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糧節糧征文【通用】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借助征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征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糧節糧征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糧節糧征文1
“吱吱吱,吱吱吱……”聽,老鼠們正躲在角落里開會呢。我悄悄地走了過去,聽聽它們在討論些什么。
“大家好,我是一只來自貧窮地區的老鼠。你們知道嗎,他們家里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連一點完整的東西都沒有。每次吃飯,他們一看見有米粒掉到地上,就以閃電般的速度撿起來,繼續狼吞虎咽地吃。當他們吃完飯,我準備去吃殘羹剩飯的時候,盤子里早已空空如也,一點渣渣都沒有。今天我都是餓著肚子來的呢!唉!”這是一只骨瘦嶙峋的老鼠說的。
輪到下一只老鼠發言了,這次是一只胖胖的、毛色鮮亮的老鼠。它把頭抬得高高的`,沾沾自喜地說:“我是一只富有人家的老鼠。他們家是一棟別墅,里面金碧輝煌,連地板都是用稀有的瓷磚做的呢!我在他們那兒過得可好了,每頓飯都吃得飽飽的,而且他們剩下的飯菜都是些昂貴的食物。瞧瞧你們,都吃不飽,長這么瘦,多可憐呀!還是到我家去過日子吧!”老鼠們都非常贊同,起身準備跟著它走。
我聽完老鼠們開會,不禁留下了眼淚。我一直以為所有人都能做到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多人會鋪張浪費!
人人都知道有這么一句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惜真正做到愛惜糧食的人卻寥寥無幾。只會讀,只會背有什么用呢?我們需要的是行動啊!飯菜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的,我們吃的每一碗飯中,就有幾千粒米,一粒米就需要經過許多步驟。如果每人每頓飯都要浪費一粒米,13億人就要浪費13億粒米!天哪,13億粒米能救活多少山區、災區的人民啊!
同學們,當你們坐在餐桌前,幸福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時,有沒有注意粘在嘴角或是掉在地上的米飯呢?也許你們不會注意這一粒小小的米飯,也許它并不起眼,但它卻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浪費一粒米,或是丟掉一個饅頭,其實扔掉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我們的祖國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富裕,貧困地區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未解決自身溫飽問題。當你倒掉剩飯剩菜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父母正為全家人的一頓飯而在外面辛苦奔波?你是否想過,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上飯的窮人在饑寒交迫中苦苦掙扎?你又是否想過,鄉村里還有許多農民們頂著烈日,冒著風雨為我們種植飯菜?看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吧:在發展中的國家,每5人中就有1個人長期營養不良,有20%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糧食無保障;每年平均1000萬人的生命被饑荒奪走,可見饑荒已成為世界第一殺手,它已經無情地剝奪了無數人的生命;由于營養不良,全球每4秒就會有1個人死去……
節約糧食不僅是新社會上的行為準則,早在戰國時期、貧困時期就值得提倡。為了讓貧苦家庭的人們早日遠離饑餓,讓我們一起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以勤儉節約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不要因為現在不愁吃穿而不節約糧食,“愛糧節糧”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將這份傳統美德繼續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愛糧節糧征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它告訴我們:糧食是多么得來之不易,每一粒都飽含著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也告誡我們節約每一粒糧食。
我是家里的獨生子,爸爸媽媽非常寵愛我,總是會把好吃的留給我。記得小時候,我吃飯經常挑三揀四的,看到不愛吃的,不喜歡的菜連聞都不聞,吃到了不合胃口的就吐掉。有一次,我又犯老毛病了,爸爸皺起了眉頭,十分嚴厲地批評我:“你怎么又挑食了?這是浪費!”我小聲地說:“我就吐掉了一小口。”爸爸看著我,搖了搖頭,問道:“你知道這糧食是怎么來的嗎?”我仰起小臉,說:“知道啊!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啊!”“那你知道怎么種出來的嗎?”爸爸又追問道,我搖了搖頭。于是,爸爸決定帶我到鄉下外婆家去看一看!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我們來到了外婆家,爸爸說正趕上農忙,外婆外公都去下地干活了,于是我們也去了田間,一路走去,我看到稻田里,許多人都在插秧,太陽火辣辣的,曬得人喘不過氣,農田里放了很多水,水沒過了人們的腳踝,一直到小腿肚,只見一個老爺爺,他戴著草帽,頭發花白,彎著腰,深一腳,淺一腳地移動著步子,手里拿著水稻秧一棵一棵地插著,汗水已經濕透了他的上衣!我不禁想:農民伯伯可真辛苦啊!爸爸說,這才是第一步呢,插完秧,以后還要不斷地鋤草,施肥,除蟲,收割,才能變成我們餐桌上的糧食。我想起外公手上厚厚的老繭,黑黝黝的皮膚,那都是長期勞作形成的。想起這些,我心里酸溜溜的,為我以前隨意浪費糧食的'行為內疚極了!那時候,我便做了決定,要做一個節約糧食的孩子!
最近,看電視上報道,還有好多山區的孩子吃不飽,只能挨餓上學,我想,如果我們每人都節約一粒糧食,那么我們全中國十三億人一天就可以節約十三億粒糧食,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饑餓之苦。隨著“光盤行動”在全社會的全面鋪開,我發現節約糧食的美德也如春潮熱浪般在校園蔓延,同學們很少有剩飯,吃多少,盛多少。大家都以“節約糧食為榮,浪費糧食為恥”。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愛糧節糧的模范。
愛糧節糧征文3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萬物維艱”當我們看到這些耳熟能詳,張貼在食堂墻上的詩句,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到底有沒有做到這樣?沒有,我們還可以看到食堂里堆積如山的剩飯剩菜。
農民辛勤地耕耘,雨露及時地澆灌,陽光無私地照耀,才培育出了這金燦燦的稻谷與綠油油的蔬菜。每一粒米飯,每一棵蔬菜,都蘊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里堆積如山的剩飯剩菜。
也許你覺得你并未在浪費,也許你覺得浪費這一點算不了什么,也許你覺得我們祖國地大物博……現在科技飛速發展,城市變化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節約”在人們的心里已日漸被忽視和淡忘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后果不堪設想!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塊錢,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3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哪怕1毛錢,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
在此,我建議: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
5、宣傳節約,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后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如果有剩菜要打包。
讓我們愛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讓我們宣傳這節約糧食的好習慣,讓我們呼吁“愛糧節糧,從我做起“這句令人深思的口號吧!
愛糧節糧征文4
少年時憧憬吃上大米白面、過上好日子的斑斕光影,已在記憶屏障中漸漸遠去。但母親做的簡陋糧倉,卻是我們一輩子的念想。
七十年代初期,糧食匱乏,農村實行集體經濟,生產隊上工記工分,我所在的生產隊人多地少,年底按人口分點口糧、分票(糧票、布票、肉票等),僧多粥少,捉襟見肘,平時僅一點大米白面都是留在家里來親戚時食用。當時我八、九歲,弟弟五、六歲,爸爸在外地煤礦下井,媽媽當生產隊隊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偉大的祖國響起了改革開放的樂曲。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媽媽是種地的行家里手,分到手的地不足一畝,又買了人家一畝多地,種起了糧食。繳完公糧,有點余糧,于是媽媽便在房子的西北角,請人幫忙搭起了一間十幾平米的草棚,開始置辦糧倉。整平好地,支墊好二層間矩相同的四排磚,上面放置木板,就成了糧倉“地基”。然后木板放上兩個一樣大的舊簸籃(篾匠用竹子編制),作為糧倉的底座,蘆葦拆子作為擋墻,倒進一些糧食,坐實拆子,一點一點圈,倒進一袋一袋曬干的谷子,螺旋式卷上,分放著兩個小糧倉(一個小麥、一個水稻),足有一米多高,各能存進五、六百斤糧食,上面做成一個尖頂,用洗干凈的舊衣服罩上,就象兩座古典寶塔,纖巧精致,珠交露幔,賞心悅目,沁人心脾。媽說,別看這個糧倉做得土,但很實用,通風好,防潮、防濕,谷子不容易生蟲。
白駒過隙,我和弟弟也長大成人,離開了家。母親一人在家,從人工鐮刀收割稻麥到聯合收割機收割,都是她一人在操勞。收割完后,母親就挎上菜籃子到地里和沿途撿拾遺漏了的糧食,曬干搓摘,顆粒歸倉。其實母親省吃儉用,舍不得吃大米、面,天冷時一頓稀飯(麥麩做的)吃一天。每到春節,是媽媽最開心的日子,她提前給糧倉“打扮”,貼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春聯,倒“福”紅字,掛上玉米、黃豆、花生等種子,準備的臘肉、殺好的雞、魚等年貨,再配上紅棗、年糕等,蘊含著農家樂文化,吸引城里親戚勤來串門觀賞的“眼球”。
如今,母親已到古稀之年,我和弟弟勸她不要種地,但她已習慣了田野里夕陽西下的.美麗,聞慣了土地與莊稼的芳香,說:“身體硬朗,不干活,好像缺點什么。”以至現在仍精神矍鑠,耕耘在黑土地上。
母親的簡約糧倉,傳遞著人間的溫暖,賡續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滋養了我們的初心,淬煉了我們的靈魂,令人難以忘懷。
愛糧節糧征文5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題記
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至今的節糧詩句比比皆是,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聚沙變成塔,糧食堆如山”。
可是,現在,農民辛辛苦苦地將糧食種出來,許多人都不知道珍惜,將吃不完的糧食隨手一扔,然后一走了之。相反,有些偏遠地區的人們吃飯仍是饑一頓飽一頓的,糧食對于他們來說無異于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如果那些浪費糧食的人節約一點,便會讓那些貧苦的人們多飽一頓。
學校的食堂中,經常會在出口處看到這樣的景象:學生的餐盤上殘留著許多未吃完的東西,他們在倒掉的時候竟然看都不看一眼。如果每天,我們能少打一些飯菜,少倒一些飯菜,那么,累積下來,將會節約多少糧食啊!
記得有次,去一個面館里吃飯,只見對面桌上來了一家人,他們每個人都叫了一大碗的燴面。不一會兒,那幾個大人都吃光了,只剩那個小男孩還在那慢慢吃著,小男孩說:“媽媽,這面太多了,我真的吃不完了,怎么辦?”那一個似乎是男孩媽媽的女子說:“乖,吃不完咱就別吃了,吃撐著了怎么辦呢,放這兒吧。一會兒服務員會來幫咱們倒掉。”“可是……”那個男孩看上去想要說什么,可是沒有說。他們走了,服務員過來收拾桌子,那大半碗面被毫不留情地倒到了泔水桶中。
看著這一幕,我不禁有些惋惜。我想,如果當時小男孩要的是小碗的面,那么他一定會吃完,也一定不會造成這不必要的浪費。如果小男孩的媽媽可以替小男孩吃一點,那么也不會剩下這么多的東西。可是,對于諸如此類的事,我想,只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什么,我們要盡自己所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那些浪費的人證明節糧的意義,讓更多的人節約糧食。
節約無小事,卻從小事做起,讓我們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一起來節約糧食吧!
愛糧節糧征文6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對大家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行為,比如面包、饅頭吃兩三口就扔進垃圾桶,米飯吃不了兩下就倒掉了等等,這得是農民伯伯的.多少汗水換來的呀!不知道農民伯伯看到了會多么痛心。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小題大做,不就是幾粒米嗎?但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根據今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四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為我國這一最大的問題你憂慮過嗎?
世界上,非洲的大部分國家仍舊很貧窮,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如果說,全世界每人每天節約10粒米,那就會救活多少人啊!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起,從自己做起每天節約生活中的每一粒米,讓我們都成為愛糧節糧的模范小衛士吧!
愛糧節糧征文7
糧食是我們的生命之本,如果沒有了糧食,我們將無法生存。現在,我們生活好了,富裕了,再也不用擔心填不飽肚子了,所以大家已經對“愛糧節糧”這四個字越來越陌生了。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談一談“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話題吧!說到節約糧食,大家也許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事實是讓人擔憂的。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糧食供應日益緊張,許多偏遠貧困地區的人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那里的孩子連米飯都吃不上啊!但我們生活水平好的地區的人們,每天大魚大肉,每天都把吃不完的飯菜倒進垃圾桶,難道在你們倒剩飯剩菜的時侯,就沒有想到過那些貧困孩子沒有飯吃,餓肚子的情景?如果想到了,你們還會那么鋪張浪費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滿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如今我們生活好了,絕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該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一日三餐做起!良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那么一天就可以節約五十億粒糧食,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饑餓之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們為了糧食,冒著嚴寒酷暑,在田地里辛勤勞作,從而我們才有糧食吃。每當我再望著香噴噴的米飯時,農民那辛苦的背影總能在我眼前浮現,心中不由然想起這首詩。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愛糧節糧的模范。
愛糧節糧征文8
我們學校現在有了免費養分午餐,但是有許多同學隨便的倒掉飯菜,讓人看了很是心疼。
糧食和水是生命之源,沒有糧食和水就沒有我們人類。但是現在人們鋪張糧食的現象特別多。“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古詩我們耳熟能詳,但我們根據這樣做了嗎?沒有,依舊可以觀察食堂那積累如山的剩飯剩菜。
有一天中午,食堂的工作人員將撒的飯和倒掉的飯加在一起足足有四十斤,這種鋪張多大呀!這些都是農夫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要想吃上白米飯農夫伯伯先要把種子撒到育秧田里,經過細心培育,發芽后,慢慢長成秧苗。然后,把秧苗從育秧田里請出來,分成一撮一撮地插到水田里,為了讓秧苗長得更好農夫伯伯頂著烈日,給秧苗澆水、施肥、噴農藥、拔野草……在農夫伯伯的細心照料下,秧苗們長出了嫩嫩的稻穗。稻穗越長越大,也越來越飽滿,秧苗成熟了。這時農夫伯伯帶著豐收的喜悅來收獲它們了。回到家里,農夫伯伯先用脫粒機從稻穗上把稻粒脫下來,然后再把帶皮的'稻粒送進碾米機,脫去外殼,才成了大米。要吃大米要經過這么多的過程。我們再鋪張莫非不行恥嗎?現在地球上的糧食這么少,我們肯定不能再鋪張糧食,肯定不能讓糧食再陷入危機。
我們現在要節省糧食,否則我們以后吃到的是什么呢?
愛糧節糧征文9
有些人認為,珍珠項鏈非常珍貴,可我卻不這樣認為,“人是鐵,飯是鋼”“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糧食。雖然糧食這兩個字十分不起眼,但卻無比珍貴。
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浪費也隨著生活的提高而增多了,吃一半的面包,吃一口的饅頭,嗦了一口的面條,這些困難時期想吃都吃不到的食物卻被丟進了垃圾桶,也許有人會說,浪費這么一點的`食物無所謂呀!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個人都浪費這么一點食物,那地球上將會浪費多少寶貴的食物啊!諸葛亮經常告誡他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節儉樸素會培養一個人的美德,而浪費則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我們上幼兒園時就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農村長大的孩子最能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了,在農村隨處可見農民伯伯頂著炎炎烈日在田地里種糧食,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精神啊!還有的老爺爺老婆婆弓著腰在田地里插著秧苗,這得多么幸苦啊!所以,我們不能辜負農民伯伯的幸勤勞作,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讓節糧成為一種習慣!
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從我做起!
愛糧節糧征文1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我們要珍惜糧食。可我似乎不是很明白,媽媽說:“那我們一起到鄉下外婆家去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了!”
插種秧苗的季節,我便來到了外婆家。外婆正趕搶著插秧苗,看著外婆忙碌的身影,我非常好奇、興奮的跑了過去,卷起褲腳光著腳丫,下到水田。學著外婆的樣子插了起來。可我不管怎么努力,秧苗就是立不起來,不是倒在田里,就是浮在水面。就是不聽我使喚,好不容易插好一株,心里可高興了,于是一口氣插了十幾株。弓著背的我已經累的直不起腰了,腳泡的都發白了,腰酸背疼,身上全是泥巴。回頭一看,秧苗們東倒西歪、亂七八糟的。有的已經浮在水里了,有的只露出苗尖了。再看旁邊外婆滿頭大汗,快速的插著秧苗,她插的秧苗一排排井然有序。就像一排排的戰士。我問:外婆,我的行嗎?外婆笑著說:“行!我的外孫真能干,快休息吧!”這時候我好累啊!就離開了。不經意間一回頭看見外婆正在重新插過的秧苗,我的成就感一掃爾盡。唉!太難啦,真辛苦啊!
吃過午飯,外婆要去給秧苗施肥。我想這個簡單,就端起一盆化肥朝田間走去。沒走了幾步,手就開始發酸,化肥刺鼻的.味道讓我忍不住差點吐了起來。我屏住呼吸,繼續走著,沒走多遠,手酸腳軟的我只好放下盆子。外婆看見了說:“干農活,辛苦吧!你要愛惜糧食,它可是我們用汗水換來的!”我連忙點頭答應。外婆挑著一擔化肥從我身邊走過。我看著她的背影,頓時對她產生了敬佩之情。也深刻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浪費在餐桌上的糧食就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我聽了大吃一驚,看來我們平日不經意的浪費是多么
回到家,爸爸又告訴我,我們國家浪費在餐桌上的糧食就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我聽了大吃一驚,看來我們平日不經意的浪費是多么可怕。
我們節約糧食,是對勞動人民辛苦勞動的一種尊重,又是對更需要它們的人們的一種關懷,幫助,也是我們必有的美德。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節糧愛糧的好兒童。
愛糧節糧征文11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你做起,從大家做起。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我們應當珍惜它,節省它。
我們吃剩了的飯也不要鋪張,要留下來給雞吃,給鴨吃,據我統計,我們一年餐桌上剩下的糧食,夠2億人一年的口糧。
有首古詩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就是一滴汗水啊。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鋪張著糧食!
每天,媽媽早上都給我煮面吃,我吃一半就不吃了,就倒掉了,媽媽總是罵我說不要鋪張,可我就是不聽,直到有一日·我和朋友出去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乞丐,他正在垃圾箱里撿吃的,那都是別人家不要了的`東西啊!可他吃得津津有味,我看他可憐,就把我手里的面包給他吃,他用感謝的眼神看著我,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么一個小小的面包,就可以讓他這么快樂,我之前鋪張的糧食,那都夠他吃一年的了。我最終知道了,鋪張糧食是不好的,以后我再也不鋪張糧食了。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做起,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不剩飯,養成勤儉節省的好習慣。
愛糧節糧征文12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我們不僅每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且長輩們還變著法子翻花樣地給我們搭配伙食:面包、雞蛋、紅燒肉、肯德基、自助餐……從中可見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我們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大家吃飯時,有沒有想過這誘人的糧食從哪里來呢?
古人有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合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它的深刻含義呢?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
記得有一次我吃飯的.時候,感覺沒食欲,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地說:“媽,現在都什么時代了,還在講勤儉節約!”媽媽聽了這句話立刻就生氣了,說道:“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家里的收入高低,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的習慣。”
我聽了媽媽的話,無論剩下多少的飯也要吃了,絕不能浪費。媽媽還告訴我,現在全球許多餐飲業都提出了“光盤行動”的口號,這說明了浪費糧食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是啊,全球有五十億人口,我國就有十三億多的人口。假如一人一天一碗飯來計算,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億碗飯,但是農村里的田地正在急劇地減少,一片片農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那么一天就可以節約五十億粒糧食,這些糧食足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饑餓之苦。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計算,全世界每5秒就有一名兒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而十三億中國人每日白白倒掉的糧食飯菜一年累計下來足可以養活兩億人。這個數字的確是相當驚人的!
我們再來看一粒糧食的不平凡經歷。首先,農民在播種之前要經過除草、耕田、施肥、選種等工序。播下種子之后,從發芽到成熟期間,一直伴隨著一遍遍的除草、殺蟲、施肥,農民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揮灑著一把把的汗水,侍弄著五谷雜糧長葉、開花,直至顆粒飽滿變成金黃。農民還要頂著驕陽收割、脫粒、晾曬,歷經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糧倉。之后,再經過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工序,最終成為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七斤四兩水”,我們又怎么能忍心浪費糧食呢?浪費糧食是多么可恥的行為呀!
糧食是可貴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做一名愛惜糧食的小衛士!
愛糧節糧征文13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我們上了一上午的課,又到了午餐時間。大家秩序井然的排著隊伍,來到食堂用餐。
我打開飯盒,一股菜香味撲鼻而來,飯堂里彌漫著飯菜的香味。嘈雜的吵鬧聲也影響不了我們吃飯的愉快心情。正當我嚼著嘴里的飯菜時,有許多同學往桶里倒剩飯,剩菜。有些同學還故意拿著盆子往別人身上撞。這都是不好的行為習慣。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幾句節約糧食的名言: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靖江雖然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可是大家也不要過分浪費糧食。節約光榮,浪費可恥。自己不想吃了可以不再去盛,沒有人去強迫你。我浪費點糧食算什么,反正又沒說我,反正我又沒留一點漢。雖然這么想,這樣不關你的事,但是大家想想,為我們做飯的這些阿姨,奶奶,在我們還在熟睡時,就已經到批發市廠去買菜,當我們做早操回教室時,他們就開始做飯,在我們上第三節課時,就可一以聞到香噴噴的飯菜味。這就是食堂阿姨和奶奶們忙活了一上午的杰作呀!
雖然有些同學嘴邊天天說著,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可他的行為真的這樣做了嗎?我們要節約每一粒米,把自己盤子里的飯菜吃光,盡量不要有剩菜,剩湯,剩飯。在飯店里吃不完的打包帶回家,能吃完的盡量吃完,最好是先少點幾個菜,不夠可以再點。有些地方的孩子們還沒有像我們這樣的學習環境,但是他們懂得節約,相信同學們還記得汶川大地震吧!在哪里救出來的人只能喝米粥,那個時候根本吃不到大米飯,吃不到菜。
請同學們愛惜糧食,沒人節約一點點,成千上萬的人就是非常行多的,節約糧食是從小要養成的好習慣,讓我們一起來吧!
愛糧節糧征文14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又是一年豐收的季節。當我每次吃飯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兒時在鄉下的田野上看著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的樣子,所以,我非常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
我也見過很多浪費糧食的現象,比如:在飯店,有些人明明吃不下那么多,卻點了好多菜,結果倒掉了許多,難道不是在浪費糧食嗎?在學校里,好多小朋友有挑食的習慣,喜歡吃的就多吃點,不喜歡吃的就不吃,結果也被食堂的阿姨或奶奶倒掉了,這多么的可惜啊!如果每個同學都這樣的話,那一年要浪費多少糧食呀。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古人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勞動換來的,愛糧節糧就是對農民伯伯勞動的尊重!我們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要帶動別人愛惜節約糧食。為了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利用雙休日的機會去鄉下親身體驗了這種感覺,只見收割機在田野里歡快的`奔跑,身后留下了一排排整齊的稻穗,農民伯伯用包裝袋將脫下來的稻子用小車裝起來送進倉庫,黑黝黝的臉上掛著閃亮的汗珠,看著他們馱著的背影,更加讓我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每次看到一些浪費糧食的現象,我腦海里就會想起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背影,雖然我還小,不能對這些現象說不,但我會從我自身做起,我希望能通過我的節約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們。10月16日是第34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天節約一點點,一年我們大家就能節約好多糧食呢!讓我們大家一起愛護糧食、節約糧食吧!不要把愛糧節糧當作一句空話放在嘴邊,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愛糧節糧的好榜樣。
愛糧節糧征文15
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我們應該加倍愛惜。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中國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對糧食的需求也很高。如今,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人民頓頓吃上了飽飯,但鋪張浪費的現象卻仍然存在。
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在學校,同學們將吃剩的飯菜倒入桶中是習以為常的事,可以說我們這一代就沒有吃過苦,每一天都是在家長的庇護下長大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的餐桌上不僅每餐都能吃到香噴噴的米飯,而且長輩還每天變著花樣地給我們做,這也導致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每一頓飯下來,都會剩下許多,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
記得有一次吃飯,可能是因為吃不下,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地說:“媽媽,現在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樣了!”媽媽聽了立刻多云轉陰,說道: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高低貴賤,這種美德都需要牢記。”聽了媽媽的話,無論剩下多少飯也要吃了,絕不能浪費。
通過觀看新聞,我知道,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可都是告誡我們應該要養成節約糧食,浪費可恥的觀念。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觀苦奮斗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世界糧食,讓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吧!
【愛糧節糧征文】相關文章:
愛糧節糧征文10-08
節糧愛糧征文09-03
愛糧節糧征文11-07
節糧愛糧征文05-09
愛糧節糧征文11-20
節糧愛糧征文06-14
愛糧節糧征文【優選】06-11
愛糧節糧征文[精華]07-15
節糧愛糧主題征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