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1
數學一門抽象邏輯思維學科在幼兒園里歷來被認為一門課這因為孩子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邏輯思維幾乎等于零幼兒這個年齡特點給數學教育帶來了很大難度但幼兒園教育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無處不到因此數學教育同時又幼兒園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教好數學讓孩子樂于學習數學一直我苦思冥想問題本學期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尋幼兒數學教育切入點初見成效覺得應該記下來
第一遵循幼兒思維特點從形象入手教數學
幼兒園孩子大多3—6歲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只觀形象圖片們所喜愛于在教孩子們認識數字時我便選擇了幼兒愛看動物圖片以《參觀動物園》為主題展開教學我將黑板和教室稍加布置動物園場景就有了孩子們在我帶領下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一張張直觀形象色彩斑斕動物圖片們目不轉睛邊看邊數不一會兒數字1—5學完了下次孩子們想起可愛動物圖片一定會想起數字寶寶你瞧數學學習不也很有趣嗎?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2
《自編8以內的應用題》課后反思
大班數學中“口述應用題”是鍛煉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努力貫徹邏輯思維訓練的原則。并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應用題都是有情節和數量關系兩個方面組成的。情節和數量組成一道口述應用題的結構框架。幼兒要解答口述應用題,必須對題的情節和數量進行分析,了解構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這也就是口述應用題所必須進行的結構訓練。
情景一:
出示圖片
師:草地上原來有幾只兔子?又來了幾只兔子
幼:草地上原來有2只兔子,又來了3只兔子
師:那老師想用加法來計算,應該問一個什么問題?
幼:草地上一共有幾只兔子?
師:這幾幅圖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兩個已知數?最后提了一個什么問題?
分析:草地,兔子是非常接近幼兒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幼兒的思維興趣,引起他們的聯想。
這樣幼兒的思維閘門也就打開了。接著把“原來有2只兔子。又來了3只兔子”這樣一個數量關系,寓于結構,容于情節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理解道理。
反思:口述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算法是隱含在情節中,而情節又由多個客觀要素構成,只有引導幼兒 分析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地選擇方法,得出答案。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不 僅可以使幼兒達到真正理解題意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
既然是口述應用題,那么讀題也就是訓練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是符合幼兒的生理特點的。
情景二:
出示圖片
師:看看這張圖片上講的是什么事情呢?
教師操作卡片
幼:河邊原來有4只紅蝴蝶,又飛來了2只黃蝴蝶。
師:請你來編一道加法應用題?
幼:河邊原來有4只紅蝴蝶,又飛來了2只黃蝴蝶,河邊一共有飛來幾只蝴蝶?
教師把幼兒的題目重新念一遍
請幼兒把題目跟念一遍。
提問幼兒:“原來有幾只”,“又來幾只”“一共有幾只”等概念。
分析:在讀題時,教師
口齒要清楚,速度要適中,先進行 初讀,使幼兒對題目形成一個總的初步的印像,能說出題目說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再進行強化, 使幼兒在頭腦中把題目劃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理解它們,能說出題中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突出主要信息; 最后使幼兒能把信息綜合起來,在頭腦中把題目的各部分聯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反思:要素、數據和問題寓于口述應用題的情節中,情節蘊含著數據和問題的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在整體中認 識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礎上把握整體。
在最后把應用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又把教學問題轉化為算式。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3
我班幼兒平日里都很愛玩電腦上的“憤怒的小鳥”游戲,我們就想,在區角活動中是否能讓幼兒自己搭建材料,將虛擬的電腦游戲變為自己動手操作的游戲。于是,我們讓家長配合收集了很多飲料瓶,還有正方形的硬紙板等材料,供給幼兒搭建,即選擇同樣高度的瓶子搭一層,再架上紙板,繼續搭建高層。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等情況,我班幼兒可搭建2—3層,然后使用毛絨玩具將其砸倒,看看能不能一次性都倒。幼兒在聽完游戲介紹后,顯得非常的興奮,都搶著玩此游戲,但是幼兒嘗試后,發現沒有看的那么容易。首先,搭第一層時,要選擇規格高度一樣的瓶子,擺成正方形四個角,然后輕輕放上硬紙板,再選擇規格高度一樣的`瓶子,輕輕放上,以此類推。看似簡單的操作,卻需要幼兒很有耐心的來搭建,一些平日里耐心不夠的幼兒就很難成功了,這時我們老師就給與鼓勵,讓他們向有耐心的幼兒學習,也可以先搭建2層簡單一些的,體驗成功的喜悅后,再來提高難度搭3層的。通過此游戲,幼兒可以培養自己的耐心,做事情時也能更心細一些,在游戲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此游戲在我班幼兒中非常受歡迎。今后,我們還會繼續探索,豐富幼兒的區角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學習,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4
在科學的教育方法中,操作活動既能滿足幼兒動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充滿了新奇和刺激,因此深受教師和孩子們的青睞。我們通過對幼兒在數學活動中運用操作法的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一、讓幼兒學會材料擺放的正確方向
在現實數學操作活動中,很多幼兒不清楚操作材料擺放的正確方向。如:數字或卡片,有的從左向右擺,有的從右向左擺,有的擺不下就不擺了。所以,在數學操作前,教授應向幼兒示范正確的擺放方向,即從左向右擺。那么,知道了正確的方向還不夠,還要讓幼兒先學會正確區分左右。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對大班的幼兒來說較容易,可對中、小班的幼兒來說較難。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運用直觀形象的東西做標記,幼兒一看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再把標記去掉,幼兒就能正確擺放了,在學會了按正確方向擺放材料后,幼兒在操作時就顯得井井有條了。
二、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不宜過多
在數學活動中,有的'教師為了擺花架子,準備了許多操作材料,一會用這、一會用那,表面看準備充分,材料豐富,可是哪一樣也沒能讓幼兒充分的操作。所以,操作材料不宜過多。要充分運用一種材料,按照明確的目的,充分進行操作,使幼兒真正掌握操作方法,并從中獲得穩固的知識。為鞏固學習效果使幼兒對操作活動充滿趣味性,可以再換其它材料進行,也可以讓幼兒用利用業余時間自己找材料練習,這樣既獲得了牢固的知識,有發展了幼兒的擴散思維能力。
三、讓幼兒作為操作活動的主體
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在操作活動中,很多教師怕幼兒學不會或者課堂秩序亂不敢放手,操作大都是由教師操縱的,而幼兒處于被動的地位。例如:在學習數的組合時,往往是教師在黑板上講解完畢,再讓幼兒運用操作材料操作,這種操作只是簡單的模仿,幼兒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習積極性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當讓幼兒作為互動的主體,自己通過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學習數的分解時,教師可先提出要求,讓幼兒充分操作得出結果后,教師再出示在黑板上,共同檢驗結果的對與錯,幼兒對這樣學來的知識才記憶猶新。在數學活動中,我們一定要有“質疑在先、解疑在后;操作在先、引導在后”的指導思想。
四、教師指導要深入
活動中有些教師經常高高在上,和幼兒之間就像兩張皮一樣,操作是不下去檢查脫離了幼兒,或者是大略轉一下,走馬觀花。到底誰會誰不會,幼兒又是怎樣操作的根本不知道,只是要一個操作結果,這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做法是錯誤的。殊不知,操作過程比操作過程更為重要,做教師的一定要深入下去,認真檢查每一個幼兒的操作過程,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幼兒提供及時的指導,做到對每一個幼兒的情況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因人施教。
五、注意教具使用的層次性
幼兒的思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直觀到抽象逐步發展的。為適應幼兒的思維形式,在操作活動中,教師選擇的和運用的教具應包括完全直觀教具、半直觀教具及帶抽象成分的教具。還如:學習數的組合時,如果直接用帶抽象成分的數字卡片學習,幼兒就不易理解。如果我們讓幼兒運用實物操作,從實物過渡到點卡,再從點卡過渡到數卡,這樣一步步深入,幼兒既容易理解又容易牢固掌握;既能滿足幼兒思維發展的不同水平的需要,又能促進幼兒的數概念從直觀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發展。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5
這段時間孩子們已學習了加法板、減法板、乘法板及蛇形加法等材料的操作。通過這幾天對區角活動的觀察,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從來不去取這些材料,而只是做那些不太動腦筋的工作,祁帥豪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區角活動時,我給了他一個剛性的指標,那就是必須完成十道加法題,才能再去取別的材料。
他取來加法板的工作后,卻不知道定規應該怎樣擺,在我的.指導下才勉強擺好。他選擇了7﹢﹖﹦﹖的那張題卡,我教他做了第一道題:7﹢1﹦8,讓他按同樣的方法繼續做下面的題,我便去指導其他孩子了。可一轉眼他就拿著那張題卡過來說:“老師,我做完了。”我一看:7﹢2﹦97﹢3﹦107﹢4﹦11……如果按步驟認真操作一定不會這么快就做完的。于是我便問他怎么做出來的,他說是按順序寫上的。看來他已發現了答案的規律,那就是后一道題的得數比它前面的題的得數多“1”,于是他就鉆了空子偷懶了。
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怪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孩子能發現規律也是他的聰明之處。所以我沒有責備他,而是又打亂順序,重新給他出了十道題讓他做,這下他可沒有空子可鉆了,只好認認真真的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了。
其實,區角活動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的孩子不認真、不投入,對于這一點,我們老師不能光埋怨孩子,也要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給孩子所提供的材料是不是存在問題,要善于發現,及時調整,讓每個材料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教育價值。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6
討論是我們進行各種教學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其獨特的作用。討論既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數學活動中的大于,小于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難題。我將這兩個抽象的符號畫在黑板上,孩子們對他們的“長相”“用法”議論紛紛。炎炎說:“誰的年齡(數字)大就用大口對著它。要不它的個子高撐不下。”我對他的回答投來贊許的目光。棒棒神秘的笑了笑說:“我想用尖尖的`那面給小不點(小數)打一針。”聽到他的回答,教室里一陣狂笑。做練習時,我聽到孩子們興奮的說著“給它一針” “給它一針”……
數學中的難題有時并不需要老師空洞抽象的講解,把機會留給孩子,難題會在孩子們的世界中不攻自破。作為老師,只要我們創設更多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和探索他們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讓想象自由飛翔!
【幼兒園數學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數學教育隨筆04-11
小學數學的教育隨筆10-09
初中數學的教育隨筆05-16
初中數學教育隨筆05-16
關于數學教育的隨筆04-11
教育隨筆:數學游戲04-04
數學教育隨筆15篇04-12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隨筆05-17
數學教育隨筆(1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