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1
我們托班有個漂亮的小美女叫茹茹,她不僅漂亮聰明,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對于托班的寶寶在吃飯問題上,我們需要從頭開始。比如飯前洗手,教寶寶先認識手心手背,在教寶寶洗手的方法,先洗手心再洗手背,吃飯姿勢的糾正,要用右手拿勺子吃飯,勺子怎么拿,用哪個手拿等這些都需要從零開始慢慢教。
第一次吃飯我們是花功夫最多的一次,他們也是學的最認真的一次,茹茹是學的最好也是學的最快的寶寶。到了下午餐時,大多數的寶寶根據提示都基本記住了。就在大家吃的香噴噴的時候,我突然聽到洪亮而且稚嫩的一句話“小朋友快用右手拿勺子老師說吃飯要用右手拿勺子”。
通過我的觀察,糾正后的寶寶們吃飯用手的姿勢都是對的。我疑惑的問茹茹指的那位小朋友。茹茹指著對面的寶寶說“老師他不是用右手拿的勺子”。
當時的我特別高興我覺得這個寶寶的洞察力非常好,我又想怎么形容她就明白的更快呢?后來我想寶寶們只有自身真正的體會了他才會理解真相的,然后我就讓茹茹用右手拿著勺子走到對面的小朋友的'邊上,我說茹茹你發現了什么呀?他拿的和你用手一樣嗎?她天真的說,老師他怎么的手和我的一樣。我說茹茹真棒,老師跟你說,因為你們坐的方向不一樣,你們右手拿東西的方向就是相反的,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2
“老師,我家丁丁吃飯是我最頭疼的事情,麻煩您了!”從我剛接手這個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媽媽的這句話就一直記在我的心里。每次喂丁丁吃飯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飯菜剛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頭使勁地把飯菜頂出來,嘴里還說著:”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時間久了,丁丁甚至因為吃飯問題不愛上幼兒園了。經過了解才知道,媽媽對丁丁照顧得格外細致,家里只做很軟的饅頭和面條,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蘋果泥。看來丁丁不是不愛吃飯,是因為他長期吃軟爛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東西對他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們決定從”牙齒的故事”人手,先解決他不愛咀嚼的問題。我們邀請幼兒園的保健醫帶來了牙齒的模型,給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講了用牙齒嚼東西的重要性。孩子們一個個睜著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別認真。丁丁還主動問:”老師,要是牙齒不能嚼東西會怎么樣啊?”保健老師說:”牙齒會生病呀!它會不高興,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你看看,大老虎最厲害吧,它的牙齒就經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樣吃飯啊。”聽了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接下來我們采取小步遞進的方法,逐漸調整食物的種類。丁丁能喝湯,我們就先從湯人手,給他盛的湯稠一些,過段日子再往湯里加米飯,然后慢慢過渡到吃正常的主食。同時,請家長相應地改變烹飪方法,增加飯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狀,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點。家園一致,孩子自然就適應得更快,來園時和進餐時的情緒也漸漸變得更加自然。
當然,每個孩子的'適應都需要一個過程,每當丁丁看到食物的種類發生變化時,都會表現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緒。這時,老師就會對他說:”丁丁最棒了,我們的牙齒就像大老虎,啊嗚一口就吃掉。”經過兩個月的共同努力,丁丁進餐的情緒和對食物的興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僅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高高興興地吃飯,有時還會說:”老師,我還要吃!”丁丁媽媽也告訴我們,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飯,還要肉吃呢,以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聽到孩子在家里的進步,看到孩子紅撲撲的小臉蛋兒和他吃飯時快樂的樣子,我們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給小兔子的天天平時特別愛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卻不吃了,還說:”青菜是小兔子最愛吃的,我不要吃。”邊說邊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還說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給小兔子吃。老師走過去,輕聲對他說:”小兔子有青菜吃,這些菜是廚房老師給你做的,你吃吧。”聽了老師的話,天天不但沒有高興起來,反倒急得哭了,邊哭邊說:”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夠吃了,就要留給小兔子,誰也不能吃,嗚嗚”看了天天的反應,老師也糊涂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雖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師沒勉強他繼續吃完,而是決定先和家長溝通一下。
原來,周末時媽媽帶他去了農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沒有了。當時,為了趕時間,家長和農家院的主人就告訴天天,青菜吃完了,沒有了。沒想到,天天可認真了,他惦記著小兔子,回家后無論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連家里其他人也不許吃青菜,說要留給小兔子。媽媽為此很苦惱,不知道該怎么辦。
聽了媽媽的話我們釋然了,也不禁為天天的愛心而感動。但是,怎樣做才能既保護孩子的愛心,又能讓他高高興興地吃青菜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請小兔子來幫忙了。結合3歲幼兒常把假象當真實的年齡特點,我和老師們精心排練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劇。主要情節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來的青菜,長得又肥又壯,身體可棒了。為了感謝天天,它也為天天和小朋友們送來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樣長得又快又好。故事結束后,我們帶著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廚房,天天激動地對廚房的叔叔說:”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
通過這個故事,天天又開始愛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興,邊吃邊說:”小兔子愛吃,我也愛吃!”看到他紅撲撲的小臉兒,媽媽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3
在幼兒生活中存在著許多進餐問題,在現代生活一般都比較優越的情況下,許多幼兒形成了不規范的飲食習慣,吃飯挑剔、邊吃邊玩、互相嬉戲、姿勢不正確等不良飲食習慣,以致無法避免的會使飯菜掉到地上、桌上,偶爾還會出現碗碟掉到地上的現象;如果沒有形成與之相應的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和規則,光有豐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兒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而攝取豐富的營養是健康發育保證。做為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進餐表現,正確實施教育,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感性認識強,有些進餐規則和安全進餐知識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地開展各種活動。同時采取適當的方式,多鼓勵,少批評。如針對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健康活動。在《吃飯不挑食》活動中我們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葷菜,才有利于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在《香香的食物》活動中,我們通過讓孩子們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講一講、嘗一嘗等活動,使孩子們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別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營養價值,幫助孩子們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飲食習慣。這樣,有效的觸動了幼兒的積極性,進餐常規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資源,爭取家長配合,家園一致,共同教育幼兒,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家長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兒園內就很難真正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有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家園同步,我向家長介紹了孩子在幼兒園進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偏食、挑食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引起家長的重視。并經常與個別進餐習慣差的幼兒家長交流尋找原因取得共識,尋找解決方法。如建議家長在家中要讓幼兒自己吃飯,嚴格規定進餐時間,獨立吃完后才可以離開餐桌,他們不吃時可以讓少吃一點,并且中途不給零食,讓幼兒知道這頓不吃只能餓著等下一頓了,平時不能對幼兒的要求百依百順,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好的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始終如一,持之以恒,日復一日地進行訓練。
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種連鎖條件反射系統。可見養成良好進餐習慣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還要長期堅持,不能間斷,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步養成。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4
在幼兒園里,每天孩子們吃飯時,我們老師總是要不斷地提醒大家快快吃飯,吃飯時不要說話,可是,過一段時間,孩子們就會自發產生免疫。吃飯時磨磨蹭蹭,占用了太多時間,不利于日常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
之后,我找到了讓孩子快快吃飯的“誘餌”,在我們班“小老師”這一稱號是孩子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榮譽。其實,“小老師”就是老師的小助手,可以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吃飯時我們就很好地利用了“小老師”這一角色對大家的誘惑。我們告訴孩子們吃飯最快的`前幾名將會成為“小老師”,下次吃飯時,可以幫助老師給小朋友分碗、發勺子,而且“小老師”可以在吃飯時坐到桌子的前頭,這些特權是孩子們吃飯速度很大的動力。
自從實施這一方法后,孩子們吃飯的速度明顯提高。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也得以很好的進行,而且孩子們樂于助人的品質也得以提高。
可見,只要我們找到合適的“誘餌”并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反思,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崗位上收獲快樂和成就感。
教育隨筆小班關于吃飯5
在日常生活環節中,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莫過于進餐,針對小班的年齡特點,主要是訓練幼兒能夠自覺的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其中大致可分為兩方面:硬件和軟件。硬件,包括進餐姿勢、速度、程序等規范;軟件,則包括幼兒進餐情緒、對飯菜的好惡等。
通過對我班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孩子們在進餐規范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在進餐過程中,孩子們較興奮,時常會竊竊私語甚至互相嬉戲,如果教師不提醒就會愈演愈烈;姿勢不正確,無法避免的會使飯菜掉到地上、桌上,偶爾還會出現碗碟掉到地上的現象;幼兒進餐速度不均衡,或快或慢。
針對這些問題,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起先,我只是在進餐過程中不斷提醒、督促,但效果并不明顯,對幼兒的行為只起到了暫時的壓制。之后我采取說理的方法,例如:吃飯時說話,管理氣管和食道的小門就會同時打開,飯菜就會自動的跑到氣管中去等,孩子們從道理上理解了各種進餐規則,但由于個別幼兒自制能力比較差,所以仍需在教師的不斷提醒下,才能正確進餐。
通過與其他教師的溝通,我采取了與幼兒互動的教育方式。在分組教學中,我與幼兒共同討論了進餐的程序、規則、以及在進餐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法。孩子們非常積極,提出了許多我平時沒有注意的問題,例如:個別幼兒遇到不愛吃的東西,到最后就會故意扔到地上以此來逃避,教師可以為她繼續加菜;有些小朋友想添飯時,總是用嘴來代替手,教師就可以先給舉手的孩子等。由此可以看到教師一雙眼睛遠遠不如孩子們幾十雙眼睛觀察的仔細,在細致的討論后,我讓孩子們將進餐環節中的各項規則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于是各項規則形象的躍然紙上。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對于自己定的.規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進餐過程中較以前也有了明顯的改進。
在進餐環節中我也作了針對性的改動:將原先值日生將勺子一一發到幼兒手中,改變為值日生將勺子放入罐中,孩子們可在吃飯時自行取,飯后自覺擦桌子。節省了時間和人力。雖然,目前有些幼兒還需教師和其他小朋友的不斷提醒,但在不斷的糾正和改進中,已有了顯著的進步。我相信他們會逐漸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育隨筆小班吃飯】相關文章:
小班吃飯隨筆08-30
教育小班隨筆05-17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9-07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8-17
小班教育隨筆06-12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7-24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5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6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5
【精選】小班教育隨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