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糧節糧征文優秀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征文的經歷,對征文都不陌生吧,借助征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征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糧節糧征文優秀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糧節糧征文優秀篇1
少年時憧憬吃上大米白面、過上好日子的斑斕光影,已在記憶屏障中漸漸遠去。但母親做的簡陋糧倉,卻是我們一輩子的念想。
七十年代初期,糧食匱乏,農村實行集體經濟,生產隊上工記工分,我所在的生產隊人多地少,年底按人口分點口糧、分票(糧票、布票、肉票等),僧多粥少,捉襟見肘,平時僅一點大米白面都是留在家里來親戚時食用。當時我八、九歲,弟弟五、六歲,爸爸在外地煤礦下井,媽媽當生產隊隊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偉大的祖國響起了改革開放的樂曲。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媽媽是種地的行家里手,分到手的地不足一畝,又買了人家一畝多地,種起了糧食。繳完公糧,有點余糧,于是媽媽便在房子的.西北角,請人幫忙搭起了一間十幾平米的草棚,開始置辦糧倉。整平好地,支墊好二層間矩相同的四排磚,上面放置木板,就成了糧倉“地基”。然后木板放上兩個一樣大的舊簸籃(篾匠用竹子編制),作為糧倉的底座,蘆葦拆子作為擋墻,倒進一些糧食,坐實拆子,一點一點圈,倒進一袋一袋曬干的谷子,螺旋式卷上,分放著兩個小糧倉(一個小麥、一個水稻),足有一米多高,各能存進五、六百斤糧食,上面做成一個尖頂,用洗干凈的舊衣服罩上,就象兩座古典寶塔,纖巧精致,珠交露幔,賞心悅目,沁人心脾。媽說,別看這個糧倉做得土,但很實用,通風好,防潮、防濕,谷子不容易生蟲。
白駒過隙,我和弟弟也長大成人,離開了家。母親一人在家,從人工鐮刀收割稻麥到聯合收割機收割,都是她一人在操勞。收割完后,母親就挎上菜籃子到地里和沿途撿拾遺漏了的糧食,曬干搓摘,顆粒歸倉。其實母親省吃儉用,舍不得吃大米、面,天冷時一頓稀飯(麥麩做的)吃一天。每到春節,是媽媽最開心的日子,她提前給糧倉“打扮”,貼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春聯,倒“福”紅字,掛上玉米、黃豆、花生等種子,準備的臘肉、殺好的雞、魚等年貨,再配上紅棗、年糕等,蘊含著農家樂文化,吸引城里親戚勤來串門觀賞的“眼球”。
如今,母親已到古稀之年,我和弟弟勸她不要種地,但她已習慣了田野里夕陽西下的美麗,聞慣了土地與莊稼的芳香,說:“身體硬朗,不干活,好像缺點什么。”以至現在仍精神矍鑠,耕耘在黑土地上。
母親的簡約糧倉,傳遞著人間的溫暖,賡續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滋養了我們的初心,淬煉了我們的靈魂,令人難以忘懷。
愛糧節糧征文優秀篇2
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我們應該加倍愛惜。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中國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對糧食的需求也很高。如今,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人民頓頓吃上了飽飯,但鋪張浪費的現象卻仍然存在。
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在學校,同學們將吃剩的飯菜倒入桶中是習以為常的事,可以說我們這一代就沒有吃過苦,每一天都是在家長的.庇護下長大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的餐桌上不僅每餐都能吃到香噴噴的米飯,而且長輩還每天變著花樣地給我們做,這也導致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每一頓飯下來,都會剩下許多,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
記得有一次吃飯,可能是因為吃不下,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地說:“媽媽,現在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樣了!”媽媽聽了立刻多云轉陰,說道: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高低貴賤,這種美德都需要牢記。”聽了媽媽的話,無論剩下多少飯也要吃了,絕不能浪費。
通過觀看新聞,我知道,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可都是告誡我們應該要養成節約糧食,浪費可恥的觀念。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觀苦奮斗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世界糧食,讓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吧!
【愛糧節糧征文優秀篇】相關文章:
愛糧節糧征文11-20
節糧愛糧征文05-09
愛糧節糧征文11-07
節糧愛糧征文09-03
愛糧節糧主題優秀征文精彩01-14
愛糧節糧主題征文02-10
節糧愛糧主題征文09-09
節糧愛糧征文15篇05-10
愛糧節糧征文(精選28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