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的詩句及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吧,詩句是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地反映著社會生活。那什么樣的詩句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的詩句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1、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解析:
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2、辛棄疾的《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解析:
此時見皎潔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閃閃發光的鏡子,感到耀眼。
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問,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發被身,仍壯志難酬。我是否理應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為國為民赴湯蹈火。
就象吳剛那樣一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為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3、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解析:
此詩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皎潔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鋪上了一層霜。
樹上的鴉鵲已進入了夢鄉,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飄灑下來,沾濕了庭中的桂花。
這一幅清雅、靜美的圖景不禁誘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輪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濃濃的愁思落在了誰家?
4、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解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轉篷象征漂泊無依的情感,老杜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凄涼。此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
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后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于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5、王昌齡的《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解析:
此詩寫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發,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后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
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6、蘇軾的《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解析:
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7、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
8、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解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9、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0、李白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解析: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
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
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11、《中秋登樓望月》
宋代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賞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云,鄰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著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號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頭,哪里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悅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12、《中秋月》
北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賞析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1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南宋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賞析
詠月抒懷,早已成為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詞中篇什,纏綿悱惻,傷懷念遠,幽情寂寂者多;思與境諧,景與情會,“飄飄有凌云之氣”(王闿運《湘綺樓詞選》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語)者少。而像辛棄疾這樣情思浩蕩,神馳天外,異彩紛呈,愛國壯志隱含其中者,尤不多見,宜乎陳廷焯稱其為“詞中之龍也”(《白雨齋詞話》卷一)。
據詞題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時稼軒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呂叔潛字虬,余無可考,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轉”而“磨”,既見其升起之動勢,復見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問:“被白發、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說,她后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白發欺人,壯志難酬,正是稼軒此時心情的寫照。他南來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于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軒上趙昚《美芹十論》;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寫于同年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云:“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以這“問姮娥”是含有無限凄涼意的。雖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卻決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轉,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突變為奮發激揚之音:“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豪情勝概,壯志凌云,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三首其三)之勢。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結更發奇思異想,把這股“英雄語”(周濟語)、“英雄之氣”(陳廷焯語)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對明月懷念家人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對月》)。如此“可照見家中人也”。后來他漂泊夔府孤城,離家千里,此時對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會孤寂。稼軒襟懷高闊,他斫卻婆娑搖曳的桂枝,是為了使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酉陽雜俎》稱: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詞源自傳說故事,前人詩句,但內蘊豐厚多了。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謂此詞“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對客把酒,詞人抒發他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只是點到而已。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亦相題而作”(瞿佑《歸田詩話》)的道理,由首至尾未離中秋詠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飛騰的想象,使“節序”之作更上一層樓。
14、《滿江紅.中秋寄遠》
南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賞析: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為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為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里,詞人采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為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采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
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于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著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于“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愿長聚的遺憾。
如果月亮總是圓,人間也便沒有離別的痛苦,那么所有過往經歷的離恨便都成了歡樂,詩人是如此深刻地體味著別離之情,那過往的離恨深入骨髓,讓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蘇東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試圖以此來勸慰自己化解離恨,那么辛棄疾則滿滿地都是對自然之理的控訴,為什么月要有陰晴圓缺,為什么人要有悲歡離合。
辛詞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卻在柔媚之中帶著英雄的卓犖情懷,這種明顯帶著英雄矢志之悲的寄遠之作,又怎么可能是思念一個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15、《秋月》
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賞析
程顥(1023-1085),字伯淳,河南(令河南洛陽)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學者稱明道先生。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進士。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并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說等,后人將其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
在這首《秋月》中,詩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寫抒寫了超脫塵世、閑適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繞著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為一色,渾然一體。如果沒有天地間彌漫著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呢?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紅葉”,既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征意義上說,這“白云”的任意漂游,“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閑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我們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一下,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云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著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中秋節的詩句及賞析】相關文章:
中秋節蘇軾的詩句08-08
中秋節詩句蘇軾09-08
中秋節詩句五年級詩句09-09
寫中秋節團圓的詩句01-03
中秋節團圓的詩句大全09-13
中秋節古詩句大全01-07
關于中秋節期盼的詩句09-08
中秋節詩句(精選120句)09-23
中秋節待月詩句09-13
中秋節時吟什么詩句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