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藥物化學抗生素的研究論文
第1篇:藥物化學抗生素在珠三角地區重要水體中的污染闡明
過去十幾年,眾多學者對環境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進行廣泛和深入的研究。然而對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化學品——藥物與個人護理品,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及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則被忽視。直到近幾年才引起國際環境科學界乃至公眾的廣泛關注。細菌的耐藥性的不斷增強和環境雌性化是當前人類面臨的兩個重大健康挑戰,它們都和藥物的使用和污染有關。超過16類抗生素類藥物在水體及沉積物等環境介質中有高含量的檢出。我國是抗生素使用大國,特別是在人口密度最高、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然而在我國有關水環境中抗生素研究還鮮有報道。本文初步調查了幾種典型抗生素在珠三角地區重要水體中的污染特征,為揭示典型藥物在珠江三角洲亞熱帶地表水環境中的來源和污染現狀,評價其潛在危害性,闡明其環境行為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米集
珠江水樣的采樣點位于珠江廣州河段中大碼頭,采樣方式為24h連續采樣,每2h采一個樣。深圳河與深圳灣水樣的采集是在同一時期,其中,深圳河共有6個不同采樣點,深圳灣有5個采樣點。維多利亞港(維港)水樣分別采于5個不同的采樣點。所有水樣均為表層水,采集后1h內運回實驗室4°C保存,待分析。
2結果與討論
2.1抗生素在珠三角重要水體中的污染特征
9種典型抗生素在珠江、維港、深圳河及深圳灣的含量水平。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珠江廣州段(枯季)與深圳河是珠三角水體中抗生素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其藥物含量遠遠高于發達國家河流中藥物含量,尤其是深圳河中紅霉素(脫水)與磺胺甲惡唑的含量(最高含量分別為1340ngL-1和880ngL-1)甚至高于某些發達國家污水中藥物含量。而維港和深圳灣則受到輕度抗生素污染。珠江廣州段:隨著廣州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高密度化,珠江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珠江廣州河段。雖然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治理,但是我們的研究表明,珠江廣州段河水中抗生素類藥物污染是十分嚴重的,除阿莫西林外,其它抗生素在枯季和洪季都有檢出,含量(平均)分別在70?489ng.L-1和13?69ng.L-1之間,枯季明顯高于洪季。值得注意的是,在珠三角重要水體中,均未檢測到阿莫西林,而阿莫西林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藥物。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每年阿莫西林原料藥用量超過1000萬t。其根本原因是界內酰胺類藥物在水環境中不穩定,很容易發生水解[5],所以在水環境中很難檢測到該藥物原藥成分的.存在。
在枯季,氧氟沙星和諾氟沙星在12個采樣時間點都有檢出,含量在53?108ngL-1和117?251ngL-1之間;與枯季相比,在洪季只有2個采樣時間點有檢出,且含量較低。枯季水體中氧氟沙星和諾氟沙星的含量要明顯高于瑞士一些河流中藥物的含量,與該國家污水處理廠的含量水平相當[6],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氟喹諾酮類藥物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用量。目前,大環內酯類藥物在中國的用量僅次于內酰胺類藥物。紅霉素在酸性條件下不穩定,口服后易被胃酸破壞,發生分子內脫水環合反應,生成脫水紅霉素。在環境中檢測到的紅霉素多為脫水的形式,洪季珠江水體中紅霉素(脫水)和羅紅霉素的含量在13?423ng.L-1和5?105ng.L-1之間。在美國和德國等國家的河流及污水處理廠,
大環內酯類藥物也經常有高含量的檢出[7-8]。磺胺類藥物是應用較早的一類人工合成抗菌藥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惡唑在枯季和洪季都有檢出,枯季最高含量分別達到336ng.L-1、323ngL-1和193ng.L-1。造成河水中磺胺類藥物高含量和高檢出率的原因除與磺胺類藥物應用較多有關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磺胺類藥物穩定性較高,且具有很強的親水性,很容易通過排泄,雨水沖刷等方式進入水環境[9]。氯霉素在枯季和洪季河水中的檢出率都為100%,含量范圍分別在54?187ngL-1和11?266ng+L-1。
深圳河:深圳河既是深港界河,也是深圳河灣流域的一條干流。流經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高度集中。河水的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劣于地表五類水質標準。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深圳河抗生素藥物污染非常嚴重。7種抗生素類藥物,包括大環內酯、磺胺類和喹諾酮類等在6個采樣點均有不同含量的檢出,某些藥物含量明顯高于其它國家和地區河流中的藥物含量,其中紅霉素(脫水)最高含量達到1340ng.L-1。如此高的含量,可能的來源包括生活污水的排放及醫院、養殖廢水等具有高含量廢水的排放。在檢測到的7種藥物中,以紅霉素和磺胺甲惡唑污染最為嚴重,藥物含量分別在779?1340ngL-1和517?880ngL-1之間,藥物含量超過污水處理廠的含量水平。羅紅霉素的含量范圍在184?206ng.L-1,磺胺嘧啶及磺胺二甲嘧啶最高的含量分別為292ngL-1和469ngL-1。比較而言,喹諾酮類藥物包括氧氟沙星和諾氟沙星污染不是非常嚴重,氧氟沙星含量在16?110ngL-1之間,諾氟沙星僅在2個采樣點有檢出,最高含量44ngL-1。不同采樣點之間藥物的含量變化不大,未檢測到氯霉素和阿莫西林的存在。
深圳灣:由于深圳河、布吉河、新州河,還有很多的溝渠不斷將污水排入深圳灣,從而造成了深圳灣的水污染。深圳河作為主要污水排放源,其抗生素污染含量已經非常嚴重,因此,最直接的后果,深圳灣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抗生素的污染。
共有6種抗生素類藥物在深圳灣有檢出,含量范圍在10?100ngL-1。與深圳河的檢測結果相似,深圳灣中也以紅霉素(脫水)和磺胺甲惡唑含量最高,含量分別為281ngL-1和248ngL-1,其它藥物大多在幾十ngL-1,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深圳河的污染對深圳灣有很重要的影響。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在采樣點E,也檢測到抗生素約物的存在,這反映了深圳灣的抗生素藥物污染較為嚴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維多利亞港:據統計,香港的人口已達7百萬,每天產生的污水超過200萬m3。維港是整個香港地區唯一接納各種生活污水及養殖和工業廢水的場所。
我們的研究表明,維港的水質并未出現嚴重的藥物污染。只有較低含量的大環內酯和喹諾酮類化合物在B1,B2和B3等采樣點有檢出,含量范圍分別在5.0~28.1ngL-1和2.2~21.1ngL-1之間。其主要原因是,香港地區抗生素的使用不像大陸地區,患者不可以在藥店隨意購買和使用,所以,抗生素在香港地區的使用率要遠低于內地。并且,香港生活污水處理率已經接近100%。此外,維港是全開放的海港,良好的海水交換以及維港超強的海水自凈能力也為維港水質的改善提供了很重要的幫助。
2.2不同國家河流中抗生素含量水平比較
表3比較了4種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甲惡唑、紅霉素與羅紅霉素)在不同國家河流中的含量水平。比較結果清晰顯示出,珠江廣州段(枯季)與深圳河水體中4種藥物含量均顯著高于其它河流。其中,磺胺嘧啶與紅霉素(脫水)在其它河流中含量很低,大多未檢出,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最高含量分別達336ngL-1和1340ngL-1。除了在魯特河檢測到較高含量的磺胺甲惡唑與羅紅霉素外,該2種藥物在珠江與深圳河水體的含量均是其它河流的十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幾十倍,必須引起特別關注。
2.3珠三角水產養殖對水環境的影響
珠三角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水產養殖發達。隨著水質的惡化及養殖密度的增高,疾病的防治就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養殖中,大量抗生素被使用并隨著養殖廢水的排放進入水環境。
在深圳灣水體中,與深圳河相似,檢測到較高含量的紅霉素(脫水)與磺胺甲惡唑,說明深圳河污水的排放是深圳灣的主要污染來源。然而,在深圳灣水體中還檢測到高含量的氯霉素,而在深圳河中卻未檢測到。盡管氯霉素在養殖以及食品加工中已經被禁止,但是在我國水產養殖中卻仍然在使用。因此,深圳灣水體中高含量的氯霉素藥物主要來自深圳灣周邊水產養殖廢水的排放。同樣,維港水體中抗生素藥物主要在B1與B2采樣點有檢出,而在其它3個采樣點,藥物含量大多低于檢出限。經調查證實,B1與B2采樣點接近一家大型的水產養殖廠,因此該養殖廠有潛在的引入抗生素藥物污染的可能性。因此,珠三角水產養殖廢水的排放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
3結論
(1)珠江廣州河段與深圳河是抗生素類藥物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其藥物污染程度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河流,有些藥物含量甚至高于發達國家污水中的含量水平。
(2)深圳灣與維多利亞港受輕度藥物污染。深圳灣藥物的組成特點總體上與深圳河相符,但含量較低,顯示深圳河是深圳灣抗生素污染的主要貢獻者。
(3)珠三角水產養殖廢水的排放已經成為珠三角水體抗生素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第2篇:藥物化學的抗生素環境風險分析
全世界每年有大量的藥品與個人護理品(PPCPs)應用到對人類和動物的疾病防治上11.PPCPs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學物質,大多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隨動物的糞尿排入環境,近年來,PPCPs對環境生物的潛在毒性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抗生素是一類廣泛使用抑制細菌保護人類和動物健康的藥物.抗生素使用后很容易從受體內排出進入環境,目前己有越來越多的資料報道環境中抗生素的暴露情況,而對抗生素可能產生的潛在生態環境影響這方面的報道很少。
抗生素類藥物主要通過施用動物排泄物和生物污泥進入農田等陸生生態環境.本試驗選擇的2種磺胺類藥物、2種四環類,泰樂菌素和甲氧芐啶等抗生素是當今使用量大,并且在環境中常常可以檢測到,有必要研究它們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
以用來作為監測土壤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指標.國內外關于農藥對土壤呼吸的影響有大量的文獻報道,但關于抗生素類藥物對土壤呼吸的研究報道很少。本研究報道了6種抗生素類藥物對土壤微生物呼吸產生的影響,以期為抗生素的環境風險評價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1.1.1土壤
采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試驗基地內0~15cm耕作層水稻土,在室內風干至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0%左右,除去土壤中雜物,將土壤輕柔地磨細過1mm篩后置于4°C冷庫中備用.土壤理化性質如下:土壤pH為5.68,有機質含量18.2gIcg^1,總氮為0.959g-kg—、總磷為0.215g-kg—、CEC為987cmol°kg-,土壤質地為黏壤土。
1.1.2藥品與試劑
磺胺甲嘧啶(純度98%)、磺胺甲4唑(純度98%)四環素(純度98%)、氯四環素(純度98%)、泰樂菌素(純度89%)、甲氧芐啶(純度96%)以上試劑購于南京德寶生化器材有限公司.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鋇、酚酞、乙醇、丙酮、甲醇等試劑均為分析純,購于廣州市芊薈化玻儀器有限公司.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處理
磺胺甲嘧啶和磺胺甲嚙唑2種抗生素設置0(對照)1、10、43、70、100mgIg—1共6個處理,氯四環素、四環素、泰樂菌素、甲氧芐啶4種抗生素設置0(對照)1、10、40、70、100、300mg°kg—1共7個處理,以上各處理組均設3個重復.磺胺甲嘧啶、磺胺甲嘧唑加入土壤前的母液配置到丙酮中,四環素、甲氧節陡母液配置到甲醇中,氯四環素和泰樂菌素的母液直接配置在滅菌的二次蒸餾水中.
1.2.2方法與步驟
采用直接吸收法(密閉法)測定土壤微生物呼吸12122.具體試驗步驟:稱50g供試土壤(從4C冷庫中提前取出,室溫放置24h)到小塑料杯,加入0.5g葡萄糖,混勻,氯四環素、泰樂菌素2種抗生素的水溶液可直接加入到土壤,配置在有機試劑的抗生素母液按設置濃度加入土壤中,等有機試劑揮發干,加水調節土壤含水量達最大含水量的60%,放于1L可密閉容器(廣口塑料瓶)中.同時將盛放有20mL的0.15mol-L^1氫氧化鈉的小白色透明塑料瓶放入密閉容器底部,蓋嚴廣口塑料瓶瓶蓋.放入人工氣候培養箱(溫度:25C±1C避光,濕度為40%)中培養,試驗設置3次重復,以不加土壤作空白處理.磺胺類2個抗生素分別在培養的2、4、6、8、12、16、21d氯四環素和泰樂菌素在2、4、6、9、12、16、21d四環素和甲氧芐啶在2、4、6、9、13、17、22d取出盛氫氧化鈉的塑料瓶,加1mL的0.5mol1T1氯化鋇溶液,加入2~3滴酚酞做指示劑,用0.1mol°L-鹽酸滴定,記錄消耗的鹽酸量,同時換進盛有新鮮氫氧化鈉的小塑料瓶.
1.3數據分析
根據空白與處理的滴定鹽酸之差,計算二氧化碳的mg量.各處理與對照比較得抑制率的計算公式:
抑制率(%)=(對照對照處理值)×100
數據處理方法:①Excel計算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匯總成表;②用SAS統計軟件將各處理(個重復)的二氧化碳釋放量做單因素Duncan檢驗.
2結果與討論
2.1磺胺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影響
2.1.1磺胺甲嘧啶對土壤呼吸影響
磺胺甲嘧啶加入土壤后,在0~2d與對照比較,>10mg。1濃度處理顯著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且隨著磺胺甲嘧啶濃度的増加,土壤的C〇2釋放量進一步減少.在2~4d,除100mg。1]^1處理與對照有顯著差異外,其它濃度處理土壤呼吸與對照無顯著差異,表明隨著培養時間的増加原來受抑制的處理土壤呼吸得到恢復.4~6d內10mg°kg^以上濃度處理比對照及1mg°kf1濃度處理⑴2釋放量又達到顯著差異,表明較高濃度的磺胺甲嘧啶促進了土壤呼吸作用,而且這種促進作用隨濃度増加而増強.6~8d,70、1⑴mg°kg-與其它處理的土壤呼吸作用強度達到顯著差異.在12~21d,添加磺胺甲嘧啶的處理土壤呼吸作用比對照降低,且40mg°kgd以上的濃度處理與對照達到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在整個試驗中,1g°kg1濃度的磺胺甲嘧啶與對照之間土壤呼吸差異很小,而添加10mg。]^1以上濃度的處理土壤呼吸整體上表現出先顯著抑制、后明顯促進、再顯著抑制的特點.0~21d內100mg-kgd處理與對照土壤釋放總二氧化碳量(以干土計,下同)分別為608.3、6021mg。100g^1,兩者之間差異<1.5%,說明磺胺甲嘧啶對土壤呼吸總體影響不大。
2.1.2磺胺甲4唑對土壤呼吸影響
在0~2d,10mg。1筆及以上濃度的磺胺甲蔑唑處理土壤的呼吸作用受到顯著抑制作用,在相同添加濃度,磺胺甲嘧唑比磺胺甲嘧啶表現出更強的抑制作用.2~4d內,lOmg-kg^1濃度的處理土壤呼吸作用有所恢復,與對照比較,對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己經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而40mg-kg-以上的處理土壤呼吸作用與40mg-kg-以下的處理及對照達到顯著差異.0~4d內,各處理表現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效應.4~6d內,與對照比較,10、40、70mg-kg-的處理土壤C〇2釋放量顯著増加,并達到顯著差異,而100mg°kg1高濃度的土壤呼吸略高于對照但沒有與對照達到顯著差異,表明高濃度處理土壤呼吸恢復或激活較慢.6~8d內,10mg。kg”以上的處理CO2釋放量顯著増加,大于對照,10mg^kT1處理土壤呼吸強度將近是對照的2倍,而40、70、100mg處理它們的CO2釋放量比對照多3倍左右.8~12d,70、1⑴mg。1這2個處理的C02釋放量比對照明顯多,達到2倍唑處理的土壤⑴2釋放量都比對照少,只有1、100mglkT1這2個處理CO2釋放量與對照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總體上,土壤呼吸對磺胺甲嘧唑的影響非常敏感,在10mg°kg^以上添加濃度處理表現出在前期較長時間的顯著抑制、中期強烈的促進到后期又顯現出抑制作用.0~21d內100mg-kg-處理比對照土壤釋放二氧化碳總量多出139.4mg-(100g)1干土,對土壤呼吸總的促進程度達到229%。
比較2種磺胺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影響結果,磺胺甲4唑對土壤呼吸前期(0~4d)的抑制作用強于磺胺甲喃卩定.而且在培養中期,>10mg°kg1處理對土壤呼吸促進作用也顯著強于磺胺甲嘧啶.2.2四環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
2.2.1氯四環素對土壤呼吸影響
氯四環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結果見表3.添加藥物前2d只有100、300mg°kg-這2個高濃度的氯四環素處理對土壤的二氧化碳釋放量起顯著的抑制作用,其它各處理之間差異很小.隨著培養時間増長,在2~6d內,添加氯四環素的處理土壤呼吸作用得到恢復,各處理之間的土壤呼吸強度相近.6~9d10mg°kg^以上的各處理都對土壤微生物呼吸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70mg°kg-以上濃度處理對土壤呼吸作用的促進作用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平,他們的二氧化碳釋放量絕對值與對照有較大的差間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他們之間的二氧化碳釋放量絕對值差異小.總體而言,氯四環素對土壤呼吸作用影響不大,主要表現出前2d高濃度氯四環素抑制土壤呼吸.0~21d300mg°kg-與對照處理土壤二氧化碳釋放總量分別為640.2、6465mg。(100g)1,總體差異不到1%。
2.2.2四環素對土壤呼吸影響
四環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見表4四環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在0~4d在統計上沒有規律,各處理之間的土壤二氧化碳釋放量的絕對值差異很小.在4~6d,100、300mg1cgd這2個高濃度處理對土壤呼吸作用起顯著的促進作用。
2.3大環類酯抗生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
0~4d內泰樂菌素70mg°kg1以上的濃度顯著抑制土壤呼吸作用,而低于70mg^kf1各處理與對照土壤呼吸相比沒有差異,說明在早期只有高濃度泰樂菌素才抑制土壤呼吸.而在4~12d則相反,即從添加藥物的第4d開始,加入較高濃度的泰樂菌素O70mgIcg^1)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沒有受到抑制,反而顯著増加,說明土壤呼吸得到恢復,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激活.12~16d各處理之間的土壤呼吸沒有顯著差異,并且各土壤二氧化碳的釋放量也非常接近.16~21d,添加10mg。kg1以上的泰樂菌素處理明顯地表現出抑制土壤呼吸作用.總體來看,試驗的中低濃度(1、10、40mg°kg4泰樂菌素對土壤呼吸作用沒有影響,70mg以上的濃度則顯著的影響土壤呼吸.泰樂菌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主要表現高濃度處理在前期對土壤呼吸的抑制,中期對土壤呼吸明顯地促進,到后期又抑制土壤呼吸作用,0~21d300mg1kg-處理與對照土壤釋放總二氧化碳量分別為640.2、673.6mg°(00g)、總的刺激率為5.2%可見泰樂菌素整體上對土壤微生物呼吸影響不大.
2.4甲氧芐啶對土壤呼吸的影響
0~2d土壤呼吸對甲氧芐啶反應敏感,添加甲氧芐啶處理的土壤二氧化碳的釋放量都低于對照處理,10mg°kg-以上的處理則顯著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甲氧芐啶對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在2~4d表現明顯,較高濃度即40mgIcgd以上的處理對土壤呼吸產生顯著的抑制效果,二氧化碳的釋放量與對照比較相差很大.在4~6d除300mglkT1處理對土壤呼吸有顯著抑制作用外,其它添加甲氧芐啶各處理(除1mgIcg^外)都對土壤呼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40mg°kg^處理土壤二氧化碳釋放量最多,表明中間濃度處理土壤呼吸恢復和激活的最快.6~22d,各處理隨著甲氧芐啶的濃度増加,土壤二氧化碳釋放量也相應増加,表現出對土壤呼吸刺激作用與甲氧芐啶的濃度成正比關系.在6~22d內,300mg-kg-處理土壤二氧化碳的總釋放量為360.1mg-(100g)-,土壤微生物二氧化碳的釋放量與對照比較,増加了87.6%而在0~22d內,300mg°kg1處理與對照處理總二氧化碳釋放量分別為5249、625.0mg°(00g)-,總刺激率也達到190%.總體來看,在本試驗濃度范圍內,甲氧芐啶對土壤呼吸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刺激作用,且中、后期的刺激作用與濃度成正比關系,表現出明顯地劑量依賴效應。
以上6種抗生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主要因為不同的藥物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不同.除了四環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影響不大外,其它4種藥物在整個試驗培養過程中都維持有作用活性,即對土壤呼吸存在明顯影響.土壤施藥初期,各劑量處理對土壤呼吸作用均表現出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濃度愈高對土壤呼吸作用的抑制愈強.原因可能是施藥后土壤中所含的抗生素的量超過了影響土壤呼吸作用的濃度閾值,并且可能殺死了某些微生物,因此呈現出抑制效應.藥物對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有抑制作用,但這種影響表現出非持續性,原因可能是隨著培養時間的増加,藥物在影響微生物活動的'同時,能被微生物分解,其含量不斷減少,能降解到低于藥物對土壤呼吸影響的濃度閾值,因此呼壤中產生抗性種群,使土壤的呼吸逐漸恢復正常。而藥物對土壤呼吸的促進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藥物施入土壤后,作為微生物生長的C、N源,形成新的微生物優勢種群。藥物的作用目標是針對一定的“靶微生物”,而不是對土壤中所以的微生物,如果土壤中的“靶微生物”少,而其他非靶微生物對藥物又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就可能出現土壤中的⑴2的釋放量増加的現象。
但抗生素對土壤呼吸影響應該結合土壤中微生物種類、數量的變化以及藥物加入土壤后的降解程度、降解產物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好地解釋。
2.5抗生素對土壤呼吸作用影響評價
試驗中抗生素類藥物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響評價參考農藥的安全性評價標準.利用田間用量等級劃分法來評價藥物的毒性.<1mg。]^^1,對土壤呼吸的抑制強度達50%的藥物定為高毒級;1~10mg°kg為中毒級;〉10mg°kg抑制強度為50%的藥物定為低毒級。
通過計戴磺胺甲嘧啶、磺胺甲4唑對土壤呼吸的最大抑制率分別為34.33%、34.43%.氯四環素、四環素的最大抑制率分別為271%、3.08%.泰樂菌素、甲氧芐啶最大抑制率分別為7.13%38.08%.6種抗生素對土壤呼吸都有抑制作用,但抑制強度均未達到50%因此根據上述毒性等級劃分標準,在實驗濃度范圍內,抗生素對土壤微生物屬于低毒或無實際危害.但2個磺胺藥以及甲氧芐啶在較高濃度(100mg°kg^左右)時對土壤呼吸的抑制達到30%~40%,反映出抗生素對土壤呼吸有比較大影響.
3結論
2種磺胺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的影響相似,先是抑制、中間促進、后期再抑制,磺胺甲蔑唑對土壤呼吸影響更強.2種四環類抗生素對土壤呼吸作用影響不大.泰樂菌素在培養中期對土壤呼吸起到促進作用,前后期影響不大.甲氧芐啶對土壤呼吸有較大的影響,對土壤呼吸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劑量依賴效應.在0~4d隨甲氧芐啶濃度増加對土壤呼吸的抑制逐漸増強,在6~22d,對土壤呼吸的促進作用也隨濃度増加而増強.抗生素對土壤呼吸影響評價結果表明試驗中各抗生素屬于低毒或無實際危害的藥物.
【藥物化學抗生素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化學教育的創新研究論文10-11
研究開發化學蓄熱材料論文10-10
藥物化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10-10
天然藥物化學試題設計探討的教育論文10-12
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新定位探析論文10-10
藥物化學專業研究生求職信范文10-26
高中化學情境教學研究論文10-12
初中化學教學激發興趣研究論文10-12
初中化學安全教育研究論文10-10
化學教育專業教法實驗模式研究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