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技術對財稅工作的創新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信息化技術對財稅工作的創新
下面是小編準備的信息化技術對財稅工作的創新的論文,歡迎各位財稅畢業的同學借鑒!
摘 要:信息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技術進步越來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大力推動科技進步,既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環節,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和人們的生活質量。該文以我國信息化發展為背景,就信息化對當前財稅管理建設作一點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財稅管理;信息化;稅收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正是稅收信息化的發展,引發了稅務管理的革命性變革,也正是在稅收信息化的支撐下,財稅工作越來越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公平化、透明化。
一、信息化建設對財稅工作的財稅大意義
稅收是國家為了滿足其行使職能的需要,憑借政治權力,依據法律對一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進行分配,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稅收發揮著為國聚財、公平稅負、鼓勵平等競爭、調節宏觀經濟、維護正常經濟秩序等重要作用。在財稅工作的一系列活動中,財稅管理隨著財稅的產生而產生,是國家稅務機關依據稅收分配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對稅收分配活動進行決策、計劃、組織、監督和協調,以保證稅收職能得以充分發揮的一種管理活動,是國家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稅收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金稅工程三期項目建議書按照當時的需要和可能將工程目標設定為,在全面建成并發揮效益后實現如下目標:
(一)稅收征收率。將從2002年的63.5%提高到75%。
(二)計算機網絡化覆蓋面。已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將全部納入金稅工程三期管理,其網絡化覆蓋面將從2002年納入全國統一應用系統管理的41%提高到100%;金稅工程三期還將全面覆蓋申報征收、稅款入庫、發票管理、稅務稽查、納稅評估等主要征管工作環節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國、地稅征收的主要稅種。
(三)稅收成本。國稅系統每百元稅收成本將由2002年的4.66元降低到2.5元以下。
二、信息化技術給財稅管理帶重大變革
(一)優化了稅收服務體系
稅收信息化不但規范了稅務管理行為,而且促進了管理向管理服務的職能轉變,稅收服務也由傳統的主要依靠減免稅、個案處理、自由散亂的“保姆式”服務轉變到公開公正公平執法、文明高效優質服務上來,一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自助式”稅收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九五”時期,我省各縣市區按照“帶好隊,收好稅,執好法,服好務”的宗旨,依托征管局域網絡,已建成多功能辦稅服務廳,為納稅人提供從辦理稅務登記―領購發票―申報納稅―稅務咨詢等涉稅事宜的“一條龍”和“一站式”服務,大大方便了納稅人。
(二)提升了隊伍素質
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全國國稅系統的廣泛應用,帶來了稅務管理理念、手段、機制、制度的更新,一體化、規范化、程序化等科學管理思想逐步強化,國稅干部綜合素質普遍提高,隊伍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同時,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新機制,使稅務管理各環節相互銜接、相互制約、信息共享、減少了管理的隨意性,促進了依法治稅、從嚴治隊。
(三)降低了稅收成本
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信息社會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同樣,稅收信息化建設也成為降低稅收成本的主要方式。依托稅收信息化建立起來的新的稅收征管模式,改善了稅收成本結構,大幅度的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稅收成本。計算機網絡縮短了信息傳遞和處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集中征收和信息的集中處理,稅務機關實現了由“人海戰術”的手工操作與粗放管理向現代化、專業化管理轉變,減少了一線征收人員,增加了管理和稽查人員,拓寬和細化了服務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征收成本。實施信息化還使稅收成本結構得以優化。例如:信息和機構的集中減少了辦公場所建設費用,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減少了交通費用的支出,電子信息的共享減少了辦公費用,強大的信息分類檢索、分析校驗能力減少了人力費用等等。費用結構調整的結果是征管工作的高效和節約。
三、加快財稅信息化建設,推進財稅管理創新
(一)強化信息化意識,充分把握財稅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一般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應用到系統集成,從分散到整合,從追求效率到追求效益的方向發展。金財工程和金稅工程的建設正是適應目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并將使財稅管理機制與水平發生質的飛躍,會在政令暢通、內部功能整合、數據分析利用和為納稅人服務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完善人才引進、激勵和培訓機制,提升全員信息化應用水平
在財稅信息化建設中,信息是核心,網絡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一是建立人才引進培養機制。通過公開招考等方式引進人才,通過對熟悉稅收業務的人員進行計算機專業技能培訓、對計算機專業人員進行稅收業務的培訓等方式對優秀人才進行定向培養。二是建立人才管理使用激勵機制。通過職稱評聘、人才庫選拔及優秀人才的輪崗制度等方式從內部造就復合性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多層次培訓機制。建立分級分類、循序漸進的培訓模式,對電腦管理員以財稅信息化建設開發、系統應用、數據處理和安全維護為重點進行培訓,對一般人員的培訓主要集中在電腦相關基礎知識的普及、電子政務的推廣及各類財稅軟件的操作應用上。
(三)加強配套資源的支持力度,借助“外力”推動信息化建設進程
借鑒美國稅收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加強內部各部門之間、內部與外部協調配合,除了信息技術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配合外,還要與外部各大公司合作。通過組織業務、技術骨干、外聘的技術專家、管理咨詢的專業公司等共同組成項目組,根據工作方案,擬定各個階段明細的實施計劃,形成項目實施、試運行、問題反饋、對比發現、修正等的寸套完整機制。
參考文獻:
[1]楊有紅.準確理解所得稅會計準則應把握的幾個問題[J].中國總會計師,2007,(05).
[2]張愛珠.新會計準則實施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稅務研究,2007,(01).
【信息化技術對財稅工作的創新】相關文章:
信息化技術對財稅工作的創新論文10-09
我國財稅體制創新研究10-05
財稅信息化管理應用10-08
我國財稅體制創新研究的論文10-12
企業財稅信息化管理的應用模式10-08
淺議企業技術創新環境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10-05
論我國預算法制創新的財稅論文10-08
我國科技創新財稅政策的對策的完善研究論文10-10
財稅工作匯報10-09
關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