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說化學實驗探究論文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教學非常重要,而實驗探究是實驗教學的重要手段。師生的探究活動過程中是否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將直接影響實驗教學效果。在實驗探究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應是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使學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發展思維能力、迅速掌握實驗操作要領,在探究中獲得新知,并進而逐漸養成進行化學實驗研究所必需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那么到底怎樣搞好實驗探究呢?到底怎樣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呢?到底怎樣通過實驗探究來優化課堂教學呢?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
一) 化學小實驗的引入,可培養學生的興趣,還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緒言《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一節是初中化學教學的始業課,我們須認真設計。圖片的展示與老師的講述固然重要,但如果利用小實驗引入,則課堂趣味橫生。取一支潔凈的試管,向其中倒入少許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然后滴加無色的酚酞試劑,再向變紅的溶液中滴加無色的稀鹽酸,結果紅色消失。“同學們,這就是‘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的魔術。”“同學們,這個魔術并不神奇,它里面包含著化學知識。”此時,學生拍手稱快,課堂氣氛熱烈。這樣的引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且創設了為體情境。無獨有偶,在高一化學《緒言》課堂里,我設計了無水酒精與雞蛋清反應的實驗,實驗簡單,但及時啟發學生:同學們你們在試管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又想到了什么?此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試管里出現了白色沉淀”,“雞蛋熟了”,“無水酒精與蛋白發生了反應”。教師趁熱點評,三位同學得到表揚與鼓勵后,課堂氣氛高漲,很快師生形成共識:我們不能大量酗酒,說明生活中處處是化學。
二) 實驗的展示、設計與引導,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也能發展學生的興趣
大家知道,氫氧化鈉溶液能與酸性氧化物反應(如SO2、CO2等),但反應沒有明顯現象,課本中也沒有進行實驗探究,我們不妨增設一個趣味實驗:用礦泉水瓶收滿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向其中倒入少許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塞緊瓶蓋,用力搖瓶,奇特的現象發生了:瓶子變癟,同時手有熱的感覺。教師稱熱追問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結論:二氧化碳確實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瓶內氣壓減少,然后出現壓強差,故瓶子變形了。直觀的演示讓學生記住了這類反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大家還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種重要氣體,它溶于水是否顯酸性呢?我們不妨這樣來設計:將探究過程分為六步 ①用石蕊溶液將四朵紙扎的小白花染成紫色,晾干備用。②用裝有稀醋酸的噴水器向第一朵花噴稀醋酸 ③用裝有蒸餾水的噴水器向第二朵花噴蒸餾水 ④將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⑤用裝有蒸餾水的噴水器向第四朵花噴水后,再將噴有水的花放入另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⑥分別將四朵花取出,小心加熱。結果發現,第一朵花和第四朵花由紫色變成了紅色,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都不變色;加熱后,第一朵花和第四朵花由紅色變成紫色,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還是紫色。奇特的現象讓學生進入了沉思,此時老師及時引導并讓學生展開討論:實驗④和實驗⑤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茅塞頓開,很快發現了兩個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如下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不難發現,實驗設計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而且可發展學生的興趣,也讓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分組實驗操作的診斷,能培養學生規范操作和觀察能力
分組實驗課里,五分鐘的精講后,老師應來到學生中間,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進行指導和診斷;這就是師生間的合作交流,這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實驗探究;因材施教后,耐心的分析和示范操作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的分組實驗里,試管中石灰石與稀鹽酸接觸后劇烈反應冒氣泡,看到現象后學生拍手稱快,并興奮地詢問老師:老師,請問這是什么氣體?老師可微笑引導:這是實驗課,旁邊有儀器、藥品和物品,我們不妨檢驗以下。學生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一位同學將燃燒的火柴梗放到試管口,火柴熄滅了;這位學生將火柴梗丟到地上并大聲說到:是二氧化碳。老師此時不必指責這位學生,可招呼旁邊的一些同學們過來,并輕聲說:同學們,這位同學的結論正確嗎?我們知道氮氣也不能支持燃燒,這位同學想到了二氧化碳,非常不錯。但請你把地上的火柴梗揀起來。這位同學揀起火柴梗并放到垃圾瓶中,同時詢問老師:老師,對不起。老師,這到底怎么說?老師耐心分析到:應該講可能是二氧化碳。當然是不是二氧化碳,我們可以證明啊,下面該怎么操作呢?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忙活起來,兩個同學相互合作,將帶有導管的橡皮塞在試管口處塞緊,并將氣體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學生學有所獲,成功后的微笑是那么的愜意!可見,我們要重視分組實驗,重視分組實驗中的探究,這樣的探究可使課本知識變為有效知識,這樣的探究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這里的探究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 演示實驗的適當拓展,可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催化劑 ,對于初中生來說 ,是一個比較難的概念。人教版九年級教材從三個小實驗入手,基本能說明問題,但不嚴密,為了讓學生理解催化劑的“兩不變”(即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我們可以從四個演示實驗出發,展開論證。設計如下:
A 向一支潔凈的試管中倒入少許過氧化氫溶液,然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里,木條沒有復燃,木條的亮度也沒有變化;振蕩試管再試,火星亮了一點。此時教師啟發學生:過氧化氫能放出氧氣嗎?
B 向上述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管口,結果發現:木條復燃,同時管口有水霧產生;教師引導:同學們反應產生了什么氣體?然后趁熱設下疑問:到底是二氧化錳產生了氧氣還是過氧化氫產生了氧氣?我們繼續觀察。
C 當B中試管里沒有氣體放出時,引導學生觀察:黑色粉末依然存在。此時再向試管中加入3毫升過氧化氫溶液,結果管口處的木條又復燃了。
D 另取一支試管,向其中加入少許二氧化錳粉末,然后給試管加熱3至5分鐘,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亮度也沒有變化。科學證明:不管加熱多長時間,二氧化錳總是不放出氧氣。
這樣一來,學生不但掌握了催化劑這個概念 而且他們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可見,演示實驗的拓展和引導,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五) 實驗改進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實驗設計重要,實驗改進更重要;實驗改進中師生交流更多了,實驗改進中探究是前提,實驗改進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起來了。在《分子》一節里,演示實驗《濾紙上的酚酞遇氨水依次變紅》設計非常好,但需要改進。首先在多媒體上板演三條化學信息,⑴酚酞試液遇氨氣變紅 ⑵氨水會揮發出氨氣,氨氣由氨分子構成 ⑶ 氨水顯堿性,能與鹽酸發生反應 第二在濾紙上等距離滴加酚酞時,距離不要太小,一般以三點為最佳,三個紅色圓斑依次出來后,濾紙很清秀,現象也很明顯。實驗成功后用鑷子將棉花取出來,滴加鹽酸,一會兒氣味就消失了。
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我們采用白磷燃燒來驗證會遇到一些問題,實驗改進后問題解決了。第一,在錐形瓶里放一層剛烘炒過的熱沙 第二,在燃燒匙的小鍋子中間開一小孔,將小塊白磷置于小孔處(注意:不能讓白磷掉下來)。實驗成功后,可設下疑問:化學反應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有那些優點?學生展開討論,片刻后就找到了答案:①產生的白煙沒有飄到空中,保護了環境。②生成物——煙——五氧化二磷沒有跑掉,誤差很小。
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科技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立意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讓學生體驗化學,讓學生參與探究,讓學生多動手,巧動手,真正做到學知識,發現知識,真正做到應用知識。我想: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化學教學也會立于不敗之地。
【再說化學實驗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物理化學實驗實驗儀器管理探究論文10-08
美育角度下化學實驗教學探究論文10-08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0-11
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論文10-08
構建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論文10-09
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實施策略分析論文10-08
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0-10
有關化學實驗的論文10-08
化學實驗教法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