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怎么樣的?你還記得嗎?家,就是歷盡艱辛之后,讓心靈停靠的港灣,看看下面的散文吧!
散文家的味道【1】
近日,我總是在夜半三更的時候從床上爬起來找些事兒做。
就好比現(xiàn)在,夜已深人已靜,我卻在坐于電腦前,寫下這篇文章。
黑夜,是個很好的天然屏障,所以人們總是喜歡將脆弱的、感傷的、思念的情感交給它。
這些被人們有意或無意的埋藏在忙碌的生活瑣事中的情感,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破竹而出,來勢洶洶的沖破那道人們?yōu)樽约核O下的心底防線。
最近,手機相冊里有張照片兒總讓我百看不厭。
它不是美女帥哥,亦不是自己心儀之人,它只是一張臘肉的照片。
臘肉,對于我、甚至是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詞。
我不知道當你看到這個詞的時候,第一反應會想到什么,我會想到家、家的味道、家的溫暖。
今年,因為實習的原因,我過了人生當中第一個沒回家、沒家人在身邊的年,也是最辛酸的一個年,那幾天我過著不是吃泡面就是啃面包的生活。
都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年放假回家,都能吃到爺爺特意為我們留下的自家過年腌制的臘肉。
蒸的、炒的、煮的,酸的、甜的、辣的,能做上十幾道菜,每一道都能讓人垂涎三尺。
腌制臘肉是我們家那邊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
除夕前,每家每戶都會屠殺家中的一頭豬,日期多在農(nóng)歷二十五,屠殺的豬越重不僅代表著主人家這一年的豐收,更寓意著來年的收成會越好。
臘肉的制作過程,也是有一定講究的。
煙熏前需要將豬肉用鹽、花椒面和辣椒等香料腌制24小時,在除夕夜前掛到火盆上用小火煙熏、直至將豬肉熏干為止。
整個過程大概需要20天左右,沒有完全風干的臘肉儲存時間不長,所以要確保這20多天的腌制過程小火不斷。
從小到大,關于臘肉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我這二十余栽的記憶里。
小時候家里的情況不是很好,不是什么時候都能吃到臘肉的。
逢年過節(jié)、或是家里來了客人,臘肉都會是餐中必備,再斟上一杯自家釀的香醇白酒,這便是主人對客人最熱情最真摯的歡迎……
關于臘肉的記憶太多太多,不知不覺,它早已成了融入骨血之中的味蕾。
不管我走到哪里,身處何方,我都會記住它的味道。
它已滲到我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中,就算時間隔得再久、路走得再遠,當我再次吃到時,還是一口就能嘗得出來是不是記憶中的味道。
我不知道,像我一樣飄蕩在陌生城市當中的千千萬萬個游子們,在你們吃過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之后,是否還記得那份讓你味蕾依然掛念的味道?那份有著媽媽、有著家的味道?就算是粗茶淡飯也依舊懷念的味道?
我是游子,我在天空中飛翔,可不管我飛得有多么高有多遠,總會時不時的回頭看看自劃過的天看過的風景。
彼時才發(fā)現(xiàn),不管一路上的風景再怎么姹紫嫣紅,都不比那故鄉(xiāng)里的綠水青山來得溫暖。
即便它沒有花團錦簇的風景,也沒有華燈璀璨的繁華,但我依然牽掛它,記住關于它的一切,它是我在彷徨中找到歸屬的燈塔。
我希望,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一種讓自己牽掛的味道,因為那將會在你走向遠方的路上最好的動力。
記住它,便可記住一種溫暖、一種幸福。
散文家的味道【2】
由于住在小城,時常還能遇上以前少年時期在我們家吃過飯的朋友,他們中有的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官員,還有的已經(jīng)躋身老板行列,進入了眾多人羨慕的人群。
相遇時,總是說著那時吃飯的場景,很是快樂,一生難忘,并相約再次到家里吃飯。
那時家貧人多,吃的多為粗糧。
較多的是包谷和米,金黃的包谷面裹著少之又少的米粒,別人吃得很香,我卻吃得流淚。
因為朋友遠離家鄉(xiāng),他們吃的是家的味道,是溫馨的,是香甜的,是親人間的記憶;而我吃的是饑餓,吃的是飯,是生活,粗糧難以下咽。
記得一次吃面湯,由于長期吃粗糧,不喜歡吃粗糧的我,總是半天也無法下咽一塊面湯。
父親總是面帶微笑,調(diào)侃地說:以前,有個人吃飯吃得很慢,在相親時因為吃米線吃得很慢,一次又一次的相親都沒有成功。
父親擔心說你要趕緊吃啊,要不以后你說到媳婦。
父親的話說完,我已經(jīng)是滿眼淚水,是一個孩童對窮困生活的痛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不是擔心只說到媳婦,而是擔心吃面湯的生活還很長。
一次一群朋友在家吃飯,那時糧食很少,恰值洋芋成熟,奶奶就做一大鍋洋芋燜飯,那次的飯真的很香,雖然是雜糧,當我們都吃得很香。
奶奶的手藝的確超群,將雜糧做得若此的美味、可口,一大盆飯被大家即刻消滅,并留在大家的記憶,也贏得了我一貫討厭吃雜糧的挑剔的小嘴的認可和垂涎三尺。
每次在飯店吃到洋芋燜飯時,我覺得和奶奶做的相比,的確還須不斷學習。
那時糧食緊缺,菜也緊缺,種點蘿卜個小葉茂,奶奶就將蘿卜桿和葉做成腌菜,放上辣椒,雖然也美味可口,但是那時也不是很愛吃,并錯誤的認為那是貧窮的象征。
到縣城后,看到城里人也有吃蘿卜菜和腌蘿卜桿葉的習慣,我才知道因為貧窮的心態(tài),讓我們錯過了奶奶的美食,否定了奶奶的美食。
等到工作后,再央求奶奶再做一次給我們吃,奶奶說:“生活好了,吃肉都吃不完,還吃那東西。”如今,奶奶離開了我們,奶奶的手藝和美食只留在我們曾經(jīng)不愿回憶的生活里。
因為長期貧窮的生活讓我們錯過了生活中的美食,因為貧窮心態(tài)讓我們愧對奶奶的美食,奶奶的美食就是家的味道,也是貧窮生活樂觀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心靈的味道,沒有心安的味道,難覓家的味道。
散文家的味道【3】
兒時的夏天,紫燕銜泥,在老家三間土屋檐下筑巢。
鉆天,俯沖,飛去飛回,掠過菜園里摘菜歸來的媽媽的目光。
這時媽媽的笑容便格外燦爛。
紫燕撫育后代,給屋檐下巢里嘰嘰喳喳的小燕子銜來美味兒。
那三只雛燕就像我們挨肩兒的三個孩子。
藍天白云間劃過燕子勞碌的弧線。
媽媽就像燕子,屋里屋外地忙活,日子再苦,每臨飯口,準保端上熱騰騰的飯菜。
全家三代人圍坐一張炕桌,年邁的爺爺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媽媽總是掉樣兒給做點愛吃的,雖粗茶淡飯,卻有滋有味。
春夏秋三季,歺桌上總少不了野菜,婆婆丁,柳蒿芽,大腦瓜……
媽媽用她的愛和汗水,使家充滿溫馨和亮色。
野菜雖苦,卻醫(yī)心養(yǎng)身,教我懂得良藥苦口,先苦后甜的道理,而且融入血脈,成為恒久的精神滋養(yǎng)。
而且,媽媽教會我善良與孝道。
那時,父親在田間勞作,早出晚歸,像土地一樣沉默的父親,只有到太陽壓山時才從田間里荷鋤歸來,把土地的氣息帶回家,臨到秋季,五谷飄香,父親每次下地回來,褲腰帶子上偶爾拴一大堆烏米,放到鍋里煮,香味從廚房里飄進堂屋,然后讓我們兄弟三人分享,爸爸只是憨憨地笑,卻舍不得動一下。
清苦的日子,是父親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責任。
是父親教會了我土地般的堅韌與擔當。
當年老屋檐下的雛燕早已不見蹤影時,我們長大了,到城里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兒女。
當我們懂得孝敬時,父母老了。
每逢周日或放假,我們兄弟三人還依然像小燕子一樣歡呼雀躍,飛回老家,因為那里有老爸老媽,有三間老屋和菜園角的櫻桃樹,有滋養(yǎng)了我們童年的土地和奶水,那里才能品嘗到家的味道。
而今爸媽都走了 ,手搭涼棚目送我們上班的爸爸媽媽走了。
每每抬頭北望家的方向,不禁淚濕衣襟。
爸爸媽媽音容笑貌依然在心里恒久縈回,他們的勤勞善良的美德,不會隨時光流逝。
放心吧,爸爸媽媽,我們也要像你們一樣,營造和諧的家庭,成為兒女心靈的依歸,讓兒孫們品嘗到家的味道。
【散文家的味道】相關文章:
媽媽的味道03-26
愛的味道06-12
母愛的味道02-17
陽光的味道02-19
中秋的味道11-10
味道的作文12-10
幸福的味道02-19
成長的味道02-20
家鄉(xiāng)的味道03-02
微笑的味道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