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訓指引我成長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校訓指引我成長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一般不喜歡查字典,總是望文生義。校訓,在詞典里是如何解釋,我不清楚,從字面上“望”過去,大概是學校對全體學生,也許包括對教師吧,的訓誡勉勵的意思,一想到“訓”,仿佛很嚴厲的樣子,讓人陡生敬畏。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師長與學生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校訓應該可以理解為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吧。
我校校訓“明德、明事、明學”,作為學校精神和靈魂的象征,以精辟的字眼反映了我校辦學宗旨和方向,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這四個“明”里面,明德,放在了第一位,其涵蓋內容其實也最廣。明德,則很好的發揚光大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古老的大學精神,一個人無論他學再多東西,品德永遠是第一位的,有才無德往往是會被視為小人,比無才無德的人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傷害;德才兼備者才是真君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強調先強化自己內在的東西,到頭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成名的首要條件是要仁,思想品德要高。現在有些人削尖腦袋搶位子,跑官買官,不考慮自己在其位后能否謀好其政,想的是權力地位金錢美色;一些人信奉那種抽掉了道德基礎的成功學,為上位、出位,不靠真本事,總想靠歪門邪道制造知名度,這些都是非常可恥的。
今天的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人們的認可,都應將孔子這句話銘記在心,否則很可能自己的才德沒提高,總去怪別人,怪環境,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到頭來更加無所成。所以,明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明事,談到這一點,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很講究這個,“和”,在民族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席位”。“吾日三省吾身”中有兩“省”是講與人相處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還有“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談如何對待別人。我們的文化,也曾受到西方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沖擊,所以,我們要構建和諧的社會,包括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明學,關于怎么學習,可以說是中國提倡素質教育以來,教育界人士探討的最廣、最深、最持久的話題。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學習是明辨是非的前提。通過學習,可以用理論上的清醒保證政治上的堅定。這種清醒的獲得,絕不是靠學習經典著作的只言片語,就可立竿見影的。因而,黨員領導干部要杜絕理論學習上簡單的對號入座,反對“急用先學”的實用主義。正確的態度是力求掌握其理論體系,在領會其立場、觀點、方法上下功夫;正確的途徑是刻苦鉆研,持之以恒,有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正確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聯系思想實際、工作實際和社會熱點,充分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讓學生怎樣學,以怎樣的方式學,學者們不斷探尋,困惑過,彷徨過,也曾走過不少彎路,也在繼續深入地研究。當然,這還僅僅只是指狹義的課堂教學中的“學”。
我校校訓,短短六字,既從宏觀上指明了辦學方向,又具有實際的操作價值;氣度不凡而又深刻精辟,它寄予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厚意。“明德、明事、明學”,每位應技學子都應該深刻領悟這一校訓的微言大義,并將其化作學習和生活的動力,為應用技術學院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校訓指引我成長作文】相關文章:
校訓伴我成長作文02-25
我與校訓的故事征文03-24
校訓的作文02-11
銘記校訓踐行校訓征文09-08
我與校訓的故事征文(3篇)01-16
銘記校訓踐行校訓征文(7篇)03-26
銘記校訓踐行校訓征文(精選22篇)05-14
銘記校訓踐行校訓征文(精選8篇)03-25
銘記校訓踐行校訓征文(精選21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