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撒飯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1
一不小心,我的左手大拇指處劃破了。一條口子雖長,但不深,星星點點地流著一點血。我毫不介意,拿紙巾擦了擦血,正打算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
誰知道眼睛特別“亮”的楊楊竟然發現了:“姜老師,你的手流血啦!”聲音雖然輕,但關心之情洋溢其中。在他的呼喊聲中,孩子們都將目光轉向了我的手指,并且紛紛嘟囔著:“姜老師流血了”、“真的流血了”、“我也看到了”……看到孩子們關切的眼神,我笑著說沒事的,希望就此結束這件事。沒想到,孩子們可不想就此罷手。
細心的朱朱說:“老師,你怎么不用創口貼啊?”
王芷欣緊跟著說:“姜老師,用了創口貼就不疼了。”
雯雯還指著自己手腕上的“傷疤”說:“我上次也弄開了,媽媽給我貼了創口貼。”
……
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真不少,這時的我不得不佩服他們了:“老師沒有帶創可貼,就不貼了吧,沒有關系的。”
“那我明天給你帶個創口貼吧!”小朱朱真的很有愛心哦。
“我也給你帶!”孩子們又七嘴八舌地搶著說了。
我感到心里一陣陣暖流涌起。“不用了,姜老師家里也有的,明天我自己就貼好了哦!”于是我又開始和孩子分享故事了。
第二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在活動室門口接待孩子們。“姜老師,給你一個創可貼哦!”小朱朱遞給我一個創口貼。說實話,我被感動了,原來他昨天不是隨便說說的,原來小朱朱確實把這件如此小的事情放在了心上!
“姜老師,我也給你帶了創口貼!”調皮的小宇竟然也有這份細心,他爺爺還跟我說:“昨晚一回家就說要帶創口貼了!”原來小宇心里是有我的,可惜平時還因為他的調皮我老是生他的氣,我不禁臉紅了,有些后悔。
“姜老師,我幫你貼上吧!”天真可愛的杭杭拉著我的手,非要親手貼上她帶的創口貼。我蹲下來,頭一次像一個孩子一樣,享受著被人照顧的感覺,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甚至讓人迷戀的感覺啊,而給我這種感覺的`竟然是一個不滿4歲的孩子!看著她認真的表情、細心卻顯笨拙的動作,我忍不住在她的頭上親了一下,多可愛的孩子啊!
……
一樣的早晨,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今天的我竟然收到了十幾張創口貼,十幾張來自于孩子手里的創口貼。看著這一張張小小的創口貼,我有種流淚的沖動。這豈止是一張張小小的創口貼,我看到的是在這小小創口貼背后的濃濃深情,是孩子們對我的一種關心、一份關懷、一片愛意!
我最親最愛的孩子們,衷心地祝愿你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干凈的小手——小小的洗手環節
洗手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三五個孩子在玩水;忘記關水龍頭了等等。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總是反復提醒常規要求“要這樣,那樣的”,可效果總不佳。幼兒天性好玩,喜歡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齡特點的關系,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遇到喜愛的游戲也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并深受幼兒喜愛的內容,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于是在之后的一次洗手時,我也加入進來,并有節奏地念起了《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在到自己的小毛巾上擦擦干。我動作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兒紛紛跟著我學了起來。“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有節奏快慢的變化中,通過動作表演兒歌內容,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并能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洗手環節,只要我們認真的去觀察、貼近幼兒的生活,你會發現孩子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是我們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我們去動腦筋,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創造親自體驗的機會,把教育轉化為幼兒的需要。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孩子成功的基礎,這點固然重要,但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體驗孩子習慣的養成過程。這樣,幼兒才能體驗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并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為。僅僅一個洗手的習慣,我們也要考慮很多。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孩子們更多更強的獨立能力。
教師應做有心的人,從孩子長久發展的利益考慮,我們不可忽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更要親自參與到幼兒的實踐活動,體驗孩子們的需要,制定的常規制度應隨時調整,并改變教育方式,形成真實的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2
隨著經濟的發展,成年人的壓力越來越大,現在的的家庭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們的依賴性比較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被家長忽略,尤其是爺爺、奶奶他們心疼孩子,怕孩子這樣那樣不好,更怕孩子受苦,常常把孩子應該做的事情由他們來代替做了。
可是來到幼兒園里,面對這么多孩子一個老師不能都一一代替,更不能面面俱到了,這樣教師怎能照顧得過來啊,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成了我們幼兒教室閑來時的話題,也是我們重視的問題。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你把他畫上什么樣的圖案都可以,但都得需要我們去引導。從不會走到會走路,那時走路的樣子可能很可愛,但這也是人生跨出了一大步。就像他們剛學習走路時,不要怕孩子會不會摔跌,會不會摔疼,因為那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
于是,孩子早上來到學校,我們就鼓勵孩子把學習用具自己拿出來,擺放好。中午吃飯,老師示范如何一邊拿勺子,一邊扶著碗吃飯。即使有些小朋友撥撒了一地飯菜,我們也不予責備,而是師范鼓勵他會做得更加好。午休起來,我們會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先不要計較他穿得舒服不舒服,等他穿好后再幫他整理整理。所有的不適應都有一個過程,那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不怕他們做得不正確,而是協助鼓勵他們完成,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3
在幼兒園里,除了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也要常關注,這時喝水就很重要。因為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地吸收和排泄水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命程序,如果攝入的水不足,各種廢物在細胞內不能很快地被代謝出去,積累在體內就會產生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在幼兒園里,每天都有家長們都會以口頭或電話的方式和我們說:老師,麻煩你讓我孩子多喝點水,嘴巴有點干;老師我家孩子上火了,多喝點水……我們會收到許多不同理由的喝水要求。其實,即使家長不提醒,我們也經常提醒或哄孩子們喝水。
每天督促讓孩子喝水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在孩子喝水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在水杯旁邊呡一口;有的孩子只喝一口水;有的孩子喝兩三口水;有的孩子能喝半杯水;有的孩子能喝一杯水;還有的孩子水杯挺滿的,卻只喝了一兩口,并不口渴。當老師們詢問時,他們一致答案就是口不渴。
為了讓孩子喝足夠的水,老師們把喝水的好處整理了一下,編了些兒歌,使孩子們真正認識到喝水的重要性。更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們也不太抗拒水了,我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得到的效果也不錯。通過兒歌,使孩子們知道自己該喝多少水,不喝水或是喝水少了會造成身體不舒服,還得花錢買罪受,讓他們懂得這些小常識。
孩子喝水的問題,看起來是小問題,但是孩子喝水的問題卻牽動著許多家長們的心。我們在一日活動中,常常提醒孩子們去喝水,讓孩子能夠喝足量的水,達到喝水的目的。
培養孩子喝水的習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過程中也有個別的孩子就是不喝水,我們就用哄的方式。比如,和愛喝水的小朋友比賽看誰先喝完一杯水,或是口頭表揚愛喝水的'孩子,讓他們給不愛喝水的孩子以榜樣。時間久了,不愛喝水的孩子也養成了喝水的好習慣。
幼兒園的孩子還小,他們的身體抵抗能力還是比較差的,喝足量的水能抵制一些疾病的發生。總之,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很重要。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4
每次中午吃飯時,我們都會講一下吃飯時的要求。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愛惜食物。
一天中午我們吃的米飯,由于孩子小,自理能力不是很好,孩子們老往地上、桌子上掉米粒,我就不停地講:“吃飯時要吃干凈,不能把米粒掉地上,你看董錦浠就沒掉。”這時有小朋友吃完了還要吃,我在給小朋友盛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桌子上了。這時我發現小朋友們都在看著我,這時我才意識到,我的一舉一動一定會影響孩子們。于是我把掉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放在了垃圾桶里。當我撿完米粒后發現,有掉米粒的小朋友也把米粒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里。
老師的舉動影響著孩子們,所以老師在做任何事時,一定要做孩子們的榜樣,當孩子們做錯事時,老師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們。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5
幼兒吃飯時,老愛往地上、桌上掉飯粒。有一天中午,我給幼兒盛飯時,不小心把勺子里的飯粒灑在了桌子上,我剛想撿起來扔掉,可突然發現周圍有許多雙眼睛正在看著我,我馬上意識到幼兒是想看看老師的舉動,我仔細的檢起桌子上的飯粒,小心的放回飯盒里。從這以后,每次給幼兒成完飯,我都要巡視桌子上是否有飯粒,如果有就撿起來放回飯盒里。幼兒們看到老師這樣做,也就慢慢學會了把掉在桌子上的飯粒撿起來放在飯盒里,掉飯粒的現象少了。看起來,身教比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小班隨筆:“老糊涂”和“小糊涂”
周四是我們班新來小朋友王佳浩入園的第三天,這個小家伙適應能力特別強,從來到我們班的第一天起,佳浩就沒有一點不開心,他很自然地和我們班的小朋友們融在了一起,老師告訴他一些基本的要求,上課、入廁、洗手、進餐、飲水等等,午睡佳浩也特別乖,不哭不鬧很自然地入睡。這天午睡起床后,孩子們都陸續穿好了外套準備吃水果,只有佳浩沒有穿外套,老師讓他快穿上外套,他說找不到了,老師問他放在哪里了?他說放在桌子上了。
我就開始幫他找,整個臥室活動室反反復復找了許多遍,我們的小床是雙層的,我連床底下都反復找了很多遍,沒有找到,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兒,因為天氣不好,上午也沒有帶孩子出去,后來我擔心是頑皮的孩子會把佳浩的衣服丟到窗子外面,又在臥室每個窗子了外面進行了尋找,仍然沒有,再后來,趙老師說是不是佳浩換了衣服,因為前兩天佳浩穿的是一件近似灰色又有點墨綠的融融外套,我就是認著那件衣服在找,趙老師在孩子們放衣服的地方找到一件紅色加黑色的夾克外套問是不是佳浩的,他說不是,他說他的衣服有帽子,可是有幾個小朋友非常肯定的說那就是王佳浩的衣服,可是佳浩哭著不讓老師給他穿那件衣服,趙老師怕佳浩著涼感冒哄著佳浩說先暫時穿著,老師再幫他找,我又開始翻騰臥室,最后出了一身大汗,仍然一無所獲,我在想:這如何向家長交代啊!孩子的衣服在班里都能找不到了!
這時我才想起來打電話問一下佳浩的'媽媽是不是給佳浩換衣服了,結果不說大家也明白了……孩子一上午穿著紅顏色的衣服,我還認著灰顏色的找,佳浩明明穿了沒有帽子的衣服,他卻一定要有帽子的衣服,唉!一個“老糊涂”和一個“小糊涂”!(為此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觀察太不仔細,午睡放衣服也需要更有序,才可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6
在日常生活環節中,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莫過于進餐,針對小班的年齡特點,主要是訓練幼兒能夠自覺的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其中大致可分為兩方面:硬件和軟件。硬件,包括進餐姿勢、速度、程序等規范;軟件,則包括幼兒進餐情緒、對飯菜的好惡等。
通過對我班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孩子們在進餐規范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在進餐過程中,孩子們較興奮,時常會竊竊私語甚至互相嬉戲,如果教師不提醒就會愈演愈烈;姿勢不正確,無法避免的會使飯菜掉到地上、桌上,偶爾還會出現碗碟掉到地上的現象;幼兒進餐速度不均衡,或快或慢。
針對這些問題,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起先,我只是在進餐過程中不斷提醒、督促,但效果并不明顯,對幼兒的行為只起到了暫時的壓制。之后我采取說理的方法,例如:吃飯時說話,管理氣管和食道的小門就會同時打開,飯菜就會自動的跑到氣管中去等,孩子們從道理上理解了各種進餐規則,但由于個別幼兒自制能力比較差,所以仍需在教師的不斷提醒下,才能正確進餐。
通過與其他教師的溝通,我采取了與幼兒互動的教育方式。在分組教學中,我與幼兒共同討論了進餐的程序、規則、以及在進餐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法。孩子們非常積極,提出了許多我平時沒有注意的問題,例如:個別幼兒遇到不愛吃的東西,到最后就會故意扔到地上以此來逃避,教師可以為她繼續加菜;有些小朋友想添飯時,總是用嘴來代替手,教師就可以先給舉手的孩子等。由此可以看到教師一雙眼睛遠遠不如孩子們幾十雙眼睛觀察的仔細,在細致的討論后,我讓孩子們將進餐環節中的各項規則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于是各項規則形象的躍然紙上。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對于自己定的規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進餐過程中較以前也有了明顯的改進。
在進餐環節中我也作了針對性的改動:將原先值日生將勺子一一發到幼兒手中,改變為值日生將勺子放入罐中,孩子們可在吃飯時自行取,飯后自覺擦桌子。節省了時間和人力。雖然,目前有些幼兒還需教師和其他小朋友的不斷提醒,但在不斷的糾正和改進中,已有了顯著的進步。我相信他們會逐漸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小班撒飯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0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8-17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8-07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5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6
(經典)小班教育隨筆08-15
小班教育隨筆[經典]09-07
教育小班隨筆05-17
小班教育隨筆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