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種新的哲學形態論文
一
文化哲學在當今國內學術界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研究領域。然而,熱中也有令人困擾的事:人們對文化哲學的理解見仁見智,難以統一,以至于文化哲學研究在內容上已經被泛化。一般來說,一個學科在產生之初存在一段時間的多元理解,似乎無需大驚小怪。但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寬泛性
以及文化哲學的實踐品格,人們對文化哲學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門學科產生之初所具有的多元性,從而在認識上產生了一些混亂。這對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一種哲學形式和哲學內容的產生,根植于時代的根本性變化。自中國近代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來,中西文化之爭以及隨之相伴隨的中國現代化問題就成為兩個孿生的文化哲學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直沒有止息。但是,在今天,隨著世界范圍內各民族交往的拓展和加深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邁進到一個新階段,這些問題已經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展開。一方面,全球化過程已經拉開序幕,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形態的彼此沖突。其中,東方和西方、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文化沖突是這場沖突的主要矛盾:西方發達國家借經濟全球化之機,力圖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普遍化,同化與自己不同的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與此相反,第三世界各民族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感受到一種來自于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的壓力,紛紛強調本民族文化的個性,以其個性與強勢文化相抗衡,中西文化之爭這一老問題在新的更廣泛的背景下重新凸顯出來;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這一生存方式將形成一種全新的文化經驗、全新的理論視野和價值依托,這就使得理解問題的范式有了轉換,中西文化之爭有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重新得到理解。另一方面,20世紀后20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工作是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這一建設在提高國民經濟總體水平,促進經濟繁榮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進入21世紀后,我國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種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總體現代化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即應當是這種總體現代化內涵中的應有之意。在總體現代化時期,社會現實需要一種總體性的反思、批評和理性重建。我認為,這些變化在哲學上可以這樣概括:一種新的全球化生存方式以及人的總體性存在方式將要成為現實,這應當是當前中國文化哲學產生的現實根源。
二
文化哲學研究自“五四”運動以來,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艱難歷程,曾出現過數次高潮。然而,以往的文化哲學研究往往以零散的現實問題為內容,這種實踐動機影響了文化哲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系統化。隨著總體現代化的反思訴求,文化哲學在學理層面的系統化,從而形成完整的文化哲學體系,已經成為進一步深化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環節。
文化哲學從總體上具有自己的元哲學理解和形而上學運思,同時憑借這種形而上學運思,對現實的文化形態進行整合和理性重建。所以,文化哲學研究具有相互區別同時又相互聯系的三個基本層面:
1、哲學的文化價值研究。這是文化哲學的前提性研究,目的在于確立文化哲學的合法性:只有確立哲學之普遍的文化價值以及與此相關的哲學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才能確定文化哲學的合法性。
關于哲學在文化中的普遍的文化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哲學的演變過程來了解。在文化史上,如所周知,哲學最初是包羅萬象的:它幾乎涵蓋所有的文化學科,包括人文學科和各種科學技術學科。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人類認識的發展,文化開始分化,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部門和文化學科。與此同時,哲學則逐漸退隱,成為文化系統中的“無效用”要素——正是根據這種分化以及哲學的“無效用”性,才在哲學史上產生了種種哲學或形而上學終結的說法。但是,哲學作為文化系統中的“無效用”要素,卻能夠在文化系統中存在數千年,并且曾一度成為文化之王:成為文化學科的元標準以及文化學科合理性的裁判者,這一現象曾引起人們的驚奇。考察這一問題涉及到哲學在文化系統中到底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其實,哲學在文化系統中確實沒有功利效用,這一點就連實用主義者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也是承認的。但是它卻有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結構意義和系統作用,在這種功能作用之下,文化各門類、各部門之間才能在內在意義上聯結為一個整體。換言之,哲學是以其構建的終極意義作為“經緯線”,將文化各門類“編織”為一個統一整體。
哲學在文化系統中普遍的文化價值決定了哲學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哲學在文化系統中的這種結構意義和系統作用,使得哲學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文化部門和文化門類,哲學是文化精神的靈魂和“硬核”(拉卡托斯語),是文化的管理者和文化價值的溝通者——文化分化后確實需要這樣一個管理者和溝通者擔負起整合文化的重任。哲學是以文化作為中介與世界相連的,哲學幾千年來對世界統一性的不懈追求,實際上就是以隱喻的形式對文化總體性的追求——只是這種隱喻形式往往把問題弄得晦暗不清。因此,我們應當承認哲學在文化各門類中的超越性的特殊地位。現代西方頗為盛行的后現代主義主張在文化中消解“大寫的”哲學,消解哲學之王的地位,但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存在幾千年的哲學是無法靠一種思想分析而被消解的,因為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論上的根據。
2、文化形而上學。文化形而上學研究是關于文化總體性及其深層價值的研究。哲學的文化價值研究確立了文化哲學的合法性,文化形而上學則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的總體性本身以及由于領域性分化和地區性特色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基本的文化價值進行研究,進而構造一種文化總體性理想,對現實文化進行一種理性重構。
我們知道,文化隨著自身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分化和專門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門類:道德、藝術、宗教、科學等等,它們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價值和內在精神,如真、善、美、神圣等等;同樣,不同的地域文化(又稱“地方文化”)亦可歸結為某種深層價值的差異。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所有這些文化門類、文化形態分別都與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相關聯,都構成了人的某種生活樣態和存在方式,因而,有一種天然的自主化、絕對化傾向。但是,相對于文化總體性來說,它們又都具有相對性:脫離了文化總體聯系的個別文化部門、文化形態只能是一個局部、一個方面,具有相對的真理性。所以,文化哲學要把文化總體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探究文化總體性的原始形成及其內在聯系,探究對文化總體性進行理性重構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途徑。同時,文化形而上學還應在各文化門類和部門、各文化形態之間建立一種開放機制和溝通機制。這種開放機制和溝通機制,一方面,要克服文化(包括文化門類和文化形態)的“原子化”傾向;另一方面,要克服以一種文化門類或文化形態取代其他文化門類和文化形態的“霸權主義”傾向,以倡導一種辯證的統一。
3、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文化哲學的第三個層面,也是文化哲學的實踐層面。文化批判旨在通過現實途徑對文化現實進行理性重構,推進文化的發展。文化批判奠基于文化形而上學的理論基礎上,由文化形而上學提供文化發展的理想和基本的價值原則,使這種文化批判有一個穩定的理念,不至于墜入一種虛無主義。
文化哲學的三個層面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哲學的文化價值研究確立了文化哲學的合法性,使文化形而上學研究成為可能;文化形而上學則為文化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價值原則;文化批判則努力把文化形而上學的理念推進、貫穿到文化實踐中去。
綜上所述,從文化哲學的產生和研究層面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哲學并非與科學哲學、歷史哲學一樣是哲學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因而僅僅是哲學下屬的部門學科。系統的文化哲學研究是隨著一種新的文化存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而產生的,換言之,文化哲學具有自己獨特的現實前提;文化哲學具有獨特的元哲學設定,它在整體上轉換了對哲學本身的理解;同時,文化哲學作為各部門文化和各地方文化的整合和溝通,它要消解各部門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相對視域以及絕對主義傾向,凸顯的是文化本身的經驗視界,在這種意義上,文化哲學具有自己的對文化世界的整體理解框架,而人的世界即文化世界,所以,文化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世界觀的意義。可見,文化哲學是一種新的哲學形態。
【一種新的哲學形態論文】相關文章: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訴求哲學論文10-13
哲學論文2000字11-14
哲學論文怎么寫10-19
哲學與生活:校園生活中的哲學論文10-13
新媒體廣告形態研究10-26
哲學是什么相關論文11-15
談哲學中的具體與抽象論文10-06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1000字范文11-16
中國古代哲學的身體性論文10-12
基于巴什拉的哲學思想探索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