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邏輯
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邏輯
【摘 要】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是在反對唯心主義思辨的旗幟下形成與發展的,主要經歷了由實證主義向歷史主義的轉變。
文章通過對科學哲學中三大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內涵的挖掘,分析其內在線索和邏輯聯系,論述科學哲學基本框架和邏輯進程,并從中尋求對當代科學研究的啟迪。
【關鍵詞】科學哲學;實證主義;證偽主義;歷史主義;演變邏輯
一、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概述
西方科學哲學產生以來,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轉變,即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轉變,由科學知識的邏輯模型到科學理論的歷史模型的轉變。
代表這種歷史發展的三個主要流派是:以孔德為創始人的實證主義;以波普爾為創始人的證偽主義和以庫恩為創始人的歷史主義。
(一)實證主義的緣起與演進
實證主義是19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孔德首創的一種科學哲學派別,主張以經驗論傳統為認識基礎,反對形而上學,并經歷了前后相繼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實證主義:孔德繼承了17世紀以來歐洲哲學中一直存在的經驗主義傳統,特別是貝克萊、休謨的主觀經驗論和牛頓的機械論哲學,創立了實證主義哲學。
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科學知識都必須建立在經驗證實的基礎上。”
第二代實證主義:19世紀末,物理學領域的深刻變革推動了實證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實證主義原則,進一步反對形而上學。
把“科學的任務看作是對事實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釋,并把人的經驗看成中立的感覺要素,一切研究都是探知這些要素的聯結方式,強調除感覺經驗之外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學的東西。
第三代實證主義:20世紀初,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誕生為標志的物理學革命,使科學和哲學的關系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作為經驗論傳統與數理邏輯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一方面,繼承了馬赫的經驗論原則,更為徹底的反對一切形而上學,認為:“只有數學和邏輯的命題、經驗科學的命題才算有意義的,而形而上學的命題是一些無認識意義的偽命題。”另一方面,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是不斷通過歸納邏輯,得到被經驗證實而具有較高概率的命題和理論。
這種累進式積累的機制是:一個相對自足的理論為另一個內涵更大的理論所吸收,或者歸化到另一個內涵更大的理論。
(二)證偽主義的批判與繼承
1.證偽主義對實證主義的超越。
證偽主義,又稱“批判理性主義”,是在同邏輯實證主義爭論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哲學流派。
它的創始人波普爾主張以“證偽”取代“證實”,以“試錯法”取代“歸納法”。
證偽主義還把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從命題的意義標準轉向科學知識的增長,把科學的方法論從邏輯的證明轉向猜測和反駁。
同時,用證偽主義的科學動態發展模式(問題――猜測――反駁――新的問題)來代替證實主義的科學知識積累模式(經驗――理論――經驗的證實――理論的擴充)。
此外,批判理性主義反對實證主義拒斥本體論問題的態度,提出了“突現進化論”和“三個世界”的理論,為科學哲學開辟了新的視野,成為邏輯經驗主義和歷史主義之間的過渡性哲學。
2.證偽主義對實證主義的繼承。
雖然“證偽原則”是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提出的,但是證偽主義仍然是以“經驗”作為檢驗“科學真理”的標準的。
因此暴露了從實證主義那里繼承下來的先天缺陷:(1)從純邏輯、純理性的科學“內部”方面去探討科學的發展,企圖為具體科學理論尋求一種普適的理想模式。
(2)認為經驗和觀察是穩定、客觀、可靠的,是對科學理論做出評價的唯一基礎。
由于這兩點根本缺陷,當歷史主義興起的時候,邏輯經驗主義和證偽主義一起成為了被批判的對象。
(三)歷史主義的融合與創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以庫恩為代表的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學派。
歷史主義反對邏輯主義只注重從“內部”來研究科學本身的傾向,主張要從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這個“外部”來研究科學本身,強調科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一個整體,必須研究這個系統的構成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為了克服邏輯實證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的片面性,庫恩主張尊重歷史,用歷史的方法從動態角度來考察科學發展的機制和規律。
強調社會學和歷史學對于研究發展問題的重要作用,主張深入到科學史之中,對科學發展的事例進行研究,以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為評判尺度來探討科學發展的模式、科學進步的評價標準等問題,而不是對科學的發展過程進行簡單的邏輯重建,為科學行為定下不變的不可違反的規則的規范方法論。
基于此,提出了一個既包含有常規科學的量的進化,又包含有科學革命的質的飛躍的科學發展模式和一個帶有綜合性和總體性的“范式”概念。
二、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演變邏輯
(一)從評價標準的“邏輯基礎”到“歷史整體性”的轉變
自從庫恩開始的歷史主義,明確反對實證主義與證偽主義尋求一個普遍適用的評價標準的企圖,并且反對它們以經驗與邏輯為唯一標準,靜態地分析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或科學發展的模式,主張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隨科學理論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應從動態的科學史中去捕捉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邏輯實證主義者和波普爾都將科學發現及科學理論的基礎歸結為單一的邏輯,或者是歸納的,或者是演繹的。
認為從這最基礎的邏輯原理出發,我們能夠解決科學及其理論面臨的一切問題。
而歷史主義認為,“對于歷史學家或者至少對這個歷史學家來說,理論在某些本質方面是整體性的,就他所能講的,理論總是存在的,因而總是覆蓋著可設想的全部自然現象。”作為歷史視域下的科學哲學,它的基礎是受到它所處時代的各種條件所限定的,也就是說科學理論的基礎不是唯一的。
邏輯主義者們的邏輯原理,不過是科學的發現方法,作為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因此,歷史主義主張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也是隨科學理論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強調應到動態的科學史中去捕捉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克服了邏輯主義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和科學實踐相距甚遠的缺陷,將西方科學哲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從科學發展模式的靜態積累到動態飛躍的辯證考察
傳統邏輯實證主義主張科學發展的“積累進步模式”相比,認為科學進步是科學命題及理論的單純積累過程,是單純量的增加;波普爾的“證偽模式”是否定型的模式,認為科學的發展是通過新理論對舊理論的不斷否定而實現的,是一個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反對科學發展的知識積累過程。
到了歷史主義這里,庫恩綜合了以上兩種發展模式的合理性成分。
他認為,科學發展模式既不是實證主義只注重持續性的積累,也不是證偽主義只注重理論的“質變”,他用“科學的常規階段”、“科學的危機階段”、“科學的革命階段”將科學的發展過程看做是范式不斷更迭的發展過程,在科學發展的“量”和“質”的把握上,庫恩的觀點更好的做到了二者的結合。
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充分展現了哲學特有的辨證思維:將整個科學的發展看為一個過程不同的整體,保留了科學結構的完整性。
與馬克思主義者們倡導的質量互變規律不謀而合,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在科學初期階段,與量的積累相同;到了危機階段,表明己經做好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準備;到了科學革命階段,表明出現了質的飛躍。
同時庫恩也強調范式的新舊交替不會終結,總是舊的范式被新的范式所取代,巡回往復以致無窮。
(三)從科學視野“純理論”的推演到注重 “非理性”的研究
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對“經驗理性”的片面強調,到對“非理性”因素的逐漸承認與重視的這一過程。
在實證主義者們那里,建構科學理論的是邏輯中的歸納方法,而科學本身是對真理的無限逼近,真理是對客觀經驗的真實反映,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必然不包括非理性的方面。
所以,持邏輯模式思維的哲學家們,對非理性因素都不夠重視,甚至是采取一種摒棄的態度,認為非理性因素應該排除在科學之外,非理性因素將會干擾科學理論的純潔性。
盡管波普爾在其理論中提出了 “期望”這個概念,但是從對科學本質的解釋中,波普爾本人還是堅持理性因素作為科學理論的基礎,“期望”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解釋他理論中“理論在先”的矛盾。
然而,庫恩認為科學不僅是已經存在的知識體系,它還是人類在各種時間活動中探索規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是科學共同體、科學范式和特定客觀對象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
三、科學哲學演變的評價與反思
(一)對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演變的評價
1.科學哲學本性應當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對科學哲學理論本性的全面把握經歷了一個過程。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科學哲學理論割裂了邏輯的與歷史的聯系,或脫離歷史片面強調邏輯分析;或脫離邏輯片面強調歷史描述,兩者都違背了辯證思維的邏輯要求。
邏輯主義者認為,科學哲學的中心任務是對既定的科學研究成果作語義和 邏輯分析,“合理重建”科學理論,清除語義和邏輯疑難,測定理論的事實支持程度,提出接受科學主張的明顯準則,并應用這些準則對科學理論作評價。
并且把據以接受或評價理論的標準和準則視為對一切時代的科學都是普遍有效的,從而把邏輯分析絕對化;而歷史主義者則認為,科學模型應該同實際科學及其歷史符合。
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過程;科學的目的、方法、問題和內容的變化;科學理論、假說的發現與辯護等等,都是科學哲學所要研究的。
然而,他們卻往往陷入科學史的具體事件中,只是描述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理論、方法的變化,卻不去揭示科學進步的合理性標準,對一切方法論原則采取了相對主義的態度。
綜上所述,邏輯主義強調對科學理論的“橫向”邏輯分析,歷史主義強調對科學發展的“縱向”歷史分析,兩者都從一個側面豐富了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但又走向極端。
無論是邏輯主義,還是歷史主義,理論上的片面都阻礙了科學哲學理論的深化。
因此,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現代科學哲學理論發展必然提出的要求。
2.科學哲學發展應當是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融合。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人類認識不能割裂的兩個要素,建立在人類認識之上的科學同樣同時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邏輯主義側重于進行科學“內部”建構的研究,注重實踐和理性因素在科學和哲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認為經驗是科學研究的基礎,除經驗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學的;歷史主義則將研究視角從科學“內部”結構擴展到了社會歷史范疇,重點進行社會關系、社會條件的外在研究。
這兩種思想一個研究科學的認識本性,另一個研究科學的社會本性;它們互補的探討了科學活動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二)對當代科學研究的啟迪
首先,當代科學與哲學日益緊密的聯系,要求我們科學看待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科學哲學對某一種特定科學的概念、含義、論證,都是由于在這個科學及其領域產生突破,并對這個科學有了理論要求而言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一個通過事實得出的科學哲學理論,還是通過事實得出的科學哲學的假說,他們的目標和宗旨都在理解科學和促進科學的向上發展。
因此,無論是哪個思想流派盛行和高調的時期,它的思維模式總是來源于科學實際,又要返回到科學實際之中。
其次,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范圍的拓展和認識程度的縱深,要求科學哲學研究運用多元化理論與方法。
科學哲學從實證向歷史主義的轉變過程中,科學研究者們對科學方法的探尋經歷了歸納、演繹、文化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過程。
科學哲學從實證主義向歷史主義轉變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科學方法在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而從當代的科學進步和發展前景來說,我們面臨著更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研究方向,因而,更應當注重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創造性地進行科學研究。
再次,科學哲學理論的演進是不斷批判、繼承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對科學的哲學反思也應當從辯護走向批判與審度。
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演變過程中,各個思想流派無論是在理論上的合理之處還是其不足之處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前后相繼的思想特點。
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不斷批判、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因此,我們也要始終秉承這種“批判――繼承――創新”的科學態度,敢于批判,懂得繼承,勤于創新,實現發展。
參考文獻
[1] 洪謙.邏輯經驗主義(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3]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邏輯】相關文章:
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的分析論文10-08
從西方哲學中思考西方哲學問題論文10-09
西方悲劇哲學的魅力10-26
邏輯哲學的研究進路論文10-08
佛學與西方哲學比較論文10-08
西方語言哲學的必由之路論文10-08
西方法律思想史與西方法哲學的關系論文10-08
東西方管理思想哲學論文10-08
《邏輯哲學論》中“世界”的邊界理由初探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