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征文[合集]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個活動、征文比賽等需要,作者將稿件遞給征文活動主辦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參與比賽,但是著作權的一部分也相應給了征文活動主辦方。那要怎么寫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風家訓征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風家訓征文1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妙幸福大家庭中,都會由于爸爸母親的陪伴而暖和,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由于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相互指責、斥罵,更多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常在家中母親也會經常嘮叨在學校應當怎么敬重教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消失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固然飯桌上的禮儀是肯定要遵循,母親經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
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
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許多條的法規但是正是由于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母親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母親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始終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母親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經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夸獎是由于她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于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假如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么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典范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切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呈現在父母眼前。
家風家訓征文2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美國貝納德寫的《哈德家訓》中的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有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下面我說一下我家的家訓。
我的父母以前總是教育做人要誠實,不能失信,否則將不會有人欣賞你,喜歡你。自從發生了那件事后,我真正地理解了這個家訓。
一次考試,我有幾道題不會,就把卷紙收了起來,沒有交給老師,回到家里媽媽發現了,批評了我,告訴我做人要誠實。第二天,我又到學校和老師承認了錯誤。經過了這件事,我知道了這條家訓的重要性,深刻地理解到了誠實是都么可貴的。
爸爸還教我,學習要勤奮,不能把學習當玩,這樣才能考出好的成績。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
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么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風家訓征文3
良好的家風可以為青少年打下好的基礎,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家風就是課本,優秀的家風氣息充滿在我生活的家里,受著家風的熏陶,才得以讓我茁壯成長。
家風,字面意思,就是家的風氣。我的家里講究“天道酬勤”這一說法。勤是什么?就是勤奮,正所謂天道酬勤,既有付出又有回報,勤奮的人得到更多的回報,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有收獲,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爸爸媽媽經常告訴我:“要努力,要勤奮,只有你努力了,才會有回報。”
起先,我也只是認為這句話只是隨意的講一下,也就是書面的說法,還是那一套,無非就是讓我努力學習罷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可后來,我漸漸改變了對這句話的看法。爸爸媽媽在平日里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為我立下了深厚的家風觀—“天道酬勤”。
爸爸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工作,早晨總是他最先起床,忙著一切。爸爸上班很早,我每次早晨起床推開門,看見的只是他彎腰系鞋帶,緊接著就是關門聲。爸爸去上班了,看來又是早出晚歸的一天,他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哪怕在公司里,也是高效率完成任務。對于工作,爸爸總是高度認真,有那么幾次,他甚至回家后,還在電腦上準備明天所需要的工作,然后再去睡覺。爸爸的勤勞讓他有了很大的收獲,有時候爸爸教育我要勤奮時,我總能想到爸爸努力工作的樣子。
媽媽也很勤勞,她勤儉持家,洗衣服、拖地可以說是媽媽每天必做的事情,再加上做飯,還有一些繁瑣的小事,媽媽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她仍然日復一日,從來沒有耽誤過。媽媽常常教育我說:“要把一件事情干好,必須要善始善終,如果天天做同樣的事情,還能一絲不茍,那你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對你有很大幫助。”媽媽所說,也正是她所做,每天的堅持,最好的結果就是一塵不染的家,這是媽媽的功勞。
媽媽和爸爸勤勞的身影每一天都會像放電影一樣,在我的面前映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有影響的,我的心中深深埋下了“天道酬勤”的種子,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都在為它輸送著營養,相信總有一天,當種子發芽,“天道酬勤”會成為我心中的那道光。
家風家訓征文4
春節是我們小孩兒們最愛的節日,我們龍門這幫愛玩的小屁孩自然也少不了對春節的熱情,但是不同的是我們有那么一套屬于自己的春節“風俗”。
大年三十,住在城里的小伙伴也會回到老家,愛玩的我們不約而同的會在某處相遇,然后就開始嘮嘮嗑,談談小時的糗事,這就是春節風俗第一,然后兩人會有說有笑的走進由鵝卵石鋪成道路的龍門老街。風俗第二肯定是走進一家小超市,可能會買一些飲料和零食,買多少、誰付錢都無所謂,誰都不會郁悶不會因此不高興,然后會把各自買的東西換著拿,大概是因為雙方都想替對方拿東西。
第三個風俗就是買我最愛的煙花爆竹了,大年三十的龍門,那些賣玩具的小鋪都把那些悄悄進來而當時不敢賣的煙花爆竹擺出來,有一把把那種點燃了就呲花的的手持小煙花;還有那一種擲在地上就會炸的小摔炮,我們一般都把這種小摔炮來嚇嚇貓狗;最后也就是我玩的最多的那種——擦炮,也就是炮頭上涂著氯酸鉀的“小棍”,用打火機一點,扔出去,過一會就會發出巨響的擦炮。為了過年和滿足年后萬一想放的欲望,一般小孩種種都會買很多,一般都要花二十多塊錢,但現在國家明令禁止,所以鞭炮的價格今年就高了許多,一盒就整整多了5毛啊!
鞭炮買好了,要么要個袋子用來裝,要么買的少的就裝在口袋里,在老街上邊走邊放,缺德一點的.也會扔到水溝里,導致那些倒霉的人被炸一臉水,然后一臉壞笑的逃走,任由被炸的人大喊:“哪個小兔崽子干的?!”一眨眼,幾個黑衣小賊就消失在小巷當中。
穿過了小巷,就到了老街最好的地方——美食街。賣臭豆腐的,賣油面筋的,賣燒烤的,賣奶茶的,賣冷飲的,各個都是讓我垂涎欲滴,有詩言道:
面筋牛扒豆腐花,冷飲奶茶烤全鴨,
桃花口水流千尺,口袋無錢像個渣。
這便是我們的第四個風俗——買吃的,老街這時會出現一座橋,那上面盡是一些老爺爺靠在橋欄上聊聊天,而過了橋就是美食街了。我們幾個找各自的媽媽要來錢,即將在美食街上大大的花銷一筆,我一般喜歡吃美食街末尾的臭豆腐店,那里的臭豆腐,炸的金黃,那種脆脆的絲讓人欲罷不能,然后淋一點辣椒醬,撒一點胡椒面,吃起來那個味道,真叫一個絕啊!
走完老街,大概也是黃昏了,夜幕來臨,我們的重頭戲就來了,那就是扔鞭炮大賽。這是一個傳統,是一種我們小孩發明的儀式,我們把煩惱或者想要的東西寫在紙上,粘在鞭炮上,然后把鞭炮往田埂里扔,扔得越遠越好,等到鞭炮炸開,那一些貪欲和煩惱全都炸沒了,而扔得最遠的那個會得到獎勵,猜是什么?噠噠噠噠——一盒全新的鞭炮!
春節,難得我們城里農村的孩子們能聚一聚,玩一玩,而這一些所謂的“風俗”,也其實就是我們小孩玩樂的一種托詞而已,不過也算是一種“風俗”吧!只不過這種“風俗”也不能傳承,但是我相信,這種“風俗”會牢牢的印在我童年的心上。
家風家訓征文5
家風之美,代代相傳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正是在這種成長環境中,我們體會著父母的言傳身教、老一輩的諄諄教導,在生活中學到了很多。
我的家庭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在這個家庭中成長,從咿呀學語的小嬰兒到現在亭亭玉立的女孩,伴隨我的就是在父親從小到大的教誨。
父親老實憨厚,性子溫和,待人和善,他的一生平淡無奇,卻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吃虧是福。
那是家里剛建好房子的時候,一家人喜氣洋洋,圍坐在一起,一向不善言談的他開口說:“房子總算建好了,是件好事啊!”我能聽得出他語氣里帶著的釋懷與喜悅。
房子是建好了,但麻煩事接連而來了。下著傾盆大雨的那天夜里,窗外電閃雷鳴,感覺就像的什么大事就要發生一樣。“咚,咚,咚!”,“開門啊!”一陣敲門聲和叫喊聲打破了小屋里的寧靜。父親連忙起身,打開門,笑臉盈盈地說道:“快快快,進來坐,外面還下著雨呢!”我探身一看,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正氣勢洶洶,一臉氣憤地站在門口。“咦,這不是前幾個月出去打工的隔壁老張嗎?”父親見他不肯進來,十分不解,“老張啊,有什么事進來說吧!”這時,
老張揚起鋤頭“嘭”的一聲,大聲喊到:“別裝樣!你知道我來是做什么的!”父親見狀連忙揮起手,想拿開那把鋤頭,老張仍是不肯讓步。這時,母親走過來,端著一杯茶:“老張,你這剛回來,累壞了吧!進來吧!”老張這才皺著眉頭,端著茶,大叔走進客廳,憤憤地說:“嫂子啊,你們建房我不管,但你們不能占到我家的地啊!我還打算開幾塊菜地啊,可你們都不跟我說一聲,要不是我家里人告訴我,我還不知道呢!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啊!”父親坐在他對面,愁眉不展。母親一聽這話,不樂意了,“你這話可就笑話了,我家的房子都建在自家的原地,哪里占到你家的地發啊?”隨后,爭吵聲越來越大了,誰也不肯讓步。老張情緒越來越激動,“嘭”的一拳,打在父親臉上,母親慌亂了,父親踉踉蹌蹌站起來,說道:“老張,這件事沒跟你商量,算我們不對,我們會給你一個交代的。”老張想起剛才那一拳,不禁有些不安,便扛著鋤頭朝門外走去,臨走時,父親遞給他一把雨傘。雨夜,又恢復了平靜。
“我說你這人怎么那么傻呢?明知不是我們的錯,那地也不是他們家啊!”母親氣不打一處來。父親抽著煙,語重心長地說:“老張也是苦命啊!身子不強壯,老伴又走得早,老母親一個殘疾,還有一雙兒女也得靠他。更何況,那地的確是有他一半的。”
第二天,父親決定拿三千塊錢“登門賠罪”。可老張像
是明白了昨晚做提不對,怎么也不肯收下,他說:“大哥,昨天是我不對,太魯莽了。這錢,我不能收,你家有喜事還被我弄得尋么不開心,我要是收了,還有良心嗎?”父親笑了,不再強求。老張又拿出那把雨傘,說:“這把雨傘早就把我的怒氣與不滿全都消融了啊!”父親收下雨傘,往外走去,大聲喊到:“老張,今天晚上來我家吃飯吧,咱倆好好喝一回!”“好!我一定來!”
那之后,我們兩家關系越來越好。父親的一天知道同學排擠我時,對我說:“閨女,吃虧是福,你要懂得隱忍,懂得從他人角度來思考,也要看自身不否有需要改正的地方。”于是,我也學著去改正,去接受、容納他人,漸漸地我也體會了父親所說“吃虧是福”的真諦。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父親的言傳身教伴著我成長,這積極健康的家風家訓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代代相傳。
本色做人,角色做事
法國作家羅蘭曾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造就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由此可見一個家庭的家風影響著孩子的內外品質,對決定他的思想和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我的成長路上,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潛移默化的。
父親是個樸實的農民,沒有多少文化,不大愛說話,更不大能說話,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人,扎扎實實的做事,不管別人怎樣善意的勸他學會變通些,他都依然如故,我行我素,并且還一本正經地對我們三兄妹說,“做人就應該實在、坦誠、寬厚,‘花腳烏龜’會受歡迎嗎?”
八十年代,父親是小組長,在那個物質文明還不大繁榮的年代,這個芝麻官是沒人愿意當的。因為事情繁瑣也沒什么工資概念,基本上算是義務勞動了。尤其是一到夏天,頭痛的事情就來了。氣溫總是不斷攀高,老天總是久旱不雨,可憐田間那片綠毯似的稻田,禾苗張開著大口等待著玉樓瓊
漿從天而降。站在田埂上的父親早已經焦頭爛額。“不行,不能再等了,我們得馬上抽水給禾苗灌水,要不然,這幾十畝禾苗去全都會干死的!”說歸說,可是灌水工具呢?公用設施早已經破損,私人家里有的也不多。“宇伢子(我的哥哥),和我一起把雜屋里的水泵和水管抬到機臺去。”“什么?又要拿自己家里的東西?你這個組長是公家的,咱家的農具也成了公家的了!”心疼的母親義憤填膺地絮叨。“難不成還讓尺把深的禾苗干死,誰家有就拿出來唄,這同在一個組里,誰都離不開誰的幫襯。”母親自然不再什么了。就這樣,父親這義務芝麻官一做就是好幾年,同組的人也很信服憨厚老實的父親。
九十年代,父親開始了經商,生意做得最紅火時是去北方將蘋果、梨子等水果運到湘潭水果批發市場做批發。 可以說,在湘潭,父親算是個外來商販,總會有些人生地不熟的尷尬,可是父親總是憑著自己的質樸和隨和與當地人和睦相處,他以自己的坦誠和厚道迅速在市場內開辟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那時候的水果銷售已經開始流行裝箱批發,這也就給某些商人提供了短斤少兩的機會,有些人在箱子底層塞些紙團填充體積,有些人干脆讓格子空著,他們說一箱少那么斤把又不現形,一車下來,那不就是幾百斤了么?可是父親堅決不這樣,硬是實打實的將箱子裝得滿滿的。也正是這樣的誠實經商,讓父親在市場內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做
家風家訓征文6
小時候,我爸經常給我講一個故事——孔融讓梨,第一次他說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感覺新鮮極了,聽得津津有味。過了幾個月,爸爸把這個故事又給我講了一遍,這次沒有了新鮮,我心里默默的嘀咕,這個故事不是和我講過嗎?過了一段時間,爸爸空閑下來又重復了這個故事,這次爸爸剛剛開了口,我就搶著說,“我知道,我知道……”接著我就搶先把這個故事給講了。第四次,爸爸說還要和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我不開心極了,開始反對著說:“爸,這個故事你都和我講好多次了,你不能換個其他故事和我講嗎?”爸爸聽出了我的不耐煩,說:“妞,你知道這個故事是什么嗎?這個故事就是你要記住的一輩子的道理,也是咱家要記住一輩子的道理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人要懂得謙讓,要懂得禮貌,愛家人,愛師長。”
現在我慢慢的長大了,也開始懵懂的明白,這也許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吧,爸爸是個農村人,沒讀過什么書,肚里的“墨水”不多,也說不出什么大道理的話,就是想用這小小的故事告訴我最嚴謹的家風,引導著我慢慢的成長。
梅之所以贏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贊嘆,是因為它對于冰雪的謙讓;荷之所以贏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它對于污泥的謙讓;竹之所以贏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美譽,是因為對于陡崖的謙讓。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我們在學會謙讓別人的同時,更要學會謙讓自己,謙讓人生。面對于生命的挫折,我們要學會謙讓,必要時,我們更要感激它。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來的勇氣。學會謙讓,它將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風帆。
在我們家,生活中爸爸媽媽也總是用實際行動來詮釋著“孔融讓梨”,有一次,在北京上班的表姐從北京帶來了一只正宗的北京烤鴨,晚飯的時候,剛剛熱好的烤鴨,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了筷子,伸手就要夾起一大塊,媽媽連忙說:“你爸爸馬上就要回來了,再等一會,再等一會。”好不容易,爸爸終于回家了,媽媽忙夾起最大的.一塊放到爸爸的碗里,“趕緊吃,趕緊吃,嘗嘗什么味道。”爸爸連忙把烤鴨夾到我碗里,說:“我們家垚垚啊,還在長身體,最累了,來,你先吃塊最大的,盤子里還有呢。”看到爸爸媽媽謙讓的樣子,我愧疚極了,夾起自己碗里熱騰騰的烤鴨,放在爺爺的面前,說:“爺爺,你快吃,這是從北京帶來的,可好吃了。”爸爸媽媽看到我的舉動,會心的笑了起來。
在我們家,沒有什么大道理的家訓,也沒有什么嚴謹的家規,但是有一個溫馨又溫暖的家風,但是這些足以影響我一生,讓我學習一生。也讓我銘記一生。
家風家訓征文7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成文的規定,也許有時你不會遵守這些規定,但是,這些規矩會起到約束我們的行為,起到了造福我們的作用。也許有些人家家里沒有家規,但是,它無形的,沒有人制定,但是,在我們心中,有著自己的家規。
不能隨便泄露家人的'信息。不能隨便和陌生人搭話、和他走,陌生人送玩具要拒絕,如果陌生人強行把你帶走,一定要大聲呼喊。這是因為陌生人是很可怕的,特別是心地不善良的。不能隨便外出,如果家長不在,要留下小紙條或者由弟弟∕哥哥向家長匯報、打電話,注意自己的安全。哥哥∕弟弟不得外出一天以上,除已經被家長批準過或全家旅游,要把安全牢記心中!不得隨便把財物花銷到沒有用的地方,除非家長批準。自己掌控錢財是非常不好的哦!。
不能隨便對家長或長者撒謊或者極力狡辯,要聽從家長的指揮,除非家長說的話也是錯誤的,隨后由其他家長處理。兩兄弟之間不得隨便挑釁,或者挑起“戰爭”,哥哥不能隨便欺負弟弟,弟弟也不能和哥哥打架,以免發生安全問題。以誰先動手先批評誰為準。兩兄弟之間關系、地位平等,兄弟之間不能隨便命令或者強迫做什么事情,一方危險發生。
兄弟之間不能使用臟字、臟話,也不能侮辱對方人格、尊嚴,不能搶東西,要利用平均分來化解矛盾,如果還是不行,要使用“孔融讓梨”或“謙讓弟弟”或者匯報家長,讓長輩處理。晚上不能在外邊逗留,除非已經得到了長輩的同意,否則一定會“緊急追捕”,直至追回為止。
孝敬父母,父母命令什么不許反抗,要嚴格執行,如果長輩做的事情存在錯誤性,可以極力反抗,由其他家庭成員定奪此事。不能隨意去酒吧等少兒不宜場所,除非家長也許的情況下,不,家長也許也不能去,可能長輩也有可能糊涂。家長不在時,不能過度上網,要有時間、有規律,不能隨便玩游戲,不能打開少兒不宜網頁。不能浪費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伯伯是很辛苦的,所以堅決不能浪費糧食。
兄弟家規廢除期即今日起至兩兄弟18歲以后,如果有不足之處,兩人可以“起訴”,方可修改,不能私自修改。
家規,不僅約束了我的行為,還約束了的習慣,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更加懂事所以我們不應該隨便破壞爸爸媽媽等長輩定下的規定,感謝家規,感謝長輩!
家風家訓征文8
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曾說過:“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一個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歡看書,喜歡思考,那么,善良、誠信、孝順……這些良好品質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書,在我們家里占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我,我們都喜歡書,我們都喜歡閱讀。
媽媽是一位老師。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給我買了很多的書,有拼圖書、畫畫書、識字書、立體書……每天睡前,她都會給我講故事。
爸爸是一個書迷。從我懂事起,他就常常告訴我:要多讀書,讀有用的書,要靜下心來讀。在家里,只要一有空,他就會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看著看著,有時他會突然邊拍手邊哈哈大笑;有時會皺起眉頭,似乎在思考著什么;有時又會用贊許的目光盯著書并拿著筆在書上圈圈畫畫。爸爸還經常和我“聊”書。每次他一看到有趣的故事,就會把它們講給我聽。四年級暑假,對于歷史故事并不是特別感興趣的'我在閱讀《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時,他就陪我一起看。每天他都會抽空和我一起聊一會兒書中的內容和人物,有時還告訴我一些這部書里面沒有涉及的人物、歷史故事。在和爸爸的“聊”書中,我喜歡上了這部名著。
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我漸漸也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我為我們家有熱愛讀書的好家風感到自豪,我相信有書的陪伴我的成長之路會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家風家訓征文9
小時候,家規在我眼里就是一個“兩面派”:有時對我聲色俱厲,有時又對我和藹可親!
我一不小心做錯了事,爸爸媽媽總會搬出“家規”來教訓我:做事要上點心,像你這樣能做好什么事?記住家規中的“做事要一心一意”。我對這個家規可謂是痛恨之極,為什么每次我做錯事總會有家規?這家規到底是什么東西?兒時眼中的家規比爸爸還嚴厲!
上學后,我知道家規里面有很多內容,其中有幾條讓我像發現新大陸那樣興奮:室內不準吸煙、垃圾要分類、吃飯不挑食。“哈、哈、哈!”這下子我可高興了,我得好好觀察觀察爸爸媽媽,找出他們違反家規的地方,然后就可以好好地“教訓教訓”他們了。連續觀察了三天,可是絲毫找不到他們違反家規的地方,慢慢地,我也努力按照家規上的要求去做。
家規中有一條讓我感受非常深刻,那就是“尊老愛幼”,這不僅僅要有這種意識,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上。
到學校我會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公交車上,我會主動給老爺爺、老奶奶讓座;在家里,我會主動地打掃衛生,做好家務活;節假日,我會給長輩寄去賀卡或者問候短信;在村里,我會照顧好弟弟妹妹。每個看到我的人,都會夸獎我懂事!夸獎我爸爸媽媽教育有方。他們哪里知道,其實最要夸獎的是那條“尊老愛幼”的家規!
開學前第一天,陽光明媚,可我的心情卻糟透了。昨晚鄰居家的小孩哭哭啼啼的,吵了大半夜才睡去,我也在小孩睡去后才睡著,。本以為今天早上可以好好地睡到自然醒,結果五點不到,鄰居家的小孩有開始哭鬧了。我氣沖沖地趕到鄰居家,本想質問他們的,但想到“尊老愛幼”的.家規,我心平氣和地問:“阿姨,你的孩子怎么了?”阿姨笑笑說:“身體不舒服!阿姨現在準備去請醫生,麻煩你幫我照看一下,可以嗎?”我連忙說:“阿姨,你放心去吧!我會照顧好小妹妹的!”在我的努力下,鄰居家的小妹妹又甜甜地睡著了,臉上露出了甜美的笑,我也笑了!家規是我成長道路上的保護傘!
家風家訓征文10
家和萬事興,是我們家的家風。它主要的意思是“家和”,代表一個家庭和諧,家人幸福安康。“萬事興”是事業、家庭、生活等樣樣美妙。可以說,“萬事興”是建立在“家和”根底上的。
每年,我和爸爸、媽媽都要回爺爺奶奶家過年,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我和爸爸、媽媽、奶奶一起做年夜飯。吃著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甜滋滋的。首先,先來做年糕和餑餑吧!年糕代表“年年高”,是祝愿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工作都越來越順當。年糕的制作方法可簡潔,我不一會兒就做好幾個。接下來,我們又開頭做餑餑。餑餑分為“大元寶”和大棗餑餑兩種。其實,餑餑就是饅頭,只不過奶奶家都叫餑餑而已。“大元寶”就是做的像元寶的餑餑。把面揉成圓柱體,再把兩邊都捏一下就大功告成!“大元寶”固然是祝愿我們新的`一年發大財嘍!還有,在元寶餑餑做完后,肯定不要遺忘插棗喔!插棗時,要把面摁一下再挑。我問奶奶這是為什么,奶奶告知我,這樣可以生個“雙眼皮”,雙眼皮的小孩美麗。做完“大元寶”,我和奶奶就開頭做大棗餑餑。大棗餑餑上插著很多棗,一色的紅,可美麗!或許就是祝我們來年紅紅火火吧!
做完餑餑后,就可以包餃子。爸爸搟皮,我和媽媽包。奶奶就沒活兒干,笑瞇瞇地在旁邊看著我們包餃子,我們包得更賣力。一個個潔白的餃子服服帖帖地排著隊,等待著跳進鍋里好好地洗一個熱水澡呢!
當最終一道菜上桌后,年夜飯就開頭。和家人一起,吃著餃子,看著春晚。窗外,天空閃著五顏六色的光。這是多么幸福啊!
家和萬事興,是多么一般而又與眾不同的家風啊,由于它飽含著我們對家人的祝愿和對祖國的盼望!
家風家訓征文11
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氣氛構成了家風。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風氣、風格與風氣。
聞名法國作家羅蘭曾說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言行品行,都是融入成長過程建材,使這個人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影響,除有形仿照以外,更重要是無形塑造。”從而也足見家風重要了。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風氣。在我們家,表達在孝順上。爸爸媽媽常說,“百事孝為先”。孝順孝順,孝敬長輩,就是什么事兒盡量讓他們順心順意。在家里,外公外婆說話,我們都要好好聽,就算說錯了,也不能當面指責,要換一種他們能承受方式靜靜告知他們。不跟長輩頂嘴,也是孝順表達。長輩們說話,我們小孩子肯定要聽,讓我們做什么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我們家家風還表達在飯桌上。一家子人開飯了,假如長輩們沒有動筷子,我們小孩子肯定不能先吃。都要等到全家人到齊了,大家才開頭一起吃飯。不知不覺中,這都成了一個習慣了。固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家風固然也不僅僅這些,還有誠懇啦!這個家風也非常重要,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媽媽時常教育我:做人最根本品質就是誠懇。所以,我認為,我家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在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會說謊。比方,考試成績不好了,我會說同學們考都不好,以此想逃脫爸爸媽媽訓導。殊不知,這樣只會害了自己。
家風家訓征文12
所謂的家風家訓就是家庭的風氣和風格。這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人格,熏陶著我們的'性情,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一種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
我家的家風家訓就是百善孝為先、勤勞節儉、與人為善。
首先是孝,在我的記憶里,父母都很孝順的。爸爸媽媽經常打電話爺爺、奶奶和姥姥,古時候,許多豪門或官人出生的家庭有一些家風家訓。現在許多名人也有家風家訓。我家雖然不是名人出身,但一起構建溫馨家庭的意識還是有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做人要做老實、誠實、善良人,多做好事,終有好事”。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家風家訓征文13
家風,何為家風?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許曾經年幼,不懂得家風是什么。還記得問過只有3歲的弟弟,什么是家風,他圓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滾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說:“是風嗎?”我楞了一下,風?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問起我家的家風,我會特別篤定地告知你:“沒有!”因為年幼的我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東西一直祖傳般的影響著我。到了后來,隨著年紀增長,我才領悟到什么是“家風”。它似遠似近,飄渺虛幻,可是又真實存在,悄無聲息。實話實說,我們都受到它潛移默化地影響。
鄰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受。無功不受祿。從只有幾歲,能蹣跚學步的時候,當我開頭蹲在菜地時,就一直在熟悉它。或許很平凡,或許很平凡,或許司空見慣,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東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樹蔭下,一大片菜地被四周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當空,一頂頂草帽在玉米叢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雙雙布滿裂痕,指甲縫里藏著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蔥綠葉上摩挲著大自然的恩惠,一陣陣笑聲洋溢在這幾十畝大的田地上。“老蘇!來!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樣?還行嗎?”“蘇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幾天就成!”“蘇爺爺!我爺叫我拿給你咧!咱家的番茄,大個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這才下午再給你了啊!呀,妹妹也在,來擦擦就嘗嘗,可好吃了!”爺爺欣然地接收這些好意,一一謝過,叮囑我拿回家后,便轉身走向他們的田里,投身進幫忙松土、除草、澆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還沒弄好,怎么跑去弄別人家的了?等到爺爺歸來,挺著腰板,拿起毛巾,擦著滿身的汗水時,我便提出我的疑問。爺爺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彎下腰,摸了摸我的腦袋,說:“雖然我們是鄰居,是好友,可是關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咱們地里的.東西要么沒熟要么前幾天摘了,沒什么好給人家,那就幫別人干干活,也不礙多少時間。記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別人廉價啊!要是給爺爺知道了你敢這么做,爺爺可就再也不給你種你愛吃的小番茄啦!”那時的我好像才五六歲,只知懵懵懂懂地點個頭,爺爺也沒有再怎么講,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鄰里的好意都會回饋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幫忙干活。后來,田地隨著征收,面積越來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畝桃源,可是深厚的情意未曾轉變。盛夏,黃皮、龍眼、荔枝紛紛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勞作,誰也不忘各家各戶互送新奇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遙遠,心愿永不遲到。
后來,現在的我十幾歲人了,慢慢邁向成年,也不得不說這類的事情還在影響著我。互聯網發達,我們家也迷上網購,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課,快遞到家無人簽收。對面屋的阿婆平常無事,打理著屋邊的一小塊田地,邊上有個用木頭搭的小木棚,里面放著她平常收起的可回收品。母親囑托阿婆幫忙收一下快遞,阿婆很愿意地幫忙起來,買東西多的時候,她甚至一天斷斷續續收三四回快遞。阿婆不情愿收錢,鄰里談錢傷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許白白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于是母親叮囑我們把廢棄的書、紙張、紙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內忙的時候,悄咪咪把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這也是一份心愿、一份回報。這些年,同樣的,阿婆也經常共享她菜地上的各種蔬菜和草藥,我們周末買菜的時候也會幫她買活禽。媽媽說,鄰里之間,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總覺得,哪怕只是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說不出它哪里偉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著一股暖流。
這些事情很平凡,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說,這些教會了我許多。鄰里和諧、互幫互助、將心比心、為人著想、節儉樸實、尊老愛幼、家庭和諧、勤儉持家、努力學習回報國家,這份無形的精神,這份無形的力氣,跨越時空,跨越江海,跨過山河。 或許,這不算家風,或許,這就是家風。或許,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說的沒有錯,家風就是“風”。它像風,悄然滋養萬物細無聲;它像風,隨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像風,一陣又一陣地吹進千家萬戶;它像風,又可細水長流又可波濤洶涌……
這就是家風,從祖輩一直傳下來;從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來;從鄰居鄰里間一位傳一位,一家傳一家,一戶傳一戶;或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是客廳里被框裱起來的“自強不息”“學無止境”,或許是在睡夢中呢喃的叮囑,或許是爺爺深沉又活潑的吩咐……
這,就是家風!
家風家訓征文14
家風,這是一個粘連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縷清風,吹散了新仇舊恨,吹綠了一池春水,吹送著潛移默化的浩然正氣。這是一種內化于家庭成員中品德深處的不屈力量,更是一個家族傳統養成的內在因素。有了它,就有了家庭成長的紐帶,也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不竭的思想精髓。
人在少不更事的時候,想法是多變的,卻也是容易被影響的,好的東西會指引著孩子往更好更遠的地方走,而不良的影響則會讓孩子不明就里的就走上了旁門左道。我出身的地方在西北邊陲的某個村落中,那里的生活狀態是相對原生態的,村莊不大,所以會有很多公開的秘密充斥在人們的茶余飯后里。小孩子在無事可做的時候,通常都喜歡聽大人聊天,大人們那侃天說地的本事一向是小孩子們最為羨慕的,而大人們夾雜于實事評說中的價值觀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很容易一并給孩子們吸收了去。在大人的話題中,總少不了對于近來村里被熱議的各種新鮮事。村里人的話題有限,國家大事什么的真的談不上,每個人最為關心的還是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的情況,最感興趣的莫過于左鄰右舍的“新聞”,但凡有個風吹草動,巴掌大的村莊是藏不住什么秘密的,而這些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的“新聞”就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真實的情況卻是,在對談資轉述的過程中,或許有傳達準確的,抑或是經過某些能手合理想象再轉述給大家,就這樣,是非便名正言順的流傳開來,也就是書面語中“謠言”這個詞所表達的含義。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親對待這些有意或無意閑談中所謂的“新聞”時,總是聽得多說的少,常聽父親說一句話“閑談莫論人非”,母親也是很贊同的,每每在出現涉及人非的閑談中,父母親總是會很公正的來評價“談資”中的事件,甚至懷疑“談資”的真實性。母親待人寬厚,是個表面嚴厲實則心地善良直爽的人,每當看到別人家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互相吵鬧甚至不惜大打出手之時,她總會告訴我們一句話,叫做“退一步海闊天空”。小時候不懂,后來明白了這也是母親一貫做人的原則,她說到,因為一些小事或者是根本就無所謂的事而與他人發生口角或者其他不文明的行為,那是在自討苦吃。母親從來都是以平常心對待周遭的人、事,這也令一些善于精心編排的人很是苦惱,因為編排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正事,而母親的這種做法讓他們的功力失去了用武之地,怎能不苦惱。母親常教導我們說,與他人置氣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樣既耽誤自己的時間,又浪費了感情,實在是很傷氣力的`事。對待這些,一笑而過,便能化解一切恩怨于無形中。
關于父親母親類似的事情說不完,他們總是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只要不是涉及原則的事,忍讓一下就過去了,自己不會損失什么,別人也不能夠奈你何。常言道,“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父母親以他們的言行在實踐著這句話的真諦,多年來這也是我們姐妹做事的圭臬。在父母親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優秀的品質,雖然他們不是很清楚家風是什么,但他們用他們的言行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也讓我們的家風熠熠生輝,不會褪色。
質樸真誠起于行,源遠流長到如今。閑來坐看天上月,悟道家風值千金。
家風,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不是由高深的至理名言構成,也不是由華而不實的警句組成,而是長輩們的言傳身教與耳提面命。今天,家風這個詞再一次被提出,關于家風的討論更是甚囂塵上,每個家庭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家風,我家的家風便是做人的真實與質樸,做事的光明與磊落。家風,這個我們并不陌生的字眼,在頻繁被提及與討論的今天,我們能不能交出一份關于家風合格的答卷,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家風家訓征文15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風?”這些問題,特別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憂,今日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育優秀的后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鄰居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特別快就沒人情愿與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可以說家風是特別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后代連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富強興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打算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敬重師長。父母始終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當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牢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底,踏出堅決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家風家訓征文】相關文章:
家風家訓的征文06-04
家風家訓征文12-13
家訓家風征文11-23
家風家訓征文11-06
家風家訓的征文10-09
我的家風家訓征文12-31
我的家風家訓征文[精選]06-05
家風家訓征文[薦]06-01
家風家訓的優秀征文05-16
優秀家風家訓征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