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論文【精品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化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化學論文1
摘要:本文初步探討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包括常規教學課、小組討論課、測試及課后學習中形成性評價的使用策略,彌補了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不足,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形成性評價;策略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聯系基礎和臨床的主干課程,其主要研究生物體的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控、遺傳信息的傳遞等內容,歷來都是醫學生學習的難點。其難點首先表現為內容繁雜枯燥,知識點密集,尤其代謝系統酶類眾多,機理復雜,學生容易記憶混淆,缺少知識點之間聯系和綜合性的應用。同時,原理和分子技術過程抽象、難理解,學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學習內容。此外,與臨床實際結合不緊密,大多停留在基礎理論的講解之中,缺乏內容的臨床案例拓展。醫學生的生物化學知識內化程度不高,進入情況復雜的臨床后,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熟練的應用。因此,在教學上必須尋求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知識關鍵點上必須設置頻繁、及時、靈敏的反饋點,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改進,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是近年高校教改工作中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其是動態的多進程的評價機制。它不僅是教與學的相互融合,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1]。其本質特點是將所收集的信息主要用于改進教學與學習。通過對所收集信息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客觀地識別學生距離目標的差距與不足[1]。形成性評價的使用能推動整個學習過程的發展。如何設置觀察點進行形成性評價,這是整個評價過程的關鍵。針對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特點,筆者嘗試采用以下多元化策略來開展形成性評價。
一、常規教學課中的形成性評價
常規教學是指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每次上課前或課中用8—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總結上節課或前面講過的學習內容,在關鍵點設置問題,通過手機“藍墨云班課”APP平臺的舉手、搶答等板塊進行課堂表現記錄和簽到情況收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時了解其掌握情況,并給予及時的糾正和反饋。在實驗課程中,針對實驗課學生的學習態度、實驗內容原理和操作步驟的掌握程度、實驗儀器和工具的操作掌握和熟練程度、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完成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2],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進行實驗報告改錯、小結的二次評定。
二、小組討論課中的形成性評價
小組討論教學是借助校內外、國內外的優秀資源,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進行自學、交流討論等方式尋找答案。小組設立PI制度,由組長做PI,負責安排執行項目。課堂上各組派出主講人進行PPT講解,其他各組學生可就該組的結果提出問題,共同參與討論[3],最后由教師就學生的討論結果及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點評。整個課程的形成性評價包括兩個板塊內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將針對情緒、PPT制作效果、講課內容符合大綱要求并重點突出、能用自己理解后的語言回答問題、回答問題思路清晰、能高度總結和系統整合所學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反饋給學生。學生評價包括小組自評和小組互評兩部分。小組自評里包括積極性和合作性方面,負責人PI對組內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組內同學就領導組織能力、公平性對PI進行評價。許多文獻顯示,小組討論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及創新能力。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筆者將其分為四種小組討論課:CBL討論、綜合性作業討論、調查討論和實驗設計。(1)CBL討論:在氨基酸代謝和肝的生物轉化內容中設置CBL討論。教師事先布置臨床案例,讓小組進行自學、討論、演講、評價,最后輔加案例分析測試,以考察學習效果。(2)綜合性作業討論:在ATP能量計算、代謝網絡內容中設置討論。教師事先布置相關綜合性作業,讓小組進行復習、討論、演講、評價,最后輔加計算和生理分析測試,以考察學習效果。(3)調查分析討論:在糖代謝—糖尿病的內容中設置討論。教師事先布置調查內容,可以是糖尿病原理、診斷方法、預防治療辦法等方面,讓小組各有偏重的去調查、討論、演講和評價,最后教師進行小結。(4)實驗設計討論:在基因工程內容中設置實驗設計題進行討論,讓小組根據已學習的內容進行實驗設計,并PPT匯報和評價。
三、增加隨堂和階段性測試及反饋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用手機“藍墨云班課”APP平臺在課程內容或階段性課程內容學習結束后,增加幾分鐘的隨堂測試。平臺可以提供班級的整體完成情況分析以及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針對這些數據,客觀的分析課程內容的掌握狀態,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試卷中所反映出的重點、難點問題或者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進行講評,對問題突出的學生進行個別談話和輔導,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查看自己的錯誤及班級情況,找出差距。階段性測試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完成試卷改錯,并撰寫測試分析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對本階段知識的小結,重難點的理解及問題分析。任課教師將對試卷和分析報告進行第二次閱卷和評價,了解學生的反饋情況,其目的是讓學生領會到測試并不是一個終結,而只是一個教學環節,一個不斷彌補自身缺陷的過程[4]。此外,學生將完成一份針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的調查報告,讓教師及時了解現行的教學學習狀態,調整教學內容。
四、課后的學習情況評價
通過手機“藍墨云班課”APP平臺,設置問題討論區,讓學生課后進行思考、討論并完成。教師收集學生在線時長、上線頻率以及在討論區反應出來的普遍問題,進行課堂評講。此外,每個章節學習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線完成,并設計作業后的小測試,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自我評價。教師收集測試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新興、熱點問題,比如基因測序、基因芯片、基因檢測技術等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小綜述,從而開闊學生的研究視野,建立科研思維,而且為今后提高解決科研課題的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2,5,6]。總之,形成性評價的核心就是不斷反饋,不但能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7]。其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上的有效實施,對教學雙主體都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是教學效果提高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拜得蘭,于宏偉.形成性評價及其研究綜述[J].讀與寫雜志,20xx,12(6):32.
[2]陶懷,陳夏,宋嵐,等.形成性評價考核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xx,17(7):595-597.
[3]鄭凱迪,雷康福,毛孫忠,等.形成性評價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xx,33(1):136-137.
[4]駱北剛.形成性評價:概念、原則、策略及案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xx,32(4):44-47.
[5]曹妍,祁贊梅,曹雅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現狀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2):23-24.
[6]高上上.形成性評價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xx,17(12):1042-1044.
[7]趙銘鋒,吳淑華,劉魯英.形成性評價在基礎醫學規模化班級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5):28-29.
生物化學論文2
生物化學是揭示和研究生命活動本質及其機理的學科,是一門實驗性的課程。合肥學院在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中開設了基礎生物化學實驗,對其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 實驗教學內容優化
基礎生物化學實驗的內容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制備和常用的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在設置實驗項目時緊緊圍繞這些內容,并在保留經典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技能。如“多酚氧化酶活力測定”實驗,該實驗項目不僅是讓學生獨自測定馬鈴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且由授課教師先介紹實驗目的和要求,學生以5~6人為1組,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在預習、總結后再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待教師協助完善方案后由學生自己組織實驗材料,然后進行實驗。這種教學流程不僅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多酚氧化酶功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并可提高其動手能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1]。
2 對常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2。1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課預習
由教師布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了解實驗目的、原理和實驗步驟等。然后帶著問題聽課,根據授課教師的講解思路,在課堂上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可提高上課效率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1]。
2。2 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改變以前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等教師講完后再進行實驗的老方法。教師只講授實驗目的,具體的實驗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摸索和驗證,教師在學生實驗時進行巡視,以及時糾正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2—3]。對實驗中出現的與理論不符的現象,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這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重視實驗結果分析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將所見到的現象以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實驗結束后對其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如果有某組學生的實驗結果與其他組有較大出入,分析原因,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及實驗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必要時重做該實驗。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參與實驗操作的主動性和實驗分析能力,并最終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技能[1,4]。
3 改革實驗考核制度
考核實驗成績是對學生所掌握的與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對課題知識的掌握水平,可促使學生重視實驗、認真操作實驗,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革前,考核學生實驗成績時主要為實驗報告成績,改革后為重點考核技能,除了每次實驗前的預習報告和結束后實驗報告成績以及平時成績外(占50%),加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由教師打分,占該實驗成績的50%。
將各種實驗成績合理地計入學生期末總評成績,提高了學生對基礎生化實驗的重視程度,有利于學生養成實驗前認真預習,實驗中積極動手操作、仔細觀察、主動提出各種疑問,實驗后認真、務實書寫實驗報告的習慣[5]。
總之,對基礎生化實驗進行改革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對基礎生物化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明顯提高。
生物化學論文3
摘要:目的探討探究式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491名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230人)和實驗組(261人)。對照組完全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包括病例導入新課法、PBL教學法和課題研究型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期末評價兩組教學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學生課程滿意度和考試成績均較高,且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滿意度、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只有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和技能,才能為深入學習其他基礎與臨床課程奠定堅實基礎。但生物化學內容抽象,缺乏直觀性,學生不易理解,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1]。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積極探索,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精神,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教學質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我校20xx級護理專業專科學生1~4班。其中1、2班230人為對照組,3、4班261人為實驗組。兩組學生的入學年齡和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且所用生物化學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時數相同。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師講授時,以教材章節框架為主線,以理論講解為主、提問為輔,授課期間穿插少量病例,并進行簡單解答。實驗組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用教學方法。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3種方法。(1)病例導入新課法。例如在講“氨的代謝”時,先向學生展示病例:患者,女,38歲,反復發作性昏迷3個月,每次發病前均有進食高蛋白食物史。今發病2小時入院治療,此次發病前吃了很多蝦。肝功能顯示:血氨:167μmmol/L;ALT:174U/L。讓學生思考:患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護理原則是什么?為什么進食高蛋白食物會引發該病?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講授結束要求學生回答該病的初步診斷、診斷依據、治療原則和護理措施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師加以總結[2]。(2)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課堂上,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教學服務[3]。這里的“內容”可以是一節課上的某一個重要知識點。如在學習“維生素A”章節時,我們采用PBL教學法。具體教學流程如下:①設置問題:南北朝時期,王珂帶母親在山區躲避戰亂。后來,王珂發現母親的眼皮干燥,晚上看不見東西,便用彈弓打了幾只烏鴉,用其肝臟熬湯給母親喝,母親的眼睛很快就好了。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先提問,王珂母親是缺乏哪種維生素?多數學生回答是缺乏維生素A。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王珂母親得的是什么病?為什么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這種病?③學生自主探究: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每組4~6名學生,教師點撥指導,提醒學生哪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④小組間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表意見。⑤教師總結:維生素A參與構成視覺細胞內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的構成,對弱光敏感,與暗視覺有關;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的完整性,所以缺乏維生素A將發生夜盲癥和干眼病。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有:動物肝臟、雞蛋、牛奶和胡蘿卜等。(3)課題研究型教學法。這種模式對學生搜集資料、分析和處理信息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師需先對學生進行指導,并選取學生較熟悉、生活中較常見的課題展開探究學習,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完糖、脂類和蛋白質三大物質代謝后,我們從代謝角度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現“三多一少”的原因,并要求學生制定一份糖尿病患者一周的食譜。①教師列出課題:制定一份糖尿病患者一周的食譜。②學生自由結合分組,一般4~5人一組。③學生分工,查閱相關資料。④學生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寫出初稿。⑤教師組織各小組間交流課題研究結果。
1.2.2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與理論考試兩種方法,得到相關資料,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了解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和教學效果的'差別[4]。問卷調查: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生物化學課程滿意度調查,進行χ2檢驗。理論考試:采用閉卷形式,總分為100分,通過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采用u檢驗對兩組成績進行比較。
2結果
2.1兩組學生課程滿意度比較
兩組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經χ2檢驗,P<0.01,有顯著性差異。
2.2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經u檢驗,P<0.01,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1)應用病例導入新課法,提高了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聽課,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同時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理論與臨床的聯系,縮短學生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時間。(2)應用PBL教學法,教師先提出問題,在問題討論及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消化知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3)應用課題研究型教學法,更能體現探究式教學的開放、合作、自主特征。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如提醒學生如何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查找資料,如何記錄材料及其出處;要求學生匯報課題研究進展等,對課題研究過程進行必要的監督[5]。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探究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過程都必須探究。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對象和學科章節特點因材施教,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芳娟,魏增云,薄一覽,等.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包頭醫學院學報,20xx,31(4):132-133.
[2]張健.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xx,31(10):72-73.
[3]田野,呂學儒,李樹香.基于護理崗位需求的高職生物化學教學改革[J].護理研究,20xx,27(7):20xx-2019.
[4]田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生物化學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xx,30(2):119-120.
[5]夏炳成.一體化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嘗試[J].教學觀察,20xx,1(2):88-90.
生物化學論文4
摘要:
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生物專業基礎課程。為改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實驗項目陳舊、學生缺乏主動性、考核評價方式落后等問題,我們進行了新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通過優化教學體系、重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和考核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等措施,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是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層次的高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生物化學既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也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隨著20世紀生命科學的突飛猛進,生物化學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都得到不斷的拓展和創新。應用型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對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由于生物化學實驗內容較多,知識面廣,耗時較長,課時較少,迫切需要對生物化學實驗進行教學改革探索。
1、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
(1)加強實驗內容的整合和挖掘。
按照從基本技能到應用創新的設計思路,對實驗內容進行了優化調整,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和兩個層次,拉近課堂知識與生產應用的.距離,逐級遞進式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將驗證型實驗項目重新整合,縮短了學時數和項目數,使每個驗證項目的內容均獨立不重復,學生通過學習每個驗證型項目,都掌握一種新的實驗方法,學會新儀器的使用。同時,加強綜合設計型實驗項目的整合,挖掘出難度適中,能體現生物化學綜合實驗水平的新項目,將學生之前學過的化學知識和生物知識融合進實驗項目,每個實驗均讓學生獲得新的收獲和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經過教學改革后,驗證型實驗每次由一個實驗小組在教師的帶領下,配制試劑溶液,準備實驗儀器設備,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對各實驗小組親手示范、全面指導,確保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明確注意事項,教會學生準確、完整地進行數據記錄,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在綜合設計型實驗教學時由教師提前3—4周給出項目題目、主要研究內容以及達成的目標。學生分組,完成資料的查找、項目方案的設計和具體的實施步驟,提前2周于實驗課后由每小組代表學生講解小組的設計方案,學生相互討論后,教師給予點評和指導,針對實驗設計中的不合理方法、無法提供儀器設備等問題進行修訂。學生于實驗前2——3天,在教師的帶領下,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原材料、試劑等,在課堂教學時,由學生自主根據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操作,撰寫實驗報告,分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幾個項目的實施,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明顯的提高,充分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為學生的科研和進一步深層次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采用PPT教學方法。
采用PPT教學,將實驗的原理、背景介紹、方法、步驟均以圖文形式展示,加上教學視頻的播放,對于基礎驗證型實驗的教學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利用糖的呈色反應,學生通過PPT能直觀的了解呈色后的顏色變化,比傳統的文字描述更能體現實驗應達到的效果。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能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提高基本實驗技能操作水平。
(4)采用多元評價體系。
以往期末考試主要以操作考試為主,操作考試通常是離心機、分光光度計等常用儀器的使用,使部分學生平時不聽、不學、不做,期末突擊學習。我們將實驗考試方法進行了改革,將考試分為四部分:平時考核(10%)、自主課堂設計(30%)、實驗報告(30%)、期末考核(30%),突出學生應用知識及實踐能力考核。平時考核包括教師提問作業、學習態度、實驗整理等。自主設計實驗考核成績,主要以綜合設計實驗課程為主,以實驗設計、實施和總結綜合評價。實驗報告內容要求不僅寫明實驗結果,更要分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個人的心得體會。期末考核采用學生自主選擇題目,自主設計方案并完成實驗內容的方式,涵蓋了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需掌握的內容,考試方式靈活,考查能力全面,全面的反應了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
(5)提高教師素質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的角度審視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學生交流溝通,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除了加強個人專業能力學習外,還要以團隊形式開展教學工作,才能揚長避短,發揮更好的教學水平。
2、對于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等學校采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脫節現象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也是制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生物化學實驗是生物學的基礎實驗課程,通過對教學體系的整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考核方法的優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多名學生申報了校級創新創業訓練以及科研立項,獲得資金資助的同時,很多同學已發表論文,并順利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并在考研時選擇生物化學相關專業,為高層次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課程教學改革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小文,夏建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1):107—110。
[2]管驍,黃凱,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食品工業,20xx(1):219—223。
生物化學論文5
一、配位化學、生物配位化合物簡述
1.1配位化學
配位化學是在無機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重要化學分支學科。1893年,Werner創立了配位化學,從創立到現在,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歷程,配位化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在現代測試技術和量子力學理論技術應用到其中之后,配位化學更是獲得了飛速發展,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上,配位化學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中心原子更加豐富,由以前的過渡金屬、稀土金屬元素發展到主族及非金屬元素;配體也從以前單純的有機分子或離子發展到氫、氮、氧、二氧化碳等;研究內容更加復雜深入,以前只是停留在研究配合物的合成和結構上,現在研究更加深入,更注重研究配合物功能和應用;研究對象也有了顯著變化,之前只是研究簡單的配合物,隨著技術的更加成熟,研究的配合物也更加復雜。發展到現在,配位化學的發展已經超出了無機化學的范疇,逐漸獨立成一個二級化學學科,同時配位化學在化學發展中還占據了重要地位,它既與化學中的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等聯系緊密,同時也與很多學科密不可分,例如:生命科學、醫藥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配位化學發展到這個狀態,對配位化學工作者既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機遇,配位化學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配位化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1.2生物配位化學
生物配位化合物就是生物體內金屬離子和生物配體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生物配體主要包括蛋白質、肽、核酸、糖、糖蛋白及脂蛋白等大分子,也包括一些有機、無機離子如有機酸根、碳酸氫根、磷酸氫根等,以及某些維生素和激素小分子配位體。在廣義范圍內,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也是生物配位體。生物體內的一些金屬離子,如果單獨來看,這些金屬離子是沒有任何活性和功能的,但是一旦與其他生物配體結合后,形成了生物配體,那么這個配體就會根據不同的金屬離子、配位體、結合方式等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活性和功能。金屬配合物在生物化學中以其重要作用因而占有重要地位,并廣泛:存在生物體中,例如各種各樣的酶,許多都是一些復雜的`金屬配合物。酶的作用非常大,由于它的催化作用,使很多無法在實驗室中完成的實驗,得以在生物體內完成了。經研究,生物體內的能量轉換、各種代謝、氧氣的輸送等過程也都與金屬配合物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生物配位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概述
2.1血紅素、葉綠素等都是生物體內復雜的金屬配合物,它們在生物體內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葉綠素是以Mg2+為中心的復雜配合物,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葉綠素的作用非常關鍵,它將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經過一些列的作用合成為復雜的糖類,以供植物生長需要,這個過程實現了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血紅素是以Fe2+為中心的復雜配合物,血紅素與有機大分子球蛋白相結合即為血紅蛋白。
2.2血紅蛋白自身是藍色的,當與大量氧結合時則呈現鮮紅的顏色,如果氧含量低則呈現藍色,這也就解釋了靜脈血顏色暗,動脈血顏色鮮艷的原因了,因為動脈含氧量高,而靜脈含氧量低。血紅蛋白H2O(暗色)+O2血紅蛋白O2(鮮紅色)+H2O,這個平衡對氧氣的濃度很敏感。
2.3在肺的部位,由于氧氣濃度較高,導致該平衡主要向右傾斜,氧氣以血紅蛋白配合物的形式被紅血球吸收,通過血液的傳送,輸送到各個細胞組織,以滿足各個組織新陳代謝所學氧氣的需要。然而,CO或CN-這些分子或負離子,它們會優先與氧氣分子,它們與血紅蛋白會形成更加穩定的配合物,因此,血紅蛋白會跟加容易與這些分子或負離子結合,這樣就會造成血液對氧氣輸送量的不足,從而導致各個細胞組織缺氧,阻礙了各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造成中毒現象,這也解釋了煤氣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原因。
2.4除了上述兩種關鍵的生物配位化合物外,還有維生素B12、血清蛋白、固氮酶等都在生物體內發揮著重要作用。維生素B12是Co的配合物,血清蛋白是Cu和Zn的配合物,固氮酶是Fe和Mo的配合物。維生素B12是人體代謝和生長所必需的維生素,血清單位起著重要的免疫作用,固氮酶是植物固氮菌中的重要活性酶。正由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些生物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世界各國對該領域的研究力度也逐漸加大,深入探索生物配位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能和一些反映機理,并進一步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研發出一些仿生手段,該領域研究已逐步受到關注和重視。
2.5除了上述的這些方面,在醫療藥物方面,配合物也逐漸顯現了它的優勢,并已成功應用臨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EDTA可以作為Pb2+、Hg2+等中毒的解毒劑;順式[Pt(NH3)2Cl2]也稱為順鉑,由于其在抗癌方面效果表現較好,因此已用做治療癌癥的藥物。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深入研究了生物配位化合物尤其是金屬配位化合物,主要目的是為了透徹了解金屬配位化合物的作用機理和金屬配位化合物生物體內機能的關系,從而能夠更加明白生物體內復雜的運行機制,以便為一些病變的治療提供更可靠、更有效的解決方法。然而由于生物配位化合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對于很多生物配位化合物還沒有研究清楚,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發現。
生物化學論文6
【摘要】 針對目前醫學生的狀況,生物化學教學應以優化、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多方面考查考核學生,積極地開展評教評學等活動入手,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生物化學;教學;思考與實踐
近年來,高校連續擴招,推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尤其是職業學院的招生量大幅度提高,對生源的水平要求放寬,使職業學院同學校、同專業、甚至同班級的學生文化水平、智力、素質差異加大,這給教學帶來較大難度。現就高職院校護士生生物化學教學中在新形勢下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措施進行討論。
1 面臨的問題
1.1 生源水平參差不齊 從我院近年來招收高護生中調查顯示:普通高考招收高護生學理、學文學生各招一半;五年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從16~21歲,大多學生因年齡小、自控力差;由于地域的關系在我院蒙古族學生增多,班級的蒙古族學生占到20 %~85 %左右,大多數蒙古族學生漢語聽、說、寫能力均較差,語言便成為這些蒙古族學生學習的障礙。
1.2 教學時數減少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院校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基礎理論教育“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我醫學分院本著這個原則,壓縮理論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現生化課由原來90學時壓縮到現在32學時,學時少,內容多,成為突出問題。
2 思考與實踐
職業學院所招護士生參差不齊等學生方面的問題,以及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對生化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難度,但生化課作為醫學很重要的一門學科,教師應認真思考,不斷實踐,在現有的時間和空間上認真把握學科特點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生化課講出特色,學出成果,創出新路。
2.1 優化與重組教學內容,以“實用”、“夠用”為度 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究大綱、教材,做到有綱不惟綱,巧妙安排教學時間,靈活整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時數既保持本課程科學性、系統性,又不失教材的整體性。又要在教學時數少的情況下,把知識教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仔細審視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內容的內涵,抓住內容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總結,靈活編排教學內容,就一定能營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情景。
2.2 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本學年我們主要采用分層教學方法:就是承認學生在差異的前提下,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有區別地制定出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設計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授課方式,創立評估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的'活動[1]。通過開展分層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我能力的培養,切實貫徹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當然,這種教學方法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增加實踐教學開展探究性實驗 結合教學實踐,我們把部分生化實驗改為“先實驗,后理論”,即采用“實驗先行”模式開展教學。把原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把原來課堂講的部分理論根據教學特點搬到實驗室上,這樣把生硬的機械性教學轉變為鮮活的開放性教學,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求知欲,加深了對知識的探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探索,使其對事物認識記憶猶新[2]。通過生化實驗教學改革把探究性學習和教育理論貫穿到生化實驗中,把“實驗先行”擺在生化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位置,增強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趣味性,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
2.4 多方面考核學生使各層次學生都有所進步 考試考核是教師因材施教的調節手段,是控制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整、自我評價、自我改進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體現分析、檢查、判斷、導向、激勵和反饋的功能。考試不僅要考察學生掌握生化課理論知識情況,而且要考察學生的認識能力、動手能力、知識轉化能力、再學習和自學能力、創造能力,要達到以上要求,就必須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而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各種考試方法。本學期采用評價標準:平時成績占10 %(包括考勤、預習、課堂提問等),診斷性考試占20 %,終結性考試占50 %,實驗課考試占20%。
2.5 積極深入持久的開展評教評學活動 開展評教評學可以總結好的教學經驗和好的教學方法,也是不斷總結不斷探索的過程,使教與學達到良性互動。經常性開展評教評學活動,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來,對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和學習方法得當的學生都是一個肯定,對那些教學不當的教師和學習方法存在問題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3]。特別是本學期我們采用的分層教學方法,有很多方面不成熟,通過評教評學有助于總結經驗及教訓,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我們在高職院校護士生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值得推廣,同時也有很多不足需我們改進、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實踐再實踐。
【參考文獻】
[1] 張鳳瑩,張徐宇,侯繼丹,等.契約學習-培養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J].衛生職業教育,20xx,24(3):76-77.
[2] 劉武標.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xx,25(8):105.
[3] 張旺凡.中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幾點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xx,21(2):63-64.
生物化學論文7
高職高專的實驗教學[1]是大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開發能力[2],設計思維、及提高創新意識起著奠定基礎的作用。生物化學[3]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專業課,是學好其它相關課程的基礎;生物化學實驗課是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獨立動手能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準確地利用實驗與理論的結合對開好生物化學實驗課顯得尤其重要。
酶,蛋白質和糖是生物化學[4]主要的章節,通過本設計還可以將這幾章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淀粉酶作為一種蛋白質可催化淀粉分解至葡萄糖。此外,酶主要有高效性,專一性,易失活及酶活性可被調節控制幾個特性[5];基于以上幾個性質,我們設計以下實驗內容。
1 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實驗的設計
取 5 支試管,試管 1 加入淀粉酶溶液 3 滴,0.5% 淀粉溶液 3ml;試管 2 加入淀粉酶溶液 3 滴,2% 蔗糖溶液 3 ml;試管 3 加入蔗糖酶溶液 3 ml,2% 蔗糖溶液 3 ml,試管 4 加入蔗糖酶溶液 3ml,0.5% 淀粉溶液 3 ml;試管 5 加入 0.5% 淀粉溶液 3 ml,蒸餾水 3 ml.然后于 37℃下震蕩反應 15 min 后,分別加入 Benedict 試劑 2 ml,放入沸水浴,觀察現象。
我們發現,試管 1 與試管 3 均可使 Benedict 試劑出現磚紅色沉淀,而試管 2 與試管 4 則無明顯變化;結果表明蔗糖酶可催化蔗糖裂解至單糖,淀粉酶也可催化淀粉裂解為單糖,但是蔗糖酶不可催化淀粉,同樣淀粉酶也不能催化蔗糖,這樣就驗證了酶的專一性。試管 5 由于沒有添加酶,整個反應過程無明顯變化,與試管 1 和試管 3 相比即可證明酶的高效性。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對唾液淀粉酶制備出現對濃度把握的.不一致性,造成實驗現象的不一致性,有的磚紅色較明顯,而有的因為生成氧化銅的量少磚紅色不明顯,這種反而更驗證了科學的嚴謹性。
這部分實驗不僅驗證了酶的高效性與專一性,而且還體現出了淀粉與酶的關系,酶作為一種蛋白質可促使淀粉這一多糖逐步分解為單糖,單糖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磚紅色沉淀緊密聯系了化學知識,提高了本實驗的科技性。
2 易失活及酶活性可被調節控制實驗的設計
2.1 溫度對酶的活性影響
取 3 支試管,各加入 0.5% 淀粉溶液 3 ml,淀粉酶溶液 3 滴;分別放入 37℃,70℃,0℃中(淀粉與淀粉酶溶液在加入前,在各自的溫度預處理 5 min),保持各自溫度繼續反應 10 min.然后取出各試管(將試管 3,試管 2 混合液分為兩半,取一半放入37℃恒溫水浴中繼續保溫 10 min 后,再加碘液實驗),于白瓷板上滴加碘液,每凹兩滴;在加入唾液后,每隔 1 min,各從試管中取出樣品一滴,做碘顯色反應,至其中一管不變色,則為達到無色。流水冷卻各試管后(冰浴處理的試管不需冷卻),立即于每試管中加入碘液 6 滴,觀察顏色,比較反應速度并解釋之。
不同程度的淀粉水解產物與碘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下所示:淀粉水解產物:淀粉→紫糊精→紅糊精→無色糊精→麥芽糖;與碘的呈色:藍色,紫色,紅色,無色(碘色),無色。
此反應試管 1 首先與碘反應呈現出無色(碘色),可以證明酶具有“最適溫度”,在此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反應速度最快。試管 3 的一半與電反應為紫紅色,說明淀粉只分解至紫糊精,說明酶的活性有所降低。而試管 3(0℃)取出的另一半放入 37℃后,反應速度加快,很快呈現出碘色,試管 2 則無明顯變化。此現象證明低溫使酶的活性降低,但未失活,而高溫使酶失活。
2.2 pH 對酶活性影響
取 3 支試管,各加入 0.5% 淀粉溶液 3 ml,淀粉酶溶液 3 滴,各加入 pH=5,pH=7,pH=9 的緩沖溶液于 37℃恒溫水浴中繼續保溫 10 min 后,再加碘液實驗,于白瓷板上滴加碘液,每凹兩滴;在加入唾液后,每隔 1 min,各從試管中取出樣品一滴,做碘顯色反應,至其中一管不變色,則為達到無色,立即于每試管中加入碘液 6 滴,觀察顏色,比較反應速度并解釋之。
在本實驗中試管 2 很快與碘反應呈現碘色,而試管 1 與試管3 在相同的時間內與碘反應呈現紫紅色,說明淀粉只水解至紫糊精或紅糊精詮釋了酶的“最適 pH”,即過酸或過堿都會使酶的活性降低,反應速度減慢。
2.3 抑制劑和激活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取 5 支試管,分別加入 1% 淀粉溶液 3 ml,淀粉酶溶液 3 滴,試管 1 加入蒸餾水 3 ml,試管 2 加入 1% NaCl 3 ml,試管 3 加入1% NaSO43 ml,試管 4 加入 1% CuSO43 ml 所示加入各個溶液,于37℃下反應。按 2.2 操作完成剩余步驟。注意此反應,要盡快操作,謹防抑制劑與激活劑加入前,酶已完成催化反應。
在試管 2 與碘反應呈碘色時,試管 1,4 呈現紫色、紅棕色等多種顏色,試管 3 呈藍色,清楚地驗證了氯離子(Cl-)在低濃度時增加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劑;銅離子(Cu2+)鈍化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劑。
此實驗包括三個部分,需要較熟練的實驗經驗與動手能力,溫度這一實驗中,不同的反應溫度酶都要進行預熱,抑制性與激活性實驗時,確保試管干凈,潤洗一定要使用蒸餾水(自來水中含氯離子),在白瓷板用碘檢測時一定要確保相同的時間,這樣不僅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研態度。這部分實驗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多糖性質的理論知識理解,促使學生從實驗結果去研究為什么不同的糖會與碘反應產生不同的現象。
本設計不僅詮釋了酶的特性,讓學生鍛煉了動手能力,養成了認真觀察、分析和研究實驗內容和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原因的思維,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淀粉酶作為一種蛋白質,可以催化淀粉水解至單糖,而這一過程可通過化學方法進行檢測。加深了學生對各個學科相互之間聯系的認識,為學好醫學類知識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彌左,王兆月,邢立軍 . 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J]. 實驗室科學,20xx(5):50-51.
[2] 詹嘉紅,藍宗輝,宋鳳艷 . 探究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27(9):91-93.
[3] 林子杰 .“酶的特性”一節教學中實驗的選擇與呈現 [J]. 生物學通報,20xx,48(1):31-33.
[4] 王秀奇,秦淑媛,高天慧,等 . 基礎生物化學實驗 [M]. 2 版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9-173.
[5] 詹嘉紅 . 大學“酶的特性”實驗改進與探討 [J]. 廣州化工,20xx,41(2):130-131.
生物化學論文8
摘 要: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信息量豐富,知識點很多,有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因此學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學生在開始接觸的時候,就感到無從下手,如何學好這門課程是許多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人在此文中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對學習過程、記憶方法及知識的系統化都做了表述,希望對學生尋找生物化學規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能有一些幫助。
關鍵詞:生物化學 興趣 學習 記憶 總結 知識系統化
生物化學是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現象的學科。通過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代謝、營養、酶功能、遺傳信息傳遞、生物膜、細胞結構及分子病等闡明生命現象。這門課理論抽象、代謝途徑錯綜復雜,難學難懂難記,衛生學校的學生學起來難度很大,如何學好生物化學是每個教生物化學的教師都要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要培養同學們對生物化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設新課時,學生好奇心都比較強,應利用這一特點,精心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講解生物化學與醫學的關系時,聯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常見疾病對人類的危害性教育學生,培養學習興趣。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使學生對此學科有探索心和好奇心,使第一堂課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學生帶來快樂,那么學生一定會喜歡學習。另外,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介紹這門課程的發展前景,如在醫學上轉氨酶用于肝病轉氨酶診斷、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診斷,治療方面5-氟尿嘧啶用于治療腫瘤。國防上,防生物戰、防化學戰和防原子戰中提出的課題,如射線對于機體的損傷及其防護;神經性毒氣對膽堿酯酶的抑制及解毒等,通過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三維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由單一的文字轉化成生動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畫面,可創造出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以多重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抽象、復雜、枯燥為直觀、簡明和生動活潑。
2 做好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
預習是為了使學生對欲學知識作好心理準備,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增強聽課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預習是作為學習新課的知識鋪墊,幫助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字、化學用語、圖表、例題等。預習的過程中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為有目的、有計劃地聽課作好準備。聽課主要包括聽講、觀察和記筆記三方面。其基本要求是:要集中精力聽講,緊跟教師講授思路,積極思考,多方聯想;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應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能遵循觀察的目的性、客觀性、全面性和辯證性原則;課堂筆記應記綱要、思路、要點和問題,要及時做好筆記整理,要處理好聽、看、想、記的關系。最高效的就是上課聽不懂的下課馬上去問,不會做的題目先想法自己解決,如果還是不會馬上問老師。復習是消化和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在學習過程中,“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要在遺忘之前再進行鞏固,多次鞏固之后,記憶的信息就更完整,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3 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習生化時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是記不住學過的內容。對于此問題我的建議是:首先必須分清哪些需要記哪些根本就不用記,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單字母縮寫是需要記的,而許多生物分子的結構式并不需要記;其次要明白理解是記憶之母,因此對各章內容,必須先對有關原理理解透徹,然后再去記憶,最后記憶要講究技巧,多想想方法,利用諧音記憶法可以把晦澀難記的生物化學知識變得流暢易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三種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可記憶為“芳香老本色”。通過諧音處理,這些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新鮮,人體八種必須氨基酸可以總結為“一兩色素本來淡些”(異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纈氨酸)。三羧酸循環可以概括為乙酰草酰成檸檬,檸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蘋果落在草叢中。
4 總結建構知識模塊,將知識系統化,活學活用
生化的內容很多,所以貴在總結。對于代謝那方面,可以考慮畫一個圖,將各種代謝途徑聯合在一起,一定要看懂每個代謝的過程和分子生物學中的機理,。生物化學可分為為動態生化和靜態生化兩部分,靜態部分是基礎,必須記牢形成知識結構。動態部分四大代謝有著一個核心,就是乙酰輔酶A和三羧酸循環,這個東西在糖代謝就開始講,所以在那時候起就應該每天一背。雖說實際上并不要求把三羧酸循環的全過程都全數掌握,但是學多了就會發現,如果能夠掌握好三羧酸循環,那么氨基酸代謝盡管種類繁多但是很多氨基酸代謝都可以繞到這里,事情就簡單很多了。另外一點就是乙酰輔酶A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丙酮酸脫羧生成乙酰輔酶A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很多生化反應都可以可逆或者循環,但是乙酰輔酶A是比較特別的一個,它不能直接變回丙酮酸。此外,乙酰輔酶A還是合成很多東西的原料,別的都可以先不懂,但是這兩個東西不懂就很糟糕了。把主要的代謝途徑記牢,各類生物物種的代謝就能融會貫通了。在理順本課程的基本框架后,應該全面、系統、準確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并找到共同點,把握規律,抓住主線,圍繞這個主線向外伸展和上下聯系的方法。
總之,生物化學的學習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多聯想,定期做學習總結,查漏補缺,將知識系統化就可以學好。
參考文獻
[1] 陳敏明.生物化學教學中強化學生記憶策略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xx(3):58.
[2] 查錫良.生物化學[M].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
生物化學論文9
摘要: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因其研究對象是生物大分子,抽象難懂,號稱是“醫學基礎課的難點課”。而醫學生物化學又是醫學重要的基礎課,怎樣幫助本科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從教師、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醫學生物化學主要探討生物大分子性質、功能和活動規律,知識點繁多并且抽象,特別是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與調控,過程錯綜繁雜,難以掌握規律,學生畏學厭學情緒普遍,多數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學生畏學厭學這個癥結。學生的畏學厭學固然有課程較難的客觀原因,但是老師的授課方法和技巧對于癥結的化解是非常重要的。“不一樣的將軍會有不一樣的士兵”,同樣,不一樣的老師會有不一樣的學生。大學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導航員,不再是簡單的傳播知識者,而應該是學習動力和學習潛能的激發者,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汲取知識過程中的愉悅感、成就感會給學習者帶來“學習是快樂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困難的課程面前,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做到“主次分明、化繁為簡、形式多樣、平等交流”,善于幫助學生疏導和解決學習疑惑,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以下筆者結合近幾年教學體會,談一談如何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一、精心備課、熟記課標與教材
課堂是教師的舞臺,課堂上的精彩需要老師精心備課,做到對授課內容爛熟于心。一堂精彩的授課,必須要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要在課堂上做到這樣的駕馭自如,必須要精心備課。然而在這個多媒體授課時代,在多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眼中,備課被純粹地理解成課件制作,將要講的內容全部放在ppt課件中,于是課堂上的感覺就是“老師跟著課件走”,而不是老師駕馭課件講課。因此,充分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把握好備課的要點要素,是上好每一次課的前提。備課過程中,應該力求做到精讀課標、深鉆教材、細研學生。根據教學大綱認真撰寫教案,要重點突出、主次得當、教學構思合理;深鉆教材,既要求做到熟記教學內容,還需要掌握教材編寫體系,理解各章節教學要求,做到“深入淺出”。深入就是教師要理解教材思想內容,適當拓展相關知識點和學科新進展;淺出,則是要求能用淺顯的語言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表達出來,讓學生聽得明白,理解得順利。備課中,老師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構思教學情境、編排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備課中還應該注意因材施教,根據授課專業和學生特點進行備課,做到“眼中有學生”。《生物化學》是醫學各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不同專業所用的教材和教綱都不相同。因此這類通識課的備課和授課,更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專業和課堂反應能力,實時調整教學方式和進度,使“教法適應學法”,這樣才有助于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教與學的統一。
二、活躍教學,創設和諧課堂
大學的教學,與中學階段的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中學教學注重結果,以提高成績為教學目的,以追求升學率為宗旨,教學的基本模式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是一種同化知識的學習機制。而大學的教學,注重過程,以能力培養、開發學生潛能為重點,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是一種建構知識的學習機制。因此,在新的教學模式和繁多的課程面前,大多數大學生學習是吃力的,學習效率低下。這種情況在醫科院校更加明顯,學困生比例最高。因此,創設和諧課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積極性。
1.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及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動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師授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適合于剛開始上課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聽課興趣。在教學中,介紹具體知識點之前,可以先以專業相關的臨床問題導出,提起大家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尋找答案。學習糖代謝的生理意義時可以提出人長期不進食為什么會死亡?體內發生了哪些生物化學變化、生理病理變化?在學習脂肪代謝時,可以讓學生先想想,為什么減肥時不僅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還要控制糖類的攝入?使學生帶著問題在書中找尋答案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學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同時體現了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2.想象教學法。生物化學許多原理比較深奧、難以理解,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死記硬背,如果在講課過程中采用想象法可以使同學們簡單、清晰、快速地掌握生澀的知識點。比如,在講授蛋白質分子結構時,將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和高級結構(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與一根繩子形象地聯系起來。一整條繩子可看作一個亞基,即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幾條繩子相互纏繞、相互作用則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通過這種形象地講述,學生對蛋白質分子結構的抽象構型就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了。[1]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經過進位、轉肽、移位3步后,肽酰-tRNA就從A位點移動到了P位點,在講解時,可以把教師的身體比作核糖體,兩只腳比作兩個位點,左腳為A位點,右腳為P位點,左腳下(A位點)踩著一枚硬幣(肽酰-tRNA),教師往左移動一步,此時硬幣(肽酰-tRNA)就從左腳(A位點)移動到了右腳(P位點),這樣不僅快速地解決了這一抽象的過程,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原來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3.互動式教學法。輕松、和諧課堂氛圍是開展互動式教學必備的前提條件。互動式教學方式有:
(1)問題式教學方式。可以是教師自問自答,也可以是教師提問,一層一層地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提問,并讓其他同學運用理論知識一起討論并解決問題。
(2)主題討論式教學方式。在每章內容上課之前,老師精選一些和理論知識以及臨床密切相關的主題,讓同學分好組,每組不同問題,搜集相關資料,制成幻燈片,當本章內容結束后,讓學生上講臺來講解所選主題,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學生授課方式。選擇某些不是很難的章節,讓主講同學提前做好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仔細閱讀教材,尋找相關輔助材料,認真準備,當他們上臺講課時,要以鼓勵和激勵為主,講完后及時作正面的積極評價。這種角色轉換的互動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三、網絡輔助,開展豐富的課外教學
隨著電腦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經歷了“粉筆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的三級跳發展。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方便地下載教學材料、參與論壇討論、進行學習自測;教師則可以發布教學通知與問卷調查、撰寫教學博客、開展網絡答疑、布置網絡作業、分享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顯然,網絡輔助教學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教師成為了網絡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幫助和服務學生學習為出發點,激活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此外,網絡平臺特殊的教學情境,讓一些平時羞于開口的學生或學困生有了從容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所以,網絡教學不但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教學,還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意因素。情意因素屬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興趣、情感、動機、意志和需要,情意因素的滿足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樂學、好學”的內驅力,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認知因素。我教研室《醫學生物化學》網絡平臺教學實踐表明:進行網絡教學后,學生學習情意明顯上升,知識面更為廣闊,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特別是臨床案例的分析能力明顯提高。網絡平臺教學,已經成為《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第二課堂。該網絡課程因教學成效明顯,已經成為我校示范性網絡課程之一,同時網絡教學也成為了我校素質化教育的常規手段之一。
作為傳統的“難課”,《醫學生物化學》一直是醫學生基礎學科學習中薄弱的一環。要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困”因素,一方面要教師要遵從高等教育規律,及時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并努力提升教學能力,掌握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和諧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合理處理“粉筆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的關系,協調好第一課堂與網絡第二課堂的關系,要多方面入手,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意因素,促進認知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葆.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幾點體會[J].生物學雜志,20xx,26(1):89-90.
[2]龐小梅.怎樣提高生物化學課堂教學質量[J].大眾科技,20xx,137(1):147-148.
[3]何幼鸞.淺談生物化學教學改革[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xx,4(2):81-84.
生物化學論文10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討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選取的依據,編寫出科學的、細目化的《生物化學》教學大綱、教學時數分配表以及一套以“精煉、實用”為特點“必需、夠用”為原則,力求與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認證相銜接,既能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又能減輕教學負擔,體現高職護理教育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校本教材,致使在非常有限的課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教有所依,學生學有所依、學有所獲。
1研究對象
1. 1教師:承德護理職業學院,承德醫學院,唐山職業技術學院3所學校的所有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的60名教師。
1. 2護士:承德附屬醫院、承德市中心醫院、唐山市醫院、承德中醫院、承德市婦幼保健醫院、灤平縣醫院、灤平縣中醫院、豐寧縣醫院、隆化縣醫院、隆化縣婦幼保健醫院、隆化張三營鎮醫院等不同臨床科室的80名護士。
2研究方法
2. 1文獻調查法:通過文獻調查法,了解有關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大綱研究,根據20xx年新一輪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以“精練、實用”為特點“必需、夠用”為原則,走訪學校生物化學、其他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資深教師,共同研究。確定高職護理專業36學時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分配。
2. 2訪談法:走訪上述學校的生物化學和其他基礎學科的資深教師,確定生物化學本學科和后續課程需要的內容及其使用情況;廣泛調研上述各醫院,對護理人員的培養要求,確定生物化學中崗位需求的內容及利用率,調整課程設置。
2. 3行為研究法:根據上述確定的36學時生物化學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分配及訪談結果和車龍浩、趙漢芬,李宗根分別主編的教材,編制: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及本學科和后續學科需要情況調查表(教師用卷)和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及臨床應用情況調查表(護士用卷)。調查表中頻繁應用指每月應用≥6次,常用指每月應用≥3 -5次,偶爾應用指每月應用≤2次。
2. 4問卷調查法:向上述3所學校的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的教師共60人,發放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及本學科和后續學科需要情況調查表(教師用卷);向上述11所醫院不同臨床科室的護士80人,發放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及臨床應用情況調查表(護士用卷);無記名填寫、三天之后回收,有效卷分別為58份和75份。
3結果
70%以上的護士和教師認為蛋白質、核酸、酶的結構與功能;維生素概念、分類、命名、生理功能及其與輔酶;水的攝入與排出;鈉、鉀、鈣的代謝;酸性物質、堿性物質的.來源;生物轉化的概念與意義;膽汁酸生理功能這些知識點頻繁使用。60%以上的教師和護士認為血糖與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癥;氨代謝與肝性腦病;水的生理功能;電解質的生理功能;酸堿平衡調節;黃疸等常用。50%以上的教師和護士認為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一般代謝、血紅素代謝過程;酸堿平衡生化指標;常用肝功能檢查與物質代謝的聯系等知識點偶爾應用。50%以下的教師和護士認為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謝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知識點偶爾應用。
4討論
4. 1 70%以上的護士和教師認為蛋白質、核酸、酶的結構與功能等知識點頻繁使用,是因為蛋白質、核酸、酶、水,無機鹽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與其它基礎課和臨床有著密切的關系;維生素與臨床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尤其是維生素的分類、來源、生理功能、缺乏癥及構成的輔酶,由于酶的結構與功能與臨床聯系較多,故酶的概念、特點、酶原、同工酶內容,編寫大綱時作為掌握內容,教材中作為精編內容。
4. 2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再加上社會等因素,三高病人、心腦血管病人越來越多,所以60%以上的教師和護士認為血糖與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癥;氨代謝與肝性腦病等知識點常用,把這些內容作為學生熟悉內容。
4. 3 50%以上的教師和護士認為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一般代謝、血紅素代謝過程等知識點偶而應用,這就要求代謝過程簡明扼要地編寫,要求學生懂得重要步驟和結果能滿足后續教學即可,作為了解內容。
4. 4 50%以下的教師和護士認為偶爾應用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謝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知識點刪除。
4. 5結論及研究成果
4. 5.1結論:調查結果可以作為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大綱和校本教材的編寫依據
4. 5. 2研究成果
4. 5. 2.1編寫“高職涉外護理專業18學時的生物化學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分配表及要求”。
4. 5. 2. 2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
4. 5. 2. 2.1教材編寫原則:按著上述教學大綱,根據本課題對基礎課、護理專業課教師和臨床護士的調查結果,遵著“必需、夠用”為原則,即前期基礎課程服務于后期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服務于專業課程,即前而知識為本課程后而學習的需要做鋪墊,本課程知識為后續課程學習的需要做鋪墊,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做鋪墊。以“精煉、實用”為特點,設計的知識點屬于本課程知識系統化需要,后續所有課程均不需要的知識點一律刪除。經重新整合后的教材,達到學生學習難度降低,涉及知識而更廣,更接近專業需要的目的。此外,凡能與專業接軌的語言一律使用專業語言,避免增加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為突出涉外特色,教材要給出主要專業詞的英文單詞,增加英文專業名詞,以幫助學生日常學習和涉外服務。
本教材打破了生物化學原有的傳統性、打破了生物化學課程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這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教是個有待探討的問題。。本教材要求任課教師知識面要廣,教師再不能只低頭研究自己的一部分要注意開闊視野,打得開,收得進,與其他醫學基礎課教師,護理專業課教師經常交流,深諳生物化學與其他基礎課及專業課的聯系。本教材使用效果還有待經過教學實踐和臨床應用檢驗,這就需要繼續跟蹤和完善
生物化學論文11
1生物化學實驗技術與人才的需求
現實的競爭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學實驗的形式和內容必需與這一要求相適應,逐步淘汰陳舊過時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適應社會要求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生物化學是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而生物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實際運用技能及科研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化學實驗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利用生物化學實驗來進一步掌握生物化學基本知識,就成為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2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2.1實驗室條件建設
實驗室條件建設是學校的基礎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各學校都比較重視,但由于各個學校的條件不同,在經費,實驗室配置,師資等方面發展不平衡,就我學院來說,盡管我院為生物和食品工程學院,由于學科的發展目前不是院系的重點學科,由于生物化學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團隊的帶頭人,因此該研究領域,在實驗室房屋分配及相應實驗室條件建設方面存在不平衡現象,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不足,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向,在加大學科建設同時,加強生物化學實驗的硬件建設,利用一切發展機會,進一步完善相關實驗設施的配置,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2.2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
為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我們改革的重點既要立足實際,又要大膽創新,打破傳統模式的教學。大學本科的生物化學教學實驗一般劃分為示范性、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4個類型[2]。就目前來說,高校實驗教學模式多以前兩方面為主,誠然對于一些示范性和驗證性的基礎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說互補了理論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知識的直觀了解,同時在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然而,這種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比如實驗若以示范性、驗證性實驗為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性思維等。21世紀高等教育要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顯然必須改革注入式的實踐教學方法,代之以多層次、啟發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知識而是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并能在自己的知識面、認識水平和信息容量范圍內,從分發揮他們的獨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智慧,已達到較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2.2.1確立多層次實驗教學實驗內容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生物教學改革的核心和要害,現存實驗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怎樣改問題擺在每一個從事該專業教育者面前,根據我校相關專業,我認為在實驗內容上確立多層次實驗教學,將分為三個層次,即基本實驗、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適當刪減驗證性實驗,根據需要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將一些實用的科研成果轉化到教學中來,形成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前沿,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的逐級提高的實驗內容體系。這樣使實驗教學內容形成一定的層次和梯度,利于學生接受,在保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時,有利于實用人才的培養。
2.2.2啟發式和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形式
在實驗教學方式上,擺脫老師單一講,學生比葫蘆畫瓢單一的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模式,將啟發式教學與演示實驗、實驗的電化教學及微機多媒體實驗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實現趣味性、多樣性。根據高校培養的目標要求,培養對象是有專門技術的應用型人才,要求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際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實驗的原理,操作條件機械按部就班很難理解掌握知識及其運用。生物化學是一門相對難學而枯燥的課程,如何輕松而有趣的學習并接受這門課的知識,將抽象的理論易于被接受,本人認為教師的啟發式教學和采用多手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領域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應用前景。除了談到的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外,老師還應該以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2.2.3強化綜合性和設計性試驗
在深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遵循強化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原則,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融入豐富實驗技術。綜合生物化學實驗具有實驗技能的綜合性,實驗操作的`獨立性,實驗過程的可思考性。通過綜合實驗,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設計性試驗是一種要求層次更高,旨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一種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以使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設計性實驗教學往往把學生實驗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實驗初期,教師先根據自己的科研課題及實驗室條件,要求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設計研究方法、路線、選擇實驗材料、試劑、并經指導教師嚴格的審查和科學的論證,實驗方案可行性分析,最后由指導老師監督,學生實施實驗研究,并分析整理研究結果。通過獨立設計實驗,文獻查閱及對實際實驗問題的解決,更好地鞏固了理論知識,加深了對生物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術日益發展現狀的了解,提高了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思維的能力,讓學生親自探索新知識,使自己成為發現者,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方法,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對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及科研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3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3.1實驗儀器設備落后
生物化學是相對年輕的學科,發展空間較大,因此相關的設備、儀器及技術更新較快,實驗室設備更新的步伐滯后,新設備往往是數量不多或者是欠缺,學生對陳舊落后的技術設備興趣不高,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降。實訓的實驗技術也不能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嚴重挫敗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
3.2實驗經費不足
生化實驗所用的儀器一般較昂貴,與之配套的一些實驗設施及相關試劑價格較高。實驗過程的消耗比較多,由于資金匱乏,許多實驗只能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或者是分組實驗。嚴重減少了學生動手的機會,降低了學生親自操作和相互配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嚴重妨礙了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創新性的培養和發揮。
3.3實驗室管理難度加大
實現綜合性實驗及設計性實驗教學后,勢必會加大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及增加實驗室的利用時間。做綜合性實驗時可能涉及到相關專業的同學共同操作,實驗室的流動人員較多,如果沒有合理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很有可能造成儀器的損壞及實驗試劑的浪費。由于設計性實驗比普通實驗內容豐富,思路寬泛,不同學生可能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會較多,所以設計性實驗帶給實驗教學的難度將更大,這就促使教師必須花費更大的精力來備課,以便能夠隨時應對學生提出的和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些生化實驗所需儀器較多,一個實驗室可能不完全具備所需儀器設備,就需與別的實驗室共同合作完成,需要與相關實驗室管理老師協調才能完成實驗。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都要求教師作出正常工作時間外的付出。總之,為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應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改革。
生物化學論文12
摘要:生物化學中總結的實驗技術和完善的理論體系被用在多種生命科學的領域,尤其是在醫學的科學當中應用最為廣泛,但是生物化學的概念大都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改變生物化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中的概念,促進學生的學習,文章主要分析了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對啟發-互動式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活動提出了具體化的建議。
關鍵詞:生物化學;教學;創新
生物化學是醫學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但是很難學習和掌握,生物化學這門課就是理論到實踐的總結,是把醫學的基礎課和臨床課聯系在一起的橋梁,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在醫學教育中找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要想學好醫學,就必須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運用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加快學生對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培養醫學的創新型人才,促進國家醫學的發展。
一、運用啟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原因
(一)傳統的生物化學教學模式存在弊端
生物化學課程對于學醫人員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細胞信號的轉導和基因工程到基因工程的調控和傳遞比如從三大營養物質到酶、核酸和蛋白質調節和代謝,等多方面的內容,知識網絡體系比較復雜龐大。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物化學學科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生物化學知識體系更新比較快,不斷地有新內容添加進來,但是生物化學的課時量一直都不較少,再加上生物化學的概念比較難理解,學生壓根學不透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逐頁教課的模式,由于生物化學的課時少、內容多,教師對生物化學的教學中呢過采取多媒體“滿堂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顧聽老師教課,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慢慢都形成了不思考,等待老師知識喂養的模式,不能讓學生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1]。
(二)啟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啟發-互動式教學的含義就是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合理的選擇教學的教材,學生和老師之間要加強合作和有效的溝通,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主動的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習的效率。運用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首先可以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感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的理解,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生物化學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讓教師主動的通過各種途徑去學習。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學的內容不斷地豐富,吸引學生主動的去學習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啟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起點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主動的思考問題,學習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2],在課堂當中讓學生主動的去思考問題,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性的醫學類人才。
二、如何把啟發-互動式教學運用到生物化學教學中
(一)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
由于生物化學在課堂中需要講解的內容比較多,所以在課堂上老師很少給學生留出來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間,慢慢的就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課堂提問、課堂討論和課后互動的環節,讓學生主動的思考問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課堂提問非常的`簡單,很容易操作,可以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能力,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還可以吸引學生主動的去學習,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來回答,讓學生主動的去思考,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而又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的去思考,減少問題的困難程度,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提高他們的信心,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糖吃多了為什么會發胖?左旋肉堿減肥的作用機理有哪些等這樣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牢固的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課堂討論的環節也尤為重要,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同一個問題,通過課堂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解決方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輕松的學到知識。課后互動,主要是教師為學生留一些課后習題,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反思課堂的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的于老師進行溝通,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學活動的展開。
(二)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
把多媒體引入到生物化學的教學當中,優化教學的模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對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要精心的設計,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在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中引入FLASH動畫等,用來解釋相關的理論知識難點,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模式,教師把教學的內容展示在大屏幕上,避免教師只念一遍理論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結合屏幕上相關的圖片或者是動畫,深入的了解所學理論知識的內涵,促進學生的學習[3]。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科學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意義重大,這門可能本身的學習難度就很大,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的一些避免,學生很難學透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生物化學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學習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把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引用到生物化學的教學模式當中,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開拓學生的創興思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高臣,申梅淑,宗燦華,于水瀾.啟發-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xx,04:324-326.
[2]李慧娟,韓秋霞,崔志芳,田愛民,紀蓓.啟發-互動性教學在"現代生物技術概論"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輕工業,20xx,09:188-189.
[3]張樹軍,狄建軍,白靚,穆莎茉莉,魏永春,張國文.啟發—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初步探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4:453-454+457.
生物化學論文13
摘要:生物化學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崗位需求構建課程體系,對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進行全面優化,從而加強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打造適應臨床崗位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檢驗技術在現代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效果和預后判斷、疾病預防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學檢驗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觀地反映出疾病狀態下人體的物質代謝質與量的改變[1]。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是醫學檢驗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學科,也是一門基礎理論和專業實踐技術緊密結合的學科。當今生物化學檢驗內容日益增多,技術越來越呈現自動化、模塊化、系統化,這對高職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促使生物化學檢驗教學需要面向臨床應用進行改革。為此,結合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對該課程的體系、標準、教學內容和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改革與探索。
1基于臨床檢驗需求,積極完善高職生物化學檢驗課程體系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各層次醫院、血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檢疫部門從事檢驗醫學的醫學高級專業應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數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基本還遵循傳統培養模式實行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實習課按順序分段教學,課程體系構建以學科為中心,與現代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比,教學內容相對落后,且重理論輕實踐。基于以上現狀,我們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結合臨床檢驗崗位實際需求,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和應用技能提升,符合就業需求的生物化學檢驗課程體系。高職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涵蓋內容較多,學時有限,因而我們在原有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通過與醫學檢驗專業從業人員廣泛座談,與相關平行學科教師充分討論,充分參考現行醫學檢驗考試大綱的基礎上,以崗位技能需求為重點對該課程的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標準中總學時是94學時,其中理論課54學時,實驗課40學時。理論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塊組成:首先是生物化學檢驗基本原理方法、技術和儀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的原理與應用技術模塊;其次是人體物質能量代謝紊亂的'診斷酶學,實驗室診斷項目的方法、技術和臨床意義模塊;再次是重要組織器官病理狀態下的生物化學診斷模塊;最后是內分泌疾病和體液相關標志物的生物化學檢驗診斷模塊。模塊化的課程標準便于隨后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更加條理系統化,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實踐部分學時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證實踐教學,同時加強學生技能的培養,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2注重教學實施,切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
2.1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的內容較多,各章內容相對獨立,聯系不夠緊密。比如儀器檢測系統的評價、校正、質控等部分基礎知識內容因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不高而顯得“累贅多余”,肝腎的結構和功能、血氣分析和酸堿平衡等基礎知識又與生物化學課程內容有交叉和重復,而醫學檢驗實際工作中的免疫比濁分析、體液腫瘤標志物測定、糖尿病急性代謝綜合征(綜合性實驗)因為實驗條件原因教學開展不到位,部分室內質控應用、實驗室相關標準等常用的工作內容缺失,教材內容和檢驗師考試大綱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備課,大量參考規劃教材,積極利用網絡查閱中外著作和文獻,關注生物化學檢驗學科的最新動態和技術,進而在教學中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并且從中篩選歸納適宜教學講授的重難點,使教學內容模塊化和系統化。針對教學過程中的不同重難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講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測定等傳統經典知識點時利用歸納講授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可通過“探究法”和病例討論法來講授肝腎器官病變檢測指標、方法和臨床意義,利用PBL教學法開展免疫學臨床檢測知識的講授。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手段也要與時俱進,教師應當積極建設優質、高效的學科網站,積極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開放式教學,制作重要章節的精品課程教學多媒體課件和名師講課錄像,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提供師生互動平臺,教師預留作業習題,學生能及時網上提問,有效溝通師生,增強教學效果[2]。
2.2教師素質“雙師化”,教材實用化
高職醫學教育著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任課教師中具有雙師資格的比例相對較少,與教學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師編寫,有的教材在檢驗項目中沒有詳細講述操作方法,也沒有配套的相關實驗教材,現有的實驗教材多數落后于實際工作需求,且內容多偏向于基礎性實驗,使學生不能系統掌握實驗原理和方法,這就容易造成學校教學與實際臨床檢驗應用出現脫節,因而需要加大教師的雙師化培養,鼓勵教師考取執業證書,定期選送教師到醫院或檢驗檢疫部門相關檢驗崗位輪訓學習,密切聯系臨床,切實做到教學相長。積極邀請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檢驗醫師參與教材的編寫和研討活動,多編寫符合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的實用化教材和實驗指導用書。通過教材的編寫使任課教師自我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為更好的培養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2.3改革實驗教學,教學實踐一體化
參照生物化學檢驗課程體系,合理制定教學與實驗實踐計劃并嚴格執行,積極推行教學實踐一體化,在理論課講授以后安排對應的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趁熱打鐵”,避免出現“教與學”與“教與做”的分離。實驗教學的工作開展上要積極向醫院靠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置新設備,積極開展新檢測項目實踐教學,增加學生的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上機實驗操作,同時可以借助網絡技術進行遠程視頻教學,進行模擬實踐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屬醫院優勢,定期積極安排學生到醫院參觀實踐,學習臨床先進的檢驗儀器,培養學生對生物化學檢驗的興趣,使學生真正做到“見多識廣”和“識多智廣”。邀請醫院的專家走進實驗室共同討論和制定實驗項目并親自指導學生實驗。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先進行正確規范的示教,強調規范操作的重難點,并能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積極引導學生組成互助幫教小組,相互監督和學習,在提高學生實驗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2.4合理開展課外拓展,加強職業綜合能力培養
目前社會的發展對醫學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海無涯,高職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經過3年的學習,無論是走向工作崗位,還是繼續向高層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續性的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學之外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課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題講座,邀請相關醫學課程的教授開展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化學檢驗技術中的最新應用,邀請醫院的專家有針對性的進行實際病例討論,分享經驗和技術,講述職業發展和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面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積極組織實踐技能競賽加強職業能力培養,同時選派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綜合性科研實驗課題研究,教會學生利用檢索技術查閱文獻,并指導學生逐步進行實驗操作,處理實驗結果,在合理拓寬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促進并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真正做到不僅授學生以“魚”而且授學生以“漁”。
3構建綜合、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高職醫學生物化學檢驗課程考核主要是通過閉卷的理論考核、平時實驗報告和出勤率、實際操作的實驗考核進行總體評價,而且多在學期期末進行集中考核,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臨時抱佛腳,沒有全面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同時因為考試主要圍繞課本所學內容,容易與實際職業需求脫節,造成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們要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優化理論考核內容,改革閉卷考試方式,增加平時、期中階段性考核,增加實驗考核的比重,引入醫院專家指導實踐技能考核,構建綜合性考核評價,真正做到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3]。
3.1優化課程題庫,理論考核階段化和網絡化
針對資格考試和職業需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實際教材不斷優化生物化學檢驗課程專業試題庫。題庫中涵蓋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單選題和X型題)、簡答題、論述題等多種標準試題,每一題都標示有難度系數、題型、章節等信息。教師可以進行靈活選題組卷,系統也可以進行隨機組卷。教師可以分章節或是在期中階段性選題組卷進行平時考核測試,將同樣知識點試題打亂順序利用數字化教室進行快速考核和成績匯總,既避免了試卷考試作弊,又能及時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4]。
3.2實驗考核的仿真化
生物化學檢驗是一門對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實踐操作能力既展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觀反映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同時是學生職業素養的體現。該課程的實驗考核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對考核方式和手段積極改革,設置仿真化的實驗考核場景,邀請醫學專家同行、專職理論教師和實驗教師共同組成評分小組,考核內容也以臨床檢驗中的常規測試項目為主,學生抽取題目,進行操作和答辯,評分小組給出綜合評分[5]。這樣,實驗考核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生物化學檢驗技術也越來越先進,這就要求對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要進行不斷地完善和優化。高職醫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服務于醫學衛生事業,同時醫學衛生職業的發展又為高職醫學的人才培養提供了積極的方向,因此堅持“以職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學檢驗人才。
參考文獻:
[1]龐新躍,李欣.臨床生物化學與生化檢驗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xx,28(24):49-51.
[2]石玉榮,梅傳忠,武文娟,等.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5):96-97.
[3]周師潔,徐良賢,殷嫦嫦.242例醫學檢驗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操作考核結果分析[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2):117-120.
[4]張瓊,張朝霞,鄭鐵生.《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網絡教學的設計思路[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xx,34(17):2341-2343.
[5]歐陽惠君.《生物化學檢驗技術》教學考核與資格考試融通的改革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xx,11(20):136-137.
生物化學論文14
摘要:轉化醫學強調基礎成果與臨床實踐的融合,以更好地將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于疾病防控。近年來,轉化醫學已得到了廣泛認同,然而我國目前醫學生物化學教育中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脫節的現象仍然存在。本文結合了國外先進的生物化學教育理念,探討了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轉化醫學理念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性。
關鍵詞:轉化醫學;醫學生物化學;教育
生物化學為后續免疫學、藥理學等課程的開展奠定基礎,在醫療工作的應用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醫療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學科。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層出不窮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融入到基礎醫學以及臨床醫學中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全過程,打破了基礎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直接關聯實驗室和病床(benchtobedside)。在轉化醫學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以理論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教育模式已逐步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以臨床實踐為最終目的的目標性醫學教育模式。就生物化學而言,其教育理念、實施方式、考核與評估體系等方面也同樣亟待改革,在繼承傳統教育方法優點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從而實現“從課堂到臨床,從臨床到課堂”(classtoclinicandclinictoclass)的良性互動。
1雙向轉化的教育理念
對于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基礎學科教育而言,轉化醫學發展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強調專業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雙向性:脫離了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臨床醫學將失去根基;沒有了臨床實踐,醫學生物化學研究就迷失了方向,失去其存在的生命力。因而,雙向轉化的教育理念,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策規劃中也得到了重視。本世紀以來,美國、英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投入巨資加強轉化研究的同時,在其發展規劃和鼓勵政策中也強調了雙向轉化的教育理念[1-2]。
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其臨床和轉化科學基金(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的資助中,也將教育方面納入其考量因素。再如,歐洲科學院科學顧問委員會(EA-SAC)曾建議“建立轉化醫學的新途徑”,并在其中指出加強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部分醫學院校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改革以教師和理論教學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引入從生物化學的角度對臨床問題的解讀,使醫學生物化學課程中晦澀的知識點更加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師生互動,填補醫學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間的“鴻溝”,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3-5]。
2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轉化醫學思維的國際經驗
2.1美國的生物化學教育探索
美國醫學院校的認證標準《醫學院校的結構和功能》(《FunctionsandStructureofAMedicalSchool》)中,明確規定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四年本科教育為進入醫學教育的必要基礎。美國醫學院校基本上采取了4年的醫學預科教育、2年的醫學基礎教育加上2年的臨床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在美國的醫學入學考試(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中對生物化學有明確要求[6]。在課程組織上,為在生物化學課程中引入轉化醫學的思維,不少美國大學強調采用基礎與臨床醫學相結合、跨學科的整合課程模式,以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運用基礎醫學知識解決健康問題和疾病的能力。例如,哈佛大學臨床與轉化醫學中心將人才培養納入哈佛整體規劃,強調了學科交叉。而美國的職業醫師資格考試(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ers,NBME)提供的學科考試,也強調了臨床實踐與基礎知識的融合。在此背景下,一些醫院也強調了其作為具備轉化醫學思維的教育科研機構的特點。例如,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實現了“從實驗臺到病床”的相關聯,強調其作為頂級的教育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發與臨床應用間的緊密結合的特色。
2.2加拿大的生物化學教育探索
早在1969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University)醫學院即提出了以“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學習模式。在轉化醫學發展的大背景下,該思維在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學科中得到了更多的推廣。其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自行建立知識體系:醫學生物化學知識點抽象、枯燥,教師應以臨床上實際案例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引出所要講授的內容,內容講授完畢后再回歸到案例對知識進行應用。這不僅對于學生理解知識創建了一個較好的環境,引導學生自行建立知識體系,同時也將轉化醫學的思維貫徹進了教學,利用實際案例的'問題進行現場模擬,明確醫學學習目的。
2.3英國的生物化學教育探索
英國醫學總會(GeneralMedicalCouncil,GMC)[7]20xx年頒布的關于醫學教育的標準《明日醫生》(Tomorrow’sDoctors)中就規定了課程中至少要提供10%的時間用于學生選修;學生應有足夠的時間用于自主學習,同時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鼓勵在教學中應用新的教學技術。在醫學課程和臨床實習的安排上,均應注意基礎和臨床知識的整合。在轉化醫學發展的背景下,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間的整合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例如,倫敦帝國學院專門為碩士研究生設置了“轉化醫學路徑”(pathway-translationalmedi-cine)的課程,其中不少內容涉及生物化學與臨床實踐知識間的整合,例如肺動脈高壓的線粒體功能障礙、分泌型磷脂酶檢測的臨床驗證、Apelin作為肝癌治療的預后指標等。再如,利物浦大學成立了轉化醫學研究所,并將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基礎科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教育整合作為重要的內容。
3我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轉化醫學理念的思考
當前,我國的醫學院學生在學習醫學生物化學時,大多并沒有接觸過臨床,對臨床疾病的診療和生物化學的相關性缺乏直觀了解。盡管應試型的知識記憶不無用處,但直觀感受的缺乏,導致其對臨床應用意義的思考相對較淺。因此,將醫學生物化學的教育與適當的臨床見習相結合十分必要:
一是生物化學理論知識學習與臨床見習的結合。在臨床見習過程中,使醫學生能夠從臨床角度掌握生物化學等知識,把生物標志物的臨床診斷意義等講解帶入其中,就可以使醫學生更深地體會到所學課程與臨床實踐之間的關系,進而引導其在未來更深地認識轉化醫學的真正內涵。
二是生物化學理論知識學習與科學創新思維培養的結合。轉化醫學的實踐,是對基礎醫學成果的延伸與發展,因而需要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患者的臨床需求出發來認識所需學習的生物化學知識,進而形成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聯系起來的思維“慣性”。
三是生物化學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的結合。轉化醫學的研究仍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都需要學生在臨床實踐的同時,發現感興趣的或醫學上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拓展已有的生物化學知識邊界。因此,在生物化學的學習過程中,也可鼓勵學生圍繞臨床問題,開展一些基礎研究,或者對最新的研究進展作介紹。
由此可見,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法改革的深入,在圍繞提高醫學院學生生物化學的課程設計、教育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法改革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鑒于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屬性的特殊性,其在轉化醫學思維的教育中或可作為試點課題,促進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整個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趙玉沛.加快轉化醫學發展,促進醫學模式轉變.中華醫學雜志,20xx,91(4):217-219
[2]周偉敏,鐘狂飆.本科醫學院校轉化醫學教育路徑探討.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7,4-5
[3]鄭學明,徐順高.醫學生物化學創新性教學改革與實踐.考試周刊,20xx,0(76),7-8
[4]李曉榮.深化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促進醫學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1):140-143
[5]AfsharM,HanZ.Teachingandlearningmedicalbio-chemistry:perspectivesfromastudentandaneducator.MedSciEduc,20xx,24(3):339-341
[6]GeneralMedicalCouncil(GreatBritain).Tomorrow’sDoctors,20xx
生物化學論文15
一、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能在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從事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工作,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技能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二、生物化學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律的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學科,它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方面,如抗菌藥、抗癌藥物的作用生化機理及體液中特定酶類的檢測支持疾病診斷等都離不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在基礎研究方面,如蛋白質和核酸分離、純化、分析及鑒定等生化技術也已廣泛地應用于免疫學、組織學及藥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利用生化這門工具書去更好地學習及擴充醫學專業知識,我們生化教學工作的開展圍繞學生自身特點和生化的學科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將生化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和建立合理評價體系以提高教學互動的實際效能。
三、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時不足
課時不足是大專院校課程存在的普遍現象。醫學生物化學教學周課時僅為3小節,且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增加,各學科的教學課時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強教學效果,為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提供條件才是一個積極的措施。
2.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
目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和教改,幾乎都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以教師為中心”,以滿堂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方式傳授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把學生看做是外部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特點是:①學得不完整,知識點空泛,知識面脆弱;②惰性學習,無法在需要知識之時運用;③學法不靈活,無法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知識。因此,改變醫學生物化學傳統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高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習成績,是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四、教學內容設計的依據
1.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要求
生物化學作是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所占的分值大約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雖然不是很高,卻是教學的考試科目和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基礎,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與理解存在很大的影響。通過對學生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與生物化學的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生物化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相應的專業課程成績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學成績平均分較低的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反映這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學平均成績較低的學生。因此,對生物化學知識學習,不僅是學生參加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需求,更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專業知識學習的知識結構基礎,怎樣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知識構建,有效地與學生專業特征相適應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是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依據。
2.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知識要求
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將專業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比如:疾病產生的內在機制、藥物作用原理、疾病診斷的依據和臨床檢驗數據的應用等都與生物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將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專業課程的知識割裂開來,去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的內容,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實踐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如何開展好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為學生在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專業素質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是進行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
五、教學思考
1.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優化完善教學內容。生物化學作為前沿科學,其進展快的特點,專科的教材相對滯后,所以在授課時,教師應選好教材,劃分知識點。此外,還要注意前沿知識的補充,如在學習遺傳信息的貯存與表達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提及學生可能聽說過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療,由克隆羊多莉的來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課后查閱相關文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醫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在學習中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和不自信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教學工作要善于從他們的優點去激發學習興趣,注意他們的弱點激起其主動學習的斗志。過去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雖可保證教學的量但是沒法有效確保教學的質。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養創新開拓型高素質人才。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對臨床疾病發生的生化機理組織討論中加深他們對疾病診治的理解;加強生化基本知識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如在血糖調節的教學中,首先介紹糖尿病的例子,引導學生講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癥狀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給予少許自由討論時間后讓學生充分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初步的嘗試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燈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機理動態的流程示意圖來解答問題并順便說明治療思路,使學生理解胰島素促進糖代謝作用,同時聯系生理學膠體滲透壓及水平衡的生理學相關內容與臨床診治的聯系,培養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遷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見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癥患者靜滴葡萄糖時為什么要加適量胰島素這個問題引發學生課后的思考,促進學生的自學。
(2)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形成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有些概念和性質僅僅通過理論講解顯得很空洞,很難使學生深刻理會。而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結合直觀的實驗現象,就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并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學是生物化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標,但是單純的理論講解總顯得索然無味、力不從心。通過“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測定”“蛋白酶活力的測定”“酶的抑制與激活”等實驗,使同學們對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測定有了清晰的認識。生物化學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且發展迅猛的學科,也是生物、醫藥、農業、食品等眾多學科的專業基礎,這使得生物化學一方面容易引發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比較難學。生物化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記憶,但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無濟于事,還會抹殺生物化學的活力,使得理論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進行理解性記憶,并隨時進行歸納總結、融會貫通。生物化學實驗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蛋白質的兩性反應和等電點的測定”實驗中,通過觀察在加酸、加堿過程中,酪蛋白溶液酸堿度的變化和沉淀———溶解情況的變化,形象、直觀地展現出蛋白質的兩性解離過程,使同學們切實理解了蛋白質的兩性解離性質和等電點的概念;它能夠使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聯系臨床,提高學生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此外,還可化繁為簡,便于記憶,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興趣,開闊視野,更好地引導學生,達到學而有效之目的。多媒體教學還可幫助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教學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和研究,有效地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緩解有限的教學時間和不斷增加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
2.教學評價
針對生物化學教學特點,包括理論和實驗教學,應將生化課程期評總成績分解為平時成績、實驗報告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20%,對一些在臨床工作中能夠運用到的知識點,在課前、課中、課后采用提問、討論或問卷的形式考評。比如為什么運動過后肌肉酸痛,一段時間過后又可恢復正常?人處于饑餓狀態體內物質代謝變化情況如何?為什么痛風癥患者不宜吃海鮮火鍋?讓學生嘗試用所學過的生化基礎知識來解釋臨床疾病的生化機理,以有效反饋學生對知識的分解歸納的掌握程度,保證課程教學的作用。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30%—40%,學生通過做實驗及課后報告,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實驗報告作業的批改了解學生的生化基本理論與技術的聯系及應用。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70%,教師考前的出題側重生化基本知識及其遷移應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學生的答卷分析,這樣方可達到良好的教學互動。
總之,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基層臨床實際應用型專業人才,通過生化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學生獲得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思路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專業學習和臨床實際工作中,真正達到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
【生物化學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化學論文06-07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05-20
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論文10-06
關于運動生物化學論文10-09
生物化學論文范文10-05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精]05-21
非生物化學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體會論文10-08
化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論文10-09
有關中職生物化學教學論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