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種植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
下面是一篇關于種植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的論文,對正在寫有關水稻管理技術論文的寫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摘要 介紹了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主要包括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適當延遲收割期等內容,以期為水稻的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
水稻的分蘗盛期、拔節孕穗、始穗期是培育壯稈大穗、鞏固有效穗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關鍵時期,對產量和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應因地制宜,適時看苗管理,實現增產、提質和增效的目標。
1 水肥管理
1.1 擱田控苗
擱田可以有效轉變田間環境,既可減少無效分蘗、制約群體生長規模,又可增強稻株碳代謝,提高群體抗倒伏能力。發苗不足的田塊,宜適當推遲擱田,輕擱田。地力好、發苗旺的田塊,在全田莖蘗數達到預期高產穗數的80%時要提早停水擱田,且要適度重擱。對擱田程度的把握,主要是達到田間土壤沉實不爛糊,田塊中央土壤人走過去不陷腳。同時田面普遍看出水稻發出白色的新根,且全田葉片挺起,葉色明顯褪淡落黃,高峰苗制約在高產理想穗數的1.3倍;拋秧、機插、直播栽培水稻可制約在1.4倍[1]。
1.2 復水長穗
在結束擱田后,應及時復水,直至水稻收獲前7 d,均采取定量濕潤灌溉。即每次田間灌2~3 cm的淺水層,待全田無水層、深度為15~20 cm的豐產溝(擱田溝)內也無積水時再復淺水層,如此周而復始,可比傳統灌溉節水20%~30%。
1.3 正確施用穗肥
穗肥的使用要掌握一個“巧”字,要“三看”,即:一看田腳肥瘦情況。田腳肥、基肥足、分蘗肥施得多的,如稻苗較黑,可以少施。二看苗勢、長相。葉片挺直,葉色發黃的要多施。三看天氣情況。如陰雨天可以少施,晴天多施。穗肥施用時期和施用數量一定要嚴格掌握,在烤田復水后施下,施肥量約占氮肥總追肥量地20%~25%(60~75 kg/hm2),鉀肥占總追肥量的80%[2]。
1.4 保護莖葉防早衰
水稻籽粒充實物的2/3~4/5來自抽穗后的光合產物,因此,增強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高積累、高運轉是實現水稻高產的最后關鍵。為了增加生育后期的高積累,保持足夠的綠葉面積,并維持葉片較長功能期是最基本條件。若高產9 000 kg/hm2以上,灌漿期葉面積系數不應低于5~6,蠟熟期不應低于3~4。
采取措施:一是補施粒肥,延長葉片壽命。水稻抽穗后根系吸收能力已減弱,而在整個灌漿結實過程中,莖葉輸送給谷粒的糖和氮始終按一定比例進入谷粒。如此時氮源供應不足,進入谷粒中的氮,將要由葉鞘和葉片中積累的氮素供應,這就造成葉片中含氮量迅速下降,以致過早枯死,削弱稻株光合能力。因此,補充氮源,延長葉片壽命,提高葉片光合能力,是推動粒多、粒飽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產上對有早衰傾向的稻田適時補施粒肥,可提高粒重。粒肥要早施,一般掌握在抽穗前和始穗期施。遲施會造成貪青晚熟,影響產量和米質。粒肥多采用葉面噴施。噴施濃度掌握在3%以內。一般采用0.4%磷酸二氫鉀+1%尿素溶液噴施。二是活水養稻,增強根系活力。抽穗后根系日趨衰老,要在確保供水的前提下增加通氣機會,做到水氣交替,以氣養根,以根保葉。為此,后期應實行間隙灌溉,保持田面處于干干濕濕狀態,灌漿期以濕為主,蠟熟期以干為主。后期不能斷水過早,否則對結實率和粒重均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 d斷水,既能保證活熟高產,又不影響秋播季節[3]。
1.5 做好抗災工作
在水稻孕穗和抽穗前后的關鍵生育期,如遇35 ℃以上的高溫天氣,稻田一定要保持水層,以水調溫。對于受旱的水稻,應及時補水,提高灌溉效率,推動水稻生長發育。對于受澇的水稻田,要及時排水,保持田間淺水層并實行濕潤灌溉,注重病害防治,及時補施化肥。
2 病蟲害防治
2.1 紋枯病
紋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俗稱“花腳稈”。稻株受害后一般會導致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嚴重時可導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50%以上。發生特點: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飄浮于水面的菌核萌發形成菌絲,侵入葉鞘形成病斑,從病斑上再長出菌絲向附近和上部蔓延,再侵入形成新的病斑。落入水中的菌核可借水流傳播。水稻栽插后從分蘗盛期開始發病,拔節期病情發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發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該病喜高溫高濕,夏秋氣溫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發生發展;水稻栽插密度大、氮肥施用過多、連續灌深水均對病害發生有利[4]。粳稻品種一般較耐病,秈稻雜交稻較感病。防治策略:選用抗病品種;打澇菌核,減少菌源;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抓住防治適期,分蘗后期病穴率達15%即施藥防治。藥劑選用井岡霉素、紋霉清、紋枯凈,也可選用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于水稻孕穗期用藥1次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紋枯病、葉鞘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種病害。
2.2 細菌性條斑病
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條斑病,主要為害葉片。水稻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受害葉片初呈水浸狀半透明的小點,后迅速在葉脈間擴展成為黃褐色的細條斑。嚴重發病的田塊,遠看呈一片橙黃色。發生特點:該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其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帶菌種子的調運。病菌主要通過灌溉水和雨水接觸秧苗,從氣孔或傷口侵入。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可借風雨、霧滴、水流及葉片之間的接觸等途徑傳播,進行再侵染。臺風、暴雨或洪澇侵襲造成葉片大量傷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傳播,易引起病害流行。在相對濕度接近飽和、氣溫28 ℃時,最適合病害發展。明光市一般在7—8月最易流行。深灌、串灌、漫灌,偏施或遲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發生和危害。防治策略:加強檢疫,把該菌列入檢疫對象,防止調運帶菌的種子遠距離傳播;選用抗(耐)病雜交稻;避開偏施、遲施氮肥,配合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忌灌串水和深水;藥劑防治可用20%噻菌銅、20%噻森銅、5%辛菌胺等進行噴霧。2.3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產區都有發生。流行年份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根據水稻生育期或發病部位不同田間癥狀表現分為苗瘟、葉瘟、穗瘟等。發生特點: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春天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隨著氣流或移栽等途徑傳播侵染大田造成葉瘟和穗瘟。一般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尤其是明光市近幾年兩系雜交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偏施氮肥、破口至齊穗期連續陰雨3 d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與流行。一般情況下優質稻重于常規稻,粳稻重于秈稻,山區重于平原。防治策略:積極采用種植優質抗病品種、科學肥水管理、適時噴藥保護等綜合防治措施。農業防治上,應注重品種選用、正確處理稻草、合理施肥、科學管水。化學防治上,可采取對種子進行處理(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倍液浸種20~24 h,然后直接催芽或播種)、噴送嫁藥、苗葉瘟防治、穗瘟預防等措施,如可用75%三環唑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500~800倍液均勻噴霧。應注意在發病初期施藥防治,施藥時要對足水量(不能少于750 kg/hm2),噴霧要均勻。
2.4 稻曲病
稻曲病只發生于穗部,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內形成菌絲塊逐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發生特點: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氣溫24~32 ℃病菌發育良好,26~28 ℃最適,低于12 ℃或高于36 ℃不能生長。連作地塊發病重。施氮過量或穗肥過重加重病害發生。抽穗早的品種發病較輕。抽穗揚花期遇雨及低溫則發病重。防治策略:選用抗病品種;避開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改善施肥技術,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淺水勤灌,后期見干見濕[5];藥劑浸種可用0.5%硫酸銅浸種3~5 h,然后悶種12 h,用清水沖洗催芽。破口前7~10 d,可選用井·蠟芽或戊唑醇或井·烯唑等藥劑噴霧防治。孕穗末期用藥則防效下降。
2.5 水稻螟蟲
水稻螟蟲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和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為雜食性害蟲,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玉米、高粱、小麥、茭白等。為害水稻可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一般年份減產5%~10%,嚴重時減產50%以上。發生規律:在我國自北向南年發生1~5代,明光市1年發生2代,有的年份可出現不完全3代。1代螟蛾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2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化螟幼蟲在稻樁、稻草中越冬,不同越冬場所的幼蟲化蛹羽化期有顯著差異,故在春季可形成多個發蛾高峰,田間表現為為害時間長,蟲齡差異大,世代重疊。防治策略:防治的具體時間要以植保站的病蟲情報為依據,掌握在幼蟲剛孵化還沒有鉆蛀到稻株內進行。防治藥劑可選用毒死蜱、阿維菌素、殺蟲單、Bt制劑等[6]。
三化螟俗稱鉆心蟲,以為害水稻為主,幼蟲鉆蛀稻株為害,在分蘗期為害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為害造成白穗和枯孕穗。一般年份為害率在5%~10%,發生重的年份損失產量在20%以上。防治策略:防治時間為防治枯心苗在卵孵始盛期;防治白穗在卵孵盛期針對破口抽穗的稻田,如果發生量大或水稻抽穗期長,需在齊穗時(80%左右水稻抽穗)再防治1次。具體防治時間參照植保站的病蟲情報。防治效果較好的農藥品種主要有Bt乳劑、阿維唑磷、氟氯氰、氯蟲苯甲酰胺等。
大螟為雜食性鉆蛀性害蟲,為害癥狀同二化螟,田間表現為干旱年份為害重,田邊1~5 m為害重。防治策略:同二化螟、三化螟。
稻縱卷葉螟在明光市主要以四(2)代和五(3)代對水稻造成危害。六(4)代只對少數遲栽稻有影響。四(2)代發生的時間一般在7月中下旬,此時期明光市水稻處在分蘗盛期至圓稈拔節期,如果田間蟲量不是特別大,一般對后期的產量影響不大,防治時一定要有選擇的進行,不一定要進行普防。五(3)代危害時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此時明光市的水稻大部分處在圓稈至孕穗期,如果防治不好,就會造成水稻上部葉片受害,導致劍葉和倒2葉葉片功能喪失,影響光合作用,對水稻后期的灌漿將造成一定的影響,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防治時間要以植保站的病蟲情報為準。同時要抓住3齡以前用藥防治。大發生年份由于發生量大、峰次多,一定要抓住主峰開展防治,對于小峰可以開展適當的補治。初孵幼蟲鉆入心葉或原有的卷葉中為害,出現針頭狀白色透明小點,很少結苞。2齡進入卷尖期,3齡開始轉苞為害,4齡后轉株頻繁,蟲苞大,食量大。幼蟲通常有5個齡期,1~3齡幼蟲食葉量僅占10%,高齡幼蟲不但取食量大,且抗藥性強,為害重。防治策略:防治稻縱卷葉螟以保護水稻3片功能葉為重點,適時開展防治。防治適期為卵孵高峰期至1~2齡幼蟲高峰期。防治指標為卵量超過150粒/百叢或分蘗期蟲苞超過60個/百叢、孕穗期新蟲苞超過40個/百叢。防治藥劑有毒死蜱(樂斯本)、鐵除定(阿維·辛硫磷)、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氨等。注意掌握防治適期,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田間蛾量大時,防治適期提前到始見蛾后7 d左右[7]。2.6 稻飛虱
稻飛虱種類很多,在明光地區造成嚴重災害的主要有褐飛虱和白背飛虱。一般為害損失10%~20%,嚴重為害時損失40%~60%,甚至絕收。發生特點:稻飛虱主要為害期為水稻圓稈拔節期至乳熟期。成蟲和若蟲群集在稻株下部刺吸稻株組織汁液。水稻受害后,造成葉片發黃,生長受阻;稻谷千粒重減輕,癟谷增加,嚴重時引起稻株下部變黑,葉片青枯倒伏;加重紋枯病、菌核病發生;傳播病毒病,有些稻飛虱,如灰飛虱還能傳播病毒病。近幾年在粳糯稻上嚴重發生的條紋葉枯病,就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損失。灰飛虱為當地蟲源,除傳播病毒病外對水稻為害不大。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為當地主要為害種群,均由南方遷入,遷入期分布在6—9月,隨南下氣流或臺風遷入。一般年份有3~5個主要遷入峰。蟲源遷入的早遲、遷入次數、遷入量與發生為害程度關系密切。防治策略:防治指標為水稻孕穗至齊穗期低齡若蟲1 500頭/百叢;齊穗后低齡若蟲2 000頭/百叢。防治適期為低齡若蟲盛發期。防治藥劑有噻嗪酮(撲虱靈)、吡蚜酮、稻虱光、猛虱凈等。稻飛虱多集中在稻叢基部為害,應注意盡量對準基部噴藥;噴藥時田間應保持一定水層[8]。
3 適當延遲收割期
水稻特別是雜交稻因穗大粒多,灌漿的階段性和嚴格的順序性,致使整個灌漿充實所需日期延續較長,即具有明顯的二次灌漿現象,因此在許可的范圍內,適當延遲收割期對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粒重有明顯作用。適期收獲時期一般認為在9成熟時收割較好[9]。
4 參考文獻
[1] 關術平,周世興,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產栽培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4):113-114.
[2] 張栩,薛應征,王書玉,等. 河南省沿黃水稻優質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4(9):15-16.
[3] 王玉清,劉紅梅,舒勇,等.水稻防早衰豐產栽培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1):112-113.
[4] 秦玉金,鞠國鋼,胡榮利,等.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規律初探[J].華北農學報,2005,20(S1):172-176.
[5] 陳德林,劉趙康.水稻稻曲病的發生規律及藥劑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S1):246-248.
[6] 劉祥臣,盧兆成,豐大清,等.水稻覆膜濕管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初探[J].河南農業科學,2010(8):40-42.
[7] 孫建權,胡寧,王書玉,等.水稻旱直播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種業導刊,2009(10):22,25.
[8] 卞同洋,陳益樓,蔡立萬.江蘇沿海農區直播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0):34-37.
[9] 王開斌,汪先霞,詹楊.豫南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0(12):18-19.
【種植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相關文章: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10-05
水稻分蘗期和灌漿期的田間管理技術要點10-05
2017水稻種植補貼10-06
2017年水稻種植補貼10-06
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10-08
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分析的論文10-09
水稻種植產業合作社入股合同05-25
沙果種植與管理技術的方法10-06
《認識水稻》教案03-03
園林綠化苗木種植技術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