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去開庭提交答辯狀
不去開庭提交答辯狀:
如果經過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缺席判決,如需律師幫助請聯系
開庭時交答辯狀,不影響答辯人的權利。
答辯狀是被告(人)、被反訴人、被上訴人、被申請(訴)人針對起訴狀、反訴狀、上訴狀、再審申請(訴)書的內容,在法定期限內根據事實和法律進行回答和辯駁的文書,是訴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文種之一。
答辯狀是法律賦予處于被告地位的案件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其有處置答辯權的自由,可以答辯,也可以沉默。
但由于答辯狀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答辯狀有利于保護被告(人)的正當合法權益;有利于人民法院在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判明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決,因此應該對答辯權給予足夠重視,積極以答辯狀的形式提出答辯。
目的
寫作答辯狀的目的是回答、反駁對方訴狀的訴訟請求,以減免答辯人的責任。
答辯狀的寫作目的與起訴狀、反訴狀、上訴狀、再審申請(訴)書的寫作目的是針鋒相對的。
寫作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這也是應用寫作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摘自《應用寫作》2005年第9期)
特點
民事答辯狀在兩種情況下提出:一是原告向第一審人民法院起訴后,被告就訴狀(起訴狀)提出答辯狀。
二是案件經第一審人民法院審理終結后,一方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就上訴狀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在收到原告的起訴狀和上訴人的上訴狀以后,應當在規定的期間內將副本送達被告或被上訴人,被告或被上訴人應當在法定的期限內提出答辯狀。
作用
被告和被訴人通過答辯狀,可以針對原告或上訴人提出起訴或上訴的事實、理由和根據以及請求事項,進行有的放矢的答辯,闡明自己的理由和要求,并提出事實和證據證實自己的觀點。
這樣,人民法院可以全面了解訴訟雙方當事人的意見、要求,對如何合理合法及時處理好案件。
內容
答辯狀由首部、答辯理由、尾部和附項三部分組成。
格式
首部應寫明下列內容:①標題。
標題寫明“刑事(或民事)答辯狀”,“刑事(或民事)被上訴答辯狀”。
前者為第一審案件答辯狀,后者為上訴案件答辯狀。
②答辯人的基本情況。
當事人欄目,直接列寫答辯人的基本情況。
被告人是公民的,就列寫答辯人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和住址。
有代理人的,挨著另起一行列寫代理人,并標明是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還是委托代理人,并寫明其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和住址。
如果是法定代理人,還要寫明他與答辯人的關系。
如委托律師代理,只寫明其姓名和職務。
被告人是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法人)的,先列寫答辯人及其單位全稱和所在地。
另起一行列寫該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職務。
再另起一行,列寫委托代理人及其姓名、職務。
對方當事人的情況不用單獨列寫,可在下面的答辯理由說明起訴人和上訴人是誰,起訴或上訴的案由是什么。
③寫明答辯事由。
第一審案件答辯狀和上訴案件答辯狀其事由的寫法不同。
現分別說明如下:第一審案件答辯人是被告人,答辯事由的具體行文為:“因××(案由)一案,現提出答辯如下:”。
上訴案件答辯狀的答辯人是被上訴人,答辯狀具體行文為:“上訴人×××(姓名)因××(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字第×號×事判決(或裁定),提起上訴,現提出答辯如下:”答辯理由 答辯的理由是答辯狀的主體部分,寫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定要針對原告在訴狀中提出的事實和理由,或上訴人在上訴狀中提出的上訴請求和理由進行答辯,并可提出相反的事實、證據和理由,以證明自己的理由和觀點是正確的,而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
【不去開庭提交答辯狀】相關文章:
怎么提交答辯狀02-17
提交答辯狀時間10-19
答辯狀可以不提交10-07
答辯狀是否必須提交10-05
行政訴訟提交答辯狀的10-05
提交述職報告的通知03-06
東莞積分入戶提交時間10-08
開庭延期申請書04-09
延期開庭申請書07-26
開庭延期的申請書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