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2篇[精選]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征文吧,通過征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征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1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有人說成:學深為師,品正為范。從中可見學乃教育之基礎,德乃教育之本源。從字義理解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那么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教師呢?是簡單的知識淵博型,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優秀的業務素質,健全的人格的全面教師呢?我想大家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怎樣才能做一名具有優良品德、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好教師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不是職業,而是事業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轉型階段,文化發展空前繁雜,社會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每一個人都需要面的問題,作為教師一定要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認清教師不僅僅是我們的職業也是我們的事業,要把教育事業作為我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對拜金主義盛行我們教師的價值觀一定不要盲從,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認識到這種風氣的錯誤性,以及為了改變這種風氣,我們教師需要用過硬的素質來抵御這種風氣。對把教育當事業的人,我懷有真誠的敬意。所謂“把教育當事業”,我理解至少有兩個含義:第一,研究;第二,創新。
有事業心的教師,面對教育的所有現象,都能夠以一種研究的眼光去打量與審視,并自覺地進行研究。這種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論推導,而是結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個教育行為進行分析、比較、質疑、琢磨、提煉等等。
有事業心的老師總是具有一種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簡單地重復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課文,針對不同的學生,或者在不同的時期,也希望能夠講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經驗的班主任,面對新的班集體,也努力追求帶出新的個性與特色。如果說,把教育當飯碗,能夠滿足教師物質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當事業,則還能給我們帶來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收獲。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教育者都把教育當事業,但是毫無疑問,一個把教育當事業的老師能夠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師的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須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第二、教師不是演講者,而是榜樣
我們常說“無聲教育”,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日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模仿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將教師好的和不好的行為進行了學習。因此,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學生都會起示范與榜樣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是學生的教師,學生是教師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要以人為本、教書育人,家長把學生交給學校、交給教師,我們就有責任、責無旁貸去珍惜愛惜學生的時間。教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第三、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獲取知識的引導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問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教師要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來面對自己的工作。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發展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建構知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轉變自己“講課”為主的教學行為做起。
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師灌輸得太多,將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術語、概念灌輸得多,感悟、體驗被忽視。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于學生學過,學生學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改變“灌輸者”的角色,盡量做到: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學生已經懂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講的不講,教師自己講不清楚的不講,學生聽不明白的不講。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參,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課文的心得體會、感悟和發現;必須有高于學生之處,能為學生開啟心窗,要能講得學生佩服你;必須是傳授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所謂“程序性的知識”,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運用,換言之,就是教他以規律、方法,授之以“漁”;必須傳授主題性的知識,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益;必須傳授邏輯上有必然聯系的知識。加涅說:“有組織的知識必須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統掌握。”教師在講授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喚醒已有知識的記憶,以不斷建構新的知識網絡。
第四、教師不是學生的長輩,而是學生的朋友
平易近人、與學生交朋友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教師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放在教師就是長者,是學生的長輩,一定是學生的`老師的位置,既然是長輩,是老師,學生就沒有什么理由不接受教師的意見,不聽教師的話。為此,教師就把自己擺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一旦學生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時,我們的教師就會勃然大怒,認為學生不聽教育,不聽我們的哨子。對于一些素質較低,道德修養不高的教師甚至會出現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和舉動。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師要淡化自己的角色。教師是社會的一員,不僅要充當“教師”這一角色,而且要充當多種角色。教師不但要以“長輩”的身份出現,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只有與學生交朋友,師生之間的溝通才可以更為方便,學生才可以對教師有一種信任,師生之間溝通起來才更有效果。
幽默是師生溝通的催化劑。學生對教師普遍要求和贊賞的一種素質就是教師要具有幽默感。教師語言幽默詼諧,富含哲理,是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一種催化劑。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學生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在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是我的課堂教學中,我都喜歡采用幽默風趣、詼諧的語言,通過這樣的幽默詼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大家的溝通更輕松。在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我注意到教育語言的詼諧性,通過在幽默詼諧的氣氛在交流溝通,能夠冰釋師生之間的各種誤解。在十八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當前教育形勢下的教師,不應該再用那種古板、呆滯的語言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和與學生溝通。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人師者亦為人模范。三尺講臺上的我們,意氣風發,教書育人;三尺講臺下的我們,文明爾雅,為人師表。教師是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承者,表里如一是對我們最高的要求和行為準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風箏要想飛得高,必須由底下的線牽引著,假如沒有了這根束縛它的線,風箏只能掉在地上。我們如果是那只風箏,那師德就是在我們腳下牽引著我們前進的那根線。如果線斷了,即使我們再努力,也不會飛的久,更不會飛得高。
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2
她,喜見世間怒放的鮮花;她,愿“把酒祝春風,且共從容”;她,更愿以此文抒寫自己 “ 花開花落兩相知”的情懷。
又見梔子花香
梔子花花色潔白,芳香濃郁,令人喜愛,可有不知名討厭的小蟲兒圍繞在側,稍不留神,便花黃容消,令人遺憾。
在她看來,此花正如她的學生,需要精心培育,才能容色嬌美,曉鈺,便是這嬌滴滴的梔子花學生啊——
今年學校有個省級大課間觀摩活動,她的心情極為愉悅,因為她發現學生們在跳繩、做操等活動中增添了朝氣,來去操場都有一種蓬勃之意,颯颯英姿。
為了將個別同學的懶惰思想扼殺在搖籃中,她每次都在操場上點一下名,最近幾次的`統計讓她極為不安,因為她發現有一位女生曉鈺已連續多次不到操場參加鍛煉活動了,而且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她決定要找這位嬌滴滴的梔子花同學談談,了解一下孩子的內心思想。
當她在教室里找到這姑娘時,這姑娘正優哉悠哉地看一本《讀者文摘》,看到此情此景,她的怒火噌地冒了上來。她聲色俱厲地說:“為什么不參加班級活動?做操是學校組織的,是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的,難道你是特例嗎?”“我,我肚子疼”孩子囁嚅道。她使勁地將怒火壓下去,和緩地說:“你這星期肚子已經疼了三回了,希望你能和老師說實話。”孩子神色間掠過一絲慌亂,隨即又露出一絲倔強之色,昂起頭說:“我,我不方便,我來例假了”。
面對著孩子的回答,她突然有一種無力感,長嘆道:“能和老師交交心嗎?你應該知道你上星期交給我的假條就是這個理由啊!”這時,孩子看著她眼淚慢慢地溢出了眼眶。
無聲地抽噎,她輕輕地給孩子拭去淚水,拍拍孩子的肩,誠懇地說:“無論有什么理由,無論有什么困難,跟老師說,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
曉鈺有一絲不確定,只是看著她,猶豫了半天說:“老師,我跟您說,您不會笑我吧?”“絕對不會”她對著那張稚氣的臉趕緊保證。
“您也不會告訴其他同學吧?” 曉鈺又跟上一句。
“不會,你說吧”她又一次信誓旦旦。
【師德征文一等獎】相關文章:
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01-06
全國師德征文一等獎范文最新06-12
師德的征文07-31
防溺水征文一等獎05-12
禁毒教育征文一等獎12-30
師德教育征文06-12
師德師風征文06-19
師風師德征文08-26
師德建設征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