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每年的5、6月都是大學畢業生最為忙碌的日子,畢業論文往往令大多數學生頭痛不已,不單是論文內容所涉及到的專業性知識,連論文格式都需要反復修改!未免到時候無法顧及過來,所以畢業生們一開始就要抱著認真的態度去寫畢業論文。下面是YJBYS為大家整理的金融畢業論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快,國內金融體制不斷完善,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中國銀行業變化巨大,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環境下,繼續保持了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同時,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多重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金融改革解決好這些矛盾問題,才能使中國銀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中間業務;金融機構布局;政策監管
一、銀行盈利的主要途徑對信貸依存度過高而對非信貸依存度相對不足
(一)銀行收入結構不合理,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過低
近年來,雖然中國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使中間業務的收入實現快速增長,但由于銀行業盈利對信貸依存度過高,貸款利息收入占總收入偏高而中間收入占比相對偏低,短期內利息收入為銀行總收入主要來源的局面難以改變。境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在2006—2008年期間實現近55.2%的年均增長,但2008年底中間業務收入只占總收入10.01%的比重。在2009年上半年中間業務實現大幅提高,但仍只占總收入的16.33%,而貸款利息收入占到73.6%,雖然中間業務收入在2009年下半年繼續保持了較高的增幅,但銀行收入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合理改善。
(二)銀行盈利模式比較單一,綜合調控利潤能力不足
國有商業銀行具有過高的信貸依存度,若遇到存貸利差下降和對貸款客戶議價能力減小等不利的情況出現,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2008年間,央行存貸款基準利率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差縮小。例如一年期貸款利率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存款利率累計下降1.89個百分點,低于同期貸款利率下調幅度0.27個百分點。據相關機構測算,2006—2009年,中國銀行業凈息差分別為2.5、2.9、3,2.34個百分點。同時,隨著銀行對大客戶、大項目競爭激烈,貸款集中流向大客戶、大項目,銀行貸款議價能力降低,使利息差進一步下降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給銀行來巨大的經營壓力。2009年,貸款增量并沒有帶來利潤的增加,全國銀行業新增貸款9.5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同比下滑3.37%。
因此,只有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推進中國銀行業實現兩個轉變,才能提升中國銀行業的綜合盈利能力。一是要使銀行逐步減少對大客戶、大項目的過度依賴,加大對三農和中小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使信貸載體不斷拓寬,實現大型客戶和中小型客戶協同發展。二是要實現傳統信貸業務與中間業務統籌發展,促進中間業務大力發展,使銀行收入結構得到優化,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所占比重。
二、城市與農村金融發展布局不合理
(一)城市與農村金融機構分布不均衡
城市金融機構數量眾多,而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速度緩慢。據相關統計數據,銀行營業網點全國平均萬人占有量為1.34個,而農村銀行營業網點平均萬人占有量只有0.36個。截至2009年末,全國分布在27個省(市)的2 792個鄉鎮沒有設立銀行營業網點,而其中云貴川三個省約占45%。而分布在20個省(市)中的708個鄉鎮更是沒有任何金融服務。
(二)城市與農村信貸資金流向不均衡
城市信貸資金供給過剩,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相對不足。農村資金外流情況嚴重,信貸資金集中流向大中型城市,導致城市信貸資源相對過剩,農村信貸投放量嚴重不足。據人行相關測算表明,2007年全國縣域信凈流出貸資金高達1.2萬億元,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銀行業縣域機構存貸比率為53.6%,而城市地區這一比率為65.2%,縣域比率遠低于城市地區。
(三)大型基礎設施貸款投放量過剩,對涉農領域貸款投放不足
近年來,銀行業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大中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而對縣域中小企業信貸支持不足。信貸資金的這種投向傾向,會影響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民消費信貸需求,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造成信貸資金投向失衡。因此只有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力度,實現在資金投放領域的三個轉變,才能使城鄉金融資源均衡發展。一是要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促使銀行業信貸資金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大力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銀行機構。二是要通過懲罰性的稅收政策限制銀行業貸款資金流向。通過對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硬性的規定,從貸款制度上限制縣域資金的流向,改善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的局面。三是要通過財政政策,引導銀行業貸款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財政應加大對農村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投入,鼓勵向三農領域投放信貸資金。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相應的發展戰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和新型農村的建設。
三、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存在矛盾
(一)政策目標不一致
監管政策要求銀行流動性充足,貨幣政策要防止流動性過剩。監管政策的目標是在銀行業穩健、合法、有序的經營環境下,要求銀行保持充足的流動性、提高支付能力,維護銀行業的公信度,減小因支付能力不足而誘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貨幣政策的目標是防止通脹、保持幣值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貨幣政策部門常常利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市場上的流動性,減小流動性過剩誘發通脹的可能性,穩定本國幣值。
(二)政策時滯不同
監管政策立竿見影,貨幣政策影響滯后。監管部門對被監管機構經營行為常常作出是與非的判斷,監管政策直接由監管部門下達到被監管機構,因此作用效果明顯。貨幣政策工具傳導路徑復雜,從貨幣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實施和對政策目標產生作用影響存在較長的時滯期。
(三)政策性質不同
監管政策屬于法規強制,貨幣政策屬于市場誘導。監管部門制定的各項規定、政策以及作出的決定,屬于法規強制性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無條件服從。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等政策工具來改變利率,在市場機制下,引導金融機構更具自身資金價格和流動性自主進行買賣。
(四)政策作用方向不同
監管政策逆經濟周期,貨幣政策順經濟周期。經濟高漲時期,銀行放貸過于沖動,監管部門一般會采取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抑制信貸過快增長,減小金融風險;經濟低迷時期,銀行放貸過于審慎,監管部門采取寬松政策,增加貸款,提高流動性,使經濟回溫。在經濟走出低迷走到高漲的時期,貨幣部門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持續增長;而經濟從高漲到低迷時期,貨幣政策常常進行反向操作。
(五)政策消耗資源不同
監管當局對銀行所有行為進行規范,包括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日常經營等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管,隨著被監管機構的規模和數量的擴大,所消耗的財政資源、制度資源、人力資源不斷增多。貨幣政策只規范銀行業的信貸投放行為,對資源的消耗有限而且相對固定。貨幣當局通過運用政策工具,刺激或約束信貸投放,規范信貸投放行為,其消耗的財政資源、制度資源和人力資源有限。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制約同時又相互促進,為使二者更好地配合使用,2003年中國實行了“一行三會”的機構設置,對監管和貨幣政策的權責主體適當分離。由于權責主體還未徹底分離,目前還存在著職責劃分不清,監管事權重疊交叉等問題。這些問題若長期存在不妥善解決,疊加累計將產生嚴重后果。一方面,銀監會出臺的監管政策可能與央行出臺的監管政策相互沖突,即使事先協調制定,相互妥協會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央行內部制定的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顧此失彼。
為使監管職能與監管政策更有效的實施,必須進一步調整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的職責分工,人民銀行現有的監管職能全部劃歸銀監會,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由銀監會全面承擔。而人民銀行只行使貨幣管理職能和貨幣政策的制定,真正做到使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獨立、相互促進。實現監管部門人力資源由經驗型向專業型的過度。進一步擴大中國銀監會的人員編制和增加財務預算,盡快引進相對稀缺高端專業化人才。對基層銀監機構的專業監管人才加大培養力度,擴充監管人才隊伍。使現有監管人員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其主管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使監管隊伍向著學習型、開拓型、專家型、務實型的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季春泉.目前商業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幾個難點[J].財經界:學術版,2010,(1) :23.
尹怡斐.新時期構建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問題略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1):63-64.
劉文富.中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125-126.
肖長智.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的路徑[J].金融發展研究,2010,(4):81-83.
【中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銀行業農村發展報告02-20
對“經濟長期發展”的思考10-06
綠色物流發展思考10-26
高校發展過程中的安全管理10-26
發展水利經濟的思考論文10-09
綠色建筑發展思考論文03-24
廣場文化發展思考論文09-30
海洋經濟發展思考10-01
中國的發展作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