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吃寒食的原因
清明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那么清明節為什么要吃寒食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吃寒食的原因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清明節吃寒食的原因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
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晉文公將x書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傳統清明節起源于中國周朝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
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
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
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
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
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
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寒食有哪些禁忌:
1、腸胃不好應慎食青團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團,青團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團,青團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種很難消化的食材,對于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還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膽囊炎、膽結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2、螺螄要清洗干凈
清明時節正是螺螄還未繁殖,此時的田螺豐滿、肥美,在民間有“清明螺,勝似鵝”之譽,但是采食螺螄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長在污處,體內有大量的寄生蟲,很容易引發霍亂、甲肝及其他腸道疾病。
寒食節的習俗
1、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2、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3、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清明節吃寒食的原因】相關文章:
汽車吃胎原因及解決辦法12-01
清明節祭拜祖先的原因08-15
吃母乳后寶寶腹脹是什么原因01-25
寶寶吃母乳不胖是什么原因01-25
新生兒吃母乳吐奶是什么原因01-25
寒食節節日的作文02-09
寒食節的介紹PPT模板下載12-05
辭職原因個人原因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