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么,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1
本周我上了一節一年級的《找規律》高效課堂展示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在教學中力求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兒童喜歡的六一兒童節的話題談話導入,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提高興趣。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找、涂、擺”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臺,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利用課件體現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高效參與課堂活動。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這節課中,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考慮不夠全面,數學學科的課堂同樣也肩負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也是一個重點。數學語言的表達應該嚴謹、完整。可是我卻因為過多的關注活動的組織、調控,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培養。在尋找到規律后沒有教給孩子規范性的語言表達規律,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學和練習中,孩子雖找到了規律,但表達不夠準確。另外一點就是教師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對于課堂生成的資源要及時處理,學會利用資源。今后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后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2
由于第一次涉及這種類型的教學內容,一開始還真有些無從下手,在多次看了教參后,加上參考了一些教案后,帶著幾許忐忑走進了教室。上完課后,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一、關于教學重點。
上課前我認定的本堂課重點是“使學生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在上課的時候,當學生口答出算式15÷2=7(組)……1(盆),我提問了“2是從哪里來的?”接著就沒做過多的解釋。結果在練習試一試2時就出現了用21÷2(正確的應該是21÷4),在后來的練習中,仍有少數學生將每組的個數搞錯。由此可以確定這堂課的重點應該是“找出排列的規律,確定重復出現的每組的個數”。這就應該在分析例題時,把“為什么2盆花看作一組”、除數是2的來龍去脈分析清楚,從而讓學生掌握找規律的方法。
二、關于解法的多樣性。
對于例題的解法,根據教參的設計,學生應該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解法。但在課上匯報交流時,學生只出現了兩種解法,沒有學生提到用畫圖的策略去解決。對于學生中沒有出現的.方法是只字不提,還是老師具體講解呢?沉思片刻,我決定讓學生打開書自己去看。在接下來的練習中,真還發現有部分中等偏下的學生采用了這種畫圖的方法,這就說明他們通過看書看懂了這種方法。
三、關于一點疑惑。
在給盆花分類時,一般教學時都是2盆為一組去分,但我們都知道4盆一組去分也能求到答案。關于這一點上課是講還是不講,如果講的話,可以幫助一部分優生進一步理解按規律擺放事物之間的聯系,但這樣有可能給中等偏下的學生理解題意帶來混淆。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3
《找規律》這個內容聽過很多人上公開課,對這個內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積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規律的排列是說不斷重復三次及以上,對于第一課時的'找規律就是要分組,分組很重要,其實就是找出不斷重復的。
這里以前我沒太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不斷的問學生,把什么作為一組,這組中第一個是什么……這次再上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就不斷的問什么在不斷重復,把什么作為一組。
上完第一課時,在上第二課時,就是數量的規律,這個也是不斷重復出現,只是從圖案到數了,學生掌握起來不難。第三課時就是數有規律了,所以我總覺得前面強調重復,到這里沒有了,學生就很迷茫,所以在這里我跟學生強調了:不斷重復出現是有規律的,還有些是不會不斷重復出現,但是也有規律。有些規律的核心是重復,有些規律的核心是發展。要孩子創造有規律的圖案,很多是不斷重復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還是要多展示一些數量不斷變化的規律給他們看。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4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并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后,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5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周期排列規律的基礎上,第二次學習找規律,無論從知識上還是情感上,學生都有一定的基礎,但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為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或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
課堂上以學生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喜歡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來掌握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排一排、畫一畫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發現規律。
在自學互動、發現規律這一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去發現“墻面圖案”的規律這一環節。學生感覺比較自然、親切,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觀察、發現的'階段。
發現規律這一活動環節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與同伴交流,互相討論,尋找規律。通過交流,既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可以發現很多規律。感知這個規律。
游戲測評第三關“設計圖案”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這一動手環節意在讓學生擁有一種數學意識、數學能力和一雙數學的眼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己在師生交流、課堂調控與評價方面還有欠缺,前輩們對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我將會記住點點滴滴,不斷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隨筆】相關文章:
找規律一年級下冊教案10-07
關于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案09-26
《找規律》教案11-03
《找規律》的教案10-05
[推薦]《找規律》教案07-12
【合集】《找規律》教案09-18
《找規律》教學方案10-07
找規律的教學方案10-08
教學 《找規律》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