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
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
摘 要:“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其穩定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其發展穩定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大作用。
因此,水稻等農業的高產率、快發展還要依附于機械化的生產技術。
關鍵詞:水稻 機械自動化;生產技術;農業發展
近幾年,水稻生產機械化受到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通過增加投入,加大了對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引進和自主創新力度,加強了新型水田農機具研制開發和農藝農機配套試驗示范與推廣,使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水稻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70年代末,我國從日本引進了盤育機插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解決了育秧與機插秧的配套問題,使水稻種植機使水稻種植機械化作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礎上又開發研制了國產2ZT-935系列水稻插秧機,目前該機已累計銷售近2萬臺,對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80年代,由于農村政策的調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種植地塊小而分散;農村經濟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減少了對農機的投入,農民還沒有購買農機的經濟實力,這些因素限制了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使得水稻機械插秧水平降到了最低點,全國機插面積不足18萬hm2,僅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0.5%。
90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漸開始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對機械化的要求迫切。
國家開始重視對農業的投入,水稻價格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些大大激發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
農村集約化經營開始實施,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有了較大的回升和提高,與此同時,我國開始了對水稻直播機械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還相當低,發展潛力很大。
二、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現狀
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模式主要取決于水稻種植栽培技術。
縱觀世界水稻發展概況,水稻種植技術主要有2種模式,即水稻直播種植技術和水稻育秧移栽種植技術。
采用直播種植技術的國家主要有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及其他歐美國家。
亞洲地區以育秧移栽為主,水稻插秧移栽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我國水稻移載種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種稻,生產工藝落后,作業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占用人員多,作業效率低,給水稻生產帶來一定困難,所以,改進生產工藝,改善作業條件,提高作業效率是農民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我國在解放后就開始了對水稻插秧機械的研究,首選研制出的洗根苗水稻插秧機,由于其他技術不配套,綜合效率低等原因而未能推廣,但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1967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第1臺東風-2S型自走式水稻機動插秧機鑒定投產,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批擁有機動插秧機的國家之一。
在此以后,隨著國家對農機投入的加大,水稻種植機械化有了較大發展。
到1976年,全國水稻插秧機械保有量達10萬余臺,水稻機械化插秧種植面積約35萬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1%,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對世界水稻種植機械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三、我國發展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前景
發展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是個綜合工程,需要全社會不斷關心和支持,從政策上扶持、資金上保證、科研上突破、生產水平上提高、管理上加強,從而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進展。
水稻工廠化育秧是在人工控制環境條伺件下,按照規范的工藝流程進行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社會化育秧和供秧,是對小農經濟式的傳統育秧方式的改與提升,符合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有一定規模的育秧工廠既是生產的需要,又依賴于市場成為一種產業。
不論移栽機械化配套與否,工廠化育秧應該先行,前景廣闊。
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多平原,土地連片,面積較大,在這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可以優先發展水稻機械化,建立社會服務化體系。
以機械化移栽為主,建立工廠化育秧體系,統一供種、育秧供秧,在提高規模種植的同時,技術上亦能得到保證。
水稻機械化插秧、拋秧、直播都是較為成熟的水稻栽植機械化技術,而且在生產上證明了它們是中國式的水稻栽植機械化的幾種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也將同時并存。
水稻直播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從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節約農本、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來考慮,水稻直播是較理想的栽培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農藝配套技術的提高,效率居高的撒播機械化技術也將與現有的條播、點播技術并舉。
更新觀念、樹立效益意識,隨著水稻生育期的保證、農村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種植效益的下滑,蓬勃發展的機械化直播技術的時期正在出現,將有長足發展。
福建的丘陵山區的坡梯田塊面積較小,不連片,以小型機具為主;根據氣候、溫照積溫條件,選擇機直播為宜,以期減輕勞動強度和節約農本。
四、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難題
機械化栽植最主要的問題是:雙季晚稻秧齡長、秧苗過高過粗,移栽時已分蘗,盡管農藝上有一套矮壯控高措施,但用于晚稻機械化移栽育秧時技術不易掌握,效果不佳、不穩定;雜交稻單株苗機械化栽插技術更是久未攻克,可以說目前現有移栽機具無法適應。
而我國水稻種植前五名均為雙季稻區,給我國整個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提出了難題。
跨世紀的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來自于農業現代化對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的渴求,特別是對長期以來未見分曉的水稻生產機械化寄予厚望;挑戰在于農機與農藝能否一體化,機械化技術水平能否再上一個臺階,更在于稻米的價格跌入低谷,水稻種植效益持續下滑。
參考文獻:
[1]袁釗和.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02(03).
[2]孫仕明,韓宏宇,姜明海.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04(03).
[3]李俊.黑龍江墾區水稻生產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化農業,2001(12).
【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相關文章:
《認識水稻》教案03-03
家鄉的水稻作文06-21
水稻工作總結03-24
水稻購銷合同09-23
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跡作文02-13
水稻買賣合同05-18
綜合機械化采煤簡歷范文10-26
我國草業畜牧機械化的發展10-26
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分析的論文10-09
關于水稻高產創建活動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