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隨筆作文合集9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隨筆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隨筆作文 篇1
大家好!我叫鈕佳藝,今年9歲,我在新區小學三年級7班讀書。
我長得瘦瘦的,屬于嬌小玲瓏型的。彎彎的眉毛下長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個高挺的鼻子,一張小巧的嘴巴。每天扎著一條馬尾辮,我可愛嗎?
我的愛好有很多,畫畫、做手工、看書我最喜歡畫畫,每次畫的畫我都會收藏起來留著作紀念。
我的.缺點大大超過優點。我做作業速度很慢,經常出現馬虎的錯誤;平時吃飯特別慢,在學校總是邊吃邊玩,在家媽媽老是催我快點吃,每次都是等著我的碗去洗,媽媽還經常說我‘恨鐵不成鋼’。我特別想改掉這些壞毛病,可是轉身就忘了,難道我的腦子不對勁?我想不會。
我以后要認真、自覺地學習,做好老師布置的每一項作業,打好基礎,改正不好的習慣,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小學隨筆作文 篇2
每次批閱學生的作文是我最頭疼的事,那五花八門的幼稚作文讓我哭笑不得。有天看了張老師寫的《批閱作文的那一晚》,才驚覺一直是自己對學生的作文要求過于苛刻了。
相比較與張老師批改作文的極致耐心,我批改作文時就顯得有些大而化之了。我想如果那個學生的作文由我來批改,估計評語就會是 “中心要明確”、“層次要清楚”、“語句要通順”之類的,這個學生看到這樣的批語會明白我的意思嗎?下次會改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我的批語只告訴了他“你的作文中心不明確,語句不通順”那究竟他需要如何修改才夠得上中心明確、語句通順呢?他又是一頭霧水。這樣一來平時責怪學生作文批閱完不懂得修改,其實到該指責我自己批語寫的不具體形象。
意識到這點,我又開始反思為什么每次批閱作文時與其他老師相比我總是那么苛刻呢?同樣的文章看在我眼里總能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他們寫的作文一點都不合理。現在想來是我未站在和他們一樣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比如有次作文是關于不怕困難的,有些學生寫著下雨了沒帶傘,回不了家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安全回家了。這樣的作文我一看就覺得離題了,這何來困難啊?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卻對我說,對于學生來說這確實是困難呀,他們這個年紀不可能經歷些大的挫折,淋雨、考試失敗,與朋友吵架這些在他們的世界里都已經是很大的困難了呀。所以以往自己對學生作文過于苛刻的原因就在于此,未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看了張老師寫的作文批語,讓我明白要想學生真正明白你想說的是什么,我們在作文批改的時候用語要盡可能地形象、具體和有趣味。用一種兒童腔調對學生講話,使學生對我們的批評看得清、弄得懂、想得通、有興趣。比如對一些主題抓得較牢、條理清楚的作文,我們就對學生這樣說:“你把×××這件事講清楚了,老師也覺得好笑!,”“哦,你的星期天生活過得真有意義。”反之,對事情表達不清楚的作文,我們便對學生說:“你在星期天最高興的事是什么?再給老師講講好嗎?”,“回家后再去觀察一下你養的那只可愛的小烏龜,然后把你感到最可笑、最有趣的寫出來,讓老師也高興高興。”而盡可能避免用一些抽象、籠統公式化,甚至深奧難懂的評語。如“中心明確、層次清楚”、“主題突出、立意明確”、“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內容平淡、枯燥乏味”等詞句。
我想在今后批閱學生作文時,我一定要時常想起這些丟開一副“教師”的面孔,貼近他們的想法,這樣他們寫得有興趣我也會批得有滋有味。
小學隨筆作文 篇3
小學作文教學面對的是零起點的孩子,所以,小學作文教學可以說是有法可依的同時又無章可循,說它無章可循因為在孩子來說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我們可以刻意的策劃教的過程,可以刻意的營造學的氛圍,但我們不能刻意的期許習作的到位,不能刻意的追求成文的效果,小學作文教學隨筆。正如太極的以柔克剛以無招勝有招。
好的教學方法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所謂有法可依就是激發興趣在先,練眼,練心,練腦同步。完成觀察積累,感悟,組織表達的整合。只有孩子愿意寫了老師的教學才算成功了一半。
興趣是教學活動中永遠的主題。用孩子的視角看孩子的世界,欣賞孩子的作品肯定孩子的閃光點,激發孩子用文字表達感情的興趣。
真誠的和孩子交流,誠懇的指出文中的缺點。保護孩子寫作的熱情培養寫作的積極性是不滅的理念。在孩子習作過程中眼腦心的整合互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具體豐富的生活中相互滲透慢慢融合的。
一,在生活中學習觀察和積累奠定文字金塔的根基——————打造孩子的慧眼。
孩子的心靈相對大人的要單純,單純到能用好與壞,對與錯來劃分。所以,孩子的作文需要孩子用孩子的視角去發現,用孩子的語言去描述。用孩子的心去感悟。所以,小學作文教學也不是把大人的發現大人的思想灌輸給孩子,而是引導孩,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去描述,在生活中留心身邊的事物:充實的生活,眾多的媒介,書籍,廣播,電視,網絡都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源泉。
我做過一個調查:隨機的向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問同一個問題“今天你看到或做了什么事?”
一年級:早晨爺爺送我來上學,上完課又接我回家,下午爺爺送我來上學,上完課又接我回家。————8歲孩子的世界就是上學和回家。多簡單!
二年級:今天風那么大,早晨爺爺騎三輪帶我和姐姐來上學,都快蹬不動了,體育課也沒上好。————已能夠關注一件和自己有直接關系的事物
三年級:今天我語文考了第一,光顧著美了,平均數沒聽好。
四年級:今天哪兒都好,就是美術活動時忘毛筆了,也沒畫成,這個遺憾啊。——————已經能把自己的體會溶進事件中。
五年級:今天張華欺負四年級的學生,我說他,他還不識好歹的罵我,沒素質。——————能明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六年級:今天老師找我談話,還是老一套學習呀學習,其實我也知道我們這一代任重而道遠,可老是這么絮叨,再堅的鋼鐵也會給弄得金屬疲勞了啊。———————社會,科學上的知識也能靈活運用在表達上了。
不難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觀察越來越具體,并逐漸的匯入自己的看法。那么我們何不給孩子一副有色的眼鏡,讓孩子帶著感情從學步的一年級開始去觀察和積累?我帶過兩界一年級,最初我就以談話的形式引導孩子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比如:今天誰給你做的飯?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早晨,是誰送你來上學?你想對他說什么?你的衣服是誰給洗的?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讓孩子回憶的同時感知親人的愛學會感恩。然后逐步的擴展記憶范圍:你來的路上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你在學校里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讓孩子習慣走到哪兒看到哪兒想到哪兒。再把看到的說出來。養成用眼睛感知世界,簡單的表達自己的喜惡的習慣。接下來隨著字的認識,詞的增多我們就可以換一種形式表達了,把你看到的人或事用筆記下來,可以是簡單的兩個句子,也可以畫一幅畫,不必要求詞句的精準,不必要求畫的質量,只要能讓人看的明白就好,作文素材《小學作文教學隨筆》。詞匯再豐富一些時,可以適當的用一些修辭,畫劇情式的組畫。加一點自己的看法。
到三四年級,識字量閱讀量和理解能力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就可以適時的把表達形式放寬,讓孩子自由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或感受。世界這么多彩涵蓋了無盡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學會感受生活,積極為孩子創造感受生活、豐富人生體驗的條件和機會。孩子觀察細了積累多了胸中自然就有成竹。
還能想起我剛畢業時的一次作文,當時我帶的是四年級,我布置了一篇以麥收為主題的作文,閱稿時我沒有能從一篇文章里找到火樣的熱情和豐收的喜悅。我問到孫釗,他的回答著實令我吃了一驚。他說他家沒場,也不種麥子。還有很多同學和他一樣根本就沒有收麥子的經歷。
反思之后,才覺出我也被生活隔離了:學校的四角天空下,我記憶里收麥子的情節已經遠離我們十幾年了。今天,大型的聯合收割機代替了人力潑場,軋場,割麥,曝曬,打麥和起場一系列的工序。人們剩的就只是把麥粒擱到公路中間曬了。但于我,十幾年前的記憶就像是昨天,甚至是剛剛。所以說用心感受的生活即使經久也不會褪色。當處景時自然就會生情,就會迸發出不可遏止的急于表達的欲望。如果你曾在草地上打滾把心愛的白襯衣染綠;為爬樹摘槐花而遲到;在院子挖個洞穴數五步埋下自己的寶盒;得到一套《岳飛傳》興奮的不眠不休的連啃了兩天。用手和腳作鬼畫符似的畫;用粉筆在臥室墻壁上涂鴉;用沙子“埋人”弄得灰頭土臉;寶貝似的抱著自己創作的泥塑巡回展覽;種下土豆到收獲時竟比種子還小;下雨后在和水塘相通的小渠上攔笊籬抓草魚;上學不走大路偏提著小裙趟水深沒膝的柳林;學少年閏土的樣捉麻雀;在水坑練狗刨喝好幾口水;劈竹竿糊報紙做風箏忽忽悠悠放上天。放羊忘了時間羊回家了人還在逮知了猴;和小伴跑到十幾里外的方坑撿貝殼;體育課為了采一把極漂亮的點地梅給老師拎進辦公室狠訓。。。你還會愁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嗎?那樣鮮明的記憶只會叫你愁怎么鮮亮的詞句那么不夠!
關于作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地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對此,葉圣陶先生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實的路走去,便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一句話,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二,文章高于生活,在平凡中提煉和感悟生活的真善美——————打造孩子的慧心。
人有心所以有感情,文也需有心才能有感染力。所以文心是貫穿文章始終的靈魂所在。作文教學不是刻板的老和尚說教。不能依照大人的意志灌輸大人的思想或者看法。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不同的孩子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所以我提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心。我的一個學生胡奇,人挺漂亮,也聰明。可學習成績卻是倒數一二;打架,罵街,撒謊沒誰能比的過她。每天到校見我第一句話準是:“老師,我的作業寫完了,是我媽媽看我寫的。”當檢查到她的作業時,本上凌亂且不相干的幾個字跡總會戳穿她的謊言;再問:“是你媽媽看你寫的?”她眼里含淚:“老師,真是我媽媽看我寫的。
真的,老師。”我試著了解她:她的父母做買賣,她和弟弟跟奶奶過。家訪時我見到了她奶奶,她奶奶說:“撒謊罵街都是和她媽媽學的。她爸媽不回家是不回家,回家就會給孩子帶衣裳再就看孩子成績罵街。”有媽媽看著寫作業對一個渴望母愛的孩子來說是多美的期待,或許她一切的表象就是對這份期待的最好詮釋。如此敏感的心該有多細膩,她該是渴望能得到其他孩子一樣的家的溫暖與關愛。
也想像其他孩子似的有媽媽看著寫作業,給爸爸拉著小手逛超市,拿著老師貼笑臉的畫到爸爸媽媽面前換一堆的夸獎。
感情的表達是沒有一定之規的,就像胡奇,把所有的渴求編織成一張溫馨的親情的網,套牢自己。文就如寫文章的人怎么能用拘泥的形式定格?所以,不管是散文,詩歌,記敘,議論還是小品,或者就是一個雜感。甚至是不倫不類的說不上體裁來的文字的組合,只要文心是自始至終的,它就會感動看它的人,就不失為一篇好的作品。可能很多人學過課文《祭妹文》,文中的兄長只是絮絮叨叨生活的.瑣事,可也就是這些看來那么瑣碎的記憶,那么生活的文筆,把那份思念與哀傷氣氛釀的那么釅,釅的化都化不開。
要打造好的文心就必須具備一顆善感的慧心。但是,慧心不是與生就有的,它是在平時生活的熏陶中潛移默化的形成的。所以,孩子的心性在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影響之外,還需數任老師后天的引導。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量:究竟是我變了還是現在的孩子變了。從教以來我總結借鑒整理新的教學理念運用于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欣賞我的孩子們,在情與法中給孩子最多的自由。但一段時間以來它突然不適用了。我的欣賞在小強看來好像變成了放縱自己的資本。畢業以來不記得幾次是在講臺上講課,我從來都是走到哪兒講到哪兒提到哪兒。和孩子交流也習慣了雙臂環著孩子的肩頸,唯恐有溫情的陽光掃不到的角落。以致幾年后,我的孩子高強說:“老師要是還來教我們,我就帶著全班去接她”。是家的嬌寵慣壞了孩子?還是孩子就是冥頑不靈?不會呀。看他虛掩著門架上笤帚砸人——————他靈的很呀!看他見我生氣主動的拿問題來分散我的注意力——————他善解的很呀!看他發現我的手流血了趕緊掏出紙給我捂上——————他心細的很呀!這是一顆多細膩靈動的心呀!或許是母愛太少,或許是為了補償孩子太少的母愛而給了孩子太多的愛?想到五歲兒子在人前的聽話,在我面前的不馴,或許他是把我當母親?可以撒撒嬌?耍耍賴?這樣想了。Like my son like every son!孩子還會吝惜他的愛嗎?他也會如我愛他一般愛他周遭的人。如我看他一樣看他周遭的事。一個人的愛就會感染一群人的愛,拿被愛充斥的靈透的心去感悟人生,領略世界,體會真善美。還用擔心抓不到文心嗎?
三,文章即生活,生活也文章。在有即是無,無也是有中完成辭藻與感情的整合—————打造孩子的慧腦。
行者無疆,勇者無懼,智者無私。這樣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但這恰就是做人和作文的境
小學隨筆作文 篇4
上課鈴聲響起:“當、當、當”
我們學校體育節開始了,大家都忙碌地干這干那的。有的在練習跳繩,“啪、啪”有節奏地響著;有的在踢毽子,“10、11……”看!他踢得多好呀!有的在做作業,看他們低著頭,個個做得可認真了……體育節的午間是忙碌的,體育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忙碌的。
看看!這是誰?“喀嚓”。這又是誰?“喀嚓”……一個個優美的動作,拍成了一張張“活動”的照片。
照片NO1:陳彥儒、羅舒心
這位大眼睛的小帥哥就是我們班的陳彥儒。照片上的他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會說話似的,仔細一看,原來他是痛苦得快要掉眼淚了。和他那滿臉憤怒的“老師”—羅舒心相比,陳彥儒就像一只弱小的老鼠,而羅舒心卻像一只發了瘋的母老虎。
照片NO2:王老師
瞧!照片上這位留著披肩長發的女老師,就是王老師了!她正在指導我們練習踏步。希望我們在體育節開幕式上有好的表現,能充分展示我們班的風采。可是要全體同學的踏步動作整齊劃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我們每天在太陽底下努力地練習著。
照片NO3:全體同學(比賽中)
“1、2、3、4、5、6、7、8/2、2、3、4……”隨著音樂的響起,同學們認真地做起了廣播操。瞧!多整齊呀!我們身上的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閃閃發光。一個又一個的動作,贏得了大家持續已久的掌聲。
下課鈴響起“叮—咚—叮”。
小學隨筆作文 篇5
有時,適當的逼自己一把,也是可取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若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就必須變得強大、有實力。如果你選擇讀書,那么上大學(考好大學)才是你人生的歸路。不管路途有多艱辛,那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所以既然你選擇了遠方,那么風雨兼程你也必須向前走,只有超越了自己、打敗了自己,你才能戰勝你的對手,走在他的前方。
也許老師說的是對的,成績都是逼出來的。親愛的自己,請你別再沉迷于手機qq、別再沉迷于手機微信,雖然在那里,你同樣可以獲得知識,但是過分的沉迷,只會讓你跌落峰谷、折段翅膀,你是一只自由的鳥,沒了翅膀你還能飛翔嗎?你那凝望的眼神告訴我,沒了翅膀你將不能飛翔,所以請你不要過分的'沉迷,不要時刻放縱自己。適當的逼自己一把,你也一樣可以跟他們一樣很出色。
你還記得你的高考目標分數嗎?520.它并不難,難是難在你無法堅持,難是難在你的意志不夠堅定,難是難在你沒有自信。
親愛的自己,拋開過吧,不管曾經你的成績有多么糟糕,只要你肯拋開過去,從新開始,你也一樣可以跟他們一樣成績優異。親愛的自己,請別去羨慕別人有什么,因為他們的成就都是他們日夜勞作而得到的回報,天下無免費的午餐,所以只有努力的人,才能得到相應的成果。
追夢的路上,我希望你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為之付出。雖然說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放棄是一定沒有回報的。所以,加油吧,少年!
小學隨筆作文 篇6
童年是美好的,是絢麗多彩的。可在孩子們花樣的童年里應該留下點什么呢?我想應該不僅限于一篇篇的課文和教師的講解,而更重要的是課堂里一個個精彩的回憶和日常良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閱讀,無疑成為了學習語文知識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下定決心不論我教學成績怎么樣,我一定要給孩子們心理種下閱讀的種子,望日后生根發芽成長。
于是開學第一天我就為孩子們帶來一種花——向日葵。向日葵追求陽光,不斷汲取能量,通過根莖吸收雨露和土壤營養,茁壯成長。每一個同學猶如向日葵一樣,正開始向著知識與真理不斷前進,快樂綻放。所以我們班就是向日葵家園,我還告訴孩子們太陽就是書籍,只有每一棵向日葵充分吸收書籍中的營養,就能開出最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接著我送給孩子們第一本繪本書《好餓好餓的小蛇》。這個故事非常簡單,說的是一條好餓好餓的小蛇第一天來到樹林散步,吃了一個蘋果,然后肚子就變成了蘋果的樣子,第二天看到了香蕉,肚子變成香蕉的樣子第三天看到三角形的飯團,肚子又變成了三角形飯團的樣子,到了第六天吃了整棵蘋果樹,身體也變成了蘋果樹的樣子。在生動活潑、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中,我引領孩子們學習小蛇扭動身體的樣子,還表演小蛇張大嘴巴吃東西的樣子,孩子們玩得非常高興。在孩子們充分感受關注小蛇的時候,我及時插入道:饑餓的`小蛇們,書籍就像這些蘋果、香蕉、菠蘿一樣,每一本都有不同的營養,每一本都有不同的樂趣,當你在書中漫步時學到了智慧,你就會成為一個智慧的人;學到了善良,你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學到了忠誠,就會成為一個忠誠的人;學到了勇敢,你就會成為一個勇敢的人······像小蛇一樣吞下了蘋果樹的時候,你就會成為一個富有高大的人。孩子們,讓我們去閱讀吧,讓閱讀打開你的生命之旅。就這樣,孩子們在第一節課時就開始喜歡上了閱讀。平時里,尤其是簡單生動的繪本書,更是愛不釋手。
小學隨筆作文 篇7
現在,步入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學習英語了,或者更早,但是,不論早不早,英語究竟說的怎樣,這才是關鍵。
中國人學習英語,有三條,一,怕說不好不敢說。二,中國人怕羞,說不好被笑話。三,說英語不敢大聲,怕說錯,會得到他人的恥笑。就這三點,造成了現在,中國百人之三十的人會說英語,其余的人羞于啟齒。這就是一種不好的表現,沒事別怕,說不好沒關系,只怕不敢說。
首先,說不好沒人笑,只要你大膽嘗試,你就比任何一個人都強,英語沒什么難的,在美國,三歲的小孩能流利的說英語,為什么在中國,大人都不敢學英語呢?總之,很不好意思,這就是中國人不會英語的最好理由。不要在乎任何一個人的恥笑,說錯了沒關系,改正了就行了,下面我來講一個實例:
在某所小學,一名校長考察五年級班的英語怎么樣,但結果卻很不樂觀。校長先叫了一位女同學回答,女同學不禁緊張,半天說不出話,校長搖搖頭,叫她坐下。接著又叫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也支支吾吾,話不成句。校長放下課本,又叫了好幾名學生,依然沒有人說,這次的英語考題雖然難了些,但是,校長考驗的`不是英語,是那顆心。結果,叫了差不多全班人,只有一個較小的女孩回答了,盡管說的不是太流利,女孩仍然一副淡定的表情,校長心里很高興,其余的同學都哄堂大笑,女孩卻不管不顧,校長示意女孩說句話,女孩開了口:“如果我說的不好,我會改正,我會大膽的說出來,但是,你們不敢說,沒有說,怎么就能笑我?我這話不是諷刺,更不是批評,只不過是事實罷了,如果你們還笑我,就請你們來教教我,這句話怎樣讀?”女孩坐下了之后,校長趕緊鼓掌,其余同學呆住,雖然這短短的幾句話,卻教育了這一班同學,之后,這一班同學的英語成績特別好,校長也因此記住了那個女孩!
如果你還是不敢說的話,那么你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給自己制定一個任務表,每天回答老師英語問答15次,或者選更合適的次數,一天回答15次,一直這樣,堅持一個月,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小獎勵。完成三個月之后就讓父母帶著孩子去哪里玩,有了目標,不就行了么,管他誰笑呢。
把這些話告訴你的同學,同學明白了之后不就不會笑你了么?他們也努力上進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小學隨筆作文 篇8
花落了,風涼了,秋姑娘踏著優美的舞姿緩緩向我們走來。
秋天,五彩繽紛的果園里,柿子熟了,像一個個小燈籠掛滿枝頭,又甜又脆。蘋果穿上了紅襖,像害羞小姑娘的臉蛋;葡萄披上了紫袍,個個小巧玲瓏,晶瑩剔透,一看就讓人垂涎欲滴。水靈靈的水晶梨擠在一起,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十分可愛,并且還有化痰止咳的作用,用冰糖燉的話效果會更好。趕時髦的石榴籽兒把自己的厚外套脫掉,露出自己苗條的身體,真是美麗“凍”人啊!俗話說: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我想可能說的就是它吧!
秋天不僅有琳瑯滿目的水果,秋天的稻田也更令人喜悅。玉米為了迎接秋天的到來,燙了長長的紅發;高粱也漲紅了臉,它那沉甸甸的稻穗看起來非常飽滿,它不僅能做出甜滋滋的高粱飴,而且還能釀出香噴噴的高粱酒,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它也是農民伯伯的'最愛噢!其實大豆也不錯,被太陽一曬,它們像頑皮的孩子蹦蹦跳跳,爭先恐后的從屋子里往外跑。它還可以用來做豆漿,豆漿營養豐富。農民伯伯看到這些高興的眼睛都笑瞇成了一條縫。
啊!秋天不僅是美的,而且還是甜的,我喜歡甜甜的秋天!
興安小學四年級:劉文惠
小學隨筆作文 篇9
今天看《小學數學教師》這本雜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引發了我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教學案例,現分享如下:
一個教師參加比賽,課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24時計時法”。剛上課教師問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喜歡”。接著教師說道:一個老奶奶坐9時的火車去北京,可是她到火車站的時候,火車已經開走了,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問題一出,便有很多學生回答。有的說:“奶奶去晚了,火車開走了”“奶奶年紀大了,記錯時間了”“火車臨時改時間了”等等,回答問題的`很多,但沒有一個是老師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師便急了,直接說“因為奶奶的票是上午九點,可她是晚上九點去的,所以沒趕上”。孩子聽了,還是一頭霧水。
專家給出的建議是:為什么非要使用情境,完全直接導入就可以。給出一個鐘表,指針指向12,問問孩子們這個時間大家在干什么,為什么說的事情會完全不同呢?從而引出“24時計時法”。后來,專家又針對現在數學教學的情境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現在數學教學有一個誤區:無情境不教學。這其實是錯的,沒有必要的情境看似花哨,其實對課堂教學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孩子覺得一節熱鬧的課,而不是一節有營養的課。我們在一節課結束后,不是讓孩子只記住幾個片段,而是真正收獲知識。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有時候為了讓課堂精彩設計了一些自己都覺得難以繼續的情境,可是不加人情境又怕別人覺得淡而無味,所以我也是比較苦惱。
【小學隨筆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隨筆作文08-21
小學隨筆作文08-19
(經典)小學隨筆作文08-21
小學隨筆作文(精選)08-25
小學作文隨筆11-21
小學隨筆04-01
小學的隨筆05-14
小學的隨筆01-14
(通用)小學隨筆作文08-21
(優秀)小學隨筆作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