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護理學大專畢業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壓疾病的護理措施,總結護理體會。
護理學大專畢業論文一
策略:應選取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壓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全方位護理)和對照組(單獨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血壓制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結果:兩組患者經過相應護理后,血壓均得到一定制約,但是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96.9%)明顯高于對照組(84.4%),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作用(P<0.05)。
結論:對高血壓疾病患者采取全方位護理的臨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血壓,預防并發癥發生,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護理學大專畢業論文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體會
1004-4949(2014)12-0509-01
高血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多發疾病,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1],目前,我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已經在1億以上,而且每年新增的高血壓患者超過300萬人。
高血壓疾病具有合并癥多、病程長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臨床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積極進行治療,同時應注意做好護理工作,只有有效的護理措施才可以確保臨床治療效果,長久、有效的制約患者血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
為了探討有效的護理措施,本文對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策略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高血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齡最小41歲,最大82歲,平均(61.4±2.6)歲。
病程3-23年,平均(6.4±2.3)年。
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齡最小40歲,最大81歲,平均(61.2±2.7)歲。
病程3.1-22.6年,平均(6.1±2.2)年。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對比較小,無統計學作用(P>0.05),可比性較強。
1.2 策略
1.2.1心理護理。
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熱情、主動的和患者交談、聊天,鼓勵患者將自己的內心思想表達出來,及時了解患者的想法、生活習慣、心理動態以及興趣愛好等,給予患者一些的指導和幫助,贏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盡可能排解患者心中的擔心和憂慮。
對于不同的患者應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導策略,開展人性化護理,使每一位患者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科學、正確的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用藥護理。
高血壓患者的病程較長,需要長期服藥制約,因此做好用藥指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使患者明確堅持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同時應向患者詳細說明藥物的使用策略、注意事項、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確保患者能夠科學、合理用藥。
其次,在患者用藥治療期間,應根據患者血壓變化情況適時的調整用藥劑量,并且密切觀察患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應立即暫停用藥,并立即告知醫師處理。
1.2.3 飲食護理及運動護理。
應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嚴格制約患者對食鹽的攝入量,指導患者盡可能食用低脂、低糖、低鈉的清淡食物,堅持少吃多餐的原則,切忌不可暴飲暴食,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的暢通。
切忌不可飲濃茶,喝咖啡,督促患者戒煙、戒酒,少吃一些油膩、辛辣、油炸、過甜等刺激性食物。
其次,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指導患者進行慢跑、散步、做操等有氧運動,鍛煉患者的體質。
1.2.4并發癥護理。
高血壓疾病引發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衰竭、腦血管疾病、腎功能衰竭、糖尿病等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神志轉變、面色轉變、視力模糊、嘔吐、劇烈頭痛、血壓急劇升高等異常癥狀,提示可能是高血壓腦出血的危險征兆,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其次,對于不同的患者應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2.5 健康教育。
高血壓患者的病程較長,需要患者長期堅持,因此護理人員有必要加強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應向患者講解關于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并發癥、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性。
向患者強調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者隨意更換藥物。
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檢測血壓的策略,每天定時測定自己的血壓水平。
還應該定期回醫院復查。
2.結 果
兩組患者經過相應護理后,血壓均得到一定制約,但是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96.9%)明顯高于對照組(84.4%),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作用(P<0.05)。
3.討 論
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如何有效制約患者血壓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理由。
由于高血壓患者的病程較長,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同時應做好臨床護理工作,這樣才可以有效、長久的制約患者的血壓在正常范圍內。
宋貴倫等[3]研究報道,加強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組研究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全方位護理干預措施,結果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提高了12.5%,這一研究結果和陳燕等[4]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還應該做好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并發癥防治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客觀認識疾病,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確保患者科學、合理用藥,有效制約血壓。
參考文獻
[1]霍秀桃,于秀英. 高血壓病人的心理干預[J]. 護理研究,2013,17( 5) : 526 - 527.
[2]柏秀芳. 時間護理在高血壓患者降壓過程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7( 8) : 1 707 - 1 708.
[3]宋貴倫,嚴曉茹,蔡月紅,等. 高血壓病人科學的家庭護理[J].護理研究,2012,16( 10) : 619.
[4] 陳燕,金岳偉. 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策略[J]. 中國醫藥指南,2012,6( 16) : 87.
護理學大專畢業論文二
【摘要】目的 分析高危妊娠孕婦的產前護理需求,制定相對應護理策略路徑。
策略 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110例婦產科高危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均在護理需求問卷調查基礎上展開護理工作。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路徑實施護理,觀察組采取定向針對性臨床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結果 110例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主次排列,以胎兒發育需求為最高,以家庭支持需求為最低。
對比兩組孕婦整體護理滿意度,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通過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調查,能夠更具針對性的指導產科護理工作趨于合理化、人性化,可有效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高危妊娠;護理需求;策略路徑
1004-4949(2014)12-0520-02
高危妊娠是影響孕婦分娩及產生母嬰危險的綜合表現。
臨床上對于高危妊娠的定義為:孕婦本次妊娠或將導致產婦難產及危及母嬰安全者,稱為高危妊娠 ,而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也即定義為高危孕婦。
當前臨床根據高危妊娠孕婦需求,針對性于產前做好各項護理干預措施,保證孕婦的順利分娩,客觀而現實。
本研究以2013年以來我院所收治的110例高危妊娠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孕婦產前護理需求情況及護理干預成效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策略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產科就診的110例高危妊娠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初產婦,孕婦及其家屬均自愿并知情參與護理需求問卷調查,事先簽署知情同意書。
依據隨機分組法將110例孕婦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
觀察組孕婦年齡集中在21-37歲之間,平均年齡24.1歲;平均孕周為(38.3±2.03)周;平均體重(65.9±5.8)kg。
對照組年齡集中在20-36歲之間,平均年齡25.5歲;平均孕周(37.6±2.11)周;平均體重(64.8±6.1)kg。
兩組孕婦年齡、孕周、體重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策略
1.2.1 護理需求調查
以問卷調查形式,對高危妊娠孕婦實施產前護理需求定向調查,調查內容指標共分為五項,依次為:高危妊娠知識獲取需求、胎兒發育情況了解需求、孕婦身體情況了解需求、心理壓力緩解需求、家庭支持需求。
孕婦根據自身第一反應為各項需求排序,經問卷回收統計,確定孕婦產前需求層次。
本研究發放問卷110份,問卷回收率110份,回收率100%。
1.2.2 產前護理干預策略
對照組孕婦采取常規護理策略,為孕婦作各項基礎檢查,為孕婦及家屬解釋當前孕婦身體情況,囑咐日常所需注意護理事項。
觀察組孕婦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產前檢查、生理指標監測、心理護理與家庭護理相并舉的護理干預形式。
①產前檢查::為更好展開高危妊娠孕婦治療與護理工作,產前應組織孕婦作全面檢查,觀察孕婦體質情況。
對產婦產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通過產前檢查,盡早予以處理。
同時通過產前心臟檢查確定產婦心臟正常,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齊等潛在理由[1]。
孕婦B超檢查:觀察孕婦子宮情況、胎兒發育情況,及時發現影響孕婦分娩的諸多不良因素。
② 產前監測::動態化監測孕婦產前各項生命體征,如血壓、宮高、腹圍等,包括胎兒宮內方位及心率等情況,排除產前孕婦健康影響因素,規避新生兒窒息與死產情況發生[2]。
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關注產前孕婦不良情緒變化規律,制定不同的訪問時間表,通過交流解答消除孕婦疑慮,安撫孕婦焦慮不安情緒。
同時實施產前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生產過程,緩解自身生理變化產生的不安,潛在輔助其建立產前心理預防意識。
④家庭支持:孕婦妊娠期極易因周邊環境變化及家人態度,而產生不良情緒,不利于安全分娩。
因此護理人員應與孕婦家屬進行詳細溝通,了解孕婦情況,結合孕婦實際環境需求及心理需求,構建完善的產前護理思路。
1.3 指標觀察
參閱《產科高危妊娠護理》[3];將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滿意度指標劃分為三級標準,依次為:滿意、相對滿意、不滿意,由孕婦及家屬于護理流程結束后作統一評價。
總滿意率=滿意+相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方差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分析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110例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排序由高至低依次為:1.胎兒發育狀況了解需求。
選擇比:92例,需求率:(83.63%);2.孕婦身體狀況了解需求。
選擇比:80例,需求率(72.73%);3.高危妊娠知識掌握需求。
選擇比74例,需求率(67.27%);4.心理壓力緩解需求,選擇比:68例,需求率(61.82%); 5.家庭支持需求。
選擇比61例,需求率(55.46%)。
2.2 兩組高危妊娠孕婦護理滿意度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產前護理模式,對比兩組孕婦整體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患者36例(65.45%),相對滿意孕婦15例(27.28%),不滿意孕婦4例(7.27%),整體護理滿意度為92.73%。
對照組滿意孕婦22例(40.01%),相對滿意孕婦17例(30.91%),不滿意孕婦16例(29.08%),整體護理滿意度為70.92%。
組間對比,觀察組92.73%的整體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70.92%的整體滿意度,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臨床上,針對高危妊娠孕婦實際情況及需求,做好產前護理管理工作,是規避產程中母嬰死亡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孕婦健康水平及人口素質的科學舉措。
本研究表明:110例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以胎兒發育作為第一主訴需求,而后方為自身健康情況,由此也體現出母性先天保護意識。
而高危妊娠知識掌握與心理壓力環節需求皆是以母嬰健康為核心基準,實現孕婦的綜合護理。
將孕婦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展開產前護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尤為顯著,觀察組患者92.73%的整體護理滿意度即是良好證明,同時也直接表明了根據孕婦需求實施定向護理干預的價值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及時掌握高危妊娠孕婦產前需求,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更加貼近高危妊娠孕婦實際,展開護理工作,強化護理成效,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黎黎.高危妊娠產婦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0)
[2] 黎志云.心理護理對高危妊娠產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
[3] 楊敏.產科高危妊娠護理.[M]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7.1
[4] 馬汝霞.39例高危妊娠產婦住院期間護理探討[J].世界醫學信息文摘,2013,(5)
【護理學大專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有關護理學類的大專畢業論文10-07
護理學畢業論文10-08
大專畢業論文11-22
大專畢業論文10-06
畢業論文大專10-05
大專畢業論文-大專論文10-05
兒科護理學畢業論文10-08
函授大專畢業論文11-17
大專畢業論文致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