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植物化學保護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論文
摘要《植物化學保護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課程,針對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科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等進行探討,以為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化學保護學;實踐技能;教學改革
植物化學保護學是科學應用農藥來防治害蟲、害螨、線蟲、病原菌、雜草及鼠類等有害生物,保護農、林業生產安全的一門科學,它在農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吨参锘瘜W保護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掌握好該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將有利于提升植保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更好地服務于農林業生產。但是,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針對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就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探索,以促進《植物化學保護學》的教學改革。
1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理論與實踐脫節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一般學校教程都是先將理論課知識講授完再上實驗課,教學實習時再到田間實踐。學生上理論課時沒興趣,上實驗實習課時心中無數,抓不住要領,課后印象不深,難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2動手操作不夠
傳統實踐教學的大部分內容由專業課程中的實驗課承擔,且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以班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教師的講解,按照實驗指導,利用已準備好的儀器設備進行操作[1]。受實驗條件及班級學生人數過多等因素的限制,上實驗課時學生看的多、做的少,影響了學生對技能的掌握,也難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3教學實習模式過于陳舊
教學實習模式單一,仍然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即實習前,指導教師講述實習的內容、操作方法與步驟以及報告格式等,學生按照設定的套路,機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動積極的思考,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1.4實踐教學管理、考核不夠科學
實踐教學過去往往因為依附于課程理論教學,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與管理標準,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的某些環節管理不規范、不到位。實踐教學應達到什么標準,如何去監督、執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隨機性。
2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
2.1優化教學內容,突出知識的系統性和應用性
《植物化學保護學》的內容繁雜,涉及農業昆蟲學、農業病理學、雜草學、環境保護學等多個學科,在有限的學時內,應保證所授內容的系統性[2]。同時,植物化學保護學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要讓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后,能應用所學知識為農業生產服務。新版的《植物化學保護學》(第四版)雖然刪除了一些相對陳舊的內容,但各地在種植結構、栽培制度上存在明顯差異,為了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增刪。針對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蔬菜、果樹、花卉、草坪植保等方面的教學內容,特別要注重補充農業生產上正在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成果,盡量讓學生接近生產前沿。另外,可對近年來當地植保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如頻繁暴發的遷飛性害蟲(如煙粉虱)、外來入侵有害生物(如美國白蛾)等進行專題討論,使學生及時了解農林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掌握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
2.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多媒體網絡化教學體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師、學生為核心,以教材為藍本,以課堂面授為主要形式,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溝通形式上缺乏靈活性,同時也不利于教學資源的共享。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這一缺陷。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接受知識的效果較以前有顯著提高。同時,實物圖片及視頻短片的運用也使學生對所講和所學的內容有更為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圖片和短片更有利于對案例的理解。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實驗課的間隙及課外時間,在實驗室用DVD觀看。除了購買相關的教學光盤外,還對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的節目以及網絡中相關的內容進行下載或錄制,不斷豐富教學音像素材。《植物化學保護學》自2005年確立為省級精品課程后,各章節課件均已上網,學生除可在課堂上學習外,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上網學習、進行自測或與任課老師在線交流。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和生動,也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該種教育形式更符合學生個性發展要求,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2.3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2.3.1完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對實踐性教學目標的重新認識和定位,對傳統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如增加專業技能訓練、開放實驗室、改變教學實習方式、將開展畢業論文研究的時間提前等,逐步形成了由實驗課、技能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組成的新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驗課中,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并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中來;教學實習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注重實用性;畢業論文的立題必須緊密結合農業生產中的病蟲災害或者有關基礎理論問題,充分反映學科及應用發展方向。
2.3.2成立植物保護技術實踐興趣小組,開展專業技能訓練。植物保護專業在低年級和高年級分別通過成立植物保護技術實踐興趣小組和專業技能訓練來提高其實踐技能。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3~5人)為單位,每1~2周到學校周圍的農田、果園、苗圃及市內的公園等實踐地點進行調查、記錄、研究各種植物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采集植物病蟲草害標本,并提出防治建議,或調查研究農藥供銷狀況及農民使用農藥情況。專業技能訓練以課題組形式為載體進行組織安排,申報人(一般由3~5個學生組成活動小組)在導師指導下寫課題申報書,經評審委員會審核通過后在1年內完成其課題,課題結束時申報人寫出書面報告給院系,匯報項目完成情況,專業技能訓練的活動經費從教學經費中支出。興趣小組和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提早接觸生產實際,加深其專業興趣和對專業的了解,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時,對所授知識更易理解和接受。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達到了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時,結合市場需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提高其就業能力。
2.3.3開放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是學生理解課堂內容、驗證自己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和動手技能的一種途徑,是把知識轉變成能力的橋梁[3],F行的“封閉型”實驗課按課本上要求選擇器材和方法進行實驗,這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實驗雖有益于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但也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長期下去會給部分學生養成一種惰性,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解決現行實踐教學中技能訓練強度不夠、學生獨立操作時間相對較少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創新素養,開放了化保實驗室,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實驗內容,如重復做實驗課時結果不理想的實驗、根據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設計實驗、針對生產實際中問題開展的實驗等。學生進入專業知識的學習后,鼓勵其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及創新實踐活動,以提高科研素質及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從單純的學習知識變為學習知識與應用知識相結合。對于考研的同學,也可以借此機會使其對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對以后攻讀碩士研究生有很大幫助。
2.3.4制定可行的管理標準,嚴格實踐教學考核。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是完成實踐性教學任務的關鍵,也是完成培養目標的保障[4]。因此,應根據實踐內容,按照具體的量化指標和考核標準來考核各項實踐活動的完成情況。如為了檢驗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每次實驗課結束前,有意識地對部分學生進行考查,特別是那些每次離開實驗室比較早的學生。對興趣小組,根據其調查記錄、采集制作的標本或工藝品、調查報告或總結等綜合評定每個人的成績,活動結束后按比例評出各級獎項,頒發證書及獎品予以鼓勵。專業技能訓練結項后由評審委員會根據所定標準進行嚴格評審,對結項報告優秀的,下一年繼續進行項目申報時予以優先考慮。
21世紀,隨著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開放式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綜合化是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今后,應將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把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使培養出的學生更加適合農業生產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3參考文獻
[1] 陳嘯寅.植物保護課程教學改革淺議[J].中國農業教育,2000(5):38-39.
[2] 王開運.植物化學保護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東農業教育,2004,75(3):18-20.
[3] 姚永生,馮宏祖,王蘭.植物保護專業課程教學實習模式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08(2):47-49.
[4] 任立云,曾東強,李偉群,等.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8,27(S1):128-129.
【《植物化學保護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汽車專業大學化學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0-12
藥學類高校環境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0-08
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0-08
本科生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0-08
醫用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初探10-26
淺談基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10-10
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實踐探索論文10-09
試論普通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10-09
《材料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探討的論文10-10
淺析高職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之初探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