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國平散文精選摘抄賞析
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周國平散文精選摘抄吧!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 1
1、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2、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
3、蘇格拉底的結束語是: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哲學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莫洛亞引哲學家桑塔耶那的話說: 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
4、對于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
莫洛亞這本書的結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 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著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
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 創造性的閱讀 。
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記當作注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6、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記懷著本能的警惕。
蒙田談到 文殛 ,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
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愛默生也說: 我寧愿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7、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
8、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9、愛默生說的漂亮: 當一個人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的時候,那時間太寶貴了,不能夠浪費在別人閱讀后的抄本上。
10、有兩種自信:;一種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遠自以為是,自我表現感覺好極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
12、人類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
13、丑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
15、蕭伯納說: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
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16、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
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
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恒的歸宿。
18、藝術境界和魔術境界都近乎游戲。
區別僅在于,在藝術境界,人像孩子一樣忘情于游戲,現實融為一體。
在魔術境界,兩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滅而又飽經滄桑的成年人一邊興致勃勃地玩著游戲,一邊不無悲哀地想,游戲只是游戲而已。
19、誠然,和歷史、宇宙相比,一個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
但是,雪萊說得好: 同人生相比,帝國興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執著也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
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我們寧愿懷著從容閑適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過,深刻更在于,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這成功。
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22、我們心不在焉,百事無心,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為我們有精力,只是茫無出路。
并不是看頭了,因為我們有欲望,只是空無對象。
23、人,永遠走在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他已經辭別獸界,卻無望進入神界。
他不甘于純粹的生存,卻達不到完美的存在。
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卻沒有超出生存的目標。
他尋求,卻不知道尋求什么。
人是注定要無聊的。
24、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單調甚于害怕死亡,僅此就足以保證它不可戰勝了。
它為了逃避單調必須豐富自己,不在乎結局是否徒勞。
26、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就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
面對宇宙大全,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27、我們終于悵然發現,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28、塞涅卡說: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趕出,而智者愿意,所以 智者決不會被趕出生活 。
蒙田說: 死說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們,讓我們到處都等候它吧。
斯多葛派哲學家完全聽不見靈魂的呼聲,他們所關心的僅是人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這種哲學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價值,并無精神解決的意義。
29、人人都得死,這能給我們什么安慰呢?大約是兩點:第一,死是公正的,對誰都一視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單,全世界都與你為伴。
30、自我意識強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產物,因此他無論如何不能設想,他的自我有一天會毀滅,而作為自我的產物的世界卻將永遠存在。
31、對死的思考推動人們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實際作用卻是中指這種思考。
從積極方面說,宗教倡導一種博愛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們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愛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32、面對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壽命均等值。
隨想:哲學總是在以各種神秘的姿態誘惑著我們人類思想的前行,而哲學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
然而一旦誘惑成功,它卻又立即嘲笑人類智慧的愚昧與無能為力,它讓我們矛盾,在矛盾中悲觀,卻也滋生出超脫;悲觀的便成了可憐的無謂的犧牲者,超脫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靈。
33、亞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人為,愛名聲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勵他們上進,對于成年人就不合適了。
34、能被失敗阻止的追求是一種軟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
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種淺薄的追求,它證明了目標的有限。
35、圣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溫和的理想主義者。
36、誠然,抱著過時的信仰不放,或者無信仰而裝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調而侃之,哈哈一笑。
可是,當我看見有人把無信仰當作一種光榮來炫耀時,我再也笑不出來了。
37、昆德拉: 明天當自然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誰會發現呢? 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許沒有什么比末日更為平靜的了。
我知道他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還有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整個心靈生活。
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圖自救、不復尋求生命意義的那一天到來的。
38、活著的往事——這是靈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創造力的秘密所在。
39、圣埃克絮佩里創作的童話中的小王子說得好: 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
40、未完成讓很多東西看起來很偉大很完美。
包括文學作品,也有婚姻愛情。
很多東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義,魅力也隨之而去。
41、不要試圖求得別人的理解也不要試圖去完全了解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
在我看來,后者倒像是把對方當成了研究對象。
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給予對他人的信任,豈不落的雙方都輕松?
42、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
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么,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去的同時也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43、死神喜歡躡行,當我們聽見它的腳步聲時,我們甚至來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44、沉默是絕望者最后的尊嚴。
沉默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45、 又問他(蘇格拉底)葬禮如何舉行,他笑到: 如果你們能夠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也許可以稱這種暈眩為一種虛弱的自我迷醉。
一個人自覺軟弱時,決定寧可屈從而不再堅挺,就是被這種軟弱醉倒了,甚至會希望變得更加軟弱,希望在大庭廣眾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47、亞里士多德說: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48、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49、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
50、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時刻不是在上帝向人顯示奇跡的時候,而是在人認識到世上并無奇跡卻仍然對世界的美麗感到驚奇的時候。
51、我們為什么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么會有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都是孤兒。
52、韓愈把毀謗的根源歸結為懶惰和嫉妒。
53、有兩種自卑。
一種是面對上帝的自卑,這種人心懷對于無限的敬畏和謙卑之情,深知人類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忘乎所以,不會狂妄。
另一種是面對他人的自卑,這種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別人比較,崇拜強者,相應地也就藐視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轉變為自大。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 2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于他有靈魂生活。
作為肉身的人,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
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于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
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軍隊的劍下,當劍朝他劈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
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曬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
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秀人物對于靈魂生活的珍愛,他們愛思想勝于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更加高貴。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于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
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么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么也沒有。
”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
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做事情,包括為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務,也包括出于興趣、愛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
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系以及一般所謂的公共關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系。
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為,并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
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眾多,就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別人眼里,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霉蛋。
這么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應該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為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
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
當然,實際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行為,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來說,做人主要并不表現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問還是做生意,學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在做事的方式和態度上。
一個人無論做學問還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
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鍵就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學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商,而因為自己仍在做學問就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氣勢。
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
有些所謂的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幣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
這倒不在于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際關系是否和睦。
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
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
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的朋友。
“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欲,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
一個人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
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切外存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
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
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么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么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已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面對苦難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
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
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
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
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生,打斷我們業已習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
“天有不測風云”——不測風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幸,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并無絕對的幸運兒。
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
世態炎涼,好運不過爾爾。
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人生的本質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里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種西方的哲學教導我們趨樂避苦。
一種東方的宗教教導我們擺脫苦與樂的輪回。
可是,真正熱愛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樂一齊接受下來。
幸福的反面是災禍,而非痛苦。
痛苦中可以交織著幸福,但災禍絕無幸福可言。
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
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
當然,苦難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快感,而我們忍受苦難總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難時,它便醒來了。
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之為苦難,正在于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
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也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
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于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無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間的遭遇,其中充滿著偶然性,因為偶然性的不同,運氣分出好壞。
有的人運氣特別好,有的人運氣特別壞,大多數人則介于其間,不太好也不太壞。
誰都不愿意運氣特別壞,但是,運氣特別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
他們得到的東西是看得見的,但也許因此失去了雖然看不見卻更寶貴的東西。
天下幸運兒大抵淺薄,便是證明。
我所說的幸運兒與成功者是兩回事。
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經歷過苦難、挫折和逆境,決不是只靠運氣好。
運氣好與幸福也是兩回事。
一個人唯有經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如此看來,我們一生中既有運氣好的時候,也有運氣壞的時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
現實中的幸福,應是幸運與不幸按適當比例的結合。
在設計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時,人們不妨海闊天空地遐想。
可是,倘若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知道,最美妙的好運也不該排除苦難,最耀眼的絢爛也要歸于平淡。
原來,完美是以不完美為材料的,圓滿是必須包含缺憾的。
最后你發現,上帝為每個人設計的方案無須更改,重要的是能夠體悟其中的意蘊。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于靈魂。
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的鮮明感覺。
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乃至最高的實現,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
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受挫。
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多數時候,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
可是,當我們遭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我們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來。
災難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
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的眼光。
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閱讀的價值
我這一輩子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是“不務正業”。
意思是沒有受自己專業的限制,什么書都看。
大學學的是哲學系,看的多是文學書。
我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人規定你必須干什么。
上哲學系,完全是偶然的,沒有必要受那個限制。
一個人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覺得實際上像文科,文史哲真的不分家,沒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之間沒有那么嚴格的界限。
他什么書都看,不受專業的限制。
這一點直到后來在社科院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什么都干。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你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
我覺得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其實跟自己的精神成長的關系非常大,可以說你吸取了什么樣的營養,你的精神就會長成什么樣的狀態。
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過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歡哲學,但是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讀旁邊介紹哲學的著作。
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仆求婚,這很可笑。
第三點,盡管我是讀經典,但是我“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這是我的第三個特點。
真正要搞一個課題,必須是很認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么。
但對一般的閱讀來說,沒有必要去死摳含義是什么,如果讀的過程中不感興趣,你可以跳過去,慢慢的,不求甚解,隨著積累,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讀那些書非常愉快,可以把它當閑書一樣讀。
我想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為我所用,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
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么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
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相關文章:
周國平散文精選賞析10-26
林清玄散文精選摘抄賞析10-05
散文摘抄及賞析10-05
高中散文精選摘抄賞析09-30
名家散文精選摘抄賞析10-05
畢淑敏散文精選摘抄賞析10-01
劉墉散文精選摘抄賞析10-01
朱自清散文精選摘抄賞析09-30
經典優美散文摘抄賞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