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隨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讀書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讀書隨筆1
我是懷著一名幼兒老師的心情看完的。這不是一本書,是篇文章,但我把它當書一樣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本書的核心思想:
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兒教師用自己的心態寫出了自己對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點寫出了幼兒教師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1、整天有寫不完的'案頭工作;2、工作強度大,活兒忙不完;3、工作時間長,報酬少;4、工作上的比賽無休止;5、幼兒老師的安全責任大;6在社會,沒有誰能瞧得上幼兒老師;7每天都在幼兒的吵嚷聲中度過;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瘋子般。9為了布置區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10家長工作有難度;11、當孩子們長大了,認識兒時的幼兒老師幾乎是零等等
幾點心得:
看了這篇文章后,我覺得這位作者用反寫方法,突出了幼兒教師的偉大。幼兒老師雖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卻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當新生幼兒才入園時,二三直個孩子一起哭,抱完這個哄那個,哄完那個又抱這個,老師常常是騙一個,哄一個,抱一個,拉一個后頭還跟著好幾個!要是遇到幾個感情脆弱的家長,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長。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場面那家伙那整個一人間練獄啊!哭還算小事,現在的孩子普遍奧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鬧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兒園,所以老師身上留點小傷那是常事。”就從這點上,就看出了幼兒老師的不同一般。
一開始看到這篇文章時,覺得這作者真的寫出了老師的心里話,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幾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兒老師的不簡單!我做為一名普通幼兒教師感到真幸福。因為我看到了我們的偉大,因為我看到了我們的高尚,因為我看到了我們幼兒老師在人家眼里的不同。雖沒有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大學老師那么的高級,但我們卻能把一個不懂事的孩兒學會懂事,未來的才子們都是從我們手中開始起步的!
我的讀書隨筆2
讀了《弟子規》一書,使我獲益良多。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擔任著多種角色,妻子、子女、母親、教師,如何在這種物欲橫流的今天找到方向,我想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一、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傻降自趺醋龅叫⒛?就如弟子規中所說“入則孝”,就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靶值烙眩艿拦,兄弟睦,孝在中!毙值芘笥岩ハ嘧鹁,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靶ⅰ钡牧硪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我認為這就是孝的根本體現。
二、教育之道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著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余”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三、處事之道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系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笔窃诟嬲]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笔窃谔嵝盐覀円胗辛己玫娜穗H關系,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么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并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讀了《弟子規》一書,它讓我們明白許多人生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也會使我們對幸福的詮釋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我的讀書隨筆3
讀書好比串門,隱身的串門兒,這是楊絳說的名言。讀書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讓我們豐富生活,讓我們見多識廣,讓我們懂得更多道理......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八十天環游地球》。男主角用80天環繞了地球一圈,他是一個富商,和朋友打賭,80天環游地球,他用堅持不懈的精神提前一天回到了俱樂部,他贏了。我以前是一個懶惰不愿意堅持的男孩兒,自從讀了這本書后,我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勤奮做事情,懂得堅持。因為不堅持怎么會知道會不會贏呢?一天中午,老師留了兩道特別難的`題,說做完才可以出去玩,同學們急得焦頭爛額,而我立刻拿起筆開始算,由于公式已經記在我的腦子里,解方程,算術法,我都算了一遍,于是這兩道題終于做完了。我拿起本子向老師那走去,老師批完,我錯了一道,也是最難的那一道,我立刻回到座位上,很多人已經放棄了,而我一定要把他做出來。因為我想到書中男主角堅持不懈,所以贏了。我幾乎用過所有公式還是沒有做出來,正當我要放棄時,老師給了我一些提示,立刻恍然大悟,做出來了。我自信滿滿地走向講臺,只見老師在我的題上打了一個大大的對號,我才長舒一口氣,回到座位上,回想起剛才的事,為自己的堅持而暗喜。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應該繼續讀書,讀好書,這樣才會使自己懂得更多,知識更廣泛。
我的讀書隨筆4
我看了一本書《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之社科人文、地理卷》。
在這本書里印象最深的是《貧富差距》。
世界上有些國家比較富裕,也有的國家非常貧窮。而且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按人均收入的比率來計算,在20世紀60年代,人均收入第五位的國家與倒數第五位的國家之間的比率是30:1;而今天,比率已經達到了80:1。另外,在世界各國,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國內的貧富懸殊也很大。
那些最富裕的國家都有發達的工業和服務性行業,能夠滿足人民的各種生活需要。這些國家可以自己生產國內所需要的產品,或提供各種服務;也可以通過向其他國家輸出商品,利用賺取到的.外匯從別國輸入產品或服務。在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人們所生產的糧食僅能夠維持自身的生活。如果再遇到疾病或自然災害,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也難以保證。
最近幾年,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很快。這些國家的出生率非常高,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需要吃飯。
難怪最近會有金融危機發生呢,原來是這樣啊,那以后我可在不能浪費糧食了,不能再見什么買什么了如果每個國家都這樣,每個人都這樣,那就不會有金融危機了,今天你做到了嗎?
我的讀書隨筆5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會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助長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聽他的,要什么買什么,想怎樣就怎樣,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睘槭裁春⒆拥臍庋鏁@么囂張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應該屬于自己的`物質上的所有東西毫無保留的讓給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越是把自己當牛馬,孩子便越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越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父母的縱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虧,下意識地教育孩子學會自私。
第三,父母經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動或者話題都以孩子為中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怎樣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實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決問題被并不難。
1、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歲以上,還表現出不愿與人分享,或者搶占等行為,家長必須制止和引導。
2、父母別給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或者給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給孩子多灌輸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他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那孩子心里不會裝下別人、只會想到自己,長大后會變的貪婪,愛占小便宜,見利忘義,成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不受歡迎。
4、教育孩子體諒長輩。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我的讀書隨筆6
一天,看到張鑫同學在讀《愛的教育》。我也一直想讀這本書,便對張鑫說:“等你看完《愛的教育》,借我讀讀行嗎?”也許她沒有想到老師會向她借書,先是一愣,接著連聲說好。過了幾天,她把書交給我,頗為神秘地說:“等你讀完了,我們可以交流交流嗎?”我自然一口氣答應。
幾天后的課間操,我和張鑫交流了讀書體會。當時,好幾個同學圍在周圍,大概是出于好奇吧:老師會和同學交流讀書心得?
而后,讓我更驚喜的事情發生了。一天,王康旭拿著一本嶄新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興致勃勃地說:“老師,這本書我讀完了,借給你看吧!蓖蹩敌袷菍儆谧蛔〉哪且活悓W生,平時連閱讀課都上不好,今天這是怎么了?我收下他的書,他也故作神秘地說:“老師,你知道嗎?現在同學們都在偷偷地讀書,都想讀完了借給你,看誰借給你的多!倍嗫蓯鄣暮⒆,我的心里充滿了感動。
此后,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借書給我看。
班級里的讀書氛圍就這樣被不經意地營造了出來。我欣喜若狂,及時調控,把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引導到中外名著上。早讀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魯賓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起背誦《三字經》、《唐詩三百首》。我相信讀它們會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刻下傳統文化的烙印。孩子們說有的讀不懂,我說長大了自然會懂;孩子們問我考試考不考,我說不考,考試是為了更好地讀書,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孩子們問我懂不懂,我老老實實地承認有的懂,有的不懂。
為了提高讀書質量,我和孩子們共同商定了每月必讀書目,并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沒有刻意求新的教學模式,沒有花樣迭出的教學設計,一本書,一次交流,我和孩子們一起漫步在書海中,其樂無窮。
今天是星期二了,我們班下午是作文課。上節課我們把第一個作文交上來了,我瀏覽了一番,雖然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基本沒有跑題的,只是有的學生沒有把該寫詳的詳寫,故而字數少,只有兩百。對于字數,我倒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達到多少,我認為作文字數不是作文優劣的直接體現。有一位同年級的老師,他要求學生寫到四百字,沒有寫到的重寫。雖然他這樣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講,學生會多思考一些,多寫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人人都寫了很多,但不能說明作文寫得好。我覺得單單在字數上定量,不能真正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在網上和書上看到過不少作文批閱方法。這次,我試了一下學生互改。我以前總認為這種方法在我學這學生基礎較差的偏遠山區沒有什么可操作性,試了以后我才發現,其實這種方法是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的。我班分了十三個小組,我把這個小組的作文分發給另一個小組,學生自己選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我讓學生閱讀同學的作文的同時,在發現有錯的地方用鉛筆改一改,然后在最后給打個分,并且寫上自己的名字,最好還能寫上點評語。這樣可以了解批改者的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還有發現錯誤的能力。我預先想,學生可能不會改錯,只會憑印象打個分,剛剛實行同學互改(據了解這是他們第一次改同學的作文),能做到打個準確的分也算不錯了。出乎意料的是有些學生不但會改錯,還寫上了一兩句簡短的評語。我想我是低估了學生了。
這時我也來了一絲靈感:利用這個機會激發學生“寫”的興趣,把學習過程記下來。 我想不能告訴學生要寫成作文,因為學生提到作文就會產生恐懼,他們現在還沒有“愛”上作文。
注重語言材料的積累,強調詩文的誦讀以及個性化情感的體驗等,是閱讀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一、 淡化段落教學,強調整體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課標中,讓我們感受到:第一、新課程改革中沒有把段落作為第二學段閱讀教學整體理論發生變化的結果,是閱讀教學理論改革的直接體現,打破了原來側重詞、句、段、篇的閱讀教學順序,不再把詞、句、段、篇作為閱讀能力發展的外在標準,閱讀的初始階段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恰恰是重點;第二、這樣的要求意味著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或途徑可能是多樣的,不一定每篇課文都必須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這個學段的閱讀材料中,詩歌故事還占相當大的比例,通過誦讀、表演、復述等活動也可以實現初步把握內容、體會情感的目標,為教師和學生靈活地嘗試各種途徑和手段創造機會;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瑣化,為學生能夠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提出空間;第四,對于情節性強的文章,我們不能逐段學習,繁瑣分析,肢解故事,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二>再讀課文,感悟理解(邊讀邊勾畫,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或感受。最后指導朗讀,能讀出個人的理解或感受。)<三>總結歸納。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把原來側重了解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簡化,不再被這樣程序化的操作所牽制,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閱讀文本。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夠對課文有初步的把握和體會就可以了,應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二、重視復述,鼓勵與他人交流!墩Z文課標》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睂τ谶@樣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第一、從復述的對象來看,是有明確規定性和指導性的,即使具有一定情節的敘事性文學作品,而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要求復述;
第二、在復述這樣的作品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鼓勵學生對作品人物發表看法、觀點,并相互交流。為了實現這樣的任務,閱讀動力和閱讀量是關鍵。根據這個學段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學生喜歡具有生動的形象,故事性較強的作品。所以,這樣的作品應該成為這個學段閱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根據這些作品的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正因為復述課文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所以有時將其歸入閱讀教學,有時作為說話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綜合特點的表現。從閱讀教學來說。復述直接體現著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是促使學生更為深入理解課文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課文特點,采取不同的要求,將復述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
三、落實語言積累,鼓勵作讀書筆記。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令人頭痛,無論怎樣指導,寫出的作文總有些生硬、枯燥,文章主要表現在語言不夠生動形象。主要原因是學生頭腦中的好詞、佳句有限,無法應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所以中年級落實語言是提高學生說、寫的有效手段。具體做法如下:
1、隨文積累。很多課文很美。如:《走月亮》、《詩的材料》、《火燒云》等課文中蘊藏著很多優美、生動的詞語。這類文章,教師就應該把語言的積累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熟讀后,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并摘抄在讀書筆記上。讓學生通過課文語言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學生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語言儲備”,這個教學過程正是學生“語言積累、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積累”的整合,也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課堂資源,變化形式讓學生積累不同的語言,從而引導學生走進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語言活動中。如:采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摘錄語文課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夸張句、排比句,在規定的時間內分類寫好規定的句數。
2、課外積累。擴展學生的閱讀量,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并養成在閱讀中注意積累詞句的好習慣。我采用了“閱讀三步曲”:讀—圈—抄,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詞句或好的段落作好圈點,并摘抄下來。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講習時自覺的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語言營養”的習慣,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我的讀書隨筆7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頹喪疲憊/再不能把運棉輪船的航跡追隨/從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不在監獄般可怕的眼睛下劃水!
——題記
它是一只脫離了纖夫、錨、纜繩和岸的束縛的貨船,在海上隨意漂流,無牽無掛。這是詩人蘭波筆下的醉舟,也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
許多詩人都用詩歌為自己造夢,用浪游的想象超越沉重的肉身,而現實生活中和那些平凡的人沒什么兩樣。但蘭波例外,他所有的詩都寫于19歲之前,19歲之后是那真實的醉舟的故事——他身無分文地流浪四方,在塞浦路斯建造總督府的宮殿,在埃塞俄比亞,在沙漠里跟隨過阿拉伯人的駝隊,又隨吉卜賽人的大篷車一路演出。
究其原因,正如詩中描寫的“傲慢的彩色旗”“監獄般可怕的眼睛”,是現實中的種種黑暗壓迫和禁錮使他選擇了叛逆,選擇了流浪,用他的方式去追尋所向往的自由。你可能認為這并非最高明的做法,但相較那些在挾制下屈服并漸漸麻木的人們,蘭波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醉舟式的生活真如字面上那般浪漫嗎?在一封給家人的信中,蘭波這樣寫道:“我很快就三十歲了,我已無力在這世界上徒勞地奔波!彼讶绱似v,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哪怕賺到了錢,甚至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他也似乎寧可把錢束在腰上,而不肯回去過上中年人標準的富家翁生活,直到1891年去世,年僅37歲。
再品那“徒勞”二字,心中感慨萬千——十幾歲時寫于詩中的“愿我龍骨斷裂!愿我葬身大!保⒉皇且粫r的少年熱血,而是愿以全部生命去踐行的誓言!或許人們總會懷疑他這種過于極端的方式是否有意義,或許他本人終其一生都未能找到關于真正的自由的解答,但那都毫不影響他的偉大和人們給予他的崇敬。他追求得那樣熱烈,那樣執著,給了后人莫大的激勵,而那醉舟也如同海上的燈塔,為后人指引心中的方向。
《醉舟》結尾寫道:“如果我想望歐洲的.水,我只想望/那黑而冷的小水洼,到芳香的傍晚/一個滿心悲傷的小孩兒蹲在水邊/放一只脆弱得像蝴蝶般的小船!蹦切『菏窃в谥刂亟d中的蘭波,更是仍掙扎其間的我們。水洼里的紙船和汪洋中的醉舟,它們的影像重疊在了一起,彼此道出了對方的脆弱,彼此預示著前進的方向。我們每個人與那些現實中的黑暗和壓迫對抗,尋求自由之時,正是我們放出自己的那只小紙船之時。一剎那,浮現于我們腦海中的,是那只在風浪之中、烈日之下仍毫不畏懼的堅持著的醉舟,它承載著一種精神的力量,灌注于我們心中。
心中留住那只醉舟,哪怕我們的紙船如蝴蝶般脆弱,我們也不會退卻,越來越多的力量匯聚起來,總能沖出水洼,駛向寬廣的大海。
我的讀書隨筆8
我喜歡那種漫無目的、超功利性的讀書和寫作。
這些年來,工作任務雖然繁重,閑暇之余,常會翻翻那些從地攤、舊書店、大型書城買來的或是朋友送的或是借來的書,真的找回了讀書的感覺。就像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說的“人生的頭等大好事,還是讀書”。
我雖讀書不多,卻是一直堅持。讀了教育、文學、歷史和哲學等方面的書。
記得我剛出來工作時,我的指導老師趙林老師借給我一本叫《愛心與教育》的書,李鎮西所著,我們本土川西壩子的教育大家,當然也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我一口氣就讀完了,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教學故事,是那么的親近和熟悉、嘆服于先生的高超教育教學藝術、更是折服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雖然我不能套用他的一些招數,但是卻養成了喜歡思考一些教育現象、寫作教育教學札記的習慣。
不知是從哪兒弄來的一本叫《班主任兵法》,剛看題目,覺著很新穎,于是“隨便翻翻”,可是后來,我看了丄編,忍不住的看了下編。一個叫“絕頂高手”的`教育“健將”萬瑋老師活靈活現的出現在眼前,雖然我們并不認識,但是我把引為學習的榜樣和知己。我們有很多樸實無華默默工作的優秀教師,長期以來都在這樣做,可是像萬瑋老師這樣將思想表達出來與大家共享的又有幾人呢。
讀高中時,我曾經夢想當一位作家。這個夢現在好像被蒙上了厚厚的城塵。但是對于文學我確實熱愛不已。艾茵老師說過:作家不是拿來“想當”的,火候到自然成就,他日勃發便“一發不可收拾”。于是,我享受讀書的過程和積累。我在網上無意間覓得一本叫《明朝的那些事兒》,作者是一個80后的年輕“大師”,作者是“當年明月”(原名石悅)。這部著作陪伴了我整整一年,讀了至少三遍。這一年我幾乎沒有讀其他的作品了,我很是陶醉,整天沉浸在“那些事兒”中,一年讀了三百年的歷史,好值。∠、現代元素味的語言、獨到的見解、高超的寫作手法,高超到你并不覺得高超,好像自己都能寫出,可是你動筆時卻是那么的艱難。到現在我還把這本書的txt版本存在手機上,閑來再觀觀某些片段,人生快事一件。在圖書室借回《史記》、每天啃點,從三皇五帝到孔子世家,我讀的好像比歷史還長哦。有關他們的解讀和也是我也搜索來一起讀了。有時候我都勸我的學生都學點歷史,不要認為學理科就不管“老祖宗”了。其實,浩如煙海的史卷,足以讓你我休閑了。
晚睡前,我讀會兒書。閑暇時,與朋友聊天、喝茶、談天說地、擺擺讀書的那些事兒。美哉,讀書。
可是,我感覺自己的越來越無知和貧乏了。唯有加倍努力,方可前行!
【我的讀書隨筆】相關文章:
我的讀書隨筆(精選26篇)10-12
《蒙田隨筆》讀書隨筆09-16
我的讀書故事教師隨筆11-16
讀書隨筆09-13
讀書的隨筆06-06
隨筆我的暑假05-22
我的煩惱隨筆05-25
我的教學隨筆04-04
我的暑假隨筆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