不覺,我馬上就上四年級了,我慢慢領會了《憫農》這首詩的意思,從心底里懂得了愛糧節(jié)糧的可貴,它就在日常行為中,在我們的一點一滴中,讓我們一起愛愛惜糧食吧,愛糧節(jié)糧從我做起,從每一天做起。
世界糧食日征文1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上幼兒園時我就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但那時并不理解它的真正含義,直到今年暑假,我親眼看到大伯在田間澆玉米的情景,才慢慢體會到了種糧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
今年暑假8月11日,我和爸爸回老家看望奶奶,爸爸順便帶我去田間幫大伯澆玉米。一路上,知了不停地“吱吱”地叫著,好像在樹上叫著:“熱死了,熱死了。”地上的螞蟻好像都快被太陽烤熟了。”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田間感受不到一絲風,不一會兒,汗水便浸濕了我的衣裳。我心里想:不干活就汗流浹背了,那大伯在玉米地里澆著地能受得了嗎?
帶著這個疑惑,我和爸爸來到了大伯家的玉米地,我喊了一聲:“大伯——”“哎,我在這邊”,只見大伯光著雙腳從玉米地里冒了出來,只見他脖子上掛了一條毛巾,頭上帶了個草帽,滿臉的汗水蟄得眼睛都睜不開,臉被太陽曬得黑中還帶著紅,衣服也早已被汗水弄濕了……“大伯,你趕快擦擦汗……”我連忙把紙巾遞給大伯。“不熱,不熱……沒事兒,沒事兒,碩,你熱不熱?”我沉默了,不知該如何回答,看著面前的大伯,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發(fā)酸……
大伯在地里澆了很久的地,總算是澆完了。在田邊地頭的等待顯得格外漫長,我盼望著趕緊回家,不是我怕熱,而是怕大伯太辛苦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更加體會到了要愛惜糧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民以食為天,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我們要將這種美德發(fā)揚光大,愛糧節(jié)糧,從我做起!
世界糧食日征文13
“中國人民,你們好!我是你們所熟悉的伙伴——糧食,現(xiàn)在我要發(fā)出抗議!你們太不珍惜糧食了!”
牛奶:我是牛奶,可以補身體。可是你們有點讓我失望,我來自寶龍冰柜的二號架。我日日夜夜盼望著小主人,換來的卻是一聲聲不愿意,那一天,一個小女孩從我身旁經過,指著我說:“媽媽,我要喝牛奶”,還特意把我拿下來,我心里一陣驚喜,趁女孩不注意,扭個身子,展現(xiàn)出了五個字:中國好牛奶。女孩的媽媽拿著我翻開了生產日期,扭頭對女孩嚴肅開口:“姐姐這快過期了,不夠鮮,我們另選一個吧。”我多么想說:“怎么可以這樣,我都沒過期呢,還可以喝,怎么這樣對我避開呢?我為此對你們的行為感到氣憤。”
大米: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頓頓吃的食物——大米。可是近來你們對我們的浪費行為大大增加,你們別說沒有。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到處講話,導致米粒到處飛,你有沒有靠著椅子,筷子經過遠程后,“物資”丟了不少,你有沒有吃著吃著米粒,米粒神不知鬼不覺跑到你的衣服上。別說沒有,我知道你有,你知道農民伯伯為你們播種有多辛苦嗎?春日下種,彎著腰;夏日除草,彎著腰;秋日收割,彎著腰。這些只為讓你們吃上一口米飯,那昔日的彎腰,只有冬天才能直起,我和我的同胞們都想送給農民伯伯一句話:謝謝?你們呢,一個個嫌這嫌那,只為吃那口垃圾食品,有的'更為過分,直接把我有意沖進下水道。這可把我氣死了,一群浪費糧食的人。
聽了以上的控訴,難道你們不覺得為此羞愧嗎?那么,請讓一起愛惜糧食吧!拒絕浪費糧食,讓我們在糧食們的心中建一道節(jié)約、愛惜的彩虹吧!
世界糧食日征文14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我們不僅每天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且長輩們還變著法子換花樣地為我們搭配伙食:紅燒肉,自助餐,肯德基……這也導致了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浪費糧食,你們有想過糧食是怎么來的嗎?
古人有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他的深刻含義呢?只有很少人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大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澆灌出來的。記得有一次我吃飯的時候,感覺沒食欲,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的說:“媽,現(xiàn)在都什么年代了,還講究勤儉節(jié)約。”媽媽聽了立刻就生氣了,說道:“勤儉節(jié)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無論家里的.收入高低,多么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jié)約。”我聽了媽媽的話,無論盛多少飯,我也要吃了,決不浪費。
現(xiàn)在全球許多餐飲業(yè)都提出了“光盤行動”的口號,這說明浪費糧食已經得到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我國約有13億多的人口,假如一人一碗來計算,我國每天都要吃13億碗飯,這就給農民伯伯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問題。假如我們每天節(jié)約一粒米飯,我國每天就可以節(jié)約13億米飯,用這些米飯去幫助那些貧困、饑餓的學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糧食是寶貴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節(jié)約糧食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小事做起,愛惜糧食,禁止浪費,讓我們從小做一個節(jié)約糧食的小衛(wèi)士吧!
世界糧食日征文15
時光的腳步總是在步履匆匆中,送走了春天,迎來了夏季。收割后的地里,總會遺留很多麥穗。
在我童年的時候,每逢莊稼地里的麥子收完,母親總是手提竹籃,一路撿拾。一只麥穗,在母親的手里能掂出很沉很沉的'份量,這種份量重過災荒年月受饑挨餓的后怕,也養(yǎng)成她一生節(jié)儉樸實的習慣。哪怕只有一穗,母親也像見到了寶貝,小心翼翼的彎腰撿起。牢牢捏著,用嘴吹氣,吹掉麥穗上的塵土,留下麥籽。
那時候,糧食是那么金貴。母親說農民種一茬麥,出力流汗,不容易。要讓它顆粒歸倉。除了母親,地里沒有其它人撿拾麥子,她一有空,就往割完麥的田地里跑。有時,出于好奇,我跟在母親身后,撿了小小一把麥,母親說那樣拿著不行,你看我的,撿起一只麥穗,手指緊攥穗頭的根部(即與麥桿相連的地方),撿上兩三穗后,把右手的交給左手攥著,右手繼續(xù)撿拾,左手的麥穗會越聚越多,捏成一大把后用長麥稈在麥穗根部纏繞兩三圈,把麥穗扎得緊緊的。
她說你看看,這樣一綁多好,既整齊又不零亂。一上午,我照著母親的樣子,撿拾了五六把麥穗,綁齊扎緊,成就感滿滿的。夏收過后,母親總能撿拾幾袋子麥,夠一家人一年的口糧。
麥穗就像飛鳥,遺落在大地。拾麥穗的人頻頻彎腰,一步一叩首。如今,很少能見到拾麥穗的人了,那些遺落田里的麥粒,己成為記憶中的畫面,可我總覺得,越是久遠的,越是值得珍惜和懷念。
【世界糧食日征文】相關文章:
世界糧食日的征文01-27
世界糧食日征文11-04
世界糧食日征文03-19
世界糧食日征文最新02-12
世界糧食日征文【熱】07-10
(熱門)世界糧食日的征文06-03
(合集)世界糧食日的征文06-03
世界糧食日的征文15篇[集合]06-03
世界糧食日征文15篇[薦]07-10
世界糧食日征文15篇[通用]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