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早期康復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將2013年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8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4年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7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2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7.2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可減少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改善髖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關節功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疾病早期康復治療、護理可以避免殘疾發生或減輕殘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而目前髖關節疾患所致功能障礙亦越來越多影響生活質量,相關學者認為[1],髖關節置換手術后早期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是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方法。自2014年開始本科將早期康復護理理念運用到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在本科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8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雙髖置換3例。其中男69例,女17例,年齡49~78歲;高中及以上57例,初中及以下29例。將2014年在本科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7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雙髖置換2例。患者中男63例,女15例,年齡46~75歲;高中及以上53例,初中及以下2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與早期康復護理,并進行術前評定。
1.2.1術前評定
觀察患者步態姿勢是否異常、助行器的使用、確定步態類型、檢查下肢關節活動范圍及影響因素、測定下肢的長度及肌力、檢查脊柱的活動性和影像學檢查。
1.2.2術前康復教育
早期指導患者術后及出院后避免髖關節脫位的注意事項、轉移指導,使用步行器進行步行,演示術后第1天將要進行的練習。教育患者術后及出院注意事項。①避免腿交叉或內收并腿、盤腿動作。②坐位時避免坐低、軟的椅子并保持膝部略低于髖部,使用墊高座位的坐位,避免膝部靠胸。③立位彎腰時手不能過膝,避免膝部靠胸。患足不能內旋。④采取仰臥位睡覺,避免患側臥位。⑤當由坐位站起、坐下和穿脫衣服時避免由髖部彎腰。⑥上樓時健側腿先邁步,下樓時術腿先邁步,轉身以健腿為軸。
1.2.3術前康復訓練
①體位訓練。向患者說明防止術后假體脫位的正確體位。可平臥或半臥位,但屈髖<45°,不側臥,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位。②肌力訓練。從術前即開始,并一直持續到術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后。告知患者重建關節雖然有自穩定設計,但是其穩定性仍然主要依靠關節周圍肌肉來維持,以維持肌力的平衡。③關節牽引。告知患者術前關節牽引優越于術后牽引。④體能訓練。指導患者臥位和半臥位時健肢屈膝支撐床面,手拉吊環臀部離床等運動。
1.2.4術后護理
1.2.4.1常規護理
①術后平臥位,雙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雙下肢之間安放梯形枕或枕頭,持續3個月,避免側臥位3個月。②術后48h內不間斷主動收縮雙側股四頭肌,做雙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加強患者臥床時靜脈回流,避免發生深靜脈血栓。③術后進食高營養、易消化食物,多飲水。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3d。
1.2.4.2并發癥預防
①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給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7~10d;盡早物理預防,如足底泵等;細致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有無與手術切口無關的下肢及小腿疼痛,全大腿腫脹等。②預防感染。注意體溫、傷口的變化。注意有無牙疼、牙齦炎,有無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及腳氣感染等。③預防脫位。術后要根據術中的情況進行功能鍛煉,及時與醫生溝通。術后保持平臥位,雙下肢處于外展中立位,勿側臥內收髖關節,避免盤腿動作、避免坐矮椅子等。④避免外傷。積極有計劃進行關節、肌肉鍛煉,以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的穩定性,術后2~3d床上訓練臥位到坐位轉移,術后7d扶雙拐站立,練習扶雙拐或步行器行走。骨水泥型100%負重,非骨水泥型20%負重,混合型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酌情負重[2]。
1.3術后康復護理
1.3.1早期
目的是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增加肌肉力量,增加關節活動度,防止髖關節脫位及假體松動。①術后當天相對制動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之間墊枕外同時在患肢外側放一枕頭防止髖外旋,并開始深呼吸練習,運用咳嗽技巧。②術后早期注意保護髖關節的結構愈合,盡早開展非手術肢體和上肢的關節活動度練習和抗阻練習,手術側關節進行無痛狀態下的等長收縮練習,防止肌肉萎縮。③為預防脫位和半脫位,告知患者避免手術髖的全關節活動范圍的練習和術后危險動作,根據手術入路與醫生溝通調整方案(后外側入路患者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和內旋;前外側入路患者應避免髖關節過度伸展、內收和外旋)[3]。
1.3.2中期
①根據具體術式制定手術側髖關節需要及需保護的時間,一般至少6周,采用骨水泥固定假體且沒有進行轉子截骨者,練習和承重的進展速度可略快;對于非骨水泥固定者,限制承重的時間相應要長一些(一般術后1周后,20%負重,術后6周后逐漸增加到100%負重)。②運動訓練。a.為預防髖關節攣縮,在術后4~6周,開始適度的牽伸髖關節練習,以髖關節屈曲、外展和外旋3個方向為主,但應限制其他方向的牽伸練習。b.允許承重后,應促進臀中肌臀大肌募集(手術側下肢站立時進行輕阻力抗阻外展健側下肢,有助于臀中肌募集;通過逐漸增加臺階、椅子的高度進行上下樓、坐位至站位活動,有助于刺激臀大肌活動)。c.為降低假體的異常應力,矯正不良步態。在具有相當肌力和平衡能力后,若無步行限制,充分使用輔具進行有質量的步態訓練。d.注意事項。在進行練習時應注意強調體位和運動模式。練習應為漸進過程,并在一定的保護范圍內進行,早期避免髖關節屈曲>90°,內收超過中度范圍。在牽伸練習時應避免暴力。
1.3.3后期
繼續在安全有效的原則下強化手術側髖關節的活動練習。指導患者采取輕負荷、高重復的漸進性抗阻練習。重點針對與步態密切相關的髖關節伸肌和外展肌的力量訓練。
1.4觀察指標
術后24周對兩組患者進行下肢關節活動度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4],無疼痛、上下樓梯自如、生活自理為優良。并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癥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7.2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2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三、小結
重視護理人員掌握有關康復鍛煉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護理人員對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早期康復的職責意識,提高康復訓練的效果。應用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及時、有效的緩解疼痛,重建髖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質量[5]。康復鍛煉從術前開始,與患者積極溝通,早期康復教育,教會患者使用術后輔助器具,步態訓練及床上活動注意事項。避免術后手術側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活動,指導患者深呼吸及正確咳嗽方式,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教會患者踝關節伸屈運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康復訓練能改善患者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訓練過程中強調在無痛條件下盡早開始肌力訓練,尤其髖周肌力訓練,股四頭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強調術后早期、中期、后期康復訓練以主動訓練為主。術后早期康復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髖關節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回歸家庭與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可減少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改善髖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早期康復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相關文章:
早期康復護理對中風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的影響論文10-08
個性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論文10-08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觀察10-05
痛風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復護理研究論文10-09
關于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10-07
腦卒中康復期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