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啟事教學反思2015
范文一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著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著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
考慮到課文的這一脈絡,我分幾步設計了教學程序:開始先讓學生談談“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什么?”,意在讓學生回憶滴水穿石的啟示,這是課文的中心;然后通過小游戲“滴水穿手”讓學生感受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進而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讓學生了解滴水能夠穿石的原因,接下來通過學習文中的三個例子,讓學生們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為了讓他們對此有更深的體會,課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會”,談談你還知道哪些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最后讓學生在自悟中得到啟示。
在具體教學時,我考慮到文中的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位偉人,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太遠,所以就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并通過插圖、文字方面的介紹,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作了較好的鋪墊。還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巨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fā)他們對人生的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向往。
另外,在課堂教學時,我也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默讀、對讀等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中進行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讀,這樣對課文中心能有較好的把握。
本堂課的不足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不夠(沒能很好的把握好),學生對生活中同樣的例子,闡述得較少。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讀了課文后的感受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認識有的還沒有真正到位。
范文二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文章,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太極洞內的自然奇觀這一直觀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從而有所啟發(fā)、感悟。然而在教學中,學生的理解有時很膚淺,他們只從表面上了解石頭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頑強,但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水滴所表現(xiàn)的內在精神卻被拋在一邊,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卻正是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感而發(fā)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引導學生對這枯燥的說理講解感興趣則是本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這一課時,先設疑激趣,吸引學生走近文本。接著,在對課文的重點段落解讀的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很多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味,讀出情,讀得如見其物,如臨其境。學生自讀,對文本內容有個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師引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面對面交流;學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義。書讀透了,學生興趣高了,教起來輕松,學起來愉快。“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引領著學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但是,這節(jié)課中也有非常明顯的問題:
1、滴水穿石”的原因這一部分學得不通透。學生的理解有時很膚淺,他們只從表面上了解了石頭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頑強,但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水滴所表現(xiàn)的內在精神卻被拋在一邊。
2、對三個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夠。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朗讀來代替分析,我想這個想法應該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強調了朗讀,卻又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理解,一些很好的詞語,都“滑”過去了,學生沒有受到應該受到的教育。
【啟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語言征友啟事教案反思12-06
中學招生啟事-啟事09-12
春季招生啟事模板-啟事08-30
征集啟事參考范文-啟事08-08
整人的尋人啟事-啟事08-31
中學招生啟事范文-啟事06-18
暑假招生啟事范文-啟事08-22
小學招生啟事模板-啟事06-01
尋物啟事范文錢包-啟事10-06
企業(yè)尋人啟事-啟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