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模范學習,傳統美德弘揚征文
孝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形似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的走著。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正如老人飄蕩的胡須。。。這種說法體現了一種恒遠的溫馨,一種人類對生命的感懷,一種年輕的個體對老去的長者的敬重和挽留。《詩經》中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感嘆和贊美了父母養育之恩。孝,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更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現代社會,孝道觀念受到很大的沖擊和破壞。 也許在走向現代文明的時候,實在難以騰出個地方留給傳統,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鏡頭: 遇見長輩可以直呼其名,遇見老師可以無需行禮,而遇見家長則完全可以視若不見。 孝道,似乎離我們,離現代的中學生越來越遠。 當代中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進取心強的群體,他們有思想有活力,看問題尖銳,敏感,但是他們 多出自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長輩的寵愛,生活環境的優越,使他們身上傳統美德的烙印越來越淡,孝道離他們的生活也是漸行漸遠:不能說孩子們不愛他們的父母,但是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感情轉淡是普遍現象;不能說他們對于傳統孝道一無所知,但是他們道德實踐遠遠跟不上道德認知也是不爭的事實-- 中學生身上自我中心,自私任性,不會關心他人等不良現象,隨處可見。
難道,孝道過時了? 中國有句老話 說 :“百行孝為先。”孝 , 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當代不少倫理學家 也 把孝敬父母看作是處理家庭成員關系的行為準則 , 處理人際關系 的起點,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熱愛祖國等到品德形成的基礎 。對當代中學生來說,孝道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它 是營造諧融洽家庭氣氛的良藥。家庭是心靈棲息的港灣,人回到家里都想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休養,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學習,能否達到這個目的,取決于家庭氛圍的融洽與否。而孝道就會使父母保持精神愉快,為家庭營造融洽的氣氛。同時,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有利于學習成長中的孩子自身的健康,他們心理還比較脆弱,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增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心無旁婺地投入學習。其次,它 是提高當代 中學生 道德素質的起點。 孔子說:“孝,德之本也。”也就是說孝是人倫之愛的基礎,一個人能愛其父母,才能進而愛兄弟,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 子女生下來后,最先接觸的人際關系是父母,最先從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間的愛,這種愛必然培養并生發出子女對父母以及通過他們對人類的愛。孝的本質是一種愛與敬的情感與行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 。再者, 它 是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 。 美國人際關系學家 卡耐基說過:“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健康的人際關系,是中學生走上社會后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外在資源。此外,中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必須想辦法排遣,這時,很可能會想到尋求社支持,而這個社支持之一就是良好的師生,同學間的人際關系。最后,孝道是愛國報國心的發端。祖國是從祖籍 — 祖先生息的地方演變而成。愛國就是愛祖國,源于愛親祖。愛國思想是親親感情的連鎖效應,愛國是孝意識的延續。我們中學生,首先要愛自己的家,推及愛自己的祖國,孝,有助于他們愛國心的養成。
孝道,應該成為我們中學德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當前 中學生孝道現狀讓我們感到坐立不安,傳統道德的傳承任務迫在眉睫。與其坐著說,何如立起行?學校,家長,中學生應合作共進,為孝道教育作出切實的努力:
一, 學校教育 , 潤物細無聲
一項調查顯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學生認為學校重視孝道教育。確實,在本應成為孝道教育主戰場的中學,教育資源貧乏,手段簡單,時間缺失。雖然一些學校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相對于整個中學教育而言,僅為滄海一粟。所幸的是,那些先行者們為我們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讓后來者們有了可供借鑒的藍本:北京,上海,天津一些學校開展孝星評選活動,濟南一中設立“孝敬日”,大連二十四中開了孝敬課,教育學生尊敬父母,并將之付諸行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取得良好效果。這也說明,發揮學校教育優勢開展孝道教育,具有切實的可行性。具體方法可以如下:
1、開設孝敬課,注重知識性: 孩子們耳濡目染都是 孝敬 ,自然會在他的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 。 學校可編制 校本教材,中國傳統古籍中孝文化珠礫并存,其中許多東西一旦被賦予新意,便可成為我們新的道德體系的思想資料,將孝文化潛移默化。還可收集一些淺顯上口的歌謠,象“父母養活兒,恩情重于山。人老年紀大,千萬不能嫌。衣被勤換洗,飯菜應煮爛。生病請醫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掛帳睡的安。。。”這樣淺顯上口的歌謠,可以給學生很好的具體影響。傳統道德中許多警語名言,民間傳說至今仍閃爍著哲理的光輝,收集古今名人關于孝敬的名言,陳述一些古今生動的孝道故事等等方式也是可行的,象陳毅同志為臥病在床的老母洗尿褲的故事,現在的學生就會感到既新鮮又可敬。
2、 輔之具體措施,注重實踐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被學生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實踐是學生們良好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學校可以在學生中利用班會,黑板報開展宣傳活動 , 利用 征文比賽和互聯網等平臺展開討論,在日常作業中補充 " 家事 " 作業,在學生中樹立關于 " 孝道 " 的先進典型,營造 " 盡孝為榮 " 的校園氛圍。 如 邵陽市資江學校在全校學生中開展的讓學生擔任一天 " 小家長 的 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學會理解父母,體貼父母,關愛長輩。學校對學生當一天 " 小家長 " 之后的表現進行跟蹤,與家長保持聯系,交換意見,達到讓家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孝心的目的。
3 、老吾老及人之老,注重 深入 性:孝敬,不應該僅僅只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應僅僅只局限于家庭。 對父母的 “ 孝 ” 還應該 引伸為一種對別人的關心、一種奉獻 , 化小愛為大愛 。如在學生中開展 “ 一個都不能少 ” 的資助貧困生活動和 “ 你的不幸讓我心痛 ” 的助殘行動,以及 “ 三農 ” 問題的調查等。這些活動 可以 讓學生的 “ 社會心 ” 明顯增強 。 這樣,學生由 " 親親 " 起逐漸積累德行,使思想升華,今后能以國家利益為先、以民族責任為重,達到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的境界 。總之,學校有著充足的教育優勢,只要對孝道教育加以重視,即可發揮出巨大的正面影響。古人說,小勝在智,大勝在德。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會放棄孝道教育這塊寶貴的德育園地的。
二 , 父母傳教,身教重于言教
家庭是塑造孩子心靈的最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品德老師。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家庭生活在兒童生活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家庭中的孝道教育,必須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且要持之以恒。具體來說,父母可在以下方面努力:
1。讓孩子體會理解父母的艱辛。不少中學生聚在一起,喜歡吹噓自己父母的地位怎么顯赫,家里怎么有錢,事實上,很多中學生根本不知道父母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錢來得如何不易。由于不了解,當然談不上尊敬和孝敬 , 行動上就只知道向父母要這要那。如果父母有意識地把孩子帶到父母工作場所,讓其親身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再讓孩子觀察自己忙了一天下班還要為家務操勞,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心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意。如有可能,還可以讓孩子適當參加父母的勞動,以加深其體會。
2、讓孩子獲得表達孝心機會。孩子表達孝心需要實踐,如果一直沒有機會,久而久之 ,滿腔孝心也被掩
埋和泯滅了。因此父母要“舍得教育”,不要因為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擔心他們太累,擔心他們學習分心,就不給他們表達的機會。如果孩子覺得父母不需要他們的和幫助,時間長了,就會對父母的勞累和難處無動于衷,對家庭事務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心態。因此,父母平時可以有意識的要孩子給自己倒杯水,捶捶背,父母生病時讓孩子來陪護照顧,孩子放寒暑假時給上班回來的父母準備好簡單的晚飯,購物時讓他們分擔負擔等。只要父母舍得,讓孩子有機會為父母付出,時間長了,他們對父母長輩的付出就會發自內心覺得理所當然。
3、 讓孩子在父母言傳身教中受到熏陶。要想孩子有孝心,首先要父母以身作則,“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
用誨言之諄諄也”。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給孩子作出尊老敬幼的表率,對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尊重孝順,對待所有長者要禮貌有加。父母作為孩子心目中的楷模和權威,應注意自身形象,為子女樹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應當指出,這種行為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做給孩子看。孝心是真是假,瞞不過孩子。孩子一旦發現父母是作秀,它將給孩子的心靈毀滅性的打擊。另外,以父母的言傳身教來啟發孩子的孝心,決非朝夕可就,那種認為“講清道理,做一遍就行”的想法,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中學生絕對是不可以也不可能糊弄的。
4、讓孩子感到孝敬父母時的幸福。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孝敬父母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是對父母的恩賜,是一種強迫勞動。因此,一旦孩子表達了孝心,父母應及時表現出欣慰和滿足,必要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動非常值得,非常快樂,非常有滿足感。毋庸贅言,孩子若能一次次滿腔幸福地付出對父母的愛,那么,離孝心最終養成,為期不遠矣。
三,身體力行,善小亦為之
1、唐代孟郊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表達了孝敬父母的渴望。一個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有起碼道德觀的孩子,其精神世界是不完善的,中學生應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 1、謹身節用,學會體貼父母。中國古代有句話,叫作:“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就是說,當子女的自己要節約一些,省儉一點,這樣就能有充分的物力來贍養自己的父母。雖然,現在的父母不需要上中學的子女贍養,但經濟上需要子女對父母的體貼與理解。一些中學生不顧家庭經濟條件,電視廣告上最新推出什么,他們就攀比著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們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檔,他們便用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錢為自己買面子,給同學點歌,慶賀生 part y……一些工薪階層的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緊褲帶,那些虧損企業提前下崗的學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針對這些現象,可以布置學生開展一次中學生消費情況調查,讓班級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論節儉的警句和名人故事,讓家長對孩子亮家底、講苦衷,通過這些活動,讓中學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和壓力,學會體諒父母,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2、思想溝通,學會尊敬父母。“敬”是“孝”的重要內容。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于父母,不僅要“養”,更要“敬”,他點明了孝的本質在于敬。現代社會,父輩與子輩之間減少了一些可以觸摸的,物質化的內容,因此,表孝心必然更加心理化,對父母表達依戀,尊重,關切,感激成為現代人孝心的主要內容:中學生和父母分享一下成績和進步,讓他們體會付出后的回報感。多向父母請教自己的困擾,增強父母對自身生命的價值感。常和父母溝通談話,消除他們的孤獨感。每天問一問父母上班累不累,讓他們陶醉于養兒育女的快樂感。許多父母都表示希望與孩子在思想上能不斷溝通,大多數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彼此能原諒對方的錯誤行為,父母遇到工作或生活的煩惱了,孩子能對父母加以撫慰和支持。總之,父母希望孩子在思想上能尊重孝順父母,這正是中學生孝道要努力的方向。
3、 小事入手,學會關心父母。古人云: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父母為了子女更專心學業上的競爭、包攬了一切家務,以至于大多數中學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學生習慣于父母對自己的悉心照顧,卻很少關心整日為自己操勞的父母。為了促使學生將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轉變為關心父母的道德行為,可以讓學生在家做些力所能及家務:每天早起自己疊被,自己收拾房間,自己動手刷鞋、洗襪子和內衣褲。雙休日還可以幫父母買菜,打掃家庭衛生。暑假里給父母當幫手參加一些勞動等。還要懂得從點滴小事入手學會體貼父母:父母下班了,問候一聲,父母勞累時,請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時,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父母有病時,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吃飯要等父母到才可以開飯,父母吃完才可以離開飯桌。對一度出現的“教育創新之舉”———“洗腳作業”,筆者不以為然,孝道教育不能簡單化、模式化。孝敬父母完全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但像布置作業一樣,讓每個學生按照統一的“洗腳”模式來“孝敬父母”,而且只洗一次,不可能從內心觸動學生,漣漪過后很快會水面無痕。德行的培養應如涓涓細流,所謂靜遠流深。平時于細微處培養有助于他們養成一種習慣;回到家不是向父母要這要那,而是給予父母自己所能給予的,不是習慣于父母的照顧,而是習慣于去照顧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靈支柱,他們的給予和照顧不僅能讓父母感到無比溫暖無比自豪,更能凈化孩子自身的心靈,讓他們體會父母平日的辛勞,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4、 自尊自強 ,學會回報父母
中國人傳統觀念中,養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光耀門楣,因此,孩子是不是爭氣是父母關心的大事。父母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只要孩子爭氣,做父母的再苦再累也覺得值得。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父母就覺得無比光榮。這里,父母養育孩子固然有某些功利色彩,但是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的殷切希望未嘗不可以成為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中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努力發展自己,既培養了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將來的事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又滿足父母的殷切期望,讓他們獲得極大的心理愉悅,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當代社會,繼承父母志業,實現父母期望,為父母爭光,令父母感到榮耀,依然是許多子輩的心愿,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價值蘊涵其中。 當然, 我們 也反對為了父母的面子和虛榮,一味的在學習上給自己難以承受的壓力。更反對只注重學習忽視其他的行為。
【道德模范學習,傳統美德弘揚征文】相關文章: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征文08-04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征文范文03-23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征文07-24
學習道德模范心得體會03-10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征文精品01-24
學習道德模范事跡心得體會11-13
學習道德模范事跡心得體會09-25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征文9篇11-09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征文(9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