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改進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策略論文
做好實驗,多做實驗,是關系化學教學成敗的關鍵,同時化學實驗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依據教材從農村中學現有的實驗條件出發,深挖教材,創造條件,在完成教材中演示實驗的同時,采取“補充實驗”和“對比實驗”及“改進實驗”的策略,有效地促進了課堂實驗教學。
一、適量增設"補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一)用具體直觀的實驗來驗證化學理論。在講燃燒條件一知識點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做完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后,直接得出燃燒條件。但是,這樣往往會使一部分同學意猶未盡。為能充分說明,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和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這一事實,筆者將導氣管改為漏斗,這樣可使氧氣在漏斗中積存,與熱水中白磷接觸,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在水中產生黃白色火焰同時產生濃厚的白煙,發出明亮的黃光、現象明顯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注重實驗的“微型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第三單元《自然界中的水》,講述分子和原子時,首先,取一片家中用過的藥片板,將酚酞試液滴在空格內然后滴加氨水用手拿著讓學生觀看現象,看到溶液變紅,然后,在相鄰的兩個空格內分別滴人酚酞和濃氨水,并用小燒杯罩在上方,再讓學生觀察,可以看到酚酞變為紅色,由于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氨氣分子遇到濾紙上的酚酞,使酚酞變色,這一實驗現象有力說明無論是液體氨分子或氣體氨氣分子都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而氨水和氨氣都是由分子構成所以得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由于此實驗操作簡單也可以應用于學生的分組實驗,但相對會有少量的氨氣揮發出來,這樣對空氣造成污染。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大試管中進行:取一支大試管并在其中放一張滴有幾滴酚酞(間隔開)的濾紙條,并在試管口放一團蘸有濃氨水的棉花,然后用橡皮塞塞緊,觀察現象,也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深挖教材通過“補充實驗”,幫助學生認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在講述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實驗時,首先取一個100ml的小燒杯放入一些石灰石然后倒入一些稀鹽酸反應開始,可觀察到大量氣泡產生,過一會用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在燒杯口處驗證是否已集滿了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取一根鎂條在酒精燈上點燃,迅速插入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燒杯中,觀察可看到鎂帶能繼續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發出刺眼的強光同時燒杯內溶液的表面有黑色粉沫狀物質生成、銀白色金屬變成,中間為黑色周圍為白色的固體粉沫狀物質,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可得出,生的黑色粉沫為碳粉,白色粉沫為氧化鎂,由此可確定,該反應的方程式為2Mg+C02=2MgO+C。這樣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可確定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的事實,另外啟發引導學生,如果一些活潑金屬如鎂燃燒引發火災,能否用二氧化碳來滅火?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并且對所學知識從普遍性到特殊性進行了論證,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對比實驗”啟發學生思維
用“對比實驗”,增強說服力。在講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為增強實驗的直觀性,采用了“對比實驗”:在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這一性質時,用紫色石蕊變紅來體現。但是,因紫色與紅色十分接近又由于碳酸是弱酸使石蕊變紅的顏色不明顯,所以,往往觀察到的現象不清楚。為了能使現象明顯學生易于觀察,我將此實驗做了改進:先取一片黃色的干燥的石蕊試紙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中,可看到試紙不變色,再取二支試管分別加人5ml蒸餾水,向一支試管中的蒸餾水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約2min后,再取石蕊試液分別滴入兩支試管中,可清晰看到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中的液體變成紅色,沒通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液體仍為紫色,實驗現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了實驗的效果。
三、對演示實驗適當改進,增強實驗效果
用實驗證明燃燒條件時,我對此實驗作了如下改進:取一大燒杯中裝一些熱水并在水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后分別在兩支試管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和一小塊紅磷,并將這兩支試管同時插人熱水中,為防止生成的白煙對空氣造成污染,在試管口塞上橡皮塞。這一策略就使實驗成功率可達百分之百,也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并且節約了授課時間。
【改進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學論文07-21
初中化學教學論文07-20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10-26
初中化學實驗工作計劃03-16
初中化學實驗工作總結05-29
行政管理的問題及改進策略論文10-13
初中化學實驗題的解題技巧10-26
初中化學教學論文【范例15篇】07-20
初中化學實驗教師培訓總結11-18
初中化學實驗室工作總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