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民保險意識
國民保險意識【1】
摘要:保險產品是無形的,給人的感覺是虛無縹緲的。
保險產品的使用價值更是難讓人愿意承認,因為當你覺得保險有多么合算的時候,往往意味著跟人類的災難是聯系在一起的,這是造成國民不愿意承認,或者不愿意享受到保險使用價值的一個根本原因。
關鍵詞:商業保險 保險意識 保險原理 保險產品 保險產品特性
在銀行業發展平穩,證券業蒸蒸日上的當今中國,保險業發展的似乎并不是那么順利。
保險,銀行,證券做為金融行業的“三大支柱”,為何獨獨對于保險,人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對保險的誤解那么深呢?
首先,三大行業的起步時間不同,保險最晚。
銀行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成立了。
證券是8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而我國的保險業在計劃經濟時代完全停頓,真正意義上的保險業是90年代才開始,起步上就有巨大的時間差距。
其次,保險產品的內涵使用價值與銀行證券產品差異極大。
銀行最為簡單,單純的通過存款獲得利息;證券產品,則是利用價格波動產生收益。
而保險,則需要全方位的理解保險產品本身的內涵及它的功能和意義,對于不同險種的保險產品需訂立相應的保險合同,這一點對于國民素質要求最高。
中國人對風險的認知度普遍偏低,很多人家里有防盜門,防盜窗,但卻沒有滅火器,把財產看的比生命重要。
大部分人抱有僥幸心理,總認為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國歷來有“生死由命”、“養兒防老”的文化傳統,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又讓人們形成思維定勢,所以多數單位和個人對風險防范采取的是消極的、回避的態度,多數國民對于“災難”二字避而不談,大部分人抱著諱疾忌醫的思想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大多數人壓根就不相信保險公司的信譽,特別是城鎮農村的,他們覺得還是自己賺錢拿到手上放在銀行養老等心里踏實。
另外這也是中國內需難以拉動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有錢不敢花,可敢問一句,為何國民有錢不敢花呢?存錢到底為了什么呢?無非為了以防萬一或有不時之需。
害怕生病了或意外發生時去不起醫院,害怕老了生活艱難。
這個“怕”字不正說明了我們是缺乏保障缺乏安全感的嗎?只知道理財而為什么不做一份保障保護自己和家人?直到痛了都不會想到要買保險,這正是我國國民的現狀。
難道我國國民真的沒有保險意識嗎?其實不然,仔細想想我們養兒,我們存錢,我們理財,我們不斷充實發展自己的財富正是因為我們有保障意愿,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購買保險的意識罷了。
中國人的保險意識不是差,只是未能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改變它們原有的保險意識。
最重要的是它們根本沒有機會去真正了解保險的本質,體會商業保險的真諦。
造成我國國民購買商業保險意識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清楚保險的原理。
保險說直白點就是一項風險管理機制,用大數法則或者概率原則,每人(商品,勞務等等)在合理范圍內支出一小筆資金集合為大筆資金扣除適當管理成本和利潤后按一定規則用以補償支付某一個保險范圍內事故發生后給保險標的(人,商品,勞務等等)造成的某些方面的損失,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現了現在市場上的各類型的產品。
其實保險支出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生活成本,只不過很多人還未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這就導致了購買過保險的人大部分都是人情保單,或是代理人的推銷才使得接觸到保險產品。
相關部門應普及保險原理、保險起源、保險本質等實質性的宣傳而不單是公司的形象宣傳。
第二,專業人才缺失,保險代理人素質普遍偏低,而保險行業的營銷方式是以保險代理人的推銷為主。
保險行業的門檻相對其他行業較低,僅要求初中畢業,從業考試也是每星期一考。
這導致了保險行業魚龍混雜,并成為很多無良人士的副業。
加之培訓方式落后,代理人從中根本沒學習到保險的本質,談何專業?在不了解保險本質的情況下很多保險業務員會忽悠客戶說保險可以賺錢,這是嚴重的誤導!不錯,保險確實是一種投資方式,但不是賺錢途徑。
保險的投資是以小額的保費得到相應理賠金額的風險保障,只不過這項投資是無形的,是以被保險標發生約定風險為條件的。
可老百姓普遍認為,投資即為簡單的金錢所得,即我付出成本,你給我收益。
這嚴重違背了保險的初衷,即保險保障功能。
另一方面個別保險代理人為了一己私利在做業務的時候有夸大保單作用、誤導消費者的現象,最終導致大眾形成理賠難的觀念,從而就不相信保險業務。
中國市場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營銷團隊,在對各項保險險種有充分的認識與理解之后服務于國民。
目前,我國開設正規保險專業的高校才幾十所,嚴重缺乏專業的高等保險人才。
如若根本改善中國保險市場,必須從源頭抓起。
第三,商業保險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無商不奸。
這造成國民的普遍誤區,讓國民感覺到保險是單純的賺取他們的自身利益,而并在付出金錢后并沒有相應的利益所得。
這是由于保險的產品特性決定的。
首先,保險是一種非必需的服務產品。
企業和個人購買保險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在發生風險事故時獲得經濟補償,消費者難以主動意識到這種需求,也就不會積極地去了解保險。
其次,作為一種無形的服務產品,依靠專門的精算技術確定出來的保費和保額,以及其復雜的保單條款使得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性能和價格難以進行直觀的評估,因而在交費和理賠時就容易產生誤解,發生糾紛。
而對于那些并未出險,從而未能享受到保險理賠帶來的利益的消費者,則更難體會到保險的價值
第四,保險業務從業人員無薪酬待遇。
由于保險業務員工資采用的是有責底薪+業績提成的核算方式,導致其工資完全與業績掛鉤。
導致國民認為我買了你多少保險你保險代理人從中拿了我的多少提成的思想。
但我們知道所有與業績掛鉤的行業都是這樣核算工資提成的,保險與之不同的是沒有業績沒有基本工資,即不開單分文沒有入賬。
這種工資核算制度就不可能會吸引到素質較高的業務人員。
保險公司如要進行體制改革,我認為改善業務人員整體素質及業務水平是重中之重,而根本就是提高業務人員工資待遇水平,以便吸引到優秀的業務人員。
第五,政府、廣播電臺與電視媒介對保險的宣傳力度和外國大有差異,我國宣傳嚴重不足,不到位。
各種媒體關于保險的介紹和報道,也包括保險公司廣告和教科書。
都可以使國民對保險形成或好或壞的概念,比如,通過保險轉嫁風險到底合算或不合算,保險業總體聲譽很好、一般或較差,一些保險代理人很守信,也有一些會以欺騙的方式推銷保險等等。
如同保險業的聲譽一樣,民眾的保險意識也是一種公共資源。
所以提高民眾正面保險意識是重中之重。
做為直接收益的保險公司在提高民眾保險意識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保險公司抱怨民眾保險意識不高的呼聲最高便是證明。
保險監管機構作為提高民眾保險意識的主要責任人也是責無旁貸的。
當然,除了保險監督管理部門之外,保險業的所有參與者,包括代理公司、經紀公司和公估公司以及教育部門、新聞媒體對保險意識的提高也有著相應的責任。
責任明確之后,提高民眾保險意識的路徑就清晰可見了。
第六,我國保險公司在設計條款的時候不盡合理、人性化特點較少,從眾性心理嚴重 。
自身產品設計上利益為重,保險條款生澀難懂,解釋不夠詳細。
把有購買保險意愿的人群因為晦澀的條款,厚厚的合同而拒之門外。
原因很簡單,人們總是對相對陌生的領域帶有防御心理。
如果保險條款在專業的前提下更加淺顯易懂會有更多的人群愿意主動接觸與加入進去的。
第七,國民保險意識普遍程度不高,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上層社會購買保險的意識逐漸變強,新聞里偶爾會報道某個知名人士的保險大單,說明國民的保險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一些商業保險保費過高保險范圍過于狹窄而相對應的保險理賠金額又不夠高使得國民認為購買商業保險只是有錢人的游戲而與普通百姓無關。
許多人也都在倡導商業保險應該更加平民化更加接地氣。
第八,投保、理賠手續繁瑣、不易操作。
保全行為的透明性不夠。
保險公司服務意識差,后期服務不到位。
消費者購買完保險再去咨詢一些相關問題困難。
第九,國民信仰的缺失,大家都只信仰錢,很多人都是金錢的盲目崇拜者,實用主義至上,只是看中結果。
所以讓部分無良的保險代理人鉆了想投資賺錢的空子,把保險誤導為投資儲蓄類的產品。
總之,保險公司體制不健全,位置不明確,保險市場不完善,百姓不夠理性,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還尚短,認知還有待提高是造成如今尷尬的局面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相信,隨著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國家法律的進一步完善,隨著新聞媒體輿論的廣泛傳播,隨著保險代理人素質的不斷提高,保險行業逐漸爆發他的能量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映芹.論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互補性[J].理論導刊,2000(03)
[2]魏華林,林寶清.保險學.1999
[3]侯文若.保險法與保險實務全書.1995
[4]周建波,劉志梅.金融服務營銷學.2004
[5]王治超.保險理賠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004
國民保險意識淡薄原因【2】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加入WTO后,我國保險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保險業整體規模迅速擴大,但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仍遠低于發達國家,民眾的保險意識相對還是比較比較淡薄,如何將潛在保險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是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的重大問題。
本文對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的淡薄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了保險意識的建議。
【關鍵詞】保險意識;保險密度;保險深度
一、國民保險意識現狀
在我國,保險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自80年代初我國恢復商業保險業務以來,保險業務收入連年遞增且增勢喜人,并形成了相當的市場規模。
據統計,20世紀最后20年,我國保險業務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2%。
21世紀以來我國保險業發展態勢依然強勁,仍然保持了很好的很高的發展速度。
盡管如此,無論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險業發展的水平相比,還是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內在需要相比,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仍顯滯后,總體上仍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起步階段,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國民保險意識相對落后。
保險意識反映了人們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和接納程度。
它通常表現為人們主動購買保險產品的意愿。
在收入水平等其它因素一定的情況下,民眾的保險意識越強,對保險的現實需求水平就越高。
同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民眾的保險意識越強,該國的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就越發達。
根據2001年1月份開始的中國保險市場聯合調查研究課題的結果,我國保險市場正處于培育發展階段,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認知有限,對保險公司的信心較低。
大多數居民對保險知識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只有6%的家庭認為自己對保險知識了解較多,而36%的家庭表示自己對保險知識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
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是兩個經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保險發展程度和發展潛力的指標。
保險密度是指按照一個國家的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收入,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保險的普及程度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
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它反映一個國家的保險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圖1顯示了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深度,圖2顯示了2009年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保險密度。
圖1 2009年主要國家和地區保險深度
資料來源:瑞士再保險公司數據。
圖2 2009年主要國家和地區保險密度(單位:美元)
資料來源:瑞士再保險公司數據。
可見我國目前的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都很低,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方的差距懸殊。
從保險深度來看,1990年我國保險深度為0.56%,2000年上升為1.84%,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保險深度為3.4%,位列全球44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0%,而中國臺灣保險深度高達16.8%。
這說明我國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
我國的保險密度也是相同的境況。
如表2所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保險密度121.2 美元,位列全球64位,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5.1美元。
與荷蘭、瑞士相比,差距甚大。
無論是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我國的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近兩三年來,我國發生了多起罕見的重大自然災害,如雪災,地震,干旱,高溫,洪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等。
這些自然災害再次檢驗了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例,根據新華社和保監會的統計數據,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而保險業共支付保險金僅為16.6億元,這說明絕大多數災民都沒有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風險和保險意識仍比較落后。
為何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這樣缺乏呢?
二、我國民眾保險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我國民眾保險意識淡薄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也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還受到收入水平、保險產品特性和居民心理因素的影響。
1.歷史文化和制度的影響。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傳統文化影響,形成的是聽天由命的宿命論主宰的風險態度,事后救助的風險防范手段,再加上以儲蓄防不測的習慣和“財不外露”的保守心理,這都抑制了我國民眾保險意識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國家和集體一直承擔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損失,企業包攬了城鎮職工的生老病死,人民公社成了農村農民的依仗,這種情況下民眾沒有風險概念,沒有保險意識;十一屆三中全后,現代保險業才得到真正發展。
保險業發展時間短,也導致了人們對保險的不熟悉。
2.經濟因素的影響。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見圖3),人們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前四項需求又被稱為匱乏性需求,只有到了最高層及,才是自我實現需求。
人們在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后才會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
而保險屬于安全層次的需求,所以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人們是不會產生保險需求的。
在北京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未購買保險的北京居民中,明確表示沒有經濟能力購買的占到了近3成,認為保費太貴的占到了近1.5成。
可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必要的。
圖3 馬斯洛需求層級圖
3.保險產品本身特性的影響。
保險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服務產品,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保險是一種非必需、非渴求產品。
企業和個人購買保險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在發生風險事故時獲得經濟補償,所以很難主動意識到這種產品需求,也不會積極地去了解保險。
第二,保險是一種無形的產品。
保險產品的定價和合同條款比其他產品更為復雜,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保險產品的的性能和價格難以進行直觀的評估,除非出現保險事故否則消費者很難體會到保險的價值,所以消費者在心理上對保險產品會形成某種抵觸情緒。
4.居民心理因素的影響。
正如上面所說,保險產品非常特殊,所以很多民眾對保險都存在僥幸心理。
這些人總認為風險的發生一定不會降臨到本人頭上,尤其當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的時候,就不會購買保險。
其次,很多居民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也就是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是機械地跟從他人的做法。
當身邊的人都沒購買保險產品時,即使自己很需要,也不會購買。
再者,近幾年物價上漲,貨幣縮水,很多居民的理財意識被提高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盲目跟風甚至舉債進入股市、基市等。
這種狂熱的投機心理和錯誤的理財觀念使人們對可能的風險比較漠視。
三、提高我國民眾保險意識的策略
培養全民的保險意識是我國保險業當前最大、最緊迫的社會任務。
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門主要是指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要加強政策引導和立法強制,加強對保險各環節監管,完善保險業動態預警機制,不斷完善市場規則和規范市場秩序,適當開展政策性保險業務;同時要加強對保險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強對全社會的風險教育和現代保險保障教育,加強對消費者消費意愿和購買決策的了解,并為其購買保險盡可能提供便捷和可靠的服務,提高全民對保險的公信力。
2.保險業同行對內要積極主動做到依法誠實經營,吸納高素質從業人員,注重保險服務觀念培養,提高保險代理人的責任心,以優質服務爭取客戶;對外要主動聯手參與到加強保險宣傳、轉變觀念中,利用各種典型事故的啟示作用,提高人們的風險意識、對保險和風險的認識,營造全社會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良好氛圍。
3.社會其他各界如新聞媒體以及有關部門在報道宣傳
時,應消除對保險業的偏見,摒棄“銀行最重要,證券也重要,保險可要可不要”的舊觀念,應積極引導民眾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
應該讓居民充分了解到保險本身就屬于理財的范疇,而且是理財中最重要的一環;保險規劃是理財規劃中最重要、最基礎的規劃。
四、結語
我國保險業正在高速發展,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與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卻非常淡薄。
提高民眾的保險意識是保證我國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當務之急。
提高民眾的保險意識,積極利用保險來防范風險這樣才能更充地發揮保險業的補償和給付功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何小偉.提升保險意識政府更需主動[N].中國保險報.2010-04-28
[2]馬永偉.關于當前我國保險業改革和發展的幾個問題[J].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文告,2002,7號
[3]邱彬.我國保險業發展現狀與走勢[J].財經科學.2002(6)
[4]邊海寧,鄧暉,趙靜.我國保險業發展前景分析[J].現代商業.2012(11)
[5]胡疆.略談創新提升我國保險業核心競爭力[J].企業導報.2009(5):28
[6]楊松.居民保險意識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6)
[7]吳定富.大力推進保險創新做大做強保險業[J].管理世界.2004(6)
【國民保險意識】相關文章:
中國民風民俗作文02-04
中國民間謎語大全10-05
《中國民歌》音樂教案10-07
國民收入的分配教學教案10-08
國民經濟論文范本10-06
感恩的意識作文10-08
國民經濟調控策略探析論文10-10
國民休閑匯活動管理方案范文10-10
核算體系國民經濟論文10-08
蘇教版美術教案:外國民間玩具10-07