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人生征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寫過征文吧,借助征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征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人生征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人生征文1
“嘀嘀!嘀嘀!”219路公交車來了,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上了公交車,去新華書店買書。來到勞動新村一站時,一個白發蒼蒼、走路顫顫巍巍的老婆婆走了上來,她提著籃子,我站了起來,走過去拍拍她,讓她坐我的位子,老婆婆連聲道謝,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什么學校的?”“實驗小學四(1)班的。”“那個老師教的?”“焦老師。”“這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真有禮貌。”我開心地笑了,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以前,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什么是道德?媽媽說:“是愛心!是社會公德心!”德,不僅體現在我們身邊,在每一個細微處,它總能讓人感動,讓人深有感觸。我們可以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們也是文明人。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一件事都能有變化;每一個變化都能發揮作用。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行動呢?你只要改掉自身所存在的陋習,那么你會驚奇的發現,你得到的`遠比失去得多。也許你失去了“暢所欲言”,但你卻又別人羨慕的談吐不凡;可能你失去了“隨心所欲”,你卻又別人羨慕的文質彬彬;孰輕孰重。那時,當你仰望天空,你會欣喜地發現——天變得更藍,云變的更白,燕子飛得更輕快了。
如果你失去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還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也不算失敗,因為人生不裝在錢袋。但是,如果你失去了道德,你就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失去了道德,人生也就沒有光彩。
我想:一個人的行為是自己內在素養的體現,如果你把優秀的行為展現給了大家,那么我們的世界會充滿文明;如果你把丑惡的行為展現給了大家,那么我們的世界將出現與文明不和諧的現象。人人都知道,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當發揚文明的民族傳統,做一個具有文明禮儀的合格公民。
當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號角已經奏響。我們今后應該怎么做——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不亂扔廢紙,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于顧影自憐之中,讓“形象禮儀常駐你我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
文明禮儀是學習、生活的根基,使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星星點燈,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去點燃一盞一盞文明的燈,去照亮周邊每一個陰暗的角落。我們將不再迷失回家的路……
道德人生征文2
《弟子規》以教我們為人處事為主要目的,全書主要包含了六門主修課程和一門輔修課程。它通過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來提升我們為人處事的道德情操。
“入則孝”是《弟子規》的第一門課。該課程在于教導我們凡事以“孝”為先,我們該怎樣對待父母、孝順父母。父母用全部的心血和關懷,撫養、教育了我們。然而曾經年幼的我們頂撞過父母,長大后,為自己的事業、家庭而忙碌,以為每月給父母足夠多的錢便是一種孝順。其實我們錯了。“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就是說:“子女照顧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向他們問安,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可能對于當今社會來說這些都太過于傳統,但是為人子女在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后每個禮拜給父母親幾個電話,噓寒問暖,讓他們不要有太多的牽腸掛肚,總是對的。我們離開了家鄉來到這個還不是很熟悉的地方,家鄉的父母就已經思念了我們無數遍,我們又是不是該每個禮拜給他們幾聲問候呢?
“出則悌”是《弟子規》的第二門課程。它在于教導我們在社會上要順從長輩,能夠奉事兄長。“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我們是大學生了,面對尊長要謙恭禮貌。生活中長者到處存在,將來我們自己也會成為長者。如果我們不以一種恭敬的態度來對待長者,不但是自己的做人的缺憾,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誠信”是當今社會熱談的話題,《弟子規》第四門課程“信”著重在誠信上給我們做了行為規范。“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說出的話潑出的'水,既然收不回那么我們就只能兌現。就像《論語》中所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我們交朋友要做到誠信。“誠信乃為人之本”,失去誠信乃與動物無異。
《弟子規》的第五門課“泛愛眾”則指出了另一個對于交朋友來說非常重要的原則:“平等博愛”。在我們交往時不能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較好而自以為高高在上,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家境貧寒而妄自菲薄,即“勿諂富、勿驕貧”。
《弟子規》告誡我們在生活上要謹慎規范,不隨意攀比,更要親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向他們學習。“衣冠潔、不貴華”,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些話句就為我們指明了很好的行為準則。我們應知道親仁的利益所在,同時我們也應懂得生活應當質樸、認真。
“余力學文”是《弟子規》中的一門輔修課。文中指出讀書要“心眼口,信皆要”,學習無處不在,心到、眼到、口到極為重要。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源于生活,生活因學習而精彩。
《弟子規》的“尊師頌”中寫到:“父母生我,給我色身,老師教我,長我慧命。”老師是我們文化的傳人,老師是我們慧命的保姆。因此我們應牢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們當感激老師給我們的點點滴滴。
從《弟子規》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當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老師,懂得如何去更好的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何去更好的待人接物,從而實現自己的真善美。同時我們也更應明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必要,也是我們每一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
【道德人生征文】相關文章:
道德話題征文最新06-20
人生的感悟征文02-27
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1-08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征文06-05
健康人生綠色無毒征文04-23
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5篇11-08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1-08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1-09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的征文11-14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主題征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